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隋唐大运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运河
世界遗产
大運河河道
官方名稱The Grand Canal(英文)
Le Grand Canal(法文)
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標準文化:(i)(iii)(iv)(vi)
参考编码1443
登录年份2014年(第38屆會議
大运河
隋唐运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
分类其他
时代春秋-
编号6-0360
认定时间2013年5月
隋唐大运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沿廣通渠達大興城長安,北由永濟渠達涿州、南經通濟渠山陽瀆江南運河達江都、餘杭。

隋唐大运河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河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从江南经首都洛阳联通关中再转到华北漕运水道。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别由公元584年开凿的向西到長安廣通渠、603年开凿的经山东临清北上至河北涿郡永濟渠、公元605年向南开凿到江苏清江通濟渠山陽瀆和公元610年连接江苏镇江浙江杭州江南运河构成。隋朝大运河主要功能是运送京师所需的物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随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仅古邗沟、江南运河等河段与隋朝大运河有重合,两者都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系统。

概况

[编辑]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到涿郡。隋代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目前的中国渭河平原中原地区,在平定南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待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三月平定南陈后,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北方,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最终形成以洛阳为中心、首尾相连的几条运河。

隋唐大运河从北向南主要分为以下河段:

除此之外,隋唐大运河在西侧还有两条支线,都属于黄河的支流运河:

历史

[编辑]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和广通渠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天津。公元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连接而成,西接大兴,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全长折今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興,還都大興城,渭水猶不足用,高宗間,常就食洛陽。天寶元載,以韋堅為使治渠。乃佔咸陽,壅渭為堰,絕灞、滻而東,因古渠,過望春樓,注永豐倉下,復與渭合,二年而成,名曰廣運潭。是歲,渠漕山東粟四百萬石。天寶中,每歲水陸運二百五十萬石入關。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

意义

[编辑]

大运河为后世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大运河修筑成功和此后发挥作用的五百余年时间之内成为沟通运河沿线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但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修建过程中过重的劳役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隋炀帝太急著建運河使得民怨沸腾,成为隋末民变的诱因之一。[1]

遗址

[编辑]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大部分河段已经湮没成为遗址,仅存若干河段。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