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勳章獎章列表
中華民國勳章獎章列表列舉了中華民國軍職及文職勳章、獎章(不包括各部門專業獎章)及勳刀的名稱、級别、授予要求、勳略章及頒行日期。其中軍職勳章、獎章及紀念章由中華民國國防部依據相關條例頒授。[1]另外,中國國民黨和中國青年救國團等團體組織亦有自己的獎章條例,這些獎章通常由國民黨籍總統或前總統親自頒發,但本表不將其列舉出來。
沿革[编辑]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编辑]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通過陸軍部制定《勳章章程》,於民國元年(1912年)4月1日公布,規定種類為九鼎勳章、虎羆勳章、醒獅勳章三種,每種各分九等。
北洋政府時期[编辑]
北洋政府又陸續公布〈頒給勳章條例〉、〈陸海軍勳章令〉等相關法令,訂定大勳章、蒙回藏爵章、勳位章、寶光嘉禾勳章、嘉禾勳章、白鷹勳章、文虎勳章、雲鶴勳章、金獅勳章、星雲勳章、棠勋章、慈惠章等。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勳章全部廢止。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至今[编辑]
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勳章條例》,規定青天白日勳章與寶鼎勳章,適用於軍職人員。
二十二年 (1933年) 公布《頒給勳章條例》,規定采玉大勳章,適用於文職人員。
二十四年 (1935年) 公布《陸海空軍勳賞條例》,同年八月廢止《陸海空軍勳章條例》。
三十年 (1941年) 將《頒給勳章條例〉修正為《勳章條例》。
三十四年 (1945年) 公布《空軍勳獎條例》。其後歷經多次修正,除保留原有勳章適用外,並擴大頒贈勳章種類及範圍。
文職類勳章獎章[编辑]
勳章[编辑]
名稱 | 級别 | 授予 | 頒行日期 |
---|---|---|---|
1(大綬) | 僅限元首佩帶或用以贈友邦元首 | 1933年12月2日 | |
1(紅色大綬) | 1933年12月2日-1941 | ||
2(藍色大綬) | |||
3(白色大綬) | |||
4(紅色領綬) | |||
5(藍色領綬) | |||
6(白色領綬) | |||
7(紅色襟綬) | |||
8(藍色襟綬) | |||
9(白色襟綬) | |||
1(大綬) | 頒授統籌大計,安定國家者,翊贊中樞,敉平禍亂者,以及對於建國事業有特殊勳勞者。 | 1941年2月12日 | |
1(大綬) | (一)對實踐三民主義有特殊成就者。 (二)對反共建國大業有特殊貢獻者。 (三)對復興中華文化有特殊表現者。 (四)對實施民主憲政有特殊勳勞者。 |
1980年1月11日 | |
1(特種大綬) | 頒授對國家政務著有勳勞之公務員,及對國家社會貢獻卓著之非公務員或外籍人士。 | 1941年2月12日 | |
2(大綬) | |||
3(綠色大綬) | |||
4(特種領綬) | |||
5(領綬) | |||
6(特種襟綬附勳表) | |||
7(襟綬附勳表) | |||
8(特種襟綬) | |||
9(襟綬) | |||
1(特種大绶) | 頒授對國家政務著有勳勞之公務員,及對國家社會貢獻卓著之非公務員或外籍人士。 | 1941年2月12日 | |
2(大綬) | |||
3(紫色大綬) | |||
4(特種領綬) | |||
5(領綬) | |||
6(特種襟綬附勳表) | |||
7(襟綬附勳表) | |||
8(特种襟綬) | |||
9(襟綬) |
獎章[编辑]
名稱 | 級别 | 授予 | 勋略章(奖表) | 颁行日期 |
---|---|---|---|---|
3 | NA | NA | NA | |
3 | NA | NA | NA | |
特(任职满四十年) | 公教人员服务成绩优良者,于退休(职)、资遣、辞职或死亡时 | NA | NA | |
1(任职满三十年) | ||||
2(任职满二十年) | ||||
3(任职满十年) |
军职类勳章獎章[编辑]
勋刀[编辑]
名称 | 级别[3] | 授予 | 颁行日期 |
---|---|---|---|
一等九獅,穗為金線黃絲線織成。 | 此刀頒給陸、海、空軍將等官,所授勳章晉至最高等,而復建有戰功或勳績者。 | 1931年11月23日,今已廢止 | |
二等七獅,穗為金線藍絲線織成。 | |||
三等五獅,穗為金線紅絲線織成。 |
勋章[编辑]
三军通用勋章[编辑]
名称 | 级别 | 授予 | 勋略章(勳表) | 颁行日期 |
