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歷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
清朝時期
湖南歷史
湖南清代歷史
湖南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期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三苗
于越 揚越
楚國 羅國
春秋
戰國
百越
楚國
長沙郡 黔中郡
武陵郡 長沙郡 零陵郡 桂陽郡
三國 武陵郡 長沙郡 零陵郡 桂陽郡
荊州 湘州 江州
南北朝 荊州 沅州 湘州
沅陵郡 武陵郡 澧陽郡 巴陵郡 長沙郡 衡山郡 桂陽郡 零陵郡
江南西道
五代 馬楚
荊湖南路
湖廣行省
湖廣布政使司
湖南省
中華民國 湖南省
中華人民
共和國
湖南省

原始社會[編輯]

舊石器時代,湖南地區已經有人類活動。常德地區有湖南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40萬年。位於株洲縣城西南的三門鎮燕子村六斗坡,出土石刮削器1件。六斗坡舊石器遺址距今約20萬年。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為舊石器時代末期遺址,曾出土6粒1萬2千年前的稻穀。

夏商西周[編輯]

寧鄉炭河裏遺址出土重要青銅器四羊方尊等。

春秋戰國之楚國[編輯]

屬於楚國的南部,,其中郴州曾為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項羽廢逐楚義帝熊心之地。

秦朝[編輯]

長沙郡黔中郡

兩漢三國之荊州[編輯]

漢朝時,湖南屬荊州刺史部(治所在南陽郡),其地分為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個郡。

  • 西漢時:
    • 武陵郡:治臨沅縣(今常德),領臨沅、沅南、漢壽、零陽、孱陵、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等10縣。
    • 長沙郡:治臨湘縣(今長沙),領臨湘、益陽、羅縣、下雋、醴陵、湘南、酃縣、攸縣、容陵、茶陵、安城、連道、昭陵等13縣。
    • 零陵郡:治泉陵縣(今永州),領泉陵、重安、湘鄉、昭陽、烝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營浦、營道、泠道等13縣。
    • 桂陽郡:治桂陽縣(今桂陽縣),領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南平、臨武、桂陽、曲江、湞陽、含洭等11縣。
  • 東漢時:
    • 武陵郡:治臨沅縣(今常德),領臨沅、沅南、漢壽、零陽、孱陵、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作唐、鐔成等12縣。
    • 長沙郡:治臨湘縣(今長沙),領臨湘、益陽、羅縣、下雋、醴陵、湘南、攸縣、容陵、茶陵、安城、連道、昭陵等12縣。
    • 零陵郡:治泉陵縣(今永州),領泉陵、重安、湘鄉、昭陽、烝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營浦、營道、泠道等13縣。
    • 桂陽郡:治桂陽縣(今桂陽縣),領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南平、臨武、桂陽、曲江、湞陽、含洭等11縣。

西漢與東漢四個郡所屬縣只有武陵、長沙略有變化。

  • 三國時:
    • 武陵郡:治臨沅縣(今常德),領臨沅、龍陽、漢壽、沅陵、黚陽、酉陽、鐔城、沅南、遷陵、舞陽等10縣。
    • 長沙郡:治臨湘縣(今長沙),領臨湘、攸、下雋、醴陵、劉陽、建寧、吳昌、羅、蒲沂、巴陵等10縣。
    • 零陵郡:治泉陵縣(今永州),領祁陽、零陵、營浦、洮陽、永昌、觀陽、營道、春陵、泠道、應陽等10縣。
    • 桂陽郡:治郴縣(今桂陽),領耒陽、便、臨武、晉寧、南平、郴等6縣。

後增設:

    • 衡陽郡:治湘西縣(今衡陽縣渣江鎮)。領湘西、湘鄉、重安、蒸陽、湘南、連道、益陽、衡陽、新陽、臨蒸等10縣;
    • 湘東郡:治酃縣縣(今衡陽市珠暉區)。領酃縣、茶陵、梨陽、新寧、陰山、新平等6縣;
    • 天門郡:治漊中縣(今張家界市慈利縣)。領零陽、充、漊中等3縣;
    • 昭陵郡:治昭陵縣(今邵陽市大祥區),領昭陵、都梁、夫夷、昭陽、高平、新城等6縣;

兩晉南北朝[編輯]

  • 西晉,湖南分屬荊州、廣州
  • 東晉,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
  • 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
  • 南朝陳,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州

隋唐[編輯]

五代之楚國[編輯]

宋朝[編輯]

元朝湖廣行省[編輯]

元 湖廣行省統治下的湖南

明朝湖廣布政使司[編輯]

