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 (迪士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花木蘭
花木蘭英語Mulan (franchise)》角色
1998年電影《花木蘭》中花木蘭的形象
首次登場花木蘭》(1998年)
創作者羅伯特·D·聖蘇西英語Robert D. San Souci
飾演劉亦菲
配音溫明娜
(配音)
莉亞·莎隆嘉
(配唱)
改編自木蘭辭
角色設定資料
別名花平(男性另我
國籍中國
職業帝國特務
士兵
農民的女兒
戰士
所屬迪士尼公主
家人花弧(父)
花李氏(母)
花婆婆(外婆)
配偶李翔英語Li Shang (Mulan character)
兒女李朗妮(Li Lonnie,《後裔》登場)
親屬花弧(父)
花李氏(母)
花婆婆(外婆)
李將軍(公公)

花木蘭(英語:Mulan)是改編自虛構傳奇人物的角色,亮相於華特迪士尼影業第36部動畫長片《花木蘭》(1998)及續集花木蘭2》(2004)。角色由女演員溫明娜配音,歌唱部分則由歌手莉亞·莎隆嘉配音。花木蘭由兒童讀物作家羅伯特·D·聖蘇西英語Robert D. San Souci創作,改編自中國樂府詩《木蘭辭》中的傳奇女戰士花木蘭。木蘭是年邁老兵膝下唯一一位孩子,她無視風俗和法律的約束,打扮成男性,代替虛弱的父親入伍。

迪士尼最初將木蘭看成受壓迫的中國婦女,最終和一位英國王子私奔到歐洲。然而,導演托尼·班克羅夫特英語Tony Bancroft受到自己女兒們的幸福啟發,希望將木蘭打造一位獨特的迪士尼女角色,即性格剛強獨立,不由男性角色主宰命運。因此,木蘭和李翔上尉英語Li Shang (Mulan character)的關係被降級為次要情節英語subplot,同時木蘭的勇氣和力量得到強調,保證她是自己故事中的英雄。木蘭的監督動畫師馬克·海恩英語Mark Henn故意將角色設計得沒有之前的公主那樣的女性化。

木蘭的性格受到普遍的好評,評論人讚揚她的英勇氣概。然而,部分評論人指責迪士尼西方化了木蘭,她與李翔的浪漫關係被大量指責損害了木蘭的英雄主義。溫明娜和莎隆嘉因扮演該角色,獲得迪士尼傳奇稱號。在2020年真人同名改編電影《花木蘭》中,劉亦菲扮演花木蘭一角。

開發[編輯]

構思和創作[編輯]

按照1994年最初的設想,《花木蘭》是一部動畫短片,片中一位受盡苦難的中國姑娘與一名英國王子私奔到西方[1]。在根據傳統故事和民間故事開發一連串的大綱英語Film treatment時,兒童文學作家羅伯特·D·聖蘇西英語Robert D. San Souci發現了《木蘭辭》,一篇講述把自己打扮成男性,代替患病的父親參軍的中國女性花木蘭的中國古詩[2]。聖蘇西對木蘭的故事十分着迷,便把這首詩推薦給了迪士尼[1],迪士尼隨後聘用聖蘇西撰寫影片的大綱英語Film treatment和劇情[3]

《花木蘭》探討了忠於自己的恆古主題[4],聯合導演托尼·班克羅夫特英語Tony Bancroft將片中花木蘭一角歸納為「一位不能幫到自己,但存在於另一個告訴她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社會的姑娘[4]。」由於《木蘭辭》是深受大眾喜愛、幾乎家喻戶曉的故事,聖蘇西渴望保持角色的完整性[2]。然而,木蘭方面的劇情在創作時被賦予了一定的自由,例如角色沒有徵求父母的同意,便應徵入伍[2]。此外,木蘭的姓也從「Hua」改為「Fa」[5]。最終,片中木蘭的真實身份被人提早發現,就在她的軍隊首次面對敵軍後不久,而不是參戰12年來一直未被戰友發現,直到榮歸故里[6]

另外,動畫世界網絡英語Animation World Network的安迪·克萊因(Andy Klein)指出,有別於先前的迪士尼動畫長片,木蘭和李翔愛情關係的發展更多地被看作子劇情英語subplot,而不是傳統的中心劇情。克萊因評論道:「木蘭並不等待她的王子有朝一日會回來英語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而當他到來時,一直把她看成男人的他學會欣賞她的深厚品質,浪漫關係雖無聲但變得微妙[5]。」在整部電影中,他們一直在努力互相幫助,使自己變得更好更真實,從而發揮自己的真正潛力。

配音[編輯]

美籍華裔演員溫明娜在兩部動畫電影中為木蘭配音。

木蘭由美籍華裔演員溫明娜配音[7]。由於角色「象徵(傳統)中國價值觀」,被刻畫得「有戲劇性......和她父親很像,非常受人尊重」,班克羅夫特認為溫明娜保有最符合木蘭的聲線,按他的話,就是「非常中國」[8]。溫明娜在澳門出生長大,從小就聽媽媽講過花木蘭的傳說和《木蘭辭》,因此很熟悉故事。她解釋稱:「我認為,每個中國孩子都伴隨着這個故事長大」,同時用帕森·威姆斯英語Parson Weems創作的美國開國元勛喬治·華盛頓砍掉父親鍾愛的櫻桃樹的故事,來形容這首詩在中國流行的程度[9]

木蘭是溫明娜首個配音角色。在接受IGN採訪時,溫明娜詳述了錄音過程,特別指出自己被要求單獨錄製該角色大部分對白的事實:「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很認同木蘭這個角色,所以配音工作在我看來很容易。我喜歡運用自己的想象力,覺得自己重新變成了小孩,傻傻的,拿着想象的劍,騎着想象的馬,跟一頭想象的龍講話。所以我覺得很有趣[9]。」儘管如此,在整個電影中,木蘭和她的守護神、一頭叫木須英語Mushu (Mulan)的龍有一些親密的場景。木須龍由美國喜劇演員艾迪·墨菲配音,但在電影製作期間,由於兩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錄製各自的對白,兩人從未見過面[9]

