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郡
鲁郡 别名:薛郡 | |
---|---|
历史 | |
• 行政中心 | 鲁县(汉) 瑕丘县(隋) |
历史 | |
• 成立 | 前224年 |
• 废除 | 758年 |
地望:山东省曲阜市、泗水县、 滕州市一带 |
建置沿革
[编辑]秦汉
[编辑]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以鲁国故地置薛郡,领鲁县、瑕丘、无盐、须昌、张县、滕县、胡陵、方与、亢父、驺县、薛县。辖境约当今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枣庄市和鱼台县以北地区。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立刘交为楚王,薛郡属楚国。呂后六年(前182年),封张偃为鲁王,置鲁国[1]。文帝元年(前179年),鲁国除为薛郡,还属楚国。景帝二年(前155年),削楚国薛郡[2]。三年(前154年),置鲁国,徙淮阳王刘馀为鲁王。自武帝元朔元年至成帝鸿嘉二年,鲁国先后分出戚、宁阳、瑕丘、公丘、郁桹、西昌、兰祺、容丘、良成、昌虑、平邑、山乡、建陵、合阳、东安、承乡、建阳、郚乡、建乡、新阳二十个侯国,归入附近的东海郡、泰山郡、山阳郡、沛郡等郡。绥和元年(前8年),鲁国领鲁县、卞县、汶阳县、蕃县、驺县、薛县,属徐州刺史部。[3]
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贬鲁王刘闵为公。始建国二年(10年),降封鲁公刘闵为列侯,改鲁国为鲁郡。[4]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封其兄子刘兴为鲁王,改鲁郡为鲁国。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鲁王兴为北海王,改鲁国为鲁郡,命东海王刘彊兼食鲁郡。明帝永平元年(58年),东海王刘彊临终前将东海郡献于朝廷,仅食鲁郡一郡,改为鲁(东海)国(东海王封号仍未变)。永元年间削鲁国薛县,不久归还。东海郡郚乡并入鲁国卞县。顺帝永和元年(140年),鲁国仍领鲁、卞、汶阳、蕃、驺、薛六县,辖境略有扩大,属豫州刺史部。至汉末不改。[5]
魏晋南北朝
[编辑]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降东海王刘羡为崇德侯,改鲁国为鲁郡。[5]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进封邯郸王曹温为鲁王[6],改鲁郡为鲁国。咸宁三年(277年),沛国之公丘县改属鲁国。[7]西晋后期,蕃、薛二县改属彭城国,鲁国仅馀五县。[8]永嘉之乱后,改鲁国为鲁郡。
十六国时期,鲁郡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的领土,移治邹山,省卞、公丘二县,改属兖州。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年),攻克邹山,收复鲁郡,为了区别于侨郡而改为北鲁郡。[9]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北鲁郡为鲁郡。[10]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省兖州,鲁郡改属徐州。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邹山为北魏所攻陷,后又收复。[11]元嘉三十年(453年),复立兖州,鲁郡还属兖州。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析置阳平县,后又析置新阳县。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复置卞县。此时,鲁郡领邹、汶阳、鲁、阳平、新阳、卞六县。[12]同年十二月,宋失淮北四州,北魏攻陷鲁郡。[13]
北魏时,鲁郡还治鲁县。北齐时,鲁郡并入任城郡。[14]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任城郡由齐入周。
隋唐
[编辑]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任城郡,其地属兖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兖州为鲁郡,治所在瑕丘县(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泰山以南、南阳湖以北、泗水县以西及汶上县以东地。鲁郡领十县:瑕丘、任城、邹、曲阜、泗水、平陆、龚丘、梁父、博城、嬴。[15]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圆朗,改鲁郡为兖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兖州为鲁郡。鲁郡领十县:瑕丘、曲阜、乾封、泗水、邹、任城、龚丘、金乡、鱼台、莱芜。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鲁郡为兖州。[16]
侨郡
[编辑]东晋时,在晋陵郡境内侨置鲁郡,以安置流民,领鲁、樊二县。侨置的齐郡省并后,其所属的西安县改属鲁郡。[12]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鲁郡为南鲁郡。[10]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樊县并入西安县。[12]北齐攻陷南鲁郡后,废郡,并鲁、富陵二县为怀恩县。[15]
人口
[编辑]-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鲁国有118045户,607381口。[3]
-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鲁国有78447户,411590口。[5]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鲁国有3500户。[17]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鲁郡有4631户,28307口,南鲁郡(侨)有1211户,6818口。[12]
