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明仁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洪熙帝
明仁宗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仁宗昭皇帝御容
明朝第4位(任)皇帝
統治1424年8月12日-1425年5月29日(290天)
前任明成祖朱棣
繼任明宣宗朱瞻基
出生洪武十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1378-08-16)1378年8月16日
逝世洪熙元年五月十二日
1425年5月29日(1425歲—05—29)(46歲)
大明北直隸順天府紫禁城欽安殿
安葬
王后誠孝昭皇后張氏
妃嬪恭肅貴妃郭氏
貞惠淑妃王氏
惠安麗妃王氏
恭僖順妃譚氏
恭靖充妃黃氏
貞靜敬妃張氏
悼僖麗妃李氏
貞靜順妃張氏
賢妃李氏
順妃張氏
惠妃趙氏
子嗣子共10人,女共7人
年號
洪熙
諡號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廟號
仁宗
父親成祖文皇帝朱棣
母親仁孝文皇后徐氏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年號洪熙明成祖嫡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中山王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代皇帝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閏九月廿一日,被封為燕王世子,並娶兵馬指揮張麒女為世子妃。靖難之役中,仁宗負責鎮守北平,並成功抵禦李景隆率領的中央軍圍攻。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並在明成祖屢次北伐中,擔任監國職位,實際負責國家政事。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繼承皇位,年號「洪熙」,在位期間,採取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改革與調整,國家富足。他與其子宣宗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後世所稱善,史稱「仁宣之治」。

人物生平

[編輯]

世子時期

[編輯]

朱高熾年幼端重沉靜,善於言辭,且擅長射箭,喜愛與儒臣講論[1]。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冊封為燕世子,後守衛北平,由於心性較爲溫良,體諒官員、士卒,深受祖父明太祖朱元璋喜愛[2]

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熾則鎮守北平,期間以一萬兵力,阻擋李景隆率領的五十萬中央軍圍攻。由於朱高熾身型肥胖而且有腳病,不良於行,不曾隨父親朱棣征戰,且性格相對較爲溫和,向來不獲父親寵愛。反而常隨朱棣征戰的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均受朱棣喜愛,而朱高煦則更因屢有戰功,於是出言詆毀朱高熾以奪嫡。當時,建文帝施離間計,下「賜世子書」;朱高燧的人馬得知此事,向朱棣建言「世子勾結朝廷」,沒想到朱高熾不予啟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計。朱棣即位後,改北平為北京,仍命朱高熾居守[3]

太子時期

[編輯]

朱棣成功奪位為帝後,是為明成祖。永樂元年春正月丙戌,群臣上表請立皇太子,不允;三月戊寅朔,文武百官復上表,請立皇太子,敕「姑緩之」。成祖本想立自己喜愛的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礙於長子朱高熾的世子地位是明太祖確立,而且朱高熾並無過失,又得一眾文官支持,最後於永樂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熾被召入南京應天府,被立為皇太子。明成祖屢次北伐,均命其擔任監國,負責國事。當時全國經戰爭影響,水旱饑荒嚴重,他派遣官員賑災撫恤,仁政受到贊許。然而,失落太子地位的朱高煦心有不甘,聯同弟朱高燧及其他黨羽加緊離間明成祖與朱高熾的關係。明成祖問太子是否知悉有人離間,朱高熾則答稱不知情,「知盡子職而已」[4]

永樂十年,朱棣北伐歸還,朱高熾遣使誤期,加上書奏失辭,太子一系官員,如黃淮等人均下詔獄。次年,朱高燧黨羽黃儼等誣陷朱高熾擅自釋放罪人,其官僚多因連坐而亡。禮部侍郎胡濙奉命調查後,密奏朱棣稱太子誠敬孝謹等七事,明成祖才釋除疑慮。之後,朱高燧黨羽黃儼策劃謀立,後被發覺,伏法。太子朱高熾則力請免朱高燧罪,至此朱高熾地位方穩[5]

