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州 (北魏)
外觀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定、冀兩州地置,治所在趙都軍城(隋置河間縣,即今河北河間市)。唐朝時,轄境相當今河北省博野、肅寧、高陽、蠡縣、獻縣、河間、大城等市縣地。唐朝時,築有長豐等渠,通漕溉田。五代時為石敬瑭割讓契丹的十六州之一,後為周世宗所恢復。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升為河間府。
行政區劃
[編輯]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
州 | 瀛州 | 定州 | 郡 | 河間郡 | |||
郡 | 河間郡 | 高陽郡 | 章武郡 | 漳河郡 | 博陵郡 | 縣 | 河間縣 樂壽縣 鄚縣 高陽縣 博野縣 清苑縣 平舒縣 景城縣 文安縣 長蘆縣 饒陽縣 束城縣 魯城縣 |
縣 | 武垣縣 樂城縣 鄚縣 任丘縣 |
高陽縣 博野縣 永寧縣 |
平舒縣 成平縣 文安縣 |
長蘆縣 | 饒陽縣 |
唐朝瀛州轄縣 | |
---|---|
618年 | 河間縣、樂壽縣、清苑縣、博野縣、高陽縣、鄚縣、文安縣、平舒縣、束城縣、景城縣、長蘆縣、魯城縣(饒陽縣改屬深州) |
621年 | 河間縣、樂壽縣、文安縣、束城縣、景城縣(新設豐利縣[1],高陽縣、鄚縣、博野縣、清苑縣改屬蒲州,平舒縣、長蘆縣、魯城縣改屬景州) |
622年 | 河間縣、樂壽縣、文安縣、束城縣、景城縣、豐利縣(新設武垣縣[2],任丘縣[3]來屬) |
627年 | 河間縣、樂壽縣、文安縣[4]、束城縣、任丘縣(高陽縣、鄚縣、平舒縣、博野縣、清苑縣來屬,廢除豐利縣、武垣縣,景城縣改屬滄州) |
692年 | 河間縣、樂壽縣、文安縣、束城縣、任丘縣、高陽縣、鄚縣、平舒縣、博野縣、清苑縣(新設武昌縣[5]) |
705年 | 河間縣、樂壽縣、文安縣、束城縣、任丘縣、高陽縣、鄚縣、平舒縣、博野縣、清苑縣、武昌縣(改為唐興縣) |
711年 | 河間縣、樂壽縣、束城縣、高陽縣、平舒縣、博野縣(鄚縣、文安縣、任丘縣、唐興縣、清苑縣改屬鄚州) |
765年 | 河間縣、束城縣、高陽縣、平舒縣(樂壽縣、博野縣改屬深州) |
772年 | 河間縣、束城縣、高陽縣、平舒縣(景城縣來屬) |
775年 | 河間縣、束城縣、高陽縣、平舒縣(景城縣改屬滄州) |
815年 | 河間縣、束城縣、高陽縣、平舒縣(樂壽縣、博野縣來屬) |
850年 | 河間縣、束城縣、高陽縣、平舒縣、樂壽縣、博野縣(景城縣來屬) |
893年 | 河間縣、束城縣、高陽縣、平舒縣、景城縣(樂壽縣、博野縣改屬深州) |
刺史
[編輯]- 北魏瀛州刺史
- 王質(477年—498年)
- 張庫(499年)
- 郭祚(500年—502年)
- 李堅(503年—508年)
- 裴植(508年—511年)
- 蕭寶寅(512年—515年)
- 夏侯道遷(515年—516年)
- 宇文福(516年—517年)
- 封回(518年—519年)
- 王溫(519年—521年)
- 崔暹(522年—524年)
- 張烈(525年)
- 畢祖朽(526年—527年)
- 元寧(527年—528年)
- 盧文偉(530年)
- 刁整(531年)
- 堯傑(531年)
- 堯雄(532年—534年)
- 郭瓊(534年)
- 隋朝瀛州刺史
- 唐朝瀛州刺史
- 盧士睿(621年)
- 馬匡武(622年)
- 雙子符(武德年間)
- 程婁(武德年間)
- 盧祖尚(628年)
- 杜楚客(634年)
- 黨仁弘(貞觀年間)
- 陽璩(貞觀年間)
- 楊峻(貞觀年間)
- 朱潭(647年)
- 賈敦頤(649年—651年)
- 竇孝慈(671年)
- 溫無隱(唐高宗時)
- 於士俊(唐高宗時)
- 裴基(唐高宗時)
- 封言道(677年)
- 屈突詮(683年—685年)
- 叔孫文懷(武周時)
- 盧弘懌(武周時)
- 武重規(696年)
