貴州民族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Google地圖: 北緯 26°25′21″, 東經 106°40′09″

座標26°25′21″N 106°40′09″E / 26.42250°N 106.66917°E / 26.42250; 106.66917

貴州民族大學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老校名貴州民族學院
校訓自強不息,全面發展
創辦時間1951年5月17日 (1951-05-17)
校慶日5月17日
學校標識碼4152010672
黨委書記褚光榮
校長王  林
校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貴州省貴陽市
花溪校區花溪區花溪大道南段
大學城校區:花溪區黨武街道思雅路
網站www.gzmu.edu.cn
位置
地圖

貴州民族大學,原稱貴州民族學院,創建於1951年,是中國一所民族類大學。建國初期,貴州大學遷入貴州民族學院校址,貴州民族學院併入貴州大學。1977年,於龍洞堡復辦。

貴州民族大學是區域一流大學之一,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歷史沿革[編輯]

建國初期[編輯]

1950年經西南軍政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同意成立,1951年5月17日,在臨時校址貴陽程萬中學舉行開學典禮。1952年,貴州省省委決定動工修建貴州民族學院校園,選址花溪朝陽村(今貴州大學北校區),學校於1953年初由普陀路遷至花溪朝陽村新校址。1959年秋,貴州大學遷入當時貴州民族學院所在校址,貴州民族學院併入貴州大學後被撤銷。在建校至被撤銷這段期間,學校主要為民族地區培養少數民族普通政治幹部,以適應當時民主改革的需要。1974年6月4日,國務院批准恢復貴州民族學院。1977年,學校借用龍洞堡原省委統戰部政治學校作為臨時校舍,開展招生教學工作。

改革開放時期[編輯]

1980年6月,現所在花溪區董家堰校址開始修建。1981年9月學院院部從龍洞堡遷至花溪區董家堰新校址,為學校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7年5月學校增列為貴州省級重點建設大學。2008年3月,成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民委共建高校。2012年4月,貴州民族學院更名為貴州民族大學。

學校現狀[編輯]

院系設置[編輯]

商學院、法學院、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社會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傳媒學院、數據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機械電子工程學院、生態環境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旅遊與航空服務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美術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民族醫藥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東協人文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預科教育學院、人文科技學院

研究機構[編輯]

貴州民族大學設立了多個研究機構,如法學研究院、貴州民族科學研究院、貴州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貴州山地旅遊與民族經濟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儺文化研究院、水書文化研究院、貴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喀斯特濕地生態研究中心、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等。

文化傳統[編輯]

校徽[編輯]

校徽以學校中英文校名、學校建校年份和中間創意圖案為基本構成元素。中問創意圖案是運用校名中「貴民」兩字聲母大寫「 C 」和「 W 」進行創意變形而成。「 C 」字母左邊劃分出瀑布的形狀,象徵貴州黃果樹大瀑布,具象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特徵的牛角;「 G 」字母中間,象一把鑰匙,喻示學校為學生開啟知識寶庫之門;外形的大圓象徵民族大團結;「 M 」字母變形為一本翻開的書,比喻學校是知識的殿堂。

校訓[編輯]

知名校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