帝王時期

[編輯]
明仁宗常服像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在北征班師途中崩於榆木川。當時京師諸衛軍皆隨行,只有府三護衛留京師,隨駕北征諸臣浮議籍籍,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等人顧慮趙府護衛聞訊發動政變,遂秘不發喪。楊榮與少監海壽持遺詔馳奔京師。朱高熾遣皇太孫朱瞻基居庸關迎駕。同年八月己酉,皇太孫至鵰鶚堡,入於軍中,遂發喪[6]。八月丁巳(1424年9月7日),朱高熾繼帝位,大赦天下,並取次年年號為洪熙。明仁宗登基後,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朱高熾與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處理上,均為後世所稱善,史稱「仁宣之治」。

經濟方面,他下令中止鄭和下西洋,並取消官方在雲南交阯的採辦活動、打算將首都遷回南京,以節省國家財政支出。政治方面,他恢復夏原吉吳中官職,恢復三公、三孤等官職,命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兼大學士,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武英殿大學士,楊溥翰林學士,進一步提升明朝內閣地位。軍事方面,他重新調整大同、交阯、山海關、遼東的邊疆總兵大臣,並建立南京守備制度[7]

同年冬天,朱高熾進一步對政治進行調整,加強戶部管理、以及城池防禦的同時,冊封張氏為皇后,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其餘八子分別為王。隨後下詔,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永樂朝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免除受災地的稅糧[8]

外交方面,于闐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滿剌加蘇祿瓦剌等國稱臣入貢[9]

洪熙元年春,因顯日食,朱高熾罷免宴樂。他進一步對政治進行調整,包括建立弘文閣,命楊溥掌管內閣;屢次求官員直言並納言,並對太祖時期的法外用刑制度進行修正,減少刑罰,實行寬政[10]

明仁宗死後葬於獻陵,圖為2019年秋,獻陵外貌

仁宗體弱多病,登基後不到十個月,因侍讀李時勉當廷勸諫,龍顏大怒[11][12],命武士金瓜錘將李時勉打斷三根肋骨並拘入詔獄,同時侍講羅汝敬也因勸諫觸怒仁宗而下獄。一兩天後仁宗身體不適,召回人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並立遺詔傳位於他,隨後於洪熙元年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於欽安殿,廟號仁宗,葬於明獻陵(今北京昌平[13][14]。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

仁宗死後延續了太祖和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時生殉五名妃嬪[15]

遺詔

[編輯]

宰輔重臣

[編輯]

文臣

[編輯]
年代 內閣 吏部尚書 戶部尚書 禮部尚書 兵部尚書 刑部尚書 工部尚書 都御史
永樂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楊士奇首輔
楊榮
金幼孜
黃淮
蹇義[16] 郭資[17]
夏原吉[18]
呂震[19]
金純
趙羾[20]
李慶[21]
吳中[22]
金純
李慶
金純[23]
黃福[24]
吳中[25]
劉觀左都御史[26]
王彰右都御史
洪熙元年乙巳
(1425年)
楊士奇首輔
楊榮
金幼孜
黃淮
蹇義 夏原吉 呂震 李慶
張本
金純 黃福
吳中
李友直
劉觀左都御史
向珤右都御史
王彰右都御史

武將

[編輯]
年代 山海關 遼東 宣府 大同 寧夏 甘肅 雲南 湖廣 廣西 交阯 貴州 漕運
永樂二十二年甲辰
(1424年)
李隆襄城伯 朱榮武進伯 王玉
王禮
譚廣永寧伯
劉鑑
鄭亨武安侯
梁銘保定伯
陳懷
胡原
張麟
費獻 沐晟黔國公 梁福 葛森
顧與祖鎮遠侯
陳智
孟瑛保定侯
蕭授 陳瑄平江伯
洪熙元年乙巳
(1425年)
李隆襄城伯 朱榮武進伯 譚廣永寧伯 鄭亨武安侯 梁銘保定伯 費獻 沐晟黔國公 梁福 葛森
顧與祖鎮遠侯
任禮寧遠伯
陳智
孟瑛保定侯
蕭授 陳瑄平江伯

家庭成員

[編輯]
明仁宗家族
 
 
 