溫明娜一接下木蘭的配音工作,便立刻告訴迪士尼不能演唱角色歌曲。她對這個決定並不反感,反而打趣說「不責怪他們」[10]。導演決定聘用菲律賓歌手、演員莉亞·莎隆嘉代表溫明娜為角色的歌曲《自己英語Reflection (song)》、《男子漢英語I'll Make a Man Out of You》和《佳人歡迎我英語Mulan (soundtrack)》配唱[11]

根據著作《迪士尼配音演員:傳記大辭典》(Disney Voice Actor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作者托馬斯·S·希查克(Thomas S. Hischak),莎隆嘉原本為木蘭配音和配唱[12]。然而,導演最終認為她試圖用花木蘭的男性化身「花平」佯裝男人不太有說服力,最終用溫明娜取代莎隆嘉[13]。六年前,莎隆嘉受邀為代表美國演員琳達·拉爾金英語Linda Larkin在電影《阿拉丁》中為茉莉公主英語Princess Jasmine配唱[14]。在為木蘭試鏡時,她曾打趣問道:「為什麼不讓我試鏡?我之前已經是個公主,還不夠嗎[15]?」

表徵和設計[編輯]

影片的劇本歷經多番修改和重寫,自然地,木蘭在片中的形象和角色也受到影響[16]。編劇希望木蘭展現出「不一樣的迪士尼女英雄」形象,特別是那種「不需要皇冠,但一樣優雅、堅強、勇敢」[17]。班克羅夫特與同樣參與《木蘭》製作的雙胞胎兄弟湯姆總共有七個女兒[18],進一步啟發兩位製片人將木蘭描繪成獨一無二的女英雄,「不是又一位落難少女英語Damsel in distress[19]」,傾向於把她比作「一位堅強的迪士尼女性角色,完全是自己故事的女英雄」[20],而不是本質上的「女性榜樣」,「力量和勇氣是木蘭的必備特點」[21]。在接受《基督郵報英語The Christian Post》採訪時,班克羅夫特表示自己身為影片的導演,在創作《花木蘭》的時候不斷地想到兩個小女兒的幸福,「希望打造一位人們從未見過的獨特女英雄」,為他們帶來「一個完全依靠自己,沒有王子前來拯救的女角色」[4]。在處理木蘭區分於傳統的迪士尼女英雄和王子的特點時,班克羅夫特解釋稱:「大多數迪士尼女英雄都有外部力量加入,幫助她們改變。木蘭也一樣。從電影的第一幅畫面直到結尾,她的個性,她的動力都保持不變[22]。」

「我們在畫她的時候,有機會在她偽裝成戰士花平的時候,稍微調整她的設計,我們畫她的這個角色的時候,方法跟她是木蘭的本來身份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我們所利用的優勢。因此,確切而言,在她還是一位女生,不知道成為男生或舉止像男生的意義時,讓她假扮成男孩是一項挑戰......這是製作木蘭時有趣和有挑戰的地方。您基本上有兩個角色可以玩」。
— 海恩(Henn)介紹「花平」角色的創作[23]

視覺層面上,動畫師們受到了中國和日本藝術作品的影響。以木蘭為例,「角色的線條簡約......類似亞洲的古典油畫[5]。」台灣畫家張振益負責指導動畫師,「幫助他們想出這些設計」[23]馬克·海恩英語Mark Henn擔任木蘭的動畫監督。在海恩看來,創作木蘭男性化身「花平」這一角色是不小的挑戰。為了解決這個獨特的難題,海恩獲得「微調她的設計的機會,好讓她假扮士兵體態上與她是木蘭本身時有點不同的花平[23]。」形體上,由於芭比娃娃風格的人物不能打扮成男性順利參軍,木蘭的設計所彰顯的女性主義比之前的傳統迪士尼動畫女主角要少,特別是《風中奇緣》(1995)的寶嘉康蒂英語Pocahontas (character)和《鐘樓怪人》的艾絲美拉達英語Esmeralada (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24]

海恩透露,他被木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覺得很獨特,很讓人信服,從開頭就被深深打動[23][25]。在他看來,用動畫的方式展現木蘭獨特的表情是一大挑戰[23]。這位動畫師解釋道:「如果要打造一個人類角色,我們不會在某種程度上畫得很寫實,它不會看起來很真實......平衡點就在於利用視覺工具尋找一種引人入勝的繪畫方式,這樣你就能讓設計中傳達你想要展現的驚人情感[23]。」除了木蘭,海恩也負責木蘭老父親花周的動畫。海恩形容兩個人的複雜關係是「故事的情感重心」[23]在製作木蘭和父親共處的私密場景時,獨自養大一個女兒的海恩從自己的情感和個人經歷中汲取靈感[26]

部分影評人認為木蘭是假小子[27][28][29]IGN的安迪·帕特里齊奧(Andy Patrizio)觀察到:「在這個稍顯現代化的故事中,木蘭有點反叛,像個假小子。她雖然嘆息於父母的願望,但對當一個奴隸般的賢妻毫無興趣[30]。」喬·喬納森(Jo Johnson)是著作《美國流行文化中的女皇第1卷:電影與》(Queers 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Volume 1: Film and Television)的編者之一,他寫道:「不像其他迪士尼女英雄,木蘭很明顯是個假小子」,看她說話時露出整副牙齒就知道了。約翰遜還指出木蘭的設計和性格都傳統迪士尼男女主角都不同,認為她的舉止笨拙彆扭、肩膀寬、四肢粗壯、髮辮不整齊、每天穿着寬鬆的衣服遮蓋她的迪士尼傳統細腰[31]。另外專業分析人士也評價了木蘭的智力,其中評論家多指木蘭「聰明」[32][33]

登場[編輯]

電影[編輯]

《花木蘭》[編輯]

劇情[編輯]