- 东魏孝静帝武定中(543年—550年),鲁郡有15160户,47329口。[14]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鲁郡有124019户。[15]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鲁郡有88987户,580608口。[16]
行政长官
[编辑]薛守(前224年—前182年)
[编辑]薛守(前179年—前154年)
[编辑]鲁内史(前145年—前8年)
[编辑]鲁相(前8年—10年)
[编辑]鲁郡大尹(10年—23年)
[编辑]鲁郡太守(23年—26年)
[编辑]鲁相(26年—220年)
[编辑]- 锺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汉明帝时在任,视事五年,以久病卒官。[21]
- 汝郁,字叔异,陈国人,东汉中期在任。[22]
- 王堂,字敬伯,广汉郪人,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出任。[23]
- 赵安世,下邳人,东汉中期在任。[24]
-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汉献帝建安初领。[25]
- 毕谌,东平人,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出任。[26]
- 陈逸,汝南平舆人,东汉后期在任。[27]
-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28]
- 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汉献帝建安中在任。[29]
鲁郡太守(220年—232年)
[编辑]鲁郡太守(—408年)
[编辑]北鲁郡太守(408年—420年)
[编辑]鲁郡太守(420年—)
[编辑]- 崔邪利,清河东武城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降于北魏。[32][11]
- 卢寿,范阳涿人,北魏时在任。[33]
- 张应,北魏孝文帝延兴中在任。[34]
- 刘长文,彭城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在任。[35]
- 李伯贵,勃海蓨人,北魏宣武帝时在任。[36]
- 张景嵩,北魏孝明帝时在任。[37]
- 崔子恒,清河东武城人,东魏孝静帝初期在任。[38]
- 于子荣,代人,东魏孝静帝时在任。[39]
鲁郡太守(607年—622年)
[编辑]鲁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行政长官(侨)
[编辑]鲁郡太守(—420年)
[编辑]南鲁郡太守(420年—)
[编辑]- 戴法兴,会稽山阴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出任。[44]
- 阮佃夫,会稽诸暨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4]
- 陈敬元,丹杨建康人,南朝宋后期在任。[45]
- 刘系宗,丹杨人,齐武帝永明末在任。[46]
- 萧坦之,兰陵人,齐郁林王永明十一年(493年)到隆昌元年(494年)在任。[47]
国主
[编辑]西汉鲁国(前155年—10年)
[编辑]鲁国(前155年—10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鲁王 | 共王 | 刘馀 | 前155年—前128年 | 汉景帝子 |
2 | 鲁王 | 安王 | 刘光 | 前127年—前88年 | 刘馀子 |
3 | 鲁王 | 孝王 | 刘庆忌 | 前87年—前51年 | 刘光子 |
4 | 鲁王 | 顷王 | 刘封 | 前50年—前23年 | 刘庆忌子 |
5 | 鲁王 | 文王 | 刘睃 | 前22年—前5年 | 刘劲子 |
6 | 鲁王→鲁公 | 刘闵 | 前4年—9年—10年 | 刘庆忌子 | |
降为列侯 |
东汉鲁国(26年—52年)
[编辑]鲁国(26年—52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鲁公→鲁王 | 哀公→哀王 | 刘仲 | 39年、43年追封 | 汉光武帝兄 | |
1 | 鲁王→鲁公→鲁王 | 刘兴 | 26年—37年—43年—52年 | 刘仲子 | |
徙封北海 |
东汉东海国(43年—220年)
[编辑]东海国(43年—220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东海王 | 恭王 | 刘彊 | 43年—58年 | 汉光武帝长子 |
2 | 东海王 | 靖王 | 刘政 | 59年—102年 | 刘彊子 |
3 | 东海王 | 顷王 | 刘肃 | 103年—125年 | 刘政子 |
4 | 东海王 | 孝王 | 刘臻 | 126年—156年 | 刘肃子 |
5 | 东海王 | 懿王 | 刘祗 | 157年—200年 | 刘臻子 |
6 | 东海王 | 刘羡 | 201年—220年 | 刘祗子 | |
魏受禅,降为崇德侯 |
曹魏鲁国(232年—265年)
[编辑]鲁国(232年—265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鲁王 | 曹温 | 232年—265年 | 曹楷子、曹邕嗣子 | |
晋受禅,降封县公 |
西晋鲁国(265年—310年代)
[编辑]鲁国(265年—310年代)[7] | |||||
以佐命之功封,食邑3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鲁公 | 武公 | 贾充 | 265年—282年 | |
2 | 鲁公 | 殇公 | 贾黎民 | 282年追封 | 贾充子 |
3 | 鲁公 | 贾谧 | ?—300年 | 贾充外孙 | |
4 | 鲁公 | 贾秃 | 301年—? | 贾充从曾孙 | |
5 | 鲁公 | 贾湛 | ?—310年代 | 贾充从曾孙 | |