 
 
 
 
 
 
 
 
 
 
 
 
 
 
 
高祖父:(追尊)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曾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高祖母:(追尊)裕皇后王氏
 
 
 
 
 
 
 
祖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外高祖父:(追封)楊王陳公
 
 
 
 
 
 
 
曾祖母:(追尊)淳皇后陳氏
 
 
 
 
 
 
 
 
 
 
 
外高祖母:(追封)楊王夫人
 
 
 
 
 
 
 
父:成祖文皇帝朱棣
 
 
 
 
 
 
 
 
 
 
 
 
 
 
 
 
 
外曾祖父:(追封)徐王馬公
 
 
 
 
 
 
 
 
 
 
 
祖母:孝慈高皇后馬氏
 
 
 
 
 
 
 
 
 
 
 
 
 
 
外曾祖母:(追封)徐王夫人鄭媼
 
 
 
 
 
 
 
 
 
 
 
仁宗昭皇帝朱高熾
 
 
 
 
 
 
 
 
 
 
 
 
 
 
 
 
 
 
 
 
外高祖父:(追封)中山王徐四七
 
 
 
 
 
 
 
外曾祖父:(追封)中山王徐六四
 
 
 
 
 
 
 
 
 
 
 
外高祖母:(追封)中山王夫人周氏
 
 
 
 
 
 
 
外祖父:(追封)中山武寧王徐達
 
 
 
 
 
 
 
 
 
 
 
 
 
 
外曾祖母:(追封)中山王夫人蔡氏
 
 
 
 
 
 
 
 
 
 
 
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外曾祖父:謝再興
 
 
 
 
 
 
 
 
 
 
 
外祖母:(追封)中山王夫人謝氏
 
 
 
 
 
 
 
 
 
 
 
 
 
家庭成員 姓名 備註
明成祖(太宗)朱棣
仁孝文皇后徐氏
誠孝昭皇后張氏 河南永城人,父張麒,兄張昇
恭肅貴妃郭氏#、貞惠淑妃王氏#、惠安麗妃王氏(疑為王昭容)#、恭僖順妃譚氏#、恭靖充妃黃氏#、貞靜敬妃張氏[27]悼僖麗妃李氏貞靜順妃張氏恭靜賢妃李氏恭懿惠妃趙氏 郭貴妃王淑妃王麗妃譚順妃黃充妃均殉葬(#=殉葬)
兄弟 漢王朱高煦、趙簡王朱高燧朱高爔(未受封) 朱高煦於宣德年間謀反,爵位除。
朱瞻基(明宣宗,1399年-1435年,36歲)
朱瞻埈(鄭靖王,1404年-1466年,62歲)
朱瞻墉(越靖王,1405年-1439年,34歲,無子國除)
朱瞻垠(蘄獻王,1406年-1421年,15歲,追封)
朱瞻墡(襄憲王,1406年-1478年,72歲)
朱瞻堈(荊憲王,1406年-1453年,47歲)
朱瞻墺(淮靖王,1409年—1446年,37歲)
朱瞻塏(滕懷王,1409年-1425年,16歲,無子國除)
朱瞻垍(梁莊王,1411年-1441年,30歲,無子國除)
朱瞻埏(衛恭王,1417年-1439年,22歲,無子國除)
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為嫡子;朱瞻埈朱瞻垠朱瞻墺為賢妃李氏所生;朱瞻堈為順妃張氏所生;朱瞻塏朱瞻垍朱瞻埏為貴妃郭氏所生
嘉興公主慶都公主朱圓通、清河公主德安公主延平公主德慶公主真定公主

紀念影視作品

[編輯]

電影

[編輯]

以下列出曾飾演「明仁宗」的演員,以及劇中演出「明仁宗」的電影:

演員 年份 影視作品 備註
譚天謙 1987年 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電視劇

[編輯]

以下列出曾飾演「明仁宗」的演員,以及劇中演出「明仁宗」的電視劇:

