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行政区 (中华民国)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1年8月28日)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行政区划单位 |
---|
特别行政区(简称特区、特别区)为中华民国曾存在之第一级行政区划,由行政院直辖,通常作为行政区预备改制前的过渡性单位。
类型
[编辑]准备建省
[编辑]1914年,北洋政府设立察哈尔特别区、绥远特别区、热河特别区、川边特别区等4个特别行政区,乃军政合一的都统辖区(川边为镇守使),性质上属于中央直辖道,共同特征是当地汉人定居者日增,渐有纳入内地建制之需要,但原享有自治地位的蒙古盟、旗或西藏基巧、宗,与新设治之府(道)、县相参杂,为使两套不同的行政体系相容而设置特别行政区,以因应当地蒙(藏)族与汉人之关系。
国民党北伐后,认为孙中山遗教里并未提到特别区之设置,于是将上述各地皆改制为省,即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西康省(川边特别区)。此后特别行政区被视为“准省”,定位变成建省前置作业之建制。依此准则设立的第一个特别行政区为海南特别行政区,辖区为海南岛与南海诸岛。海南岛于1950年因内战失守后,海南特别行政区不复存在,但中华民国政府仍将海南特别行政区列入行政区序列之中,至2005年方予以取消;至于南海诸岛,则自1979年起由甫升格为直辖市的高雄市代管。
抗战时期,汪兆铭政权亦曾先于1942年划江苏省的徐海道1市17县及安徽省的皖北地方4县,设立“苏淮特别行政区”,1944年改制为淮海省,抗战胜利后撤销。
自外国政权收回的领土
[编辑]国民政府收回外国侵占地后,为处理当地在外国统治期间与中国本土产生的差异环境,因而设置具过渡性质的行政区,计有东省特别区、威海卫行政区等2地。东省特别区是北洋政府在1920年逐步收回铁路路权时,基于司法上的考虑,将中东路沿线定为特别司法区,设东省特别区法院处理该区之司法案件;中国于1922年收回中东铁路主权后,于1923年成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主管区内行政、军警、外交、司法等事项。威海卫则于1930年自英收回后,成立威海卫行政区直属于行政院,适用法律比照直辖市。
其他类似的行政区
[编辑]除了特别行政区之外,中华民国曾存在过其他特殊的行政区划与地方政府组织:
- 京兆地方:1914年由清代顺天府改制而成,乃现今北京市之前身。
- 屯垦区:类似的尚有1929年设立的兴安屯垦区,由于兴安为东北政务委员会私自设立,故未被国民政府正式列入地方行政建制的序列中。
- 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占领的地区依照国共协议被改编为边区,行政经济军事等独立,受行政院直辖。
- 阳明山管理局: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曾存在的县级行政区,乃为了拱卫当前首都台北市而设立,辖区为今之台北市下辖之士林区、北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