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aifeng3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30日 (六) 05:57 →‎历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坐标42°57′49″N 89°11′07″E / 42.96361°N 89.18528°E / 42.96361; 89.18528

تۇرپان شەھىرى
吐鲁番市
地级市
吐鲁番火车站
吐鲁番火车站
吐鲁番市在新疆的地理位置
吐鲁番市在新疆的地理位置
坐标:42°57′00″N 89°10′56″E / 42.95°N 89.1822°E / 42.95; 89.1822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治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設立2015年3月16日
語源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
政府駐地高昌区
下级行政区1市辖区、2
政府
 • 市委書記张文胜
 • 人大常委會主任芒力克·斯依提
面积
 • 地级市69,759 平方公里(26,934 平方英里)
 • 市區13,651 平方公里(5,271 平方英里)
人口(2010)
 • 地级市62.29萬人
 • 密度9.22人/平方公里(23.9人/平方英里)
 • 市区(2010)27.34萬人
語言
 • 母语方言维吾尔语漢語西北官話
时区北京时间UTC+8
新疆時間UTC+6
郵政編碼838000
電話區號995
車輛號牌新K
行政区划代码650400
国内生产总值(2010)¥182.79 亿(全疆第9位  (2010),佔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36%)
27.00 亿美元汇率
46.32 亿国际元平价
人均¥29,828  (全疆第5位  (2010))
4,406  美元(汇率)
7,559  國際元(平价)
網站中國·吐魯番

吐鲁番市維吾爾語تۇرپان شەھىرى‎,拉丁维文:Turpan Shehiri,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回回館譯語》中称土魯番[1][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新疆东部。市境西北接乌鲁木齐市,北邻昌吉州,东毗哈密市,南、西界巴音郭楞州。地处天山山脉东段南麓,北半部为吐鲁番盆地,南半部为库木塔格沙漠南湖戈壁。北有博格达山,南有库鲁克塔格山。位于吐鲁番盆地中心的艾丁湖面比海平面低154米,是中国大陆的海拔最低点。全市总面积69,759平方公里,人口65.19万,市政府驻高昌区

历史

生活于吐鲁番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是姑师人。他们在吐鲁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师(后称车师)国、狐胡国、小金附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由此,西汉王朝与匈奴对姑师展开了长期的反复争夺。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遣将军赵破奴王恢率骑数万克楼兰,破姑师。姑师改称车师,臣属于西汉王朝。车师以博格达山南北形成车师国。不久,匈奴又控制了车师。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9年),汉以匈奴降将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率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救援,汉兵败归。汉征和四年(前89年),汉又派开陵侯率楼兰等六国兵共围车师,车师王投降汉朝。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匈奴重新占领车师,派四千骑兵在此屯田。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与乌孙联兵从东西夹击匈奴,车师屯田匈奴兵惊惧逃走,车师又属汉。之后车师王与匈奴联姻,汉又失车师。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汉侍郎郑吉率兵攻占车师交河城,派驻士兵300人屯田车师。匈奴派兵再次争夺。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汉放弃车师。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匈奴日逐王率众降汉。车师之地随之归属汉朝。这五次重大的车师之争,史称“五争车师”。西汉在统一西域的同年(前60年),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为首任都护。车师归汉后,汉“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把原来车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其中车师前国在博格达山南现吐鲁番境内。《汉书·西域传》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今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长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汉朝在车师前国设置戊已校尉,驻交河城,掌管西域屯田事务。汉咸帝阳朔四年(前21年),戊已校尉移驻高昌壁(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车师前国已全部吞并了吐鲁番境内诸国,交河城成为吐鲁番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后,匈奴围攻车师.匈奴与汉朝又反复争夺。戊已校尉随之几经撤回、恢复。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长史班勇率兵五百出屯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攻克车师。延光三年(124年),复置戊已校尉。

