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坜圣迹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坜圣迹亭及东伯公
Zhongli Sen-Ji Pavilion and The Eastern Ba-Gong Temple
中坜新街圣迹亭
中坜圣迹亭
位置 中华民国桃园市中坜区新街里延平路新街国小校门旁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昭和七年(1932年)左右
持有者公私有
网站中坜圣迹亭-桃园市政府文化局
官方名称中坜圣迹亭及东伯公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历史遗迹
评定时间2014年7月4日
使用者中坜仁海宫新街国小
参观费用免费
详细登录资料
材料红砖洗石子[注 1]水泥
开放全天

中坜圣迹亭[注 2]位于桃园市中坜区新街里延平路新街国小校门旁[1]:81,夹在陆桥(现已拆除)与伯公庙的夹缝间。为专供焚烧字纸的惜字亭,目前已停止使用[3]。惜字亭建于道光时期,昭和年间重建为现代的样貌。建筑风格具日治时期融合西洋风的特色,与清治时期所建的其他惜字亭迥异[3]。中坜圣迹亭2004年被登录为历史建筑,2014年扩大登录一旁的伯公庙,合称“中坜圣迹亭及东伯公”。[a]

圣迹亭又名“字纸亭”、“敬字亭”、“惜字亭”或“敬圣楼”等[a]。古时因受教育人口比例低,一般人对文字怀有敬畏之心;而士人可因读书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且书本取得困难,久之产生敬字惜书的习惯[1]:11。故广泛设立圣迹亭,雇人搜集字纸后于圣迹亭内燃烧,燃烧后的灰烬称为“圣迹”[1]:14。“圣迹”自亭中清出后,以沉香或檀香熏过,再用白纸妥善包好[1]:12,置于仓颉牌位前[3]。每年择日祭祀后,将灰烬送至水边或河边。[a]

沿革[编辑]

围墙
伯公庙

中坜乾隆年间开始开发,先于老街溪东岸形成市区[4]道光六年(1826年),中坜发生闽粤械斗客家人为避祸陆续移居新街溪西岸。八年(1828年),重新规划街道,称为“新街”,而旧有的街市则称为“老街”。十二年(1832年),为保护居民安全,在聚落四周兴建土造城墙。同时新街开始成为锻冶业的中心,一度打铁铺林立,原聚集于老街的居民与商贾也逐渐迁至新街。[1]:81、82随著新街的繁荣,文人开始聚集[4]。为祈求金榜题名、助长文风,于新街溪畔建造惜字亭[1]:82。圣迹亭原位于仁海宫庙埕、桥头左方沿溪步道20m处一户民宅后方,昭和七年(1932年)左右因年久失修,重建于现址,伯公庙也大约于此时迁至现址[a],呈现现今的风貌[1]:82

惜字亭虽非客家人独有的建筑,却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代表。客家人多分布于贫瘠的丘陵地,自古生活困苦,唯有靠读书出仕改善生活,对教育的重视也转变为对文字的尊重。在客家地区的庙宇中,庙埕皆会设置惜字亭,并如鼓楼般左右对称,成为建筑格局的一部分[1]:46、47。客家人也习惯在村落边缘建造惜字亭,同样情形还可在桃园市龙潭区屏东县佳冬乡等地区看到[4]

建筑[编辑]

中坜圣迹亭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1]:82。基座为方形,四周围以洗石子造围墙,正面有阶梯通至亭身[1]:83,基座的地坪及扶手、阶梯均有不同程度的毁损[3],由因毁损裸露的红砖可得知中坜圣迹亭使用TR砖[注 3]。亭身成宝塔状,以红砖砌成再外敷洗石子。底层为八边形,各角边再加上棱角。中层为四边形[1]:83,具有大正时期流行的巴洛克雕花[1]:82,四周饰以复杂的线脚,炉口位于正面,呈椭圆形,上下各有类似蝙蝠的装饰,有祈福的含意。顶层为六边形,上镌“圣迹”两字[1]:83,采六角钻尖飞檐[1]:82,中央有花草装饰的球体[1]:83。亭身三层六边形、四边形、八边形的设计分别代表六合四像八卦的概念[1]:82[3]

顶层
仿巴洛克式雕花

周边[编辑]

中坜仁海宫:位于西南方50m处。[1]:81

附注[编辑]

  1. ^ 洗石子属于人造石的一种,以喷水器将水泥洗去一层,使其露出小石粒;磨石子则是将表面磨光,使小石粒露出[1]:37。两者皆是将平板的混凝土打成凹凸状,模仿碎石子的工法。[2]:36
  2. ^ 相传文字由仓颉所创造,故尊称其为“仓颉圣人”或“仓颉先师”,圣人所创制的文字便被称为“圣迹”,故惜字亭常被命名为“圣迹亭”。[1]:16
  3. ^ TR砖指台湾炼瓦株式会社于大正四年(1915年)开始烧制的红砖[1]:83,其上有“TR”的凹字,代表“台湾炼瓦”(Taiwan Renga)的罗马拼音缩写。[b]并具有利于与水泥结固的网状表皮。尺寸为23×11×5m。因产于松山,故又称为“锡口砖”,在当时属于高级建材。[1]:83

参考[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张志远. 《台灣的敬字亭》. 远足文化. 2006. ISBN 9867630777. 
  2. ^ 庄展鹏、王明雪. 《台北古城深度旅遊:古城門·老街·近代建築》. 远流. 2000. ISBN 9573241463. 
  3. ^ 3.0 3.1 3.2 3.3 3.4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管理系統-中壢聖蹟亭及東伯公. 国家文化资产资料库管理系统. 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歷史建築-其他歷史遺跡-中壢聖蹟亭. 桃园市政府文化局. 中华民国桃园市政府文化局.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