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二次雅西-奇西瑙攻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西-奇西瑙(攻势)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在雅西-奇西瑙攻势中苏军进攻示意图
日期1944年8月20日至8月29日[1]
地点
罗马尼亚东部
结果 苏军决定性胜利[2]
参战方
苏联 纳粹德国
罗马尼亚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约翰内斯·弗里斯纳
彼得·杜米特雷斯库
兵力
134.1万人
1,874辆坦克及突击炮
德军:500,000人
罗马尼亚军:405,000人
170辆坦克
800架飞机
伤亡与损失
13,197人阵亡
53,933人伤病
德军:18个师
罗马尼亚军:185,000人

雅西-奇西瑙行动[1][3][4]雅西—基什尼奥夫行动[5] (俄语:Ясско-кишинёв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 德语:Jassy-Kishinev Strategic Offensive Operation)[6],是根据在战区内的两座城市(雅西奇西瑙)来命名的,它是苏联红军在1944年8月20日至8月29日间为消灭在罗马尼亚东部的德意志国防军而发动之进攻行动,行动中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攻击了由德意志国防军及罗马尼亚军组成的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收复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及消灭了该地区之轴心国军,从而打开了进入罗马尼亚王国巴尔干半岛的大门。

该攻势包围及消灭了防守的德军,令苏军能取得向东欧进军的战略优势,更令罗马尼亚由轴心国成员变成苏联的盟友。

舞台的建立

[编辑]

1944年时,德意志国防军在东线战场的整条战线被击退,1944年5月,南乌克兰集团军(Heeresgruppe Südukraine)被击退向战前的罗马尼亚边界,及在德涅斯特河建立了一条新防线,但苏军在该河两处甬立了桥头堡,6月后,该处回复平静,容许德军重组防线。

直至1944年6月,根据装甲部队力量,南乌克兰集团军是德军中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但在夏季中被削弱,其大部分装甲部队被调往北方及中央战线,以阻止苏军在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之攻势,在该攻势之前夕,该集团军的装甲兵力只有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德军第13装甲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

错误情报

[编辑]

苏军在攻击开始前的欺骗行动做得非常成功,德军指挥官相信苏军沿战线的移动是军队向北移动的结果,苏军各进攻部队的确切位置直至行动开始前数小时才被知道[7]

苏联战略

[编辑]

苏联最高统帅部的计划是由乌克兰第2及第3方面军对德国及罗马尼亚军进行钳形攻势[1][8]

乌克兰第2方面军在雅西以北突破,赶在德国第6军团撤到普鲁特河前攻占河上的渡口,而苏联第6坦克军团则进入战场攻占锡雷特河之渡口及位于锡雷特河与多瑙河之间的防线-福克沙尼峡谷

乌克兰第3方面军则攻击位于蒂拉斯波尔附近横跨德涅斯特河的桥头堡,之后向北推进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会师,从而在奇西瑙附近包围德军。

包围成功后,第6坦克军团及第4亲卫机械化军将向布加勒斯特普洛耶什蒂油田地带前进。

攻势进展

[编辑]

一般情况

[编辑]

乌克兰第2及第3方面军担任主要进攻,以夹击重编的德国第6军团及部分的德国第8军团,德国–罗马尼亚的战线在进攻开始后头两天就开始崩溃,苏军将第6亲卫机械化军作为主要进攻力量投入战斗,最初突入德国第6军团战线纵深40公里,8月21日晚上破坏了德军在附近一带的物资供应线,8月23日德军第13装甲师已不能协同作战及第6军团已陷入纵深100公里之包围圈,红军机动部队已切断德军企图撤入匈牙利王国的退路,孤立的数个包围圈内之德军各自为战,但只有少数残馀逃出了包围圈。

1944年8月19日至12月31日,苏军进攻行动示意图

深入研究苏军之突破

[编辑]