魏晉時期,為了躲避中国內地戰亂,眾多內地的漢族人口移往高昌,與當地土著融合。北涼王族沮渠氏(屬於卢水胡人)消滅了車師国,450年建立了漢化的高昌国高昌国後被柔然壓迫而衰弱,其後在北方遊牧民族(柔然高車突厥)之影響下變成了闞、張、馬、麴四氏王。晋朝,车师前国归晋,晋朝戊已校尉仍设在高昌。西晋灭亡后,凉州(今甘肃武威)建立了前凉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王张骏攻占高昌,擒获叛将戊已校尉赵贞,始置高昌郡,立田地县。隶属沙州(今甘肃敦煌)。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苻坚灭前凉。高昌郡属前秦、隶属凉州。东晋太元十年(386年),奉命西讨龟兹(今库车)的前秦大将吕光入破伊吾关、攻占凉州。后凉建立後,高昌、车师前国属后凉。太元十八年(394年),吕光遣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东晋安帝隆安一年(397年),后凉建康(今甘肃酒泉西南)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占据高昌。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立西凉,在高昌设郡。车师前国臣属西凉。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公元420年,北凉主沮渠蒙逊攻灭西凉,高昌易主北凉,车师前国向其称臣。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阚爽自立为高昌太守。北凉残部西奔鄯善(今若羌县境)。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北凉残部在沮渠无讳的率领下,攻占高昌,于翌年改元承平,号凉王。并西攻车师前国。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车师前部王伊洛随魏军西征,留子歇守国。沮渠安周与柔然联兵围攻车师前国交河城,车师兵败,西奔焉耆,车师前国亡。

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殺高昌王,高昌人立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城为国都,建立了一个汉族地方王朝。高昌城成为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文帝太和五年(481年),高昌人立张孟明为高昌王。公元496年,高昌人杀张孟明,另立马儒为王。公元501年,高昌人杀马儒而立麴嘉为王。麴氏高昌王国曾先后依附于柔然、高车、突厥,臣服于北魏、西魏、周和隋,并受其册封。王国建置为郡,县、城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从阚伯周开始,吐鲁番进入高昌王国时期。唐朝征服了高昌國,并設置安西大都護府,吐魯番在此期間一直遵循與內地較一致的制度和風俗習慣。唐朝的国力影響至9世紀直到後來高昌回鶻國佔據吐魯番之前。高昌回鶻國是回鶻人西遷至現在的新疆一帶后在當地建立的,與之前當地建立的漢化的高昌国是兩回事。

唐灭高昌时,高昌王国有交河、田地、南平3郡;白苏、永安、无半、盐城、柳婆、始昌、林、新兴、龙泉、安昌、酒泉、威神、横截14县;高宁、临川、宁戎、永昌、诸城、笃进、东镇7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叛唐,投西突厥,阻断西域通道。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派吏部尚书候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师伐高昌。平定高昌后,设西昌州,改为西州,实行县(乡)、里制,下辖五县。高昌县、柳中县、交河县、天山县(今托克逊县境内)、蒲昌县(今鄯善县境内)。唐置西州的同年,设安西大都护府于交河城,以乔师望为首任安西都护兼西州刺史。安西大都护府领辖22个都督府,118个州。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大都护府迁至龟兹。唐永徽元年(651年),复撤回西州。唐显庆三年(658年),再次迁龟兹。西州改置为西州都督府。唐龙朔二年(662年),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唐咸亨元年(670年),吐蕃与西突厥联兵攻陷西域十八州,唐放弃安西四镇,退守西州。唐昌元年(689年)安西大都护府复移至西州。唐长寿元年(692年),又迁于龟兹。唐开元二年(714年),唐置天山军于西州境。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西州原建置。唐贞元六年(790年),吐蕃与回鹘争夺北庭(今吉木萨尔),吐蕃占北庭。随后,攻占西州。吐蕃与回鹘对西州进行了长年反复的争夺,最终回鹘控制了西州。唐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仆固俊克西州,建立以高昌为中心的高昌回鹘王国,国都高昌城。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後為西遼所滅。蒙古帝国征服了西遼,領有察合台汗國,其分裂為東察合台汗國吐鲁番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國(葉爾羌汗國)。吐鲁番的名字由明朝開始流行,意思是「窪地」。據西域番国志,15世紀初永樂帝受命的陳誠由陸路到訪此地。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定准格尔,控制吐魯番地區。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蒙古额敏和卓率部迁回鲁克沁(今鄯善县鲁克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封额敏和卓为郡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置辟展(今鄯善县城)办事大臣及同知,隶甘肃布政司。建吐鲁番六城:辟展(今鄯善县城)、吐鲁番城(今吐鲁番市东南)、鲁克沁、色更木(今胜金)、哈喇和卓、托克逊。办事大臣驻辟展。设办事大臣后,吐鲁番实行军府制与扎萨克制并行,扎萨克由郡王担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设辟展巡检。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辟展办事大臣改为吐鲁番领队大臣,及同知,移驻广安城(今吐鲁番市老城),行政中心移吐鲁番市。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吐鲁番直隶厅成立,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范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辟展巡检改置为鄯善县,隶属吐鲁番厅。