故事始於中國邊境的萬里長城。以單于為首的匈奴攻破長城防線、入侵中國大陸的任何領地都燒殺擄掠,於是李將軍將這消息傳給皇帝希望能夠保護皇帝,皇帝要求李將軍保護他的所有子民於是命令宰相賜福要求每位家家戶戶派一名男子入隊當兵,保衛中國與全城人民的安全並將匈奴大軍擊退。 在花家中的獨生女花木蘭是位聰明伶俐、體貼父親,但有些不符傳統女性形象的女孩。由於正值等待出嫁的年紀,木蘭的母親和祖母便請媒婆為木蘭帶來良好的姻緣,於是木蘭在母親即其好友幫忙之下梳妝打扮、穿上不習慣的端莊服裝去見媒婆,希望能夠讓媒婆給自己有個好印象好讓自己能找到一位好婆家,只是一隻蟋蟀跟隨(由木蘭的祖母給的,木蘭的祖母認為蟋蟀可以帶來好運)而導致一連串意外,導致木蘭與媒婆鬧得不歡而散,也讓木蘭被媒婆大罵說為自己將來會給家族感到羞恥,在村民注視下失落地回到花家的木蘭對無法展現自己的真實表現感到很難過。在父親花弧安慰下讓她相當感到好點些。

這時宰相賜福帶著皇帝的聖旨進到村莊,宣布每個家庭必須派出一名男子當兵擊退匈奴,花家很快地就被點到徵兵令接旨,而花家唯一的男人─木蘭的父親花弧披掛上陣,由於花弧年事已高,為國家打了半輩子仗,腿部又有疾患也無法好好揮動家中的寶劍,認為父親將來從軍之途凶多吉少的木蘭請求父親別去戰場打仗,父親說保衛家園、為國捐軀是他的榮耀也是死而無憾的事,但是木蘭認為比起榮耀,性命才是比較重要,結果木蘭被父親責罵管下悲痛的衝出庭院外,等到父母熟睡後決定代替父親上戰場,木蘭在半夜向她家的列祖列宗們禱告後拿走父親的盔甲和徵兵令、在夜裡割斷長髮,木蘭打扮男裝成為士兵後代父從軍與家人不告而別。木蘭家的龍神雕像眼睛發光令木蘭的祖母醒覺得知木蘭離開家門,於事向木蘭的雙親秉告此事,木蘭的父親發先盔甲和徵兵令詔書憑空消失後發現木蘭真的離開家門,由於女人扮成男裝從軍就是欺騙軍隊的行為,一旦後曝光就會被處刑,於是木蘭的雙親與祖母知道木蘭走後便哀求花家的列祖列宗保佑木蘭,花家的祖先們得知之後,於是派出讓花家其中一位祖先遭遇不幸而被降職的守護龍木須召喚石龍找到木蘭並將她帶回來,但是木須不小心將石龍雕像給弄壞,為了挽回名譽重新獲得最高守護者地位的機會,木須決定幫木蘭成為守護中國的巾幗英雄而出發找她,而好奇的蟋蟀也隨木須。另一方面匈奴大軍首領單于帶領軍隊前往京城時毀掉一座村莊順便抓捕兩名間諜,單于要兩名間諜轉告皇帝他的大軍會將皇帝派來的的軍隊全數擊倒,單于將間諜放走同時命令一位弓兵射殺其中一人當作給皇帝的警告。

在木須的建議下,木蘭只好化名花平進入軍中的兵營,李將軍擬定戰略之後要求自己的兒子李翔校尉負責訓練這些剛被徵召來的新兵,然後率領自己的軍隊到蕭關口與匈奴開戰。李翔一系列嚴格的訓練讓新兵很吃不消,加上剛加入軍隊的阿寧、阿堯與金寶的刁難與麻煩下差點讓木蘭難以適應,讓李翔認為木蘭不配當士兵並要求她回家,但木蘭並沒有為此放棄,某一天清晨成功背著重物爬上高柱並拿下了箭矢,達成了新兵中未曾有人能達成的挑戰,讓李翔和新兵們對她刮目相看,因此受到激勵成為了一支勁旅。而阿寧、阿堯和金寶成為了木蘭在兵營中最好的朋友。在此期間,單于的獵鷹從一個蕭關口的村莊里發現了一個娃娃,這就代表李將軍的軍隊正在等待他們準備攻擊。其中一位匈奴士兵說走別條路避免被伏擊,但是單于堅持說一定要走過山村,並說把娃娃「還給」它的主人(就是要攻打蕭關口的村莊發動總攻擊)。

在李翔將部隊訓練完成時,宰相賜福認為李翔的部隊根本不是匈奴大軍的對手為此拒絕李翔出兵戰鬥,在木須和蟋蟀暗中仿造李將軍的一封軍書讓李翔出兵支援。正當李翔帶領軍隊抵達蕭關口時,不但看見村莊被摧毀與自己父親率領的部隊全軍覆沒,最重要的事父親李將軍也已經在戰場上壯烈犧牲,在哀悼父親與木蘭的安慰下後、李翔決定帶領軍隊回到京城阻止匈奴大軍侵略。木蘭在離開期間將被發現的娃娃放在李將軍的墓碑前。歸程途中木須不慎向天空發射一個火砲導致李翔軍隊行蹤暴露,大批匈奴弓兵射下漫天箭矢重創李翔的部隊,李翔的部隊救回所有火砲立刻向匈奴還擊,但匈奴立刻撤回之後沒多久由單于親自率領的騎兵大軍也傾巢而出。眼見餘下兵馬無力抗衡單于,木蘭在戰場上看到一座雪山,趕緊搶下最後一個火砲、隻身上陣並向雪山山頂開炮,製造雪崩將匈奴的千軍萬馬全數活埋。單于在被雪掩埋之前、憤怒地揮劍重創木蘭,在雪崩的侵襲下,李翔也差點摔落山谷深處,所幸得到木蘭的救助同時取得單于的佩劍做為戰利品,但木蘭卻在危機解除後因重傷而昏迷。大夫在替木蘭醫療的過程中理所當然地發現木蘭是女人身,原本賜福要以叛國罪將木蘭處刑,但李翔念在木蘭有救命之恩僅將她逐出軍隊便帶領軍隊返回京城。