乌克兰第3方面军之行动(司令员为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方面军的主要进攻部队是第37军团,进攻主力是第66狙击军及第6亲卫狙击军,第37军团在前线打开了一个阔4公里的缺口,它被分成两个集团,2个军被编入第一梯队,另外一个军是预备队,根据计划,他们要在7天内突破纵深110-120公里的德军–罗马尼亚军防线,头四天目标是每天前进15公里。

第66狙击军包括两个集团(第61亲卫狙击师及第333狙击师是第1梯队,及第244狙击师是预备队),炮属了第46炮兵旅、第152榴弹炮兵团、第184及第1245反坦克炮兵团、第10迫击炮团、第26轻炮兵团、第87无后座力炮兵团、第92及第52坦克团、第398突击炮团、两个突击轻工兵营及两个轻型喷火器连。

整个军战线阔4公里
整个军突入战线3.5公里(第61亲卫狙击师1.5公里,第333狙击师2公里)

军队在前线每公里的密度:

  • 狙击营7.7个
  • 大炮/迫击炮248门
  • 坦克及突击炮18辆

兵力优势

  • 步兵1:3
  • 火炮1:7
  • 坦克及突击炮1:11.2

没有有关师团兵力资料,但每个师大约7,000-7,500人,而第61亲卫狙击师大约8,000-9,000人,士兵在整个8月已作充分准备,在相似地形地区进行训练,特别强调以特殊技巧在这地区击败敌军。

第61亲卫狙击师在前线每公里的密度是:

  • 狙击营6个
  • 大炮/迫击炮234门
  • 坦克及突击炮18辆

第333狙击师在前线每公里的密度是:

  • 狙击营4.5个
  • 大炮/迫击炮231门
  • 坦克及突击炮18辆

最初之进攻

[编辑]

第333狙击师没有预备队及将全部三个团放在第一梯队,而第61亲卫狙击师则以标准的形式,以两个团为第一梯队,另一个团为预备队,这证明是幸运的,因为右翼的第188亲卫狙击团未能攻破在Ploptuschbej的强力据点,在左翼的第189亲卫狙击团就获得了较好进展,因为第333狙击师部署在其左边,第61亲卫狙击师的司令员因此将预备队(第187亲卫狙击团)投入战场,部署在第189亲卫狙击团之后面以取得突破,入夜后,第244狙击师加入以突破第二道防线,I但是部队迷路,在晚上11时才到达,当时德军第13装甲师已展开反攻。

德军–罗马尼亚军的部队是德国第3军及第29军,拥有德军第15及第306步兵师、罗马尼亚第4山地师及第21步兵师,德军第13装甲师是预备队,第一天日终时,罗马尼亚第4山地师(司令是格尔格赫·马洛伊留少将)及第21步兵师几乎已经被完全消灭,同时德军第15及第306步兵师损失惨重(根据德军的资料来源:第306步兵师在苏军弹幕射击中损失了百分之五十及在晚上离开防守据点时被击溃),在苏军炮火准备中几乎损失了所有火炮。

第13装甲师在第一天就对苏军第66狙击军展开反攻及尝试在第二天阻止其进攻,但未能成功,根据师团的战史说:“苏军支配了整个事件进程。”当时第13装甲师是缺乏装备、但兵力充足的单位,很大比例是最近增援的部队,它只有4号坦克3号突击炮及自走炮,第二天日终时,该师已没有能力发起进攻或有意义的抵抗。

第二天日终时,乌克兰第3方面军深深刺入德国第6军团的侧翼,没有有组织的部队增援可以预见及第6军团注定被再次包围及消灭,弗朗茨·约瑟夫·斯特劳斯在战后已变成德国很重要的政治家,当时是在第13装甲师的一个装甲团服役,他的意见是该师在苏军攻势的第三天已不能作为战略性单位存在:“每一处都有敌军存在。”

对于第66狙击军在Mazulenko战斗的评论是:“由于对该军的增援及部队和单位战役纵深安排,敌军的防线被快速突破。”