荣赫鹏于1887年在由北京印度途中经过吐鲁番。他提到吐鲁番当时由两个分开的城池组成,其中一个是人口近5000的汉城,另一个是位于汉城西边一英里(1.6千米)的回城,人口在12,000至15,000人之间。回城城池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城门为砖砌并有结实的木门板,木门上装饰着铁片且被半圆形防御工事包裹着。粘土夯砌的城墙保养得很好,有大约35英尺(10.7米)高、20至30英尺(6米至9米)厚,墙顶有射击孔。筑城墙外围的空地约15码(14米)处又有一层约6英尺(2.4米)高的步枪射击用墙,墙下更有条12英尺(3.7米)深、20英尺(6米)宽的壕沟。鼓楼部署在几个入口处,小方塔立在城池的四个角,城门与城墙转角处之间设有两座小的方形防御工事,“每面各两个”。四周围的田野中种植了小麦、棉花、罂粟、瓜果葡萄等。[3]

吐鲁番图书馆
  • 民国二年(1913年),吐鲁番直隶厅改置为吐鲁番县,辖今吐鲁番市高昌区托克逊县范围。同与鄯善县隶属新疆省迪化道(今乌鲁木齐)。
  • 民国九年(1920年),吐鲁番县、鄯善县焉耆道
  • 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县知事改为县长,县下设乡,改乡约为农官。
  • 民国十九年(1930年),置托克逊设治局。
  •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置托克逊县。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隶属迪化专区。
  •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吐鲁番县共有3镇、9乡、68保、795甲;鄯善县2镇、5乡、24保、196甲;托克逊县1镇、3乡、20保,120甲。
  • 1950年至1957年,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隶属新疆省迪化专区(后改为乌鲁木齐专区)。
  • 1958年,三县属自治区直辖县。

1970年,吐鲁番县、托克逊县隶属乌鲁木齐市,鄯善县隶属哈密地区

  • 1975年7月,吐鲁番地区成立,辖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
  • 1984年12月,吐鲁番县改置为县级吐鲁番市。
  • 2015年4月12日,吐鲁番地区撤銷,並设立地级吐鲁番市,其中县级吐鲁番市改为市轄高昌区

地理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硕县尉犁县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相接。地区南北宽约240公里,东西长约300公里,土地总面积69,759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的面积为2085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4.2%。地区的管理机构设在高昌区,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

吐鲁番市是天山东部的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面环山。盆地西起阿拉山沟口,东至七角井峡谷西口,东西长245公里;北部为博格达山山麓;南抵库鲁塔格山,南北宽约75公里。吐鲁番盆地经历了地质年代的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在距今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北缘的博格达山急剧上升,而盆地南北缘的库鲁克塔格山上升幅度较小,两山之间断裂陷落,最终形成了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的不对称盆地。中部有火焰山和博尔托乌拉山余脉横穿境内,把本地区分成南、北两半。盆底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中国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仅次于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以艾丁湖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地形,由三个环带组成。最外一环由高山雪岭组成,北面横亘着博格达山;南边有库鲁塔格山;西面有喀拉乌成山;东南有库鲁塔格山。盆地中环是长期以来山岭风化剥蚀,由流水搬运下来的戈壁砾石带。盆地的第三环带是绿洲平原带。吐鲁番市光热资源丰富。盆地内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无霜期达270天,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本地盛产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