明朝時湖南為湖廣布政使司的一部分。

附郭縣 散州、廳
長沙府 長沙縣 善化縣 茶陵州 湘潭縣 湘陰縣 寧鄉縣 瀏陽縣 醴陵縣 益陽縣 湘鄉縣 攸縣 安化縣
寶慶府 邵陽縣 武岡州 新化縣 新寧縣 城步縣
岳州府 巴陵縣 澧州 臨湘縣 華容縣 平江縣 石門縣 安鄉縣 慈利縣
常德府 武陵縣 / 龍陽縣 桃源縣 沅江縣
辰州府 沅陵縣 沅州 漵浦縣 瀘溪縣 辰谿縣 黔陽縣 麻陽縣
衡州府 衡陽縣 桂陽州 衡山縣 耒陽縣 常寧縣 安仁縣 酃縣 臨武縣 藍山縣
永州府 零陵縣 道州 祁陽縣 東安縣 寧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郴州直隸州 / / 永興縣 宜章縣 興寧縣 桂陽縣 桂東縣
靖州直隸州 / / 會同縣 通道縣 綏寧縣

清朝湖南省[編輯]

湖南人口一直攀升,直至19世紀,湖南人口過於擁擠並且農民起義的四起。始於中國南方廣西、爆發於1850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或拜上帝教農民起義)傳入湖南之後繼續沿長江谷地向東深入,但最終是一支曾國藩旗下的湘軍開進南京,於1864年鎮壓了起義。之後湖南保持了相對的安定,直到1910年,出現了眾多對抗即將崩潰的清朝的起義。

附郭縣 散州、廳
長沙府 長沙縣 善化縣 茶陵州 湘潭縣 湘陰縣 寧鄉縣 瀏陽縣 醴陵縣 益陽縣 湘鄉縣 攸縣 安化縣
寶慶府 邵陽縣 武岡州 新化縣 新寧縣 城步縣
岳州府 巴陵縣 / 臨湘縣 華容縣 平江縣
常德府 武陵縣 / 龍陽縣 桃源縣 沅江縣
辰州府 沅陵縣 / 漵浦縣 瀘溪縣 辰谿縣
沅州府 芷江縣 / 黔陽縣 麻陽縣
衡州府 衡陽縣 清泉縣 / 衡山縣 耒陽縣 常寧縣 安仁縣 酃縣
永州府 零陵縣 道州 祁陽縣 東安縣 寧遠縣 永明縣 江華縣 新田縣
永順府 永順縣 / 龍山縣 保靖縣 桑植縣
澧州直隸州 / / 石門縣 安鄉縣 慈利縣 安福縣 永定縣
郴州直隸州 / / 永興縣 宜章縣 興寧縣 桂陽縣 桂東縣
桂陽直隸州 / / 臨武縣 藍山縣 嘉禾縣
靖州直隸州 / / 會同縣 通道縣 綏寧縣
乾州直隸廳 / / /
鳳凰直隸廳 / / /
永綏直隸廳 / / /
晃州直隸廳 / / /

中華民國湖南省[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編輯]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湖南省發生了很多屠殺事件。湖南省下轄103個縣,依據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後公開的76個縣的縣誌,寧遠縣死亡人數最多、達1093人,各縣在文革期間平均非正常死亡80人[1];亦有學者得出全省各縣平均非正常死亡147人的數據[2]。 但研究學者普遍認為,1967年8-10月發生的道縣大屠殺是湖南最為嚴重的文革屠殺事件,道縣實際死亡4519人(但縣誌只報道了7人死亡),而此次大屠殺共造成零陵地區包括道縣、寧遠縣在內的10餘個縣市共9093人死亡(7696人被殺、1397人被逼自殺)。[1][3][4][5][6][7] 受道縣屠殺影響,1968年7-9月發生的邵陽縣大屠殺共造成991人死亡(322人被殺、669人被逼自殺),但有學者稱實際死亡人數達數千人。[8][9][10] 此外,湖南漵浦等地區也有屠殺事件發生。[9][11]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Walder, Andrew G.; Su, Ya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 Countryside: Scope, Timing and Human Impact. The China Quarterly. 2003, (173): 74–99 [2020-06-20]. ISSN 0305-7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5). 
  2. ^ 嚴飛. 政治运动中的集体暴力:“非正常死亡”再回顾(1966-1976) (PDF).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6年, (155) [2020-06-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23). 
  3. ^ 譚合成. 文革道县周边大屠杀. 炎黃春秋. [201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6). 
  4. ^ 宋永毅(Song Yongyi). Chronology of Mass Killings dur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SciencesPo. 2011年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英語). 
  5. ^ 湖南文革大屠杀机密档案.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7-11-05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6) (中文). 
  6. ^ 蔣方舟. 发生在湖南道县的那场大屠杀.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2-11-09 [2020-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中文). 
  7. ^ 蘇陽. “文革”中的集体屠杀:三省研究. 當代中國研究. 2006年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8. ^ 何清漣. 一九六八年湖南邵阳县的大屠杀. 胡耀邦史料信息網.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9. ^ 9.0 9.1 何清漣. 为了中国不再沦为修罗场-介绍谭合成《血的神话》等“文革”研究. 美國之音.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中文). 
  10. ^ 林啟山. “文革”时期湖南省邵阳县“黑杀风”事件始末. 當代中國研究.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11. ^ 怀化大事记六(公元l949年--公元1983年). 懷化新聞網. [2020-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