---|---|---|---|---|
1(大綬)[4] | 捍禦外侮,保衛國家 | ![]() |
1943年10月10日 | |
1(大綬)[4] | 捍禦外侮,保衛國家 | ![]() |
1929年5月15日 | |
1(特種大綬) | 捍禦外侮或鎮懾內亂 | ![]() |
1929年5月15日 | |
2(大綬) | ![]() | |||
3(紅色大綬)[5] | ![]() | |||
4(特種領綬) | ![]() | |||
5(領綬) | ![]() | |||
6(特種襟綬附勳表) | ![]() | |||
7(襟綬附勳表) | ![]() | |||
8(特種襟綬) | ![]() | |||
9(襟綬) | ![]() | |||
1(特種大綬) | 對國家建有勳績,或鎮懾內亂 | ![]() |
1935年6月15日 | |
2(大綬) | ![]() | |||
3(黃色大綬)[6] | ![]() | |||
4(特種領綬) | ![]() | |||
5(領綬) | ![]() | |||
6(特種襟綬附勳表) | ![]() | |||
7(襟綬附勳表) | ![]() | |||
8(特種襟綬) | ![]() | |||
9(襟綬) | ![]() | |||
1(襟綬) | 捍禦外侮,英勇作戰 | ![]() |
1944年9月23日 | |
1(襟綬) | 連續服務軍職專勤十年以上,成績足資矜式者頒給之 | ![]() |
1944年9月23日 |
空军专用勋章[编辑]
纪念勋章[编辑]
名称 | 级别 | 授予 | 勳表 | 颁行日期 |
---|---|---|---|---|
不分等级 (襟綬) |
對於抗戰期間,著有勳勞之中華民國官民,暨對我抗戰有貢獻之外籍人士 | ![]() |
1945年10月10日 | |
1 (襟綬) |
此章頒給凡自民國十五年廣州北伐誓師以後,迄十七年統一全國期間,在革命過程中,師長以上之將領及中將階以上之幕僚與著有功績者。 | ![]() |
1936年7月8日 |
奖章[编辑]
三軍通用獎章[编辑]
名称 | 级别[8] | 奖表 | 颁行日期 |
---|---|---|---|
甲種一等(襟綬) | ![]() |
1929年8月15日 | |
甲種二等(襟綬) | ![]() | ||
乙種一等(襟綬) | ![]() | ||
乙種二等(襟綬) | ![]() | ||
甲種一等 (襟綬) | ![]() |
1937年9月7日 | |
甲種二等 (襟綬) | ![]() | ||
乙種一等 (襟綬) | ![]() | ||
乙種二等 (襟綬) | ![]() | ||
甲種一等 (襟綬) | ![]() |
1937年9月7日 | |
甲種二等 (襟綬) | ![]() | ||
乙種一等 (襟綬) | ![]() | ||
乙種二等 (襟綬) | ![]() | ||
不分等级 | 1938年4月12日 | ||
1 (襟綬及星)[15] | ![]() |
1945年12月 | |
甲種一等 (襟綬) | ![]() |
1971年6月12日 | |
甲種二等 (襟綬) | ![]() | ||
乙種一等 (襟綬) | ![]() | ||
乙種二等 (襟綬) | ![]() | ||
1 (襟綬) | ![]() |
1946年1月8日 |
陆军奖章[编辑]
名称 | 级别[8] | 授予 | 勋略章(奖表) | 颁行日期 |
---|---|---|---|---|
甲種 (襟綬) | 凡指揮作戰得宜,主動支援友軍,敵情研判迅確,敵前搶救傷患等,有特殊表現,足資矜式者。 | ![]() |
1958年5月5日 | |
乙種 (襟綬) | ![]() | |||
甲種 (襟綬) | 凡清剿敵軍,戍守邊疆,防止叛亂組織或籌辦軍事工程等,有特殊貢獻者。
現改為累功給獎頒授,滿三大功換一獎章,循寶星、景風、弼亮、金甌之順序,下一輪則加綴一星,依此類推。 |
![]() |
1958年5月5日 | |
乙種 (襟綬) | ![]() | |||
甲種 (襟綬) | 凡敵前摧毀敵人工事,受奇襲後仍能繼續達成任務,策應主力作戰,阻礙敵人增援等,功績卓著者。 | ![]() |
1958年5月5日 | |
乙種 (襟綬) | ![]() | |||
甲種 (襟綬) | 凡參贊戎機允洽機宜,研究發展有特殊貢獻。
現改為累功給獎頒授,滿三大功換一獎章,循寶星、景風、弼亮、金甌之順序,下一輪則加綴一星,依此類推。 |
![]() |
1958年5月5日 | |
乙種 (襟綬) | ![]() | |||
甲種 (襟綬) | 凡清廉可風,操守優異工作成績卓著者
現改為累功給獎頒授,滿三大功換一獎章,循寶星、景風、弼亮、金甌之順序,下一輪則加綴一星,依此類推。 |