木蘭在返鄉途中卻發現匈奴兵馬並沒有全滅,連同單于在內的五名餘黨不但倖存決定打算對皇帝與全城百姓不利。木蘭立刻打消返家念頭立刻趕到京城追去警告李翔軍隊與皇帝等人。在全城所有百姓張燈結綵以舞龍舞獅恭賀李翔所率領的部隊打贏勝仗,正當李翔向皇帝獻上單于的佩劍時,藏於暗處的單于突然現身奪回佩劍,埋伏在舞龍舞獅內的匈奴餘黨也一擁而上、挾持皇帝入宮中並鎖上宮門。單于強迫皇帝對自己臣服,否則就要殺掉他與京城的所有百姓,但皇帝表示無論暴徒如何猖狂自己決對不會低頭而平靜地拒絕。為了拯救皇帝的李翔、木蘭和扮成後宮嬪妃的阿寧、阿堯、金寶潛入宮中,成功地將單于的手下一一擊倒並順利救駕皇帝,可是李翔卻不敵單于的猛攻,就在單于即將殺掉李翔,木蘭及時向單于承認自己是製造雪崩讓匈奴軍隊全軍覆沒的無名小兵,憤怒的單于便將目標轉向木蘭,兩人在屋頂上展開最後決戰,最終在木須與蟋蟀幫忙下戰勝單于。隨後皇帝與木蘭會面用指謫的口氣列出她的所做的行為,但是卻拯救他本人與全城百姓而赦免她。然後不只皇帝與李翔等人向木蘭鞠躬,就連全城百姓對她下跪磕頭,因為這是最極高的榮譽,木蘭成為中國的巾幗英雄,皇帝送給木蘭一枚信物,象徵她的榮耀以及對中國的付出,同時將單于的劍贈與給木蘭足以證明她的英勇事蹟。原本打算要給木蘭擔任宰相,但木蘭為了見到父親而拒絕,道別皇帝與李翔等人之後在京城所有百姓歡呼下而離開京城回到故鄉。

木蘭回到家鄉並將皇帝賜予的物品獻給她的父親,表示這些都是要給花家光宗耀祖。但是花弧將這些物品丟在一旁、上前擁抱木蘭,表示自己的女兒就是花家的榮耀。皇帝鼓勵李翔說出他自己對她的感受來到木蘭家談話時,藉著還頭盔為由來見木蘭,並很高興的接受了晚餐的邀請。而花家的祖先們看到這一切,無奈地同意讓木須重新列為守護神職位,也為木蘭的榮耀而大肆慶祝活動一番。


《花木蘭2》[編輯]

勝利抗擊匈奴入侵一個月後,木蘭和李翔準備完婚之際,突然接到皇帝的聖旨,要求他們護送三位公主下嫁契骨維持邊疆和平,兩人於是動身護駕。一路上兩個人的浪漫關係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兩人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非常不同。與此同時木須龍意識到,如果木蘭跟李翔結婚就再也不需要自己當她的守護神,於是決定前去慫恿兩人分手。此時木蘭和李翔遭遇強盜襲擊,李翔貌似因為保護木蘭而遇害,讓木蘭悲痛不已。為了確保三位公主不違背她們自己的意志嫁人,木蘭代替他們去跟契骨皇帝的長子結婚。李翔在襲擊中撿回性命,他知道木蘭要跟別人結婚,立馬前去阻止兩人成婚。最終木蘭被假扮偉大的金龍的木須龍所救,三位公主重獲自由順利回到中國。最後李翔將軍結合了自己和花家的祠堂牌位,這就代表了木須能夠保有他在花家守護龍的地位,而木蘭和李翔也順利結為連理。

《無敵破壞王2:大鬧互聯網》[編輯]

據2017年D23博覽會的消息,木蘭和其他迪士尼公主亮相電影《無敵破壞王2:大鬧互聯網[34]

真人電影[編輯]

劉亦菲在2020年同名真人電影中飾演花木蘭一角[35]

《迪士尼公主》系列[編輯]

木蘭是面向小女生的跨媒體製作[36]系列迪士尼公主的第八名正式成員[37]。在孩子們看來,木蘭象徵着永不言敗,不受性別角色與家庭和榮譽的重要性束縛的積極精神。電影中的這些概念更加符合傳統中國文化價值觀。在迪士尼公主官方網站中,木蘭的小簡歷寫道:「木蘭是一位受人喜歡的女孩,一直都很勇敢、剛毅。在她的國家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把自己打扮成男人,勇敢奔赴戰場。她用勇氣和決心戰勝了那些困苦的時日[38]。」木蘭雖是迪士尼公主系列的一員,卻從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常公主,既不是國王或皇后的兒女,也沒有嫁給王子成為王妃[39]。她是該系列中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東亞成員[37]

遊覽景點[編輯]

加州迪士尼度假區的木蘭。

木蘭經常出現在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見面會、巡演和演唱中,包括艾波卡特的中國館。香港迪士尼樂園小小世界有木蘭和以風箏形式出現的木須龍。木蘭也出現在迪士尼公主奇幻童話村(Disney Princess Fantasy Faire Village),在幻想樂園劇院英語Fantasyland Theater的全新常規演出《米奇與魔法地圖》(Mickey and the Magical Map)中亮相。在上述的演出中,木蘭與同為迪士尼公主的寶嘉康蒂英語Pocahontas (character)樂佩公主組成三人組表演。木蘭與其他迪士尼公主的畫像被掛在神奇王國公主童話大廳,表示致敬。

迪士尼郵輪和香港迪士尼樂園,木蘭和李翔亮相舞台劇《金米奇英語The Golden Mickeys》。花木蘭也會在船上與遊客見面。她還亮相迪士尼冰雪世界英語Disney on Ice節目《公主經典》(Princess Classics)和《公主願望》(Princess Wishes)。

節目[編輯]

木蘭曾客串電視動畫系列《米奇群英會英語Disney's House of Mouse》和非劇院首映作品《米奇魔力聖誕:冬日群英會英語Mickey's Magical Christmas: Snowed in at the House of Mouse》。按原本計劃,木蘭應和灰姑娘一起亮相定於2008年上線《迪士尼公主魔法故事英語Disney Princess Enchanted Tales》系列二DVD,但由於系列一銷量慘澹,計劃取消[40]