演員 年份 影視作品 備註
丁充 2005年 大明天子
劉東 2005年 大明奇才
寇振海 2006年 大明玉璽 又名《傳國玉璽》
章劼 2009年 鄭和下西洋
王關彭 2015年 英雄訣
梁冠華 2019年 大明風華
洪劍濤 2022年 尚食 (電視劇)
高宇航 2022年 山河月明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明史卷八》,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史》(卷8):「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諱高熾,成祖長子也。母仁孝文皇后,夢冠冕執圭者上謁。寤而生帝。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稍長習射,發無不中。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2. ^ 明史》(卷8):「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燕世子。嘗命與秦、晉、周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3. ^ 明史》(卷8):「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寵於成祖。而高煦從軍有功,宦寺黃儼等復黨高燧,陰謀奪嫡,譖世子。會朝廷賜世子書,為離間。世子不啟緘,馳上之。而儼先潛報成祖曰:「世子與朝廷通,使者至矣。」無何,世子所遣使亦至。成祖發書視之,乃歎曰:「幾殺吾子。」成祖踐阼,以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
  4. ^ 明史》(卷8):「永樂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為皇太子。成祖數北征,命之監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或問太子:「亦知有讒人平?」曰:「不知也,吾知盡子職而已。」」
  5. ^ 明史》(卷8):「十年,北征還,以太子遣使後期,且書奏失辭,悉徵宮僚黃淮竺下獄。十五年,高煦以罪徙樂安。明年,黃儼等復譖太子擅赦罪人,宮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誠敬孝謹七事以聞,成祖意乃釋。其後黃儼等謀立高燧,事覺伏誅,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6. ^ 《昭代典》:永樂二年夏四月,立世子高熾為皇太子。二十二年春正月,阿魯台寇大同。三月戊寅,帝大閱,北征。夏四月,詔皇太子監國,車駕發京師。六月車駕駐答蘭納木兒河,諸將奏阿魯台久遁,遂班師。秋七月丁亥,次翠微岡。上御幄殿,幾而坐,大學士楊榮、金幼孜侍上。顧內侍海壽問曰:「計程何日至北京?」對曰:「其八月中矣。」上頷之。既而諭楊榮曰:「東宮涉歷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遊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榮對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屬心,允稱皇上付託。」上喜,賜榮等羊酒而退。戊子,上次雙流濼,以旋師遣禮部尚書呂震齎書諭皇太子,並詔告天下。己丑,次蒼□,上不豫,下令大營五軍將士嚴部伍謹哨瞭。庚寅,次榆木川,上大漸,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且雲喪服禮儀一遵太祖皇帝遺制。辛卯,上崩。內臣馬雲、孟驥等以六師在遠外,秘不發喪,密召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入議喪事。遂一遵古禮,含斂畢,載以龍轝,所至朝夕上食如常儀。壬辰,次雙筆峰,大學士楊榮、少監海壽奉遺命馳訃。皇太子即遣皇太孫出居庸,赴開平迎駕。時京師諸衛軍皆隨征聚行在,惟趙府三護衛軍留京師,一時浮議籍籍,慮護衛為變,遂秘未發喪。皇太孫瀕行,啟皇太子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識無以防偽。」皇太子曰:「渠言良是,但行急,新制不及。」士奇曰:「殿下未踐阼,有事自應行常用之寶。其東宮小圖書可假之行。此出一時之權,歸即納上。」皇太子即取付太孫,曰:「有啟事以此封識來。此亦久當歸汝,汝就留之。」皇太子曰:「大行臨御,儲位久未定,浮議喧騰。吾今就以付之,浮議何由興。」八月己酉,次鵰鶚,皇太孫至軍中,始發喪。六軍號痛,聲徹天地。辛亥入居庸關,文武百官縗服哭迎。壬子及郊,皇太子親王以下素服哭迎。至宮中,奉安仁智殿,加斂納梓宮。丁巳,皇太子即皇帝位,改明年元曰洪熙,大赦天下。
