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踏血尋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踏血尋梅
Port of Call
基本資料
導演翁子光
監製朱嘉懿
唐慶枝
曹敬文
古玉芬
動作指導易天雄
編劇翁子光
主演郭富城
春夏
白只
譚耀文
金燕玲
攝影杜可風
剪輯翁子光、朱嘉逸、黃海、張叔平、廖慶松
製片商金門製作有限公司
片長98分鐘(公映版)
120分鐘(導演版)
產地香港
語言粵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15年11月13日 (2015-11-13)(台灣)
  • 2015年12月3日 (2015-12-03)(香港、馬來西亞)
  • 2016年1月14日 (2016-01-14)(新加坡)
  • 2016年11月3日 (2016-11-03)(美國)
  • 2016年12月9日 (2016-12-09)(英國)
  • 2016年4月8日 (2016-04-08)(香港重映)
發行商美亞娛樂(香港)
溫斯坦影業(美國)
票房928萬港元[註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踏血尋梅》(英語:Port of Call)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香港劇情片翁子光執導,易天雄動作指導,由郭富城領銜主演,春夏白只譚耀文金燕玲主演。台灣於2015年11月13日上映[2],香港和馬來西亞於2015年12月3日上映,[3]美國於2016年11月上映。

本片於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奪得最佳影片[4]、最佳女主角、男演員特別表揚獎白只,郭富城亦憑此片奪得美國紐約亞洲電影節亞洲傑出男演員獎。在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本片奪下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和最佳攝影共7項獎,為首部於金像獎獲得五項演技獎大滿貫的影片。

故事

[編輯]

根據2008年香港轟動一時援交少女肢解的王嘉梅命案作藍本改編而成。

演員陣容

[編輯]

主要演員

[編輯]
演員姓名 角色名稱 介紹
郭富城 臧文濠 臧Sir
煙鏟、警花之上司
羅高級督察之下屬
本片男主角
金燕玲 美鳳 王佳梅母親
譚耀文 煙鏟 臧文濠之下屬
春夏 王佳梅 美鳳之女
被丁子聰殺害
為了過理想中的生活輟學援交
一度誤以為遇到真愛,想不到真愛早已有了女朋友
認為死亡不一定不好,因為活著就要每天想怎麼過得更好
原型為王嘉梅
白只 丁子聰 貨車司機,透過援交認識佳梅,並喜歡上佳梅,對臧警官說覺得當人不好,為了不讓佳梅繼續當人才會殺了她,但其實在性愛過程中,佳梅已透露出不想活的念頭,並欣然接受(且充滿希望)丁子聰「幫助」自己邁向死亡。曾喜歡慕蓉,但慕蓉遠嫁國外的富有老翁。和慕蓉發生過性關係。

原型為丁啟泰

邵美琪 羅高級督察 臧文濠之上司
蝦頭 警花 臧文濠之下屬,對臧警官很欣賞。
李與霏 王佳莉 王佳梅之姊
李逸朗 四眼濟 嫖客,欺騙佳梅感情,讓佳梅以為找到真愛,每次做愛都沒跟他收錢。女朋友要求對質時還要佳梅幫忙圓謊。
蔡潔 李慕容 丁子聰喜歡的對象,但不喜歡阿聰,多次拒絕阿聰求歡,在有次月經來時主動吸引阿聰做愛。遠嫁美國有錢但年紀大自己兩倍的富翁,卻意外愛上富翁兒子,富少玩膩她後便將之踢到一邊。最討厭裝模作樣的人。
袁浩揚 神童開 阿聰好友,算是世界上最親近阿聰的人,曾打算對阿聰母親的遺照意淫。一次見到在阿聰家的慕容,見其頗具姿色便說話輕挑,為此與阿聰大打出手。

其他演員

[編輯]
演員姓名 角色名稱 介紹
艾迪 臧文濠前上司
陳麗雲 丁子聰鄰居婆婆 認為阿聰是少見的憨厚青年,養了一隻叫阿B的貓。
譚炳文 老蕭 王佳梅繼父
太保 王佳梅父親 與佳梅維持簡訊連絡,但不知佳梅已死。臧警官在佳梅死後,曾以佳梅的語氣傳了簡訊向他報平安。
陳國新 值班警察
麥德羅 馬生
車保羅 丁子聰父親 在多年前的一場車禍導致身體發生問題需人照顧。後已故。
楊羚 丁子聰母親 在多年前的一場車禍失去生命,她的遺照被兒子掛在房間以作為思念。
吳嘉星 四眼濟女友 懷疑男友不軌,親眼目睹男友與佳梅約會,要求對質。
何卓霖 女社工 佳梅念書時期負責輔導了解佳梅的人。

