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修订间差异
小 机器人去除:lt:Politinis korektiškumas (deleted) |
小 添加 {{merge from}}标记到条目 (TW) |
||
第5行: | 第5行: | ||
}} |
}} |
||
{{merge from|政治正确 (共产党)|time=2012-05-28T13:07:47+00:00}} |
|||
'''政治正確'''([[英语]][[名词]]:{{lang|en|political correctness}};[[形容词]]:{{lang|en|politically correct}};[[缩写]]:{{lang|en|PC}})是指利用[[中立]]的字句,以圖不侵犯他人,保護弱勢社群,但實際執行結果卻一直富有爭議。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及不少評論員眼中,政治正確一字屬貶義詞,與[[假道學]]的意義相類<ref>Conservative critics of PC: Lind, Buchanan, Sobran. Liberals: Hentoff 1992, Schlesinger 1998. Other: Brandt 1992. See below for sources.</ref><ref>Lind, Buchanan, Sobran, Hentoff, Schlesinger.</ref>,而支持者傾向採用中立語言 (inclusive language)、文明用語 (civility) 來形容政治正確的語句。 |
'''政治正確'''([[英语]][[名词]]:{{lang|en|political correctness}};[[形容词]]:{{lang|en|politically correct}};[[缩写]]:{{lang|en|PC}})是指利用[[中立]]的字句,以圖不侵犯他人,保護弱勢社群,但實際執行結果卻一直富有爭議。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及不少評論員眼中,政治正確一字屬貶義詞,與[[假道學]]的意義相類<ref>Conservative critics of PC: Lind, Buchanan, Sobran. Liberals: Hentoff 1992, Schlesinger 1998. Other: Brandt 1992. See below for sources.</ref><ref>Lind, Buchanan, Sobran, Hentoff, Schlesinger.</ref>,而支持者傾向採用中立語言 (inclusive language)、文明用語 (civility) 來形容政治正確的語句。 |
||
2012年5月28日 (一) 13:07的版本
政治正確(英语名词:political correctness;形容词:politically correct;缩写:PC)是指利用中立的字句,以圖不侵犯他人,保護弱勢社群,但實際執行結果卻一直富有爭議。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及不少評論員眼中,政治正確一字屬貶義詞,與假道學的意義相類[1][2],而支持者傾向採用中立語言 (inclusive language)、文明用語 (civility) 來形容政治正確的語句。
描述
一般語境下的政治正確是指為了避免真實存在的或所謂的不公正的歧視而採用的變換另一種稱呼的行為。政治正確的一個目的是用最「中立」的字眼,防止歧視或侵害任何人。例如為了避免出於種族、性別、性取向、身體殘障、宗教或政治觀點的不同而產生的歧視或不滿。
支持者認為,政治正確有助於喚醒公眾的無意識的偏見,使得他們可以有一個更加正式的、無偏見的語言可以稱謂與大眾不同的人群,而不傷害他們。政治正確的一個例子包括把「弱智」改稱為「智力障礙」,用「精神病患者」代替「瘋子」。
根據科學研究,薩丕爾(Edward Sapir)和本傑明·李·沃爾夫(Benjamin Lee Whorf)最早提出語言影響思維,因此通常用來描述人群的語言是有影響力的。雖然這個論斷仍然很有爭議,但是政治正確是基於這個理論的。例如政治正確認為,使用具有性別主義的詞語會促進性別主義的思想。
举例:(俗称──中立词语)
- 弱智、傻子──智力障碍/在智力上常被挑戰的 (Mentally Challenged)
- 残废──残障(近來有改稱『身障』者,如台鐵)、残疾(1949年后中国大陆常见),和與其他合稱為「身心障礙」
- 疯子、歇斯底里、神经病──精神病患者、心智障碍
- 口吃、大舌头、结巴──语言障碍患者
- 反对派、反动派,反革命分子──政治异議者、持不同政見者
- 土著、蕃人、蛮子──原住民
- 夷人、洋人、鬼佬──外國人
- 老人、老头──長者(香港較為普遍)
- 失業──待業
- 雙失青年──雙待青年
- 無業遊民、乞丐──街友
- 吸毒──濫藥[3]
- 基佬──同性戀者
- 人妖──跨性別人士
- 釋囚──更生人士 [4]
用法
民族與宗教
一般語境下的政治正確的目的有兩重意義:更改由大多數人或社會全部成員認為是具有歧視性的語言,以平等地對待被稱呼的群體。一個很顯著的例子就是,美國開始使用「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來代替以前的「黑人」(black)、「黑鬼」(Negro)的稱謂。但是這種稱謂取決於不同的時間、地點和人群。例如美國的白人和非裔美國人的後裔都經常使用「黑人」這個詞,而「黑鬼」則被認為是種族主義的。但是在年輕非裔美國人中間,仍然會使用「黑鬼」這個稱謂,然而如果這個稱謂被外人使用,則會被認為是基於種族的歧視。
政治正確亦都用來包含最多不同階層的人。一個例子是用「配偶」來代替夫妻或夫婦,因為配偶可以包括同性婚姻的人。另外一個例子是有些西方國家用「節日快樂」(Happy Holidays)或「季節祝福」(Season's Greetings)來代替「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來祝福不信奉基督教或不慶祝西方節日的人。
政治與外交
政治正確也適用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例如,很多媒體及機構會使用「大中華地區」或「兩岸三地」來形容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澳門整個地區,而描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兩個政府的關係則會使用「兩岸關係」。另外,有多個媒體及外國政府都以「台灣領導人」來代替「台灣總統」及「中華民國總統」。所有政治正確的詞語都避免直接或間接地提及台灣海峽雙邊的政治狀況,從而避免引起任何一方的不滿。而立場傾向泛綠或台獨的媒體,提到中國大陸的時候,都會主動將「中國大陸」、「大陸」或「內地」等代稱中國大陸的中性詞彙一律以「中國」代稱,以強調「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等政治主張,尤其是民視和自由時報在報導兩岸新聞時會有此一作法。