德军幸存者对于最初进攻的评论是:“在弹幕射击后,苏军的坦克快速到达我们的区域。”(霍夫曼),一名德军团级指挥官(豪普特曼·汉斯·德拔斯,第306步兵师第579步兵旅第2团的指挥官)评论道:“德军防守的炮火力量是被苏军战斗轰炸机攻击主要防线及周围地区摧毁的,当苏军步兵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尝试撤退,但苏联空军已将这样变成不可能,我团已被分散及部分单位已被苏军的空中攻击、迫击炮及机关枪火力所消灭。”

传言罗马尼亚政府倒台

[编辑]

罗马尼亚的反政府人士经常传言德军快速及全面崩溃,军方在Mazulenko的行动指出这可能不是正确,罗马尼亚军已多次抵抗苏军的进攻,但对比一支现代化军队来说是装备低劣,这是由于缺乏反坦克战火炮高射炮装备,与德国说的相反,例如,在戴维·格兰茨出版的专题论文集,或简崇诺出版有关该战役的历史书,均说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曾对苏军的进攻进行抵抗,但很快被击溃[9]

罗马尼亚的投降在苏军进入罗马尼亚后很快出现,而德国第6军团与其它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德意志国防军之连系已经被切断,德意志国防军与罗马尼亚军之间的战争行动在德国驻罗马尼亚大使破坏了一场政变后出现。

德军-罗马尼亚军战斗

[编辑]
德军正攻击在罗马尼亚内的一条村落

同时,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一世在8月23日发动政变,罢免罗马尼亚总理扬·安东内斯库,德国驻军曾经尝试占领布加勒斯特以阻上翌日政变的发生,但被罗马尼亚军队所击退,因为他们得到美国陆军航空军的支援,德军增援向布加勒斯特进攻的部队在普鲁特河西岸被切断,及被快速推进的苏军所消灭,同时,德意志国防军控制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被罗马尼亚军攻击,德军试图撤入匈牙利王国,在过程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在战斗中,罗马尼亚军俘获50,000名德军,他们之后向苏军投降[10]

罗马尼亚的资料来源显示是内在因素做成罗马尼亚从纳粹主义中解放出来,而当时外在因素只是辅助性质;这个版本跟苏联所说的有所分别,他们说是该攻势令罗马尼亚出现政变及在国内反对派人士的帮助下解放罗马尼亚[8][11]

影响

[编辑]
苏军胜利开进布加勒斯特

德军在战役中付出了大约阵亡大约200,000人的巨大代价,而苏军的损失相对于行动的规模非常之小,红军进入南斯拉夫及攻击正在从希腊阿尔巴尼亚及南斯拉夫快速撤退的德国E集团军F集团军,以切断他们的撤退路线,他们联合南斯拉夫游击队及保加利亚人在10月20日解放首都贝尔格勒

政治上,苏军在雅西-奇西瑙的进攻触发米哈伊一世在罗马尼亚的政变,令罗马尼亚由轴心国变成同盟国,同时,罗马尼亚与德国的盟国匈牙利王国发生了一场小规模边境战争,罗马尼亚收复了在1940年于第二次维也纳协定中割让给匈牙利王国的领土[12]

该行动成功后,苏联重新控制了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纳,该处曾在1940年被苏联占领(请看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及北布科维纳),苏军集合及驱逐剩下的罗马尼亚军队,根据摩尔多瓦历史委员会主席Anatol Petrencu表示:“超过170,000名罗马尼亚士兵版解除武装,其中40,000人被关在伯尔兹战争集中营,在这里他们死于饥饿、寒冷、疾病或被处决。”[13]

损失

[编辑]

苏军损失

[编辑]

人员:

  • 13,197人阵亡
  • 53,933人受伤/染病

装备:

  • 75辆坦克及自走炮
  • 108门火炮及迫击炮
  • 111架飞机

德军损失

[编辑]

人员:

  • 超过25,000人阵亡,受伤人数不详

装备:

  • 83辆坦克及自走炮
  • 3,500门火炮及迫击炮
  • 3,300辆摩托车辆
  • 330架飞机

部队及单位被全部或大部分消灭:

