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意
外观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
決意(梵語:अधिष्ठान,Adhiṣṭhāna;巴利語:Adhiṭṭhāna),又稱决定、決心[1][2]。佛教術語,南傳佛教菩薩道十波羅密之一,義爲在了知真實波羅密之後,決定依教奉行的心意和毅力[3]。该梵语和巴利语词另有一层意思,漢譯作受持、依处、摄持、加持,见受持。
詞源
梵語अधिष्ठान(Adhiṣṭhāna)和巴利語Adhiṭṭhāna,由字根adhi和sthā組成;前者義爲開始、開端;後者義爲站立,和英文stand同源。有決心、決意、決定的意思,南傳佛教的十波羅密之一的決意波羅密即取此義。
該詞同時也有加持、受持的意思,故在北傳佛教中常譯為受持、加持、攝持、依处等,英文adhittana、泰語อธิษฐาน(Xṭhis̄ʹṭ̄hān)亦義爲加持、祝福、祈禱、決心等,故也稱受持波羅密。
概論
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決意波羅密意指心中对已决定去做的事绝不动摇,屬於十波羅密之一。[3]
分類
根据不同的内容,决意可分为三种[3],即:
- 预兆决意
- 愿望决意
- 任务决意
預兆決意
修行人爲了预先知道其愿是否能实现,而作出的决意,以获取其预兆来判断是否成功。
如在缅甸,有些人会去佛塔前,在提起石头之前决意地说:「若我的计划会实现,愿这石头是重的,否则就让它是轻的。」在提起那块石头时,他就以感觉那石头的重量来判断他是否会成功。
在北传佛教中也有不少灵感例子,如梁武帝耗时三年写完《水陆法会仪文》之後,發出决意说“如果此仪文不违佛理、可以广救六道众生,则灯烛通明;如果仪文有违佛理、不能广救众生,则灯暗如初”,说罢礼拜之时,烛火顿时通明,空中飘下香花。
願望決意
若作出的决意出於实现其愿之目的,則這種決意稱為愿望决意。
任務決意
若一個人决意践行「任務」(指佈施、持戒等)時,他作出的决意即任务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