2014年8月,溫明娜和莉亞·莎隆嘉在迪士尼頻道節目《小公主蘇菲亞》中再度為木蘭配音,是兩人自《花木蘭2》以來的首次回歸。在《英雌救美》(Princesses to the Rescue)中,木蘭在歌曲《Stronger Than They Know》中提到了索菲婭和她的朋友安珀(Amber)和阿君(Jun[41]

在迪士尼電影《星光繼承者》中,木蘭沒有出場,但被黛安·杜安(Dianne Doan)扮演的木蘭女兒朗妮(Lonnie)提到。

電子遊戲[編輯]

木蘭是1999年12月發行的迪士尼互動工作室英語Disney Interactive StudiosPlayStation獨占動作遊戲迪士尼故事作坊:花木蘭英語Disney's Story Studio: Mulan》的玩家角色[42]。遊戲劇情與電影版稍顯不同,概念和前設上圍繞玩家展開,「假定木蘭踏上尋找失蹤捲軸的旅程」[43]。木蘭也是遊戲《迪士尼的花木蘭》(Disney's Mulan)的玩家角色,這款類似的遊戲於1998年10月10日由THQGame Boy發行[44]

迪士尼無限3.0英語Disney Infinity 3.0》宣布木蘭為玩家角色。

《王國之心》[編輯]

木蘭亮相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迪士尼合作電子遊戲《王國之心II》的龍之大地世界中,由溫明娜配音[45]。木蘭在戰鬥中取代唐老鴨高飛輔助索拉,常規戰鬥中武器為「先祖之劍」,在木須龍的幫助可施放組合技紅火箭及其他火攻擊。在索拉首次造訪龍之大地期間,木蘭大多數時候和電影版的劇情一樣化名花平,到了第二次造訪時,木蘭變回本尊,對付席格巴爾(Xigbar)和風暴騎士無心者(Storm Rider Heartless[46][47]

評價和影響[編輯]

專業評價[編輯]

木蘭的性格表徵獲得普遍好評。《Time Out》稱木蘭是「朝氣蓬勃的年青人,超然活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世界」[48]。《指南》的肯·福斯(Ken Fox)認為「木蘭睿智、非常獨立......一反社會對女性應該順從服侍丈夫的社會期望」。《票房雜誌英語Boxoffice (magazine)》的布里奇特·伯恩(Bridget Byrne)指出,「木蘭集自豪、魅力、精氣神和美學的感染力於一身,這使得她不被所參與的激烈運動搶了風頭」[49]。《綜藝》的陶德·麥卡錫稱讚木蘭啟發「老氣的迪士尼經典系列圈子轉變被動的女主角得到卑鄙的貴族王子救助的舊有思維」。他認為,「在這裡,女性不僅救了王子,還幫了處在遺忘之境、女性應遵守嚴格規定的異鄉文化中的皇帝[50]。」類似地,《辛辛那提消息報英語The Cincinnati Enquirer》的瑪格麗特·麥格克(Margaret A. McGurk)讚揚木蘭「解決了她在《魔鬼女大兵》中的困境,證明頭腦比蠻力更有用」[51]。《帝國雜誌》的伊恩·弗里爾英語Ian Freer稱木蘭是「華特開通系列中最強大的女英雄」,「將脆弱和彪悍令人難以置信地綑紮在一起」[52]。《奧斯汀紀事報》的霍利斯·查科納(Hollis Chacona)將木蘭標榜為「大獲全勝的的主人公」[53]。《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斯·圖蘭英語Kenneth Turan有類似的看法:「作為一位無論如何都忠於自我的活潑叛逆者,木蘭是優秀的女英雄,是非常渴望吸引年輕女性人群的迪士尼的完美選擇」,同時稱她是「比寶嘉康蒂更受歡迎和尊敬的模範」[32]

儘管好評如潮,木蘭的特徵還是引發了一些溫和的批評和猜測,激起部分影評人作出一連串從中肯到正面的評價。《娛樂周刊》的歐文·格里伯曼英語Owen Gleiberman寫道:「比起《美女與野獸》或道德高尚的《風中奇緣》,《花木蘭》非常不同,展示了一女子利用她的『聰慧』證明大腦的力量完勝肌肉。」不過,他也認為,「由於女性主義被保留......情感上的追求被孤立,《花木蘭》比迪士尼最好的作品差了一點」[54]。《西雅圖時報》的莫伊拉·麥克唐納(Moira Macdonald)看法類似,認為木蘭「不像她在迪士尼的許多同伴,是一個強大、迷人的角色,身處危險時不需要別人的幫忙」,但同時質疑她的個性:「給木蘭套上自尊心問題真的有必要嗎?因為似乎太自信太聰明,她悲傷地表示希望從鏡子中看透自己的一些有價值的事情時,有點讓人震驚」[55]

影評人的讚揚並不一致。《鳳凰巢英語The Phoenix Nest》的傑弗里·甘茨(Jeffrey Gantz)認為木蘭這一角色非原創、不明確和西方化:「木蘭相親時的衣服(尤其是和服英語obi (sash))看上去是日本風格......給木蘭美洲原住民風格,你就得到寶嘉康蒂」[56]。類似地,《ReelViews英語ReelViews》的詹姆斯·貝拉迪內利英語James Berardinelli認為木蘭的描述太「讓人熟悉」,認為:「儘管她的外貌和愛麗兒英語Ariel (Disney)貝爾英語Belle (Disney)茉莉公主英語Princess Jasmine和寶嘉康蒂很不同,木蘭很明顯那是那種人,那種堅強、獨立,不願意屈服於規定女性角色應具觀賞性的文化習俗的女角色。電影在加強兩性平等的思想上不是很巧妙」[57] 。另外,部分影評人批評木蘭粗暴,《衛報亞歷克斯·馮·滕澤爾曼英語Alex von Tunzelmann就認為:「迪士尼竭力把木蘭打造得既是殺手又是女英雄......確切地說,影片想走中庸之道,令木蘭製造一場雪崩殲滅匈奴大軍,帶着一大堆煙火去調遣單于。這非常巧妙,但從技術層面來說仍然是殺手行為」。然而,馮·滕澤爾曼的總論更正面:「作為迪士尼女英雄,木蘭很明顯改善了無聊乏味的公主定式」[58]