吐鲁番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但又极端干燥,降雨稀少且大风频繁,故有“火洲”、“风库”之称。这里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小时左右,比中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多1000小时左右,太阳年辐射量139.5-150.4千卡/平方厘米,比同纬度的华北、东北地区多15-20千卡/平方厘米,仅次于青藏高原。全年平均气温13.9℃,高于35℃的炎热日在100天以上。夏季极端高气温为49.6℃,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有过82.3℃的纪录。当地素有“沙窝里烤熟鸡蛋”、“石头上烤熟面饼”之说。冬季极端最低气温-28.7℃;日温差和年温差均大,全年10℃以上有效积温5300℃以上,无霜期长期达210天左右。由于气候炎热干燥,这里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6.4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0毫米以上。

吐鲁番市气象数据(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8.5
(47.3)
19.5
(67.1)
31.7
(89.1)
40.5
(104.9)
43.6
(110.5)
47.6
(117.7)
48.1
(118.6)
47.8
(118.0)
43.4
(110.1)
34.3
(93.7)
23.0
(73.4)
9.6
(49.3)
48.1
(118.6)
平均高温 °C(°F) −1.8
(28.8)
6.9
(44.4)
17.0
(62.6)
26.8
(80.2)
33.6
(92.5)
38.4
(101.1)
39.8
(103.6)
38.4
(101.1)
32.3
(90.1)
22.1
(71.8)
9.9
(49.8)
−0.7
(30.7)
21.9
(71.4)
日均气温 °C(°F) −6.6
(20.1)
0.9
(33.6)
10.6
(51.1)
19.7
(67.5)
26.3
(79.3)
31.1
(88.0)
32.5
(90.5)
30.5
(86.9)
23.9
(75.0)
14.0
(57.2)
3.6
(38.5)
−5.0
(23.0)
15.1
(59.2)
平均低温 °C(°F) −10.6
(12.9)
−4.3
(24.3)
4.5
(40.1)
13.1
(55.6)
19.3
(66.7)
23.9
(75.0)
25.6
(78.1)
23.7
(74.7)
17.4
(63.3)
8.3
(46.9)
−0.8
(30.6)
−8.5
(16.7)
9.3
(48.7)
历史最低温 °C(°F) −28.9
(−20.0)
−24.5
(−12.1)
−10.4
(13.3)
−1.8
(28.8)
4.7
(40.5)
11.5
(52.7)
15.5
(59.9)
11.6
(52.9)
1.3
(34.3)
−5.7
(21.7)
−17.8
(0.0)
−26.1
(−15.0)
−28.9
(−20.0)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0.5
(0.02)
0.5
(0.02)
1.0
(0.04)
0.6
(0.02)
1.3
(0.05)
2.8
(0.11)
2.3
(0.09)
1.8
(0.07)
1.8
(0.07)
1.2
(0.05)
0.9
(0.04)
0.6
(0.02)
15.3
(0.6)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1.5 0.3 0.3 0.6 0.9 2.3 2.0 1.9 1.2 0.7 0.3 1.1 13.1
平均相對濕度(%) 56 41 28 25 27 29 32 34 39 49 53 58 39
月均日照時數 159.7 188.6 239.5 256.8 299.6 301.2 311.7 305.9 278.8 250.6 184.7 135.1 2,912.2
可照百分比 55 64 65 64 67 66 67 71 75 74 63 48 66
数据来源1:中国气象局(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和日照数据)[4][5]
数据来源2:mherrera.org(所有极端温度)[6]

政治

现任领导

吐鲁番市四大机构现任领导人
机构
中国共产党
吐鲁番市委员会
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吐鲁番市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吐鲁番市人民政府