其他角色

[編輯]
演員姓名 角色名稱 介紹
王嵐 老師 責怪佳梅看見同學割腕卻不通報的老師。
鄧月平 割手女同學 不知為何在安靜的課堂上突然搶走佳梅美工𠝹刀自殘。
陳健朗 軍警
周祉君
曹敬文 鑑證人員
利沙華 禿頭男
董穎恩 裸體女人
陳耀慈 便衣警察
黃昭南
鄺國生 赤膊男廚師 美鳳上班地點的廚師。
區偉權 男部長
何美好 霞姐
甘美莉 唱歌樂隊 - 歌手 美鳳上班地點的歌手。
王漢池
陳木香 開開婆婆
周樸夫 假卡頭目
譚偉強 假卡小頭目
林成業 騎警
邵子風 模特兒公司經理人 一開始對佳梅很不友善,後來則佩服佳梅的好口才。請佳梅吃麥當勞。
鄧以婷 被兜搭少女 佳梅在路上發傳單找對模特兒有興趣的人時停下腳步的女生。
梁浩明 法師 負責佳梅招魂儀式。
何建生 茶餐廳侍應
羅青 佳梅朋友
邵知恩
張詩雯
張詩雅
郭漢柱 嫖客 佳梅的第一個客人,喜歡佳梅並在性交過程中要求她當自己的女朋友。
陳漢基 癮君子
佘卓穎 遊樂場女孩 似乎認識佳梅,也是臧警官刻意去遊樂場要找的人。
吳琳 女孩婆婆
鄭敏晴 尹詩惠童年 母親被殘忍分屍,小小年紀飽受驚嚇,遇到對她很溫柔的臧警官才慢慢能夠開口說話。
謝妃 臧文濠女兒 與母親同住,對父親的感覺如一般父女情,並無討厭。
譚亮英 精神病男子
張子樂 丁子聰童年 與父母在車上遇到一起嚴重的車禍,父親生病,母親死亡。
王顯聰 金毛飛
陳祉妤 Lolita女生
杜藝雯 尹詩惠 動物園導覽員,工作時遇到臧警官一家,但沒有前往相認。
宮媛 照片中女人 佳梅向照相館老闆買回的照片,當時的佳梅沒錢拍這麼好看的照片,因此向老闆購買這張美照,貼在房裡。

電影歌曲

[編輯]
歌名 演唱者 作曲 作詞 備註
Beautiful Life 丁可 MousoN
漆黑的海上 丁可
這佔有,是誰的擁抱
Away 潘美褘
娃娃看天下 春夏 馮正 翻唱鄭秀文作品
再見我的愛人 金燕玲 Masaaki Hiraro/Rei Nakanishi 文采 翻唱鄧麗君作品

製作

[編輯]

2008年的案件,2011年寫成的劇本,2015年上映。翁子光表示電影公司提議《沙井女屍》及《人肉私鐘妹》等片名,以及幾近接受的《碎屍案》。被指劇本不夠商業化,苦尋投資不果,而劇本則一擱便是3年[5]

工作人員

[編輯]
  • 監製:朱嘉懿、唐慶枝、曹敬文、古玉芬
  • 製作人:李國興
  • 導演:翁子光
  • 編劇:翁子光
  • 攝影指導:杜可風
  • 美術指導:何劍雄
  • 服裝指導:陳子雯
  • 郭富城造型指導:吳里璐
  • 剪接指導:張叔平(香港公映版)、廖慶松(導演版)
  • 剪接顧問:黃海
  • 剪接:翁子光、朱嘉逸
  • 原創音樂:丁可
  • 音效:杜篤之
  • 製作公司:金門製作有限公司

獎項及提名

[編輯]
獎項 類別 名字 結果
第10屆香港電影導演會年度大獎 最佳男主角 郭富城 獲獎
最佳女主角 春夏 獲獎
最佳新演員 白只 獲獎
第19屆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競賽單元 特別表揚獎 獲獎
最佳女演員 春夏 獲獎
最佳影片 踏血尋梅 獲獎
第52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提名
最佳男主角 郭富城 提名
最佳男配角 白只 獲獎
最佳新演員 提名
春夏 提名
最佳原著劇本 翁子光 提名
最佳攝影 杜可風 提名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漆黑的海上》 詞、曲、唱:丁可 提名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 提名
第22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最佳女演員 提名
春夏 獲獎
最佳男演員 郭富城 提名
白只 獲獎
最佳編劇 翁子光 提名
最佳導演 提名
最佳電影 踏血尋梅 獲獎
亞洲週刊 2015十大中文電影 獲獎
青年電影手冊》2015年度華語十佳頒獎典禮 年度華語十佳影片 獲獎
年度男演員 郭富城 獲獎
年度導演 翁子光 提名
年度編劇 提名
年度男配角 白只 提名
年度新演員 提名
春夏 獲獎
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新演員 獲獎
最佳男配角 白只 提名
最佳攝影 杜可風 提名
最佳剪接 廖慶松、黃海翁子光、朱嘉逸 獲獎
最佳編劇 翁子光 提名
第1屆柏林華語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最佳導演 獲獎
最佳男主角 郭富城 獲獎
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男主角 獲獎
最佳導演 翁子光 提名
最佳編劇 獲獎
最佳電影 踏血尋梅 提名
最佳女主角 春夏 獲獎
最佳新演員 提名
白只 獲獎
最佳男配角 獲獎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漆黑的海上》 詞、曲、唱:丁可 提名
最佳攝影 杜可風 獲獎
最佳剪接 廖慶松、黃海翁子光、朱嘉逸 提名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丁可 提名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 獲獎
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最佳女配角 提名
最佳男主角 郭富城 提名
最佳男配角 白只 提名
最佳新演員 提名
春夏 獲獎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最佳編劇 翁子光 提名
最佳導演 提名
最佳電影 踏血尋梅 提名
評審團獎 獲獎

軼事及電影評級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首映票房為4,952,426港元[1],重映票房為4,331,784港元。
  2. ^ 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在1992年起被封為「四大天王」。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金像獎提名名單出爐 《十年》入圍最佳電影. 香港經濟日報. 2016-01-29 [2022-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7). 
  2. ^ 郭富城《踏血尋梅》年底即將在台正式上映. 影視圈圈. 2015-07-27 [2015-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31). 
  3. ^ Security Check Required. Facebook. 
  4. ^ The Bucheon International Fantastic Film Festival History. [2015-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2). 
  5. ^ 《踏血尋梅》翁子光:憎人富貴厭人貧就是香港社會的寫照.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08-13 [202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