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子慕魄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子慕魄經[1],為佛教本生故事。記載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於波羅奈國作慕魄太子[2]時(又曰沐魄)[3]在十三歲時沈默不言,以謹守口業的故事。該經收錄於大正藏本緣部第3冊的167部[4]乾隆藏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39冊[5],另於嘉興藏高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開寶藏、至元錄崇寧藏等經藏皆有收錄此經典[6]

版本

[编辑]

大藏經收錄兩種版本的《太子慕魄經》:

內容概要

[编辑]

當時釋迦牟尼佛舍衛國(古印度國家之一)的祗園精舍(又稱祇洹阿難邠坻阿藍)[10],向眾比丘宣說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生。

沈默太子

[编辑]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為波羅奈國的太子,名曰慕魄,自出生以來不僅面貌端正且智慧過人,並能通曉自己過去宿世以來的種種善惡因果、罪業福報等事,而在祂十三歲那年,忽然閉口不言如聾盲之人一般,國王只有一個兒子,舉國人民都很愛載這位未來將繼承王位的太子,但太子卻像是聾盲人士,雖然有眼睛和耳朵,卻像看不見、聽不到一樣,雖然智慧過人卻什麼都不聞不問。國王見到太子這樣非常的憂慮,於是找來了國內的婆羅門(古印度之貴族祭司)們詢問:「太子為什麼不說話了?」,婆羅門認這是危害國家的不祥之兆,建議國王遺棄太子並將他活埋,才可保全國王及國家,然後再生一位貴子,否則,國王和國家都將會陷於危難之中!國王聽信了婆羅門建議,心中非常的憂愁,坐立難安、食不知味,只好與長者、大臣們共同商議這件為難的事,有人建議將太子棄於深山無人之處,有人建議應當投入深水之中,後來有一位臣子建議:「可以挖一個地室,將裡頭裝修成居室的模樣,並給予糧食及五位僕人照顧太子起居,而後就聽天由命吧!」國王聽從了這個建議,併派人著手後續的工作,太子的母后知道消息後非常的悲痛,但也不得已,只得派人將太子的衣服、瓔珞、珠寶等等日常用品送往地室。

當時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在車上獨自思維,父王與臣民們都以為我真的成了聾啞不語之人,卻不知我之所以不說話,正是想要捨離世緣、安身避惱,但如今反被奸人所害,於是便獨自將衣服、珠寶等物取走至河邊沐浴梳理,並以香塗身、著乾淨之衣物、佩戴珠寶到地室旁向僕人問道:「你們為何建造這個地室呢?」僕人便將慕魄太子聾啞之事及婆羅門建議國王等經過告知太子,慕魄太子當下澄清自己就是慕魄太子,眾人非常的驚訝,回到太子車上也不見慕魄本人,然後仔細觀察,眼前的「太子」神情、談吐、舉止等相當的吉祥,僕人們頓時驚覺到自己差點犯下大錯,便伏地乞求太子赦免他們的罪,並請太子返回皇宮,但太子不肯,僕人便快馬回宮報告,國王得知後悲喜交加,便立刻駕車與王后一同前往迎接太子。

慕魄太子看到國王和王后親自蒞臨,便起身迎接,國王看到太子語言音聲種種威儀,感到非常的開心,便請太子回國管理朝政,自己則願意退居後位。慕魄馬上拒絕了國王的好意,並說明為何閉口不言的原因[4][11][12]

宿世因果

[编辑]

慕魄太子說道,在過去世中他曾經也是一名國王,名叫須念,以正法治國並奉行諸善,25年來沒有官司訴訟也沒打仗,牢獄中從來沒有關過人,常常布施惠於民、救濟貧苦。雖然有此善行,但還是因為疏忽犯錯,死後墮到地獄6萬多年之久,求死不得,求生不能,非常的痛苦!而當時所犯何罪?

那時很多諸小國王都依附該國,因為須念王生性仁慈,強調以德治國,法令不嚴明,各小國便覺得須念王軟弱,而聯合起兵攻打該國,須念王則以大批的珍奇財寶或是重官厚祿安撫諸小國,但只換來了短暫的和平。過沒多久,各小國變本加厲,再次興兵來犯,大臣們向須念王建議應當發兵除害,而須念王不忍出兵攻伐各國,認為應該要漸漸的去教化他們,但是後來大臣們依然私自舉兵討伐諸小國,而造成了百姓們的生靈塗炭。當時須念王聽到百姓遇害的消息,非常的難過淚如雨下,便在宮中穿起了喪服,為諸國死亡的人民哀弔。消息傳開後,諸小國王聽到須念王如此的慈悲人民,非常的感動,都紛紛前來歸順。來歸順者,須念王都會設宴招待,針對大官,需要烹殺牛羊六畜來招待,在烹宰之時,有先跟須念王報告,大王雖然心懷慈悲,但事不得已,仍然點頭應可,因為這樣的關係造下了罪業,死後墮入了地獄。所以每當慕魄太子一想起這樣的過往都會心寒胆裂、冷汗直流。

慕魄太子之所以沈默不語,是因為害怕過去世的吉凶、安危、成敗會再次重演,所以希望不問俗事,遠離塵垢,但是不希望國王因為埋了太子而造罪墮入地獄,所以才又開口說話。然後太子變向國王表達不願意繼承王位,希望遠離世間煩惱塵垢,精勤學佛修行的堅定決心。最後慕魄太子得到國王的嘉許,精進修持,最後終成佛道。

而當時的國王就是淨飯王(又稱閱頭檀[13] ),王后即為摩耶夫人,建議活埋太子的婆羅門即為提婆達多,五位僕人即為釋迦牟尼佛的五位弟子五比丘。最後釋迦牟尼佛勉勵大眾,不犯戒律修行雖苦,但勝於墮落在三惡道八難處,而犯了戒,墮落在三惡道中,即便之後得脫為人,但是貧苦、身份低下。所以一定要持戒嚴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4][11][12]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链接至维基文库 太子慕魄經. 维基文库 (中文). 
  2. ^ 慕魄太子. 佛光大辭典 (中文). 
  3. ^ 链接至维基文库 沐魄太子. 维基文库 (中文). 
  4. ^ 4.0 4.1 4.2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3冊 No. 0167《太子墓魄經》. 
  5. ^ 乾隆藏 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目錄.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 
  6. ^ 漢籍全文.佛典經錄資料庫 - 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 
  7. ^ 釋天常. 六度集研究. 1998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六紙長的《太子慕魄經》仍應是竺法護所翻譯。而以後著錄入藏的典籍,皆依據《開元錄》的記載,因此今日編於大正藏經號167的《太子慕魄經》(篇幅六紙),譯者標安世高,但根據上面的推論,應該是竺法護的翻譯。 
  8. ^ 《出三藏記集》:「太子慕魄經一卷……晉武帝時沙門竺法護,到西域得胡本還。自太始中至懷帝永嘉二年以前所譯出。」
  9. ^ 彥琮《眾經目錄》:太子慕魄經一卷(一名太子沐魄)……右從布施度無極已下四十經是六度集抄。
  10. ^ 給孤獨園. 佛光大辭典 (中文). 
  11. ^ 11.0 11.1 本生故事:口业如山受苦万年 转世为人沉默寡言. 鳳凰佛教. [2015-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12. ^ 12.0 12.1 本佛陀故事:沉默的慕魄太子. 鳳凰佛教. [201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13. ^ 閱頭檀. 佛學大辭典 (中文).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