罗马利亚军之损失

[编辑]
  • 30辆坦克
  • 8,305人阵亡
  • 24,989人受伤
  • 153,883失踪及被俘

参战之单位及编制

[编辑]

苏军

[编辑]

轴心国军

[编辑]

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14]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Military plann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S. Air Force History Office. [2009-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8). 
  2. ^ United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History, Bulgarian historical revie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7
  3. ^ John EricksonThe Road to Berlin: Continuing the History of Stalin's War with German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p. 345, 350, 374
  4. ^ Major R. McMichael, The Battle of Jassy-Kishinev, (1944), Military Review, July 1985, pp. 52-65
  5. ^ Glantz, pp. 13, 371–375, 378–379
  6. ^ Dmitriy Loza, James F. Gebhardt, Commanding the Red Army's Sherman Tank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apter "A cocktail for the Shermans", p.43
  7. ^ Friessner H. "Verratene schlachten." — Hamburg: Holsten Verlag, 1956.
  8. ^ 8.0 8.1 (俄文)"The Jassy-Kishinev offensive operation, 1944"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2-21. - a an article by Oleg Beginin based on several Soviet history books.
  9. ^ "The Romanian 1st Armored Division in August 1944" on axishistory.com. [2009-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8). 
  10. ^ (罗马尼亚文) Florin Mihai, "Sărbătoarea Armatei Româ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urnalul Naţional, October 25,2007
  11. ^ George Ciorănescu and Patrick Moore, "Romania's 35th Anniversary of 23 August 1944"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年8月5日,.,Radio Free Europe,RAD Background Report/205, September 25,1973
  12. ^ Andrei Miroiu, "Balancing versus bandwagoning in the Romanian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 initiation of military conflic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2-28.,NATO Studies Center, Bucharest, 2003, pp. 22-23. ISBN 973-86287-7-6
  13. ^ (罗马尼亚文) "60 de ani de la 'operaţiunea Iaşi - Chişină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 August 24,2004
  14. ^ Friessner H. Verratene schlachten. Appendix 1. — Hamburg: Holsten Verlag, 1956.

来源

[编辑]
  • Art of War Symposium, From the Dnepr to the Vistula: Soviet Offensive Operations - November 1943 - August 1944, A transcript of Proceedings, Center for Land Warfare, US Army War College, 29 April - 3 May 1985, Col. D.M Glantz ed., Fort Leavewnworth, Kansas, 1992
  • House, Jonathan M.; Glantz, David M.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5. ISBN 0-7006-0717-X. 
  • Glantz, David M. Red Storm Over the Balkans: The Failed Soviet Invasion of Romania, Spring 1944.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7. ISBN 0700614656. 
  • Maculenko, Viktor Antonovič; Balcerowiak, Ina. Die Zerschlagung der Heeresgruppe Südukraine: Aug.-Sept. 1944. Berlin: Verl. d. Ministeriums f. nationale Verteidigung. 1959. OCLC 72234885 (德语). 
  • Hoffmann, Dieter. Die Magdeburger Division: zur Geschichte der 13. Infanterie- und 13. Panzer-Division 1935-1945. Hamburg: Mittler. 2001. ISBN 3813207463. 
  • Kissel, Hans. Die Katastrophe in Rumänien 1944. Darmstadt: Wehr und Wissen Verlagsgesellschaft mbH. 1964: 287. OCLC 163808506 (德语). 
  • Ziemke, E.F. Stalingrad to Berlin: The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U.S. Army; 1st edition, Washington D.C., 1968
  • Dumitru I.S. "Tancuri în flăcări. Amintiri din cel de-al doilea război mondial." (Tanks in flames. Memorie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Bucharest: Nemira. 1999: 464 (罗马尼亚语). 
  • Roper, Steven D. Romania: 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Postcommunist States and Nations), Routledge; 1 edition, 2000, ISBN 978-90-5823-027-0

附近参考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