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曇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曇鸞(476年—542年),或作曇巒,俗名不詳,自號玄簡大士,北魏大同府雁門[1](今山西省代縣)人,北魏佛教出家眾,其弟子道綽善導開創了淨土宗,日本淨土真宗推崇其為開宗祖師。

生平

[編輯]

曇鸞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少年時因為聽說五台山有許多靈異的事蹟,前往探索,因而出家。他精研《四論》、《涅槃經》,讀《大集經》時因為感到它的詞義精深,曾想為它作疏解,但是寫作到一半就生病了,至秦陵時,在城樓上見到異象,因而痊癒。自此感到人的生命過於短暫,想要學習長生之法,遂至江南梁朝,尋找陶華陽[2],得到十卷道 經。

回到北魏後,遇到菩提流支,他向菩提流支詢問長生之法。菩提流支將《觀無量壽經》授予曇鸞,曇鸞於是將仙經燒燬,自此開始弘揚淨土法門[3]

曇鸞擅長調心練氣,以醫術與神通,名滿魏都[4]。北魏君王相當敬重他,稱他為神鸞,敕命他移居并州大寺,後又移居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後於東魏興和四年(542年),因病卒於平遙山寺,享年六十七歲[5]

著作

[編輯]

曇鸞擅長導引調氣,兼擅醫術,曾著《調氣論》一卷、《療百病雜丸方》三卷、《論氣治療方》一卷、《服氣要訣》一卷。

他為世親《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作《往生論註》。

此外,他又寫作有《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禮淨土十二偈》(又稱《贊阿彌陀佛偈》)。

思想及影響

[編輯]

曇鸞為世親《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作《往生論註》。在《往生論註》卷首,根據龍樹大智度論》及《十住毗婆沙論》,提出「二道二力說」。將修行佛法區分為依靠自力的難行道,與依靠他力的易行道。他認為在無佛之世,想要依循「唯是自力,無他力持」的難行道是難以成功的,只有倚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修行,才是最穩妥也最容易的法門。

他認為《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十六觀想過於繁複,提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方法,作為修行法門。認為即使是惡人,只要持誦阿彌陀佛(並且真心懺悔)也可以往生淨土。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曇鸞用問答的體裁,把有關彌陀安樂淨土的三界攝否、莊嚴多生、往生輩品、邊地胎生、五智疑惑、渡與不渡、十念相續等問題,作總別九番的問答,並一一加以解說。

曇鸞提出的理論與修行方法,成為後世淨土宗的根基,下開道綽善導一系。因此日本淨土宗尊他為淨土宗初祖。

但在南宋之後,中國淨土宗改以慧遠為淨土宗初祖,曇鸞反而被人遺忘,這與南宋之後,佛教重心南移有很深的關連。

註釋

[編輯]
  1. ^ 《續高僧傳》:「釋曇鸞。或為巒。未詳其氏。雁門人。」
  2. ^ 《續高僧傳》:「讀大集經。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因而註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權停筆功,周行醫療。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東門,上望青宵。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歷然齊睹。由斯疾瘉。欲繼前作。顧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諸經,具明正治。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隱居者,方術所歸。廣博弘贍,海內宗重。遂往從之。」
  3. ^ 《續高僧傳》:「因即辭還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國三藏菩提留支。鸞往啟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有耳。即以觀經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當得解脫生死。鸞尋頂受。所齎仙方並火焚之。」
  4. ^ 《續高僧傳》:「然鸞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思,動與事會。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5. ^ 周益新,張芙蓉本書主編;溫長路本書總主編. 话说国医 山西卷. 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01: 168. ISBN 7-5349-8017-1 請檢查|isbn=值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