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克莱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洛斯·克莱伯
Carlos Kleiber
音乐家
出生Karl Ludwig Kleiber
(1930-07-03)1930年7月3日
 德国柏林
逝世2004年7月13日(2004岁—07—13)(74岁)
 斯洛维尼亚孔希察斯洛维尼亚语Konjšica
职业指挥家
母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配偶斯坦尼斯拉娃·布雷佐瓦斯洛维尼亚语Stanislava Brezovar
父母埃里希·克莱伯
音乐类型古典音乐
活跃年代1955-1999
唱片公司DG

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奥地利指挥家

生平[编辑]

1930年,克莱伯生于德国柏林,原名卡尔·路德维希(Karl Ludwig)。为逃避纳粹政权迫害,1935年克莱伯举家迁移至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此卡尔改名为卡洛斯。

童年时期,克莱伯就开始接受钢琴、作曲、声乐等方面的教育。1949-1950年他在苏黎世学习化学,1950年起则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继续接受音乐训练。托斯卡尼尼布什瓦尔特等人曾是他在指挥专业上的启蒙导师。

职业生涯[编辑]

1952年在慕尼黑园丁广场剧院德语Staatstheater am Gärtnerplatz做声乐教师,1955年在波茨坦剧院以艺名“卡尔·凯勒”(Karl Keller)举行了自己的首场演出,指挥的是轻歌剧加斯帕罗内英语Gasparone》。在维也纳人民歌剧院短暂停留后,先后担任过莱茵德意志歌剧院(1957-1964年)、苏黎世歌剧院(1964-1966年)、斯图加特国立剧院(1966-1973年)首席指挥。苏黎世的工作是克莱伯第一个正式意义的指挥职务,他在苏黎世的两年期间内指挥了65场歌剧,这段时间从未在外地客席演出[1]。1966年,克莱伯带领斯图加特国立剧院首次到海外演出,在爱丁堡指挥了贝尔格的歌剧《伍采克》——其父亲大克莱伯1925年在柏林首演的作品。1968年5月25日,克莱伯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登台指挥。1970年代起,克莱伯先后在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拜罗伊特音乐节斯卡拉大剧院皇家歌剧院等地演出。他与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的合作始于1968年,并一直持续到1988年为止,这对组合共出演了249场歌剧演出[1],并曾于1974年、1986年二度访日,是克莱伯生前最密切合作的对象。

1978年10月和1983年6月,克莱伯两度访美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是他在美国为数不多的音乐会演出。1988年,首次在大都会歌剧院登台指挥了《波希米亚人》,合作的歌唱家有米瑞拉·弗蕾妮卢奇亚诺·帕瓦罗蒂。1983年10月,客席指挥了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曲目为贝多芬第4、第7交响曲,这场演出的录像被公开发行(Philips)。1989年和1994年,克莱伯两次与柏林爱乐在德国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起的慈善音乐会上演出[a]。1994年,他率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访日。卡拉扬于1989年过世后,克莱伯一度被认为会接手柏林爱乐的音乐总监一职,但遽闻此一组合从未被乐团方面列入最后考虑[1]

1989年和1992年,克莱伯两度登上金色大厅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当《蓝色多瑙河》前奏颤音被观众热烈掌声打断之后,克莱伯示意乐队暂停,并转身说道:“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我恭祝大家:新年好!”(德语:Die Wiener Philharmoniker und Ich, wünschen Ihnen PROSIT NEUJAHR!);此后,指挥者在《蓝色多瑙河》正式奏响之前向观众进行新年致词,就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惯例。

晚年[编辑]

1990年起,年事已高的克莱伯逐渐淡出舞台,最后一次公开指挥是1999年1月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西班牙的巡回演出。

2004年7月13日,克莱伯因前列腺癌在斯洛文尼亚孔希察斯洛维尼亚语Konjšica逝世,有传闻可能是自杀[2]。他与数月前去世的妻子斯坦尼斯拉娃·布雷佐瓦斯洛维尼亚语Stanislava Brezovar合葬在一处。

作品[编辑]

影音作品[编辑]

克莱伯与卡拉扬不同,并不热衷发行唱片,一生发行的唱片屈指可数。

他主要的管弦乐曲目包括:贝多芬第四(Orfeo现场录音)、第五(DG)、第六(Orfeo现场录音)、第七交响曲(DG、Orfeo现场录音各一种版本)、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DG)、舒伯特第三英语第3号交响曲 (舒伯特)第八英语第8号交响曲 (舒伯特)交响曲(DG)、89年/9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SONY)以及德沃夏克钢琴协奏曲英语钢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与乌克兰钢琴家里赫特合作,EMI)、DG在他逝世后发行的纪念专辑《Carlos Kleiber》等。