與李翔的關係[編輯]

不像受到普遍好評的花木蘭,木蘭與李翔的戀愛關係受到大體負面的評價,引發影評人批評《花木蘭》的結局是「男孩與女孩勾搭在一起」的傳統套路[59]。《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伊伯特認為:「影片所傳達了標準的女性主義賦權訊息:違抗媒人,打扮男兒,自選前程。然而自從木蘭布克避免地牽在一起,影片就走了中庸之道,但大體上仍在推銷西方愛情價值觀」[60]。《紐約時報》的珍妮特·馬斯林英語Janet Maslin批評「木蘭拼盡全力反抗紅娘,卻仍陷入需要找另一半的童話」[61]

Teen Ink英語Teen Ink》的影評認為木蘭與李翔的戀愛關係是性別歧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共識媒體英語Common Sense Media的貝茜·華萊士(Betsy Wallace)認為木蘭「不符合公主的模樣,大多數電影觀眾從未聽說過她」。她最終認為,「結尾說她仍需要嫁給一位挽救了這些時日的『白馬王子』,真是太糟糕了」。《超然改編:論原著作品的激進轉變》(Beyond Adaptation: Essays on Radical Transformations of Original Works)的作者董嵐認為:「雖然木蘭在恢復了女性化身後獲得了成功......影片結尾處木蘭和李翔訂婚的暗示還是做出了妥協」[63]

文化意義與榮譽[編輯]

木蘭因在《花木蘭》中的獨特地位獲得文化層面的認可,尤其是英雄色彩、種族及對愛情不感冒,有別於傳統的迪士尼男女主角,因為她「挑戰性別刻板印象,提供非公主中心的迪士尼動畫體驗」,「是迪士尼少有堅毅、自行驅動的女性角色」[64]。《洛杉磯時報》的肯尼斯·圖蘭(Kenneth Turan)觀察到,木蘭在片中的角色「是一位自立、不完全使得男生傾慕的女角色,對於迪士尼來說有點新鮮」[32]。《雅加達郵報》的莎拉·威爾(Sara Veal)認為,木蘭「宣揚自立自強、決斷力,對婚姻或戀愛不感興趣......影片結尾她拯救了她的國家,而不是一份愛情協議」[65]。繼非白人英語non-white迪士尼公主茉莉和寶嘉康蒂,木蘭身為迪士尼首位東亞裔公主的特點助推迪士尼公主品牌多樣化發展,將「描繪有色人種女性英語women of color」的迪士尼公主帶入其中[66]。《滾石》的彼得·崔維斯認為木蘭是精力充沛的前女性主義者:「她不想憨厚的長官李翔將軍低頭,這讓李翔對木蘭感到沮喪,讓節目失色不少,但沒有停滯」[67]。《PopMatters》的傑西·哈森格(Jesse Hassenger)認為,不像迪士尼其他電影,「《花木蘭》占據了女主角聰慧強大,而不是超級性感的優勢」[68]。Box Office Prophets的瑞安·馬齊(Ryan Mazie)認為《花木蘭》可能是最重要、思想最前衛的迪士尼公主電影,在那部電影中,女性角色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無需強大的王子的幫助[69]

2012年,有線新聞網的斯蒂芬妮·戈德伯格(Stephanie Goldberg)在一篇比較《勇敢傳說》的梅莉達與其他動畫女主角的文章中,認為木蘭是迄今為止迪士尼最勇敢嘴英勇的動畫女主角:「木蘭頂替父親加入中國軍隊,改變了傳統的性別角色[70]。」佐治亞理工學院將木蘭列入史上最偉大迪士尼角色榜單第14位[71]。類似的,在2013年由IGN的吉姆·韋沃達(Jim Vejvoda)主持的票選中,木蘭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迪士尼動畫主角[72]

1999年,由木蘭演繹的《花木蘭》主題曲《自己》獲第56屆金球獎英語56th Golden Globe Awards最佳原創歌曲提名,但最終輸給了席琳·狄翁安德烈·波伽利為《魔劍奇兵英語Quest for Camelot》演唱的主題曲《The Prayer英語The Prayer (Celine Dion and Andrea Bocelli song)[73]。《自我》一般被認為奠定了美國唱片藝人克莉絲汀·阿奎萊拉事業成功的基石。阿奎萊拉1999年發行她的鉑金銷量認證同名專輯前,曾翻唱了這首歌曲。這首翻唱歌曲在《公告牌當代成人單曲榜的最高片名為19位[74]。2011年,莎隆嘉獲得迪士尼傳奇獎表彰,紀念她為木蘭的演唱配音的貢獻[75]。在頒獎典禮上,莎隆嘉現場翻唱了這首歌曲[76]溫明娜於2019年因為木蘭配音,被提名迪士尼傳奇獎[77][78]

再版設計爭議[編輯]

2013年,迪士尼公主重新設計木蘭的形象。有別於木蘭的電影形象,在再版設計中,木蘭眼睛變成藍色,嘴唇更大,皮膚明顯變白,衣服有別於她的電影中的服裝為金色。由於洗白英語whitewash (censorship),木蘭的新形象引發軒然大波,尤其是因為木蘭是少數的非白人公主[誰?]。《SPARK Movement》的沙文·L·麥金斯特里(Shavon L. McKinstry)認為,木蘭的再版形象「似乎與她電影中的個性和性格直接相反」,也指出所有有色人種公主在有再版形象的迪士尼新商品中或被明顯推回,或被完全拆除在外[79]

麥金斯特里認為,迪士尼「傾向於描繪一位公主,同時疏遠他們的粉絲群」,指出「品牌中的10位迪士尼公主有6位是白人的」[79]。2009年,莎朗·海斯(Sharon Hayes)和史黛西·坦特列夫·鄧恩(Stacey Tantleff-Dunn)兩位醫生研究了兒童卡通人物形象所產生的影響,結果認為木蘭集及其他非白人公主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調查了3到6歲的女孩,其中30.6%會受影響改變自己的容貌,如果可能的話;超一半人會改變髮型,超四分之一的人會將發色或膚色改成公主的模樣,例如將皮膚從棕色改成白色。受採訪的對象主要是白人[80]