![]() |
1958年5月5日 | |
乙種 (襟綬) | ![]() | |||
1-9 (襟綬及星) | 凡陸軍人員服務滿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考績甲等以上,並有特殊事蹟可記者,頒給一顆星寶星獎章,服務滿六年以上,最近三年考績甲等以上,並有特殊事蹟可記者,頒給二顆星寶星獎章,以後每增滿服務三年,最近三年考績甲等以上,並有特殊事蹟者,即頒給增多一顆星之寶星獎章,至獲得九顆星寶星獎章為止。現改為累功給獎頒授,滿三大功換一獎章,循寶星、景風、弼亮、金甌之順序,下一輪則加綴一星,依此類推。 | ![]() |
1958年5月5日 |
海军奖章[编辑]
空军奖章[编辑]
名称 | 级别[8] | 授予 | 勋略章(奖表) | 颁行日期 |
---|---|---|---|---|
1 (10星) | 击落敌机十架 | ![]() |
1938年5月5日 | |
2 (9星) | 击落敌机九架 | ![]() | ||
3 (8星) | 击落敌机八架 | ![]() | ||
4 (7星) | 击落敌机七架 | ![]() | ||
5 (6星) | 击落敌机六架 | ![]() | ||
6 (5星) | 击落敌机五架 | ![]() | ||
7 (4星) | 击落敌机四架 | ![]() | ||
8 (3星) | 击落敌机三架 | ![]() | ||
9 (2星) | 击落敌机二架 | ![]() | ||
10 (1星) | 击落敌机一架 | ![]() | ||
1 (襟綬) | 凡作戰飛行滿五百四十小時,或參與作戰任務滿一百八十次以上者頒給之。 | NA | 1945年6月14日 | |
1 (襟綬) | 凡作戰飛行滿四百八十小時,或參與作戰任務滿一百六十次以上者頒給之。 | NA | 1945年6月14日 | |
1 (襟綬) | 凡作戰飛行滿四百二十小時,或參與作戰任務滿一百四十次以上者頒給之。 | NA | 1945年6月14日 | |
1 (襟綬) | 凡作戰飛行滿三百六十小時,或參與作戰任務滿一百二十次以上者頒給之。 | NA | 1945年6月14日 | |
1 (襟綬) | 凡作戰飛行滿三百小時,或參與作戰任務滿一百次以上者頒給之。 | NA | 1945年6月14日 | |
1 (襟綬) | 凡作戰飛行滿一百八十小時,或參與作戰任務滿六十次以上者頒給之。 | NA | 1945年6月14日 | |
1 (襟綬) | 在戰時服役於空軍空中勤務,偵查、轟炸及空中運輸有功績者。 凡作戰飛行任務,累計戰績積分達到20分者授予三等宣威獎章,達到40分者授予二等宣威獎章,達到80分者授予一等宣威獎章,或參與作戰任務滿四十五次以上者頒給一等宣威獎章。 宣威獎章分為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級別,以獎章圖案中的“炸彈”數目多少加以區別,即一等獎章是3枚,三等獎章是1枚。 |
NA | 1939年3月2日 | |
2 (襟綬) | NA | |||
3 (襟綬) | NA | |||
甲種一等(襟綬) | 凡對檢閱、訓練、研究發展,及各種競賽成績特優者頒給之。 懋績獎章分為甲種和乙種,校級別以上軍官頒給甲種,尉級以下官兵頒給乙種;初次授獎頒發二等,再次授獎頒發一等。均為襟綬。 佩戴懋績獎章的順序,位於宣威獎章之後,楷模獎章之前。 空軍獎章可以用累功換章的只有楷模獎章與懋績獎章,獲得方式只要積滿三大功就可以累功換領獎章,空軍獎章換領順序:楷模二等、懋績二等、楷模一等、懋績一等,這是一個循環接下來就是獎章加綴星序。 |
NA | 1943年4月8日 | |
甲種二等(襟綬) | ![]() | |||
乙種一等(襟綬) | ![]() | |||
乙種二等(襟綬) | ![]() | |||
甲種一等(襟綬) | 對保管器材縝密週到,軍紀嚴謹及盡力於工作,績效卓著,足資楷模者頒給之。 楷模獎章分為甲種和乙種,校級別以上軍官頒給甲種,尉級以下官兵頒給乙種;初次授獎頒發二等,再次授獎頒發一等。均為襟綬。 空軍獎章可以用累功換章的只有楷模獎章與懋績獎章,獲得方式只要積滿三大功就可以累功換領獎章,空軍獎章換領順序:楷模二等、懋績二等、楷模一等、懋績一等,這是一個循環接下來就是獎章加綴星序。 |
NA | 1943年4月8日 | |
甲種二等(襟綬) | NA | |||
乙種一等(襟綬) | NA | |||
乙種二等(襟綬) | NA |
優勝獎章[编辑]
名称 | 级别 | 授予 | 勋略章(奖表) | 颁行日期 |
---|---|---|---|---|
1(襟綬) | 頒給學術比賽成績最優者 | NA | 1935年8月1日 | |
2(襟綬) | NA | |||
