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帕累托效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帕累托最优
在假定對較低值的偏好高過較高值的狀況下的帕累托前沿英語Pareto front的例子。點C不在帕累托前沿上,而這是因為這點為點A和點B所超越之故。

帕累托效率(英語:Pareto efficiency),或稱帕累托最適(英語:Pareto optimality),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並且在博弈論工程學社會科學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與其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最優是以提出這個概念的意大利社會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所命名。[1]

定義

[編輯]

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給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如果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情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最適的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雷托改善的狀態;換句話說,不可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的情況下再改善某些人的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帕累托最適只是各種理想態標準中的「最低標準」。也就是說,一種狀態如果尚未達到帕累托最適,那麼它一定是不理想的,因為還存在改進的餘地,可以在不損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一些人的福利得到提高。但是一種達到了帕累托最適的狀態並不一定真的很「理想」。比如說,假設一個社會裡只有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快餓死的乞丐,如果這個百萬富翁拿出自己財富的萬分之一,就可以使後者免於死亡。但是因為這樣無償的財富轉移損害了富翁的福利(假設這個乞丐沒有什麼可以用於回報富翁的資源或服務),所以進行這種財富轉移並不是帕累托改善,而這個只有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餓死乞丐的社會可以被認為是帕累托最適的。(這裡可以與古典功利主義的標準做一比較。按功利主義的標準,理想的狀態是使人們的福利的總和最大化的狀態。如果一個富翁損失很少的福利,卻能夠極大地增加乞丐的福利,使其免於死亡,那麼社會的福利總和就增加了,所以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這樣的財富轉移是一種改善,而最初的極端不平等狀態則是不理想的,因為它的福利總和較低。可以看到,帕累托改善要求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時候不能減少任何一個人的福利,而功利主義則允許為了提高福利總和而減少一些人的福利。)

經濟學

[編輯]

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市場是完備的和充分競爭的,市場交換的結果一定是帕累托最優的,並且會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

  1. 交換最優:即使再交易,個人也不能從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時對任意兩個消費者,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是相同的,且兩個消費者的效用同時得到最大化。
  2. 生產最優:這個經濟體必須在自己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此時對任意兩個生產不同產品的生產者,需要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邊際技術替代率英語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是相同的,且兩個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得到最大化。
  3. 產品混合最優:經濟體產出產品的組合必須反映消費者的偏好。此時任意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必須與任何生產者在這兩種商品之間的邊際產品轉換率英語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MRT)相同。

如果一個經濟體不是帕累托最優,則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使自己的境況變好的情形。普遍認為這樣低效的產出的情況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優是評價一個經濟體和政治方針的非常重要的標準。

但是,如同上面指出的,一個帕累托最適的經濟系統只是在「最低」的意義上是「理想」的,並不能保證其中沒有貧困或嚴重的貧富差距。

帕累托在他關於經濟效率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這個概念。

另外,著名的帕累托法則(又稱80/20法則),則是由約瑟夫·朱蘭根據維弗雷多·帕累托本人當年對意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得推論出來的。

參考文獻

[編輯]
  1. ^ Lockwood, B.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ISBN 978-1-349-95121-5.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