此後,迪士尼改變了花木蘭形象的色彩,將眼睛顏色從高光藍色改為棕色,同時膚色變暗,衣服變得更像電影中的服裝[79]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Shaffer, Joshua C. Mulan. Discovering the Magic Kingdom: An Unofficial Disneyland Vacation Guide. United States: AuthorHouse. 2010-09-22 [2014-03-11]. ISBN 978-1-4520-63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1). 
  2. ^ 2.0 2.1 2.2 Linasia's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Robert D. San Souci. Angelfire. [2013-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5). 
  3. ^ McCluskey, Audrey T (編). Frame by Frame Three. United Stat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509 [2014-02-25]. ISBN 978-02533482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2). 
  4. ^ 4.0 4.1 4.2 Martin, Sami K. Tony Bancroft on 'Mulan': 'I Want to Bring Christian-Based Values to All My Work'. The Christian Post. 2013-03-12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5. ^ 5.0 5.1 5.2 Klein, Andy. Disney's Mulan: A More Modern Heroine. Animation World Network. July 1998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6. ^ Kuo, Angela. The Mulan FAQ – How was the story changed?. OoCities. Angela Kuo. October 2009 [2014-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1). 
  7. ^ Mayer, Jeffrey. 13 Disney Princesses – and the Actresses Who Voiced Them. Time. 2013-11-27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8. ^ Noyer, Jérémie. Tony Bancroft balances the yin and the yang in directing Mulan. Animated Views. 2008-08-14 [201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9. ^ 9.0 9.1 9.2 Patrizio, Andy. An Interview with Ming-Na. IGN. 2004-10-27 [201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10. ^ Canavese, Peter. Ming-Na—Mulan—02/18/05. Groucho Reviews. Peter Canavese. 2002-05-18 [201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2). 
  11. ^ Erlewine, Stephen. Original Soundtrack – Mulan. AllMusic. [2014-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12. ^ Hischak, Thomas S. Salonga, Lea. Disney Voice Actor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United States: McFarland & Company. 2011-09-21: 186 (November 19, 2011) [2014-02-24]. ISBN 978-0-7864-62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13. ^ Burch, Richard. Disney 53: Mulan. The Hollywood News. 2013-10-01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14. ^ Talley, Lori. Lea Salonga: Her Own Rules. Backstage. 2001-10-24 [2014-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4). 
  15. ^ Nason, Pat. Analysis: Avoiding Hollywood stereotypes.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004-11-23 [201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7). 
  16. ^ Minow, Nell. Interview: Tom Bancroft of "Mulan". Beliefnet.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1). 
  17. ^ Sikora, Jennifer. Mulan and Mulan II – An Interview with Tom and Tony Bancroft. 5 Minutes for Mom. 5 Minutes for Mom. [201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18. ^ Smith, Kristy. An Interview with Tony and Tom Bancroft – Director and Animator of Disney's Mulan #DisneyOzEvent #Mulan. Adventures of a Couponista. Adventures of a Couponista. 2013-03-12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19. ^ Salinas, Tara. MULAN Animators Tony & Tom Bancroft interview #DisneyOzEvent #Mulan. Trippin With Tara. Genesis Framework. 2013-03-12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8). 
  20. ^ Bryson, Carey. Mulan Easter Eggs and Fun Facts. About.com. 2013-03-12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21. ^ The Making of Mulan – Interview with the Bancroft Brothers – #DisneyOzEvent #Mulan. Mom Knows It All. Mom Knows It All. 2013-03-12 [201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22. ^ Hsiao, Rita. Behind the Creation of Mulan with Tom & Tony Bancroft #Mulan #DisneyOzEvent. Mom with a Dot Com. mom with a dot com. 2013-03-12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1).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Noyer, Jérémie. 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s Supervising Animator Mark Henn – Part 3: The Orlando Features. Animated Views. Animated Views. 2010-01-22 [201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24. ^ Who's Who in Mulan. OoCities. Geocities. October 2009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1). 
  25. ^ 50mostinfluentialdisneyanimators – 10. Mark Henn. 50mostinfluentialdisneyanimators. WordPress.com. [201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7). 
  26. ^ Ghez, Didier. Mark Henn (b. 1958). Walt's People: Talking Disney With the Artists Who Knew Him 5. United States: Xlibris Corporation. 2011-09-30: 578 (September 30, 2011) [2014-02-25]. ISBN 978-1-4257-8314-3.  [自述來源]
  27. ^ She's a Man, Baby! – Mulan. Elle. 2011-08-11 [2014-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9). 
  28. ^ Ulrich, Laurel Thatcher. Amazons. Well-Behaved Women Seldom Make History. United States: Random House LLC. 2008-09-23: 51 (September 23, 2008) [2014-03-11]. ISBN 978-1-4000-7527-0. 
  29. ^ Parker, Wayne. A Father's Guide to the Disney Princesses – Mulan. About.com.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1). 
  30. ^ Patrizio, Andy. Mulan: Special Edition. IGN Entertainment. 2004-10-18 [2014-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1). 
  31. ^ Johnson, Jo. We'll Have a Gay Old Time. Elledge, Jim (編). Queers in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Volume 1: Film and television 1. United States: Praeger. 2010: 259–261 [2014-03-11]. ISBN 978-0-313-35459-5. 
  32. ^ 32.0 32.1 32.2 Turan, Kenneth. 'Mulan': Formula With a New Flavor. Los Angeles Times. 1998-06-19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7). 
  33. ^ Allen, Frank. Mulan. BSkyB. 2013-05-02 [2014-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1). 
  34. ^ Anderton, Ethan. ‘Wreck-It Ralph 2’ Brings Disney Princesses Together with Marvel & Star Wars [D23 Expo 2017]. /Film. 2017-07-14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6). 
  35. ^ Sun, Rebecca; Ford, Rebecca. Disney's 'Mulan' Finds Its Star (Exclusiv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7-11-29 [2017-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36. ^ Orestein, Peggy. What's Wrong With Cinderella?.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2-24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31). 
  37. ^ 37.0 37.1 Dill, Karen E. First Black Disney Princess Debuts, 70+ years after Snow White. Psychology Today. 2009-12-04 [2014-03-10]. 
