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报 (印度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业力是构成印度教理想主义中的主要部分,印度教中,业力是解释邪恶问题的主要方向,而和佛教耆那教不同,印度教中的对于业力有特定角色。根据印度古典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主角阿周那梵文:अर्जुन, arjuna)在准备参与一场战事前,得知有他自己的家属成员加入了敌方阵营,因而有放弃参战的打算。但阿周那的战车御者,即是印度教中最崇高的黑天天城文:कृष्ण)解释责任的观念,使阿周那明白到自己肩负参战的责任。

业力是指行为广义地包含因果关系业力不同命运,人在自由的情况下所做的决定会影响将来的命运,根据《吠陀经》,如果我们播种善因,将结善果。业力就是泛指今生及前生所有行为及伴随行为而起的反应,凡此种种行为结果都会决定我们的将来,但业力并不一定会即时显现,也有可能会经过积累,在今生来生遇上特殊的条件时才显现。

印度教认为,业力是非个人及形而上的法则,人神也没有改变这个法则的能力,而业力也不是惩罚或奖赏,只是自然的法则。

印度教,分为潜伏业随伴业,共同组成印度教的业报体系。

潜伏业[编辑]

潜伏业(Anarabdha Karma)分为前世业及现世业,

现世业[编辑]

现世业(Kriyamana, Sanciyamana)指在今世累积,来生果报的业。

前世业[编辑]

前世业(Praktana, Sancita Karma)指前生累积,来世果报的业。

随伴业[编辑]

随伴业(Arabdha, Prarabdha)指今生已伴随其身体承受者。

延伸阅读[编辑]

  • Krishnan, Yuvraj. The Doctrine of Karma. 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7. ISBN 81-208-1233-6. 
  • Michaels, Axel. Hinduism: Past and Presen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691-08953-1.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er Hinduismus: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Verlag C. H. Beck, 1998).
  • Vireswarananda, Swami. Brahma Sūtras. Calcutta: Advaita Ashrama Publication Department. 1996. ISBN 81-85301-95-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