西晋末国绝 |
参见
[编辑]征引文献及注释
[编辑]- ^ 从《汉书·张耳传》。《汉书》地理志以为吕后元年置。
- ^ 《汉书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 ^ 3.0 3.1 《汉书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 《汉书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 ^ 5.0 5.1 5.2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
- ^ 据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诏令,所有诸侯王均改以郡为国,然而三国时未有以鲁阳为名的郡,孔祥军据《太平寰宇记》卷21有“晋改为鲁郡”一文,认为魏时仍称鲁国。(《三国政区地理研究》第31页鲁国)依据孔说,疑《邯郸怀王邕传》“六年,改封鲁阳”乃“六年,改封鲁王”之误。
- ^ 7.0 7.1 《晋书 卷四十 列传第十》
- ^ 8.0 8.1 《晋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七》
- ^ 9.0 9.1 《宋书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 ^ 10.0 10.1 《宋书 卷三 本纪第三》
- ^ 11.0 11.1 《魏书 卷四下 世祖纪第四下》
- ^ 12.0 12.1 12.2 12.3 《宋书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 《宋书 卷八 本纪第八》
- ^ 14.0 14.1 《魏书 卷一百六中 地形志二中第六》
- ^ 15.0 15.1 15.2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16.0 16.1 《旧唐书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 ^ 《晋书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 ^ 《汉书 卷六十七 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
- ^ 《后汉书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
- ^ 《后汉书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 ^ 《后汉书 卷四十一 第五锺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 ^ 《后汉书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 ^ 《后汉书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 ^ 《后汉书 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 ^ 《三国志 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 ^ 《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 ^ 《后汉书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 ^ 《三国志 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 ^ 29.0 29.1 《三国志 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 ^ 《晋书 卷六十 列传第三十》
- ^ 《周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 ^ 《南齐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三十六》
- ^ 《周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七》
- ^ 《魏书 卷八十八 列传良吏第七十六》
- ^ 《魏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三》
- ^ 《周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八》
- ^ 《魏书 卷九十四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 ^ 《魏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
- ^ 《魏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十九》
- ^ 《隋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六》
- ^ 《隋书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五》
- ^ 《新唐书 卷二百〇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 《新唐书 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八十三》
- ^ 44.0 44.1 《宋书 卷九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 ^ 《宋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一》
- ^ 《南齐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三十七》
- ^ 《南齐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