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咬甲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咬甲癖
咬甲癖患者的手指
類型聚焦於軀體的重複行為障礙[*]指甲疾病[*]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精神病學、​心理學
ICD-10F98.8 (ILDS F98.810)
ICD-9-CM307.9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一名咬甲癖患者的手指。

咬甲癖是在緊張、壓力、飢餓或無聊狀態下啃咬指甲或趾甲的習慣性行為。有時也是心理或情緒失控的症狀。這是一種強迫性、甚至是無意識的行為習慣,患者有時無法或難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曾有記載顯示某些患者在入睡時咬指甲。對於此種行為,有解釋認為是由於做夢時或者夢境中事件造成的壓力,或者是由於平時壓力的表現。咬甲被認為是最常見的一種輕度自殘行為。根據佛洛依德學說的解釋,咬甲是口腔期粘滯的表現。大約有30%的7至10歲兒童與81%的青少年有此癖好。[1]

負面作用

[編輯]

被咬的指尖,尤其是緣的皮膚,對於疼痛極為敏感。甲刺角質層上的破損皮膚,當它們被不當地移除後,手指將容易被微生物與病毒的感染,並患上甲溝炎。牙疾也被認為與咬甲癖有所聯繫。[1]此外,咬甲還有可能會使甲縫中難以清潔的細菌進入口中。[2]

治療

[編輯]

行為療法

[編輯]

行為療法往往可單獨進行或作為其它治療手段的補充。咬甲戒斷的第一階段為相反習慣訓練(Habit Reversal Training ,HRT),這一階段包括四個步驟,目的是使患者忘記咬甲習慣,或是代之以其它更積極的習慣。除此以外,還可以用刺激避免療法(stimulus control therapy)來發現並消除經常導致咬甲衝動的刺激因素。也可以用咬具來避免咬甲行為。

消除症狀最有效的方法是藥物治療與行為治療相結合。

藥物療法

[編輯]

某些藥物對於治療咬甲成效顯著。目前,某些最新的特效抗抑鬱劑被用於咬甲治療。此類藥物也被用於治療拔毛癖心理強迫症。這些藥物包括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氟西汀(flu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氟伏沙明(fluvoxamine)、西酞普蘭(citalopram)、依他普侖(escitalopram)、奈法唑酮(nefazodone)以及文拉法辛(venlafaxine)等。此外,小劑量使用精神分裂類藥物如利培酮(risperidone)、奧蘭扎平(ola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齊拉西酮(ziprasidone)、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可強化抗抑鬱劑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精神分裂類藥物並不代表咬甲癖患者還有精神分裂症。

註釋

[編輯]
  1. ^ 1.0 1.1 Leung AK, Robson WL. Nailbiting. Clin Pediatr (Phila). 1990, 29 (12): 690-692頁. PMID 2276242. 
  2. ^ Baydaş B, Uslu H, Yavuz I, Ceylan I, Dağsuyu IM. Effect of a chronic nail-biting habit on the oral carriage of Enterobacteriaceae. Oral Microbiol. Immunol. 2007, 22 (1): 1–4. PMID 17241163. doi:10.1111/j.1399-302X.2007.0029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