1(襟綬) | 頒給射擊比賽成績最優者 | NA | 1935年8月1日 | |
2(襟綬) | NA | |||
1(襟綬) | 頒給騎術比賽成績最優者 | NA | 1935年8月1日 | |
2(襟綬) | NA | |||
1(襟綬) | 頒給操舟比賽成績最優者 | NA | 1935年8月1日 | |
2(襟綬) | NA | |||
1(襟綬) | 頒給飛行比賽成績最優者 | NA | 1935年8月1日 | |
2(襟綬) | NA | |||
1(襟綬) | 頒給國術或各項運動比賽成績最優者 | NA | 1935年8月1日 | |
2(襟綬) | NA | |||
1(襟綬) | 頒給裝備修理維護成績最優者 | NA | 1971年7月19日 | |
2(襟綬) | NA |
纪念章[编辑]
名称 | 级别 | 授予 | 勋略章 | 颁行日期 |
---|---|---|---|---|
不分等級,襟綬有表 | 頒給西安事變期間之出力文武官吏及士兵人民 | NA | 1937年3月 | |
不分等級,襟綬有表 | 參加對日抗戰有功軍民、外籍人士 | NA | 1946年10月 2015年6月 | |
不分等級,襟綬有表 | 總統依政務軍事各機關保舉最優人員頒發 | NA | ||
不分等級,有章無表 | 陸海空軍官兵,因作戰負傷者 | NA | 1959年2月頒 2001年11月廢 | |
不分等級,有章無表 | 中美協防有功中、美人士 | NA | 1955年 | |
不分等級,有章無表 | 參加八二三砲戰有功軍民 | NA | ||
不分等級,襟綬有表 | 參與保衛臺灣作戰的國軍官兵 | NA | 2016年1月 | |
不分等級,有章無表 | 總統府頒參加九二一震災救援有功軍民 | NA | 1999年12月 | |
不分等級,有章無表 | 國軍儉約克難競賽優勝官兵選拔優勝者 | NA | 1950年選拔,1951年1月 | |
不分等級,有表無章 | 國防部核定軍紀競賽優勝成績足資矜式者 | NA | ||
不分等級,個別式章表 | 志願役服務外島地區一年「含」以上成績足資矜式者 | NA | ||
不分等級,有表無章 | 志願役服務艱苦地區一年「含」以上成績足資矜式者, | NA | ||
不分等級,個別式章表 | 任職國防部一年「含」以上成績足資矜式者 | NA | ||
不分等級,有表無章 | 任職各軍種總部服務一年「含」以上成績足資矜式者 | NA | ||
不分等級,有表無章 | 服務三年以上表現成績足資矜式者 | NA | ||
不分等級,有表有章 | 服務三年以上表現成績足資矜式者 | NA | ||
不分等級,有章無表 | 曾連續服役三年之陸軍第一特種兵之義務役士兵 | NA | 2012年10月 | |
頒「旗旒」榮譽綵帶 | 部隊戰功、演訓等足資矜式者 | NA | ||
不分等級,有表無章 | 入伍成績及格之學生 | NA | ||
有表無章,以星序列功獎數 | 記功「含」以上(自訂製,不需核頒) | NA |
文职勋章与军职勋章同时佩戴的前后关系[编辑]
高级勳章獲獎人數[编辑]
- 文职类
- 军职类
以人名命名之勋章[编辑]
- 中山勳章:1941年2月12日訂頒,以「孫中山」命名。正章中心為孫中山像,示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是中華民國次高榮譽勳章。英譯Order of Dr. Sun Yat-sen[20]。
- 中正勳章:1980年1月11日訂頒,以「蔣中正」命名。正章中心為「中正」二字,寓蔣介石名大中至正精神,是中華民國文職第三等榮譽勳章。英譯Order of Chiang Chung-cheng[20]。
而采玉大勳章取自禮記「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及詩經「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采為「采色」以示差別(初期尚有一至九等采玉勳章,各章不同色)[2],英譯Order of Brilliant Jade[20],常被認為以蔣中正母親王采玉命名,2007年陳水扁政府推動去蔣化,民主進步黨籍立法委員余政道提議將采玉大勳章更名為「台灣大勳章」,並廢除中正勳章,唯此項提案未獲立法院通過。[21]
頒過二次之紀念章[编辑]
1946年10月頒發的「抗戰勝利紀念章」有4000餘枚,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年,再次頒發萬餘枚。[22]
注釋[编辑]
- ^ 軍職勳章. [2010-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2).