  7. ^ 明史》(卷8):「二十二年七月,成祖崩於榆木川。八月甲辰,遺詔至,遣皇太孫迎喪開平。丁未,出夏原吉等於獄。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洪熙元年。罷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雲南、交阯採辦。戊午,復夏原吉、吳中官。己未,武安侯鄭亨鎮大同,保定侯孟瑛鎮交阯,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復設三公、三孤官,以公、侯、伯、尚書兼之。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兼大學士如故,楊士奇為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制,楊溥為翰林學士。辛酉,鎮遠侯顧興祖充總兵官,討廣西叛蠻。甲子,汰冗官。乙丑,召漢王高煦赴京。戊辰,官吏謫隸軍籍者放還鄉。己巳,詔文臣年七十致仕。九月癸酉,交阯都指揮方政與黎利戰於茶籠州,敗績,指揮同知伍雲力戰死。丙子,召尚書黃福於交阯。庚辰,河溢開封,免稅糧,遣右都御史王彰撫恤之。壬午,敕自今官司所用物料於所產地計直市之,科派病民者罪不宥。癸未,禮部尚書呂震請除服,不許。乙酉,增諸王歲祿。丙戌,以風憲官備外任,命給事中蕭奇等三十五人為州縣官。丁亥,黎利寇清化,都指揮同知陳忠戰死。戊子,始設南京守備,以襄城伯李隆為之。乙未,散畿內民所養官馬於諸衛所。戊戌,賜吏部尚書蹇義及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銀章各一,曰「繩愆糾繆」,諭以協心贊務,凡有闕失當言者,用印密封以聞。」
  8. ^ 明史》(卷8):「冬十月壬寅,罷市民間金銀,革兩京戶部行用庫。癸卯,詔天下都司衛所修治城池。戊申,通政使請以四方雨澤章奏送給事中收貯。帝曰:「祖宗令天下奏雨澤,欲知水旱,以施恤民之政。積之通政司,既失之矣,今又令收貯,是欲上之人終不知也。自今奏至即以聞。」己酉,冊妃張氏為皇后。壬子,立長子瞻基為皇太子。封子瞻埈為鄭五,瞻墉越王,瞻墡襄王,瞻堈荊王,瞻墺淮王,瞻塏滕王,瞻垍梁王,瞻埏衛王。乙卯,詔中外官舉賢才,嚴舉主連坐法。丁巳,令三法司會大學士、府、部、通政、六科於承天門錄囚,著為令。庚申,增京官及軍士月廩。丁卯,擢監生徐永潛等二十人為給事中。十一月壬申朔,詔禮部:「建文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言事謫戍者亦如之。」癸酉,詔有司:「條政令之不便民者以聞,凡被災不即請振者,罪之。」阿魯台來貢馬。甲戌,詔群臣言時政闕失。乙亥,赦兀良哈罪。始命近畿諸衛官軍更番詣京師操練。丙子,遣御史巡察邊衛。癸未,遣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丙戌,賜戶部尚書夏原吉「繩愆糾繆」銀章。己丑,禮部奏冬至節請受賀,不許。庚寅,敕諸將嚴邊備。辛卯,禁所司擅役屯田軍士。壬辰,都督方政同榮昌伯陳智鎮交阯。是月,諭蹇義、楊士奇、夏原吉、楊榮、金幼孜曰:「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惡聞直言,臣下相與阿附,以至於敗。聯與卿等當用為戒。」又諭士奇曰:「頃群臣頗懷忠愛,朕有過方自悔,而進言者已至,良愜朕心。」十二月癸卯,宥建文諸臣外親全家戍邊者,留一人,餘悉放還。辛亥,揭天下三司官姓名於奉天門西序。癸丑,免被災稅糧。庚申,葬文皇帝於長陵。丙寅,鎮遠侯顧興祖破平樂、潯州蠻。」
  9. ^ 明史》(卷8):「是年,丁闐、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滿剌加、蘇祿、瓦剌入貢。」