  38. ^ Meet Mulan. Disney Princess. Disney.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0). 
  39. ^ Brokaw, Francine. The Disney Princess Reign Supreme. Family Choice Awards. Family Magazines.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40. ^ Say "So Long !" to direct-to-video sequels : DisneyToon Studios tunes out Sharon Morrill. Jim Hill Media. [2012-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4). 
  41. ^ First Look:Ming-Na Wen is Back at Mulan – This Time on Sofia the First. [TV Guide. 2014-07-22 [201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42. ^ White, Matt. Mulan. IGN. 2000-01-11 [2014-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5). 
  43. ^ Hernandez, Tara. Disney's Story Studio: Mulan. allgame. AllGame. 1999 [2014-03-04]. [失效連結]
  44. ^ Disney's Mulan. 1UP.com. IGN Entertainment Games. [2014-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5. ^ The Land of Dragons. KHInsider. KHInsider. [2014-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2). 
  46. ^ Square. Kingdom Hearts II. PlayStation 2. Square Electronic Arts. 2005-12-22. 
  47. ^ Fa Mulan. KHInsider. KHInsider. [2014-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2). 
  48. ^ A, D. Mulan. Time Out. 1998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49. ^ Byrne, Bridget. Mulan. Boxoffice. BOXOFFICE Media, LLC. 1998-06-19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2). 
  50. ^ McCarthy, Todd. Review: 'Mulan – 'Mulan' Blazes New Femme Territory'. Variety. Variety Media, LLC. 1998-06-08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7). 
  51. ^ McGurk, Margaret A. Magic of 'Mulan'. The Cincinnati Enquirer. news.cincinnati.com. 1998-06-19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20). 
  52. ^ Freer, Ian. Mulan. Empire. 1998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2). 
  53. ^ Chacona, Hollis. Mulan. The Austin Chronicle. 1998-06-19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54. ^ Gleiberman, Owen. Mulan (1998).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8-06-19 [2014-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7). 
  55. ^ Macdonald, Moira. Disney's 'Mulan': Surprising Words And Scenes – And Visual Beauty, Too. The Seattle Times. 1998-06-19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56. ^ Gantz, Jeffrey. Romance takes a back seat to action in Mulan. The Phoenix. Boston MA. 1998-06-18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57. ^ Mulan. ReelViews. James Berardinelli. 1998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58. ^ von Tunzelmann, Alex. Disney's Mulan takes a hammer to a Chinese puzzle. The Guardian. 2010-09-09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59. ^ Samudrala, Ram. Mulan. 1998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9). 
  60. ^ Ebert, Roger. Mulan. RogerEbert.com. Ebert Digital LLC. 1998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5). 
  61. ^ Maslin, Janet. Mulan (1998) FILM REVIEW; A Warrior, She Takes on Huns and Stereotypes. The New York Times. 1998-06-19 [201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62. ^ Mulan: Just Another Princess. Teen Ink.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63. ^ Dong, Lan. Mulan: Disney's Hybrid Heroine. Frus, Phyllis (編). Beyond Adaptation: Essays on Radical Transformations of Original Works. United States: McFarland & Company. 2010-03-01: 165 (March 2, 2010) [2014-03-01]. ISBN 978-0-7864-4223-2. 
  64. ^ Peck, Aaron. Mulan / Mulan II. High Def Digest. 2013-03-15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65. ^ Veal, Sara. Another year, another Disney princess. The Jakarta Post. 2010-01-10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66. ^ Siddiqi, Humaa. Reimagining the look of Disney princess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News Centre. 2013-10-22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0). 
  67. ^ Travers, Peter. Mulan. Rolling Stone. Wenner Media LLC. 1998-06-19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7). 
  68. ^ Hassenger, Jesse. '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and 'Mulan' Are from Disney's Artistically Vital Years. PopMatters. 2013-03-14 [2014-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31). 
  69. ^ Mazie, Ryan. Are You With Us? Mulan. Box Office Prophets. 2012-06-18 [2014-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31). 
  70. ^ Goldberg, Stephanie. 'Brave's' Merida and other animated heroines. CNN. 2012-06-22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71. ^ Top 100 Disney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Board 8's Disney Gauntlets (as of Gauntlet #200) (PDF).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03-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01). 
  72. ^ Vejvoda, Jim. Who is Your Favorite Disney Animated Movie Heroine?. 2013-11-27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0). 
  73. ^ Weber, Dick. Academy Award Nominee Pens song for feature 'Horror in the Wind'. PRWeb. 2008-04-16 [2014-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8). 
  74. ^ Serpick, Evan. Christina Aguilera – Biography. Rolling Stone. [2014-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5). 
  75. ^ Goldhaber, Mark. Disney Legends Class of 2011: Modern princesses, the Muppet master and more. USA Today. Gannett Co. Inc. 2011-08-02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76. ^ Alijunaid, Ahsan. Lea Salonga becomes a Disney legend. Allvoices. 2011-08-21 [201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4). 
  77. ^ Abell, Bailee. Robert Downey Jr. and James Earl Jones highlight the list of Disney Legends to be honored at D23 Expo 2019. Inside the Magic. 2019-05-16 [2019-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7). 
  78. ^ Dela Paz, Maggie. RDJ, Jon Favreau, James Earl Jones & More to be Honored as Disney Legends. Comingsoon.net. 2019-05-17 [2019-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8). 
  79. ^ 79.0 79.1 79.2 Shavon L., McKinstry. Bright Like a Diamond, White Like a Princess. Spark Summit. 2013-04-17 [2020-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80. ^ Hayes, Sharon; Tantleff-Dunn, Stacey. Am I too fat to be a princes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opular children's media on young girls' body imag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0, 28 (2): 413–426. PMID 20481395. doi:10.1348/026151009X42424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