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閩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4日 (日) 05:35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山閩語
村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国廣東省中山市
区域广东省中山市沙溪大涌南蓢三鄉火炬開發區等地;
珠海市淇澳岛拱北等地
母语使用人数
143000人[1][2] (2005年)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
  中山閩語在閩南語通行區的分布

中山閩語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支闽南语广东省境内的一种方言,通行於古香山縣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恭常都等地。即現在廣東省中山市沙溪大涌南蓢三鄉火炬开发区张家边一带与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岛拱北关闸、联安、高沙等三个村落等地。

中山闽语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是隆都话,因此被语言学界当做中山闽语的代表方言。

历史

根据《香山县志》的记载,期间,由于战乱,福建沿海一带的移民前来香山县一带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閩語各小片受到粤语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混入了不少粤语词汇和语音特征,因而與閩南語泉漳片潮汕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差異。

次方言

中山闽语之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小片:

这三个小片皆存在各自的特色,皆属于闽南语方言。其中,隆都片和东乡片较为接近,而与三乡片差异较大。[3]

音韵体系

中山闽语各小片的音韵体系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以保留闽语特色最多的隆都话为例,有16个声母、78个韵母和8个声调。

声母

韵母

声调

中山闽语隆都话声调表
標號 1 2 3 4 5 6 7 8
調類 陰平 陽平 上聲 陰去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
音值 ˥˥ (55) ˧˧ (33) ˨˦ (24) ˩˩ (11) ˧˩ (31) ˩˩ (11) ˧˧ (33) ˥˥ (55)
例字 甲捷

声调系统分为文读系统和白读系统。其中,白读系统是其本身的系统;文读系统则借自粤语石岐话广州话,混杂有这两种粤语方言特色。

连读变调

连读变调,即两个音节连读的时候,前字的声调受后字声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与其他闽南语方言相同,中山闽语在连读时,只有可能出现前字变调的现象,后字则一概不变调。

隆都话的连读变调规律如下:

  • 阴平在各调值前一律便为阳平。
  • 阳平在除阳平以外的各调前一律变为阳平。
  • 上声一律不变调。
  • 阴去在各调值前一律便为阴平。
  • 阳去在各调值前一律便为阳平。
  • 阴入在各调值前一律便为阳入。
  • 阳入在各调值前一律便为阴入。

不过,隆都话的连读变调存在特例,即:自粤语借来的词汇,一律不会发生连读变调的现象。

名稱及差異

中山闽语現皆泛稱村話,明嘉靖的《香山縣志》則稱之為東話[4],康熙《香山縣志》沿用此說,乾隆《香山縣志》則更訂當時分佈後仍以東話稱之:「東話常都之半及龍德四大等都為一」,其後在敘述完香山縣北部的粵語後再補充說敘述谷都的三鄉話:「惟谷字都近於潮閩譯以客話乃通」,其在沙溪、大涌一带又称隆都话;張家邊一帶又称得都話张家边话;南蓢一带又或可稱南蓢话;三乡一带又称三乡话是最接近闽南本土的闽南语的中山闽语。珠海淇澳岛闽语属于隆都話[來源請求],,拱北三村的闽语则称为拱北话。隆都话、南蓢話和张家边话为各地閩語(其中自閩南、闽东與潮汕的語源比較明顯)混合语,三乡话为相對較纯的闽南语(但仍有其他閩語的成份),拱北话成分尚欠研究。后两者之间基本不能互通,与隆都话、南蓢話和张家边话亦不能互通。虽然隆都话與東鄉地區的南蓢、张家边话较为相近(亦基本上可大致互通),但因两片间有粤语区(石岐话)相隔,经长时间发展两片闽语中亦有差别。

参考文献

  1. ^ 《中山市志·第二十九篇 方言·第三章 中山闽语·第一节 中山闽语的分布和特征》.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2. ^ 中山閩語的聲調與閩、粵語聲調的關係
  3. ^ 3.0 3.1 《中山市志·第二十九篇 方言·第三章 中山闽语·第一节 中山闽语的分布和特征·二、词汇、语法》.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4. ^ (嘉靖)《香山縣志》,〈卷之一風土志:風俗〉,[明]黃佐(纂):「東話良字之半及龍得四大等為一外有谷字黃旗角愈侏離近於潮閩譯以客話乃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