歌剧作品则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蝙蝠》、《茶花女》、《魔弹射手》、《玫瑰骑士》、《卡门》等。

2014年之前,共有两部卡洛斯·克莱伯的传记片。一部是2010年埃里克·舒尔茨德语Eric Schulz导演的《了无痕迹》(德语:Spuren ins Nichts - Der Dirigent Carlos Kleiber),另一部是 C Major 于2011年出版发行的《远离尘嚣》(德语:Carlos Kleiber -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评价[编辑]

其指挥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细节清晰,是少数“又好听又好看”的指挥之一。克莱伯的姊姊在他去世后表示,指挥时的弟弟与平常相当不同,“兴高采烈,甚至有点疯狂[3]”。此外,克莱伯是极为重视细节的音乐家,他对排练的质、量要求皆高;1974年6月,克莱伯曾花了三个钟头排练《玫瑰骑士》序曲中80秒钟的一段;在慕尼黑首演歌剧《沃采克》时,他要求排练不少于34次;1979年在伦敦指挥《波希米亚人》,他排练了17次,其中光乐队本身就6次[3]。这样的排练强度,即使放到今日来看,对于大部分的职业乐团以及其指挥者而言仍是难以达成的。

克莱伯是道地的剧院指挥,相较于剧院近600场的演出场次,其一生在音乐厅指挥演出的场次则是少于100场(卡拉扬方面是2,296场[3])。他的曲目相当有限,但这些曲目经常能在其钻研之下,出现不同的经典诠释。他是出名的《玫瑰骑士》诠释者,公开指挥该剧的演出场次达123场之多[1]

2011年3月,《英国广播电台音乐杂志英语BBC Music Magazine》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该调查邀请100位知名指挥家中共同票选出“最伟大的”20位指挥,克莱伯在此调查中荣膺榜首[4][b]伯纳德·海廷克评价克莱伯:

他比别人更了解他要演出的作品。

个人生活[编辑]

家庭[编辑]

卡洛斯·克莱伯出生于德国柏林,其母是美国犹太人路得·古德里奇(Ruth Goodrich),父亲为著名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为便于区分,卡洛斯常被称为“小克莱伯”。

轶事[编辑]

  • 1950年代克莱伯从南美返回欧洲,原本是要修习化学。其父虽授以音乐教育,但反对他走入音乐界。克莱伯早年的指挥工作,是在父亲不知情之下所暗中进行的。
  • 克莱伯没有任何私人学生,曾谦称由于自己没有音乐相关的学位,所以没有办法接受学生[5]
  • 克莱伯十分重视现场演出情境,他觉得一有不对劲可能取消现场演出。曾发生过他突然在开演前取消演出纪录,使剧院经理大为光火,并上法院提告,不过克莱伯胜诉。
  • 晚年克莱伯极少演出,曾说过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吃饭还有做爱。卡拉扬曾这样笑称他的这位老友:“除非克莱伯家中冰箱空了,否则他不会登台指挥。”(按:此说可能是误传[3]
  • 传说1975年,他曾经与义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合作过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但两人合作后理念不合,彼此都拒绝发表该作品。
  • 1996年4月,奥迪汽车公司邀请克莱伯执棒,在其总部所在地、巴伐利亚州Ingolstadt指挥一场音乐会以飨员工。作为酬报,克莱伯将获得一辆时值十万美元的A8顶级配置跑车[3]
  • 克莱伯会说流利的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斯洛文尼亚语。
  • 克莱伯熟读《庄子》,曾在同夏尔斯‧巴伯(Charles Barber)的通信中主动提到对《庄子》的看法[3]
  • 1979年2月,克莱伯曾为因病缺席的卡尔·贝姆代打指挥[1]

注释[编辑]

  1. ^ 1989年3月9日,克莱伯第一次和柏林爱乐合作演出,地点位于柏林爱乐音乐厅,曲目为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莫札特第36号交响曲和布拉姆斯第2号交响曲。
    第二次的合作则是在1994年6月28日,地点同样在柏林爱乐音乐厅,曲目为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莫札特第33号交响曲和布拉姆斯第4号交响曲。
  2. ^ 伦纳德·伯恩斯坦名列该调查的第二名,克劳迪奥·阿巴多则是第三名。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小克萊巴 / 南方音響 / Kleiber. www.southaudio.com.tw.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2. ^ Christine Lemke-Matwey. Carlos Kleiber: "Nicht seelisch zerfetzen, he!". Die Zeit. 2014-07-10 [2019-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德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克莱伯 - 无与伦比的指挥大师. web.archive.org. 2017-07-06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6. 
  4. ^ Carlos Kleiber voted greatest conductor of all time. www.bbc.co.uk. [2020-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英国英语). 
  5. ^ BBC Carlos Kleiber采访手稿. web.archive.org. 2013-11-05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