- 劉翁勃(武周時)
- 獨孤思莊(武周時)
- 林玄泰(武周時)
- 馬某(武周時)
- 楊思齊(武周、唐中宗時)
- 權龍襄(神龍年間)
- 屈突仲翔(神龍年間)
- 李澄(開元初年)
- 桓臣范(718年—719年)
- 李褘(724年)
- 高懲(728年)
- 李暢(728年—730年)
- 盧暉(737年—738年)
- 張烈(開元年間)
- 河間郡太守(742年—757年)
- 楊思齊(唐肅宗時)
- 張嵲(大曆年間)
- 吳希光(775年)
- 張懿(大曆年間)
- 劉澭(787年—794年)
- 劉總(810年)
- 東武公(811年)
- 侯紹宗(元和年間)
- 高棲鸞(元和年間)
- 劉令璆(元和末年)
- 盧士玫(821年)
- 李振(828年)
- 李行琮(838年—839年)
- 史再榮(840年)
- 樂文諒(唐文宗、唐武宗時)
- 趙從一(856年前—868年前)
- 樂邦穗(871年)
- 閻好問(咸通年間)
- 王敬柔(唐末)
- 廉方實
- 裴子儀
- 北宋知瀛州
- 張藏英(960年—962年)
- 李漢超(962年—976年)
- 馬仁瑀(976年—982年)
- 陸萬友(984年—985年)
- 尹憲(986年—989年)
- 安守忠(990年—991年)
- 楊贊
- 張禹珪
- 荊嗣(1000年)
- 劉用(1001年)
- 上官正(1001年)
- 慕容德豐(1002年)
- 李延渥(1003年—1005年)
- 李允則(1005年—1006年)
- 李繼宣(1006年—1010年)
- 高繼勛(1011年)
- 張禹珪(1017年)
- 馮守信(1018年—1019年)
- 張昭遠(1020年)
- 高繼勛(1022年)
- 張昭遠(1024年—1026年)
- 高繼勛(1026年—1028年)
- 魏正(1028年—1029年)
- 張綸(1030年)
- 李昭亮
- 張亢(1037年—1039年)
- 張茂實
- 杜惟序
- 王拱辰(1048年—1049年)
- 程戡(1049年—1052年)
- 包拯(1052年—1053年)
- 呂公弼(1053年—1054年)
- 陳昇之(1054年—1056年)
- 韓贄(1056年—1058年)
- 王贄(1058年—1061年)
- 彭思永(1061年—1063年)
- 唐介(1063年—1064年)
- 馬仲甫(1064年)
- 李參(1064年)
- 吳中復(1064年—1066年)
- 李肅之(1066年—1069年)
- 張燾(1069年—1071年)
- 孫永(1071年—1073年)
- 韓縝(1073年—1074年)
- 李師中(1074年)
- 劉瑾(1074年—1075年)
- 張景憲(1075年—1078年)
- 王克臣(1078年—1080年)
- 蔡延慶(1080年)
- 韓忠彥(1080年—1082年)
- 蔡延慶(1082年—1083年)
- 謝景溫(1083年—1086年)
- 呂公孺(1086年—1087年)
- 李之純(1087年)
- 蔡京(1087年—1089年)
- 張頡(1089年—1090年)
- 錢勰(1090年—1091年)
- 蔣之奇(1091年—1092年)
- 曾布(1092年—1093年)
- 曾肇(1093年—1094年)
- 李南公(1094年—1095年)
- 韓宗道(1095年—1096年)
- 路昌衡(1096年—1097年)
- 虞策(1097年—1098年)
- 盛陶(1098年—1099年)
- 陸師閔(1099年)
- 孫覽(1099年)
- 孫路(1099年—1100年)
- 范鏜(1100年)
- 李琮(1100年—1101年)
- 呂希純(1101年)
- 葉祖洽(1101年)
- 邵䶵(1101年—1102年)
- 黃寔(1102年)
- 胡宗師(1102年—1103年)
- 王漢之(1103年—1104年)
- 鍾傳(1104年)
- 張近(1104年—1108年),後改為知河間府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