市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吐鲁番市委员会
主席
姓名 张文胜[7] 帕尔哈提·伊布拉音[8] 买买提明·卡德[9] 李光辉[10]
民族 汉族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 汉族
籍贯 河南省郑州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 黑龙江省望奎县
出生日期 1968年1月(56歲) 1958年8月(65歲) 1965年11月(58歲) 1963年11月(60歲)
就任日期 2017年4月 2015年7月 2018年1月 2018年1月

历任领导

行政区划

吐鲁番市下辖1个市辖区、2个

吐鲁番市行政区划图
区划代码[11] 区划名称
维吾尔文
汉语拼音
拉丁转写
面积[註 1][12]
(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註 2][13]
(2018年末)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乡级行政区划[14]
街道
办事处
其中:
民族乡
650400 吐鲁番市
تۇرپان شەھىرى
Tǔlǔfān Shì
Turpan Shehiri
69,759.31
(69,319.85)
633,416 高昌区 838000 3 19 8 1
650402 高昌区
قاراھوجا رايونى
Gāochāng Qū
Karahoja Rayoni
13,650.55
(13,533.48)
290,302 老城街道 838000 3 5 4
650421 鄯善县
پىچان ناھىيىسى
Shànshàn Xiàn
Pichan Nahiyisi
39,547.72
(39,547.72)
223,431 鄯善镇 838200 7 3 1
650422 托克逊县
توقسۇن ناھىيىسى
Tuōkèxùn Xiàn
Toqsun Nahiyisi
16,561.04
(16,238.65)
119,683 托克逊镇 838100 7 1

人口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地区常住人口为622903人[15],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72172人,增长13.10%。年平均增长率为1.24%。其中,男性人口为327854人,占52.63%;女性人口为295049人,占47.3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升为111.12。0-14岁人口为129877人,占20.85% ;15-64岁人口为457905人,占73.51%;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121人,占5.64%。

民族

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155863人,占总人口的25.02%,各少数民族人口467040人,占总人口的74.98%。

吐鲁番市民族构成(2010年11月)[16]
民族名称 维吾尔族 汉族 回族 土家族 哈萨克族 满族 蒙古族 彝族 东乡族 藏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数 429527 155863 35078 430 399 276 273 233 126 124 574
占总人口比例(%) 68.96 25.02 5.63 0.07 0.06 0.04 0.04 0.04 0.02 0.02 0.09
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91.97 --- 7.51 0.09 0.09 0.06 0.06 0.05 0.03 0.03 0.12

文化旅遊

中石化油井區
吐鲁番太陽能示範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鲁番还拥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吐鲁番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包括火焰山艾丁湖葡萄沟千佛洞坎儿井等。由於旅遊業發達,吐魯番一帶比較富庶和開放。

交通

注释

  1. ^ 土地面积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数据。括号中的数字为地方所辖的面积,即扣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辖的面积。
  2. ^ 户籍人口为公安机关登记数据。

参考文献

  1. ^ 華夷譯語(六). 
  2. ^ 《回回馆译语》词汇集录. 回族网. [2015-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1). 
  3. ^ Younghusband, Francis E. (1896). The Heart of a Continent, pp. 139-140. John Murray, London. Facsimile reprint: (2005) Elbiron Classics. ISBN 978-1-4212-6551-3 (pbk); ISBN 978-1-4212-6550-6 (hardcover).
  4.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国气象局. [2020-04-15]. 
  5.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国气象局. 
  6. ^ Extreme Temperatures Around the World. www.mherrera.org. [2021-11-29]. 
  7. ^ 张文胜 简历. 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8. ^ 帕尔哈提·依不拉音当选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吐鲁番市政府网. [201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7). 
  9. ^ 买买提明·卡德当选吐鲁番市长. 中国经济网. 2018-01-27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10. ^ 吐鲁番市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 吐鲁番市政府网.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9-11 [202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12. ^ 《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吐鲁番地区国土资源局. 
  13.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 《新疆统计年鉴—2019》.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年11月 [2020-07-24]. ISBN 978-7-5037-890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2018》.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8年10月. ISBN 978-7-5087-5594-6. 
  15. ^ 吐鲁番地区统计局. 《吐鲁番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6.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年8月. ISBN 978-7-5037-6516-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