另外,在大多数由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国家,尤其是尚未改革開放的極權時期,“政治正确”还有另一种用法,详见政治正确 (共产党)。另外,中國大陸的所有媒體與部份港澳地區的「親中媒體」(如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等),在報導兩岸新聞時,一律將台灣各級官署和官職加上引號(如「立委」、「行政院長」、「內政部長」、「國防部長」等,但「中華民國總統/副总统」即使加注引號也不得使用),以示台灣各級官署與官職均為「偽政權」、「不承認其正當性」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主張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之論點。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官方媒體(如勞動新聞、朝鮮中央電視台)凡是提到大韓民國各及官署和官職時,一律將南韓方面稱之為「叛亂集團」或「傀儡政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资料
赞同意见
- Aufderheide, Patricia. (ed.). 1992. Beyond P.C.: Toward a Politics of Understanding. Saint Paul, Minnesota: Graywolf Press.
- Berman, Paul. (ed.). 1992. Debating P.C.: The Controversy Over Political Correctness on College Campuses. New York,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 Gottfried, Paul E., After Liberalism: Mass Democracy in the Managerial State, 1999. ISBN 0-691-05983-7
- Jay, Martin., 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23-195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Ed edition (March 5, 1996). ISBN 0-520-20423-9
- Switzer, Jacqueline Vaughn. Disabled Rights: American Disability Policy and the Fight for Equality.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3.
反对意见
- Buchanan, Patrick J.2002. The Death of the West, St Martin's Press.
- Dinesh D'Souza, Illiberal Education: The Politics of Race and Sex on Campus New York: Macmillan, Inc./The Free Press, 1991, ISBN 0-684-86384-7
- Henry Beard and Christopher Cerf, The Official Politically Correct Dictionary and Handbook, Villard Books, 1992, paperback 176 pages, ISBN 0-586-21726-6
- David E. Bernstein, "You Can't Say That! The Growing Threat to Civil Liberties from Antidiscrimination Laws," Cato Institute 2003, 180 pages ISBN 1-930865-53-8
- Daniel Brandt, "An Incorrect Political Memoir.", Lobster Issue 24: December 1992.
- William S. Lind,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Accuracy in Academia, 2000.
- Nat Hentoff, Free Speech for Me - But Not for Thee, HarperCollins, 1992, ISBN 0-06-019006-X
- Diane Ravitch, The Language Police: How Pressure Groups Restrict What Students Learn, Knopf, 2003, hardcover, 255 page.
- Nigel Rees, The Politically Correct Phrasebook: what they say you can and cannot say in the 1990s, Bloomsbury, 1993, 192 pages, ISBN 0-7475-1426-7
- Kors, Alan C.; Silverglate, Harvey A. The Shadow University: The Betrayal of Liberty on America’s Campuse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8. ISBN 0-684-85321-3.
- Arthur Schlesinger J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W.W. Norton, 1998 revised edition, ISBN 0-393-31854-0
- Howard S. Schwartz, Revolt of the Primitive: An Inquiry into the Roots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Piscataway,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3 Revised Paperback Edition ISBN 0-765-80537-5
- Psychodynamics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ural Science
- The Campaign Against Political Correctness
中立观点
- Debra L. Schultz. 1993. To Reclaim a Legacy of Diversity: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Correctness" Debates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Women.
- Wilson, John. 1995. The Myth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e Conservative Attack on High Education.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