- ^ 2.0 2.1 《擬定采玉章釋義》,1933年12月,收錄於國史館典藏《勳章條例案》,典藏號001-012046-0001
- ^ 勳刀於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國民政府公布頒發陸海空軍勳刀規則,規定一星至九星,分為九等九星勳刀,嗣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八月一日,將上項規則廢止。改訂醒獅勳刀圖式,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十五日公布陸海空軍勳賞條例時,將勳刀納入條款,分為三等有穗,無表。
- ^ 4.0 4.1 嗣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十五日改訂為陸海空軍勳賞條例,此章照舊頒行,為襟綬,有表,不分等級。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十二月十九日修正陸海空軍勳賞條例施行細則,改為大綬。
- ^ 嗣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十五日改訂為陸海空軍勳賞條例,此等级為无綬,有表。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十二月十九日修正陸海空軍勳賞條例施行細則,改為红色大綬。
- ^ 嗣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十五日改訂為陸海空軍勳賞條例,此等级為无綬,有表。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十二月十九日修正陸海空軍勳賞條例施行細則,改為黄色大綬。
- ^ 1945年10月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通过《颁给胜利勋章案》,10月9日公布《颁给胜利勋章条例》,10月10日实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8日修正为《颁给胜利勋奖章条例》,正式规定设置了本勋章。其规定的抗战胜利勋章的授予对象是:凡中华民国官民对于抗战胜利著有勋劳者,得由国民政府主席特授之;对于友邦人员之有贡献于抗战工作者,也得颁授之。
- ^ 8.0 8.1 8.2 校級以上軍官頒給甲種,尉級以下官兵頒給乙種。
- ^ 9.0 9.1 9.2 9.3 初次頒給二等 ,再次頒給一等,並依需要以星加綴。
- ^ 國防部獎章-依據陸海空軍獎勵條例規定三軍通用之獎章-陸海空軍獎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國防部
- ^ 國防部獎章-依據陸海空軍獎勵條例規定三軍通用之獎章-光華獎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國防部
- ^ 國防部獎章-依據陸海空軍獎勵條例規定三軍通用之獎章-干城獎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國防部
- ^ 《军事委员公布华胄荣誉奖章给与办法训令》(1938年4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令 铨(三)汉字第三六九0号
- ^ 國防部獎章-依據陸海空軍獎勵條例規定三軍通用之獎章-忠貞獎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國防部
- ^ 第一次負傷頒給此章者,其襟綬及獎表上,均附小紅十字一枚;二次負傷者,加給銀邊小紅十字一枚,獲銀邊小紅十字三枚;再負傷者,加給金邊小紅十字一枚; 中華民國六十年七月十二日修正「陸海空軍獎勵條例」規定於再次頒給時,依次以星加綴。
- ^ 國防部獎章-依據陸海空軍獎勵條例規定三軍通用之獎章-莒光獎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國防部
- ^ 國防部獎章-依據陸海空軍獎勵條例規定三軍通用之獎章-抗戰勝利獎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國防部
- ^ 18.0 18.1 先頒二等、再頒一等。
- ^ 國防部:「外島地區服務紀念章」逕向各縣市後備指揮部申請. www.ccsn0405.com.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 ^ 20.0 20.1 20.2 《勳章條例》英文版. [2017-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6).
- ^ 勋章以蒋介石母亲命名 绿营“立委”将提案修改_滚动新闻_新闻_腾讯网. news.qq.com. [2012-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9).
- ^ 首頁. 中央廣播電臺. [2015-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参考文献[编辑]
![]() |
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勳章條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