  10. ^ 明史》(卷8):「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門受朝,不舉樂。乙亥,敕內外群臣修舉職業。己卯,享太廟。建弘文閣,命儒臣入直,楊溥掌閣事。癸未,以時雪不降,敕群臣修省。丙戌,大祀天地於南郊。奉太祖、太宗配。壬辰,朝臣予告歸省者賜鈔有差,著為令。己亥,布政使周幹、按察使胡概、參政葉春巡視南畿、浙江。二月辛丑,頒將軍印於諸邊將。戊申,祭社稷。命太監鄭和守備南京。丙辰,耕耤田。丙寅,太宗神主祔太廟。是月,南京地屢震。三月壬申,前光祿署丞權謹以孝行擢文華殿大學士。丁丑,求直言。戊子,隆平饑,戶部請以官麥貸之。帝曰:「即振之,何貸為。」己丑,詔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導民於善,非務誅殺也。吏或深文傅會,以致冤濫,朕深憫之。自今其悉依律擬罪。或朕過於嫉惡,法外用刑,法司執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執奏,必允乃已。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宮刑。有自宮者以不孝論。非謀反。勿連坐親屬。古之盛世,采聽民言,用資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誣為誹謗,法吏刻深,鍛練成獄。刑之不中,民則無措,其餘誹謗禁,有告者一切勿治。」庚寅,陽武侯薛祿為鎮朔大將軍,率師巡開平、大同邊。辛卯,參將安平伯李安與榮昌伯陳智同鎮交阯。戊戌,將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復北京行部及行後軍都督府。是月,南京地屢震。」
  11. ^ 《明史·列傳第五十一》:「仁宗大漸,謂夏原吉曰:「時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12. ^ 《明史·列傳第五十一》:"洪熙元年復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對不屈。"
  13. ^ 明史》(卷160):「夏四月壬寅,帝聞山東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稅方急,乃御西角門詔大學士楊士奇草詔,免今年夏稅及科糧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須戶、工二部預聞。」帝曰:「救民之窮當如救焚拯溺,不可遲疑。有司慮國用不足,必持不決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筆,令士奇就門樓書詔。帝覽畢,即用璽付外行之。顧士奇曰:「今可語部臣矣。」設北京行都察院。壬子,命皇太子謁孝陵,遂居守南京。戊午,如天壽山,謁長陵。己未,還宮。是月,振河南及大名饑。南京地屢震。五月己卯,侍讀李時勉、侍講羅汝敬以言事改御史,尋下獄。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欽安殿,崇禎朝以後的中正殿),享年四十七歲。秋七月己巳,上尊諡,廟號仁宗,葬獻陵。」
  14. ^ 《病逸漫記》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
  15. ^ 《明宣宗實錄》記有:貴妃郭氏,諡恭肅;淑妃王氏,諡貞惠;麗妃王氏,諡惠安;順妃譚氏,諡恭僖;充妃黃氏,諡恭靖。
  16. ^ 明史》(卷111):「義八月加少保。九月晉少傅。十一月晉少師。」
  17. ^ 明史》(卷111):「資十月兼太子賓客。十一月加太子太師,致仕。」
  18. ^ 明史》(卷111):「原吉八月出獄復任。十月加太子太傅。十一月晉少保。」
  19. ^ 明史》(卷111):「震十月加太子少師。十一月晉太子太保。」
  20. ^ 明史》(卷111):「羾八月遷南京刑部尚書。」
  21. ^ 明史》(卷111):「李慶八月任。十月加太子少保。」
  22. ^ 明史》(卷111):「吳中八月出獄。十月兼詹事,尋改工部。」
  23. ^ 明史》(卷111):「金純八月任。十月改刑部。」
  24. ^ 明史》(卷111):「黃福九月交阯召還。十月兼詹事。」
  25. ^ 明史》(卷111):「吳中十月任。十一月加太子少保。」
  26. ^ 明史》(卷111):「觀八月兼太子賓客。十一月晉太子少保。」
  27. ^ 貞靜敬妃張氏,英國公張輔之女,以勳舊之女特恩免殉,葬金山

參考書籍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明仁宗
出生於:1378年8月16日逝世於:1425年5月29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父親明成祖朱棣
中國皇帝 繼任:
長子明宣宗朱瞻基
明朝皇帝
1424年-14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