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节孝祠 (彰化县)

坐标24°04′37″N 120°32′47″E / 24.076973°N 120.546282°E / 24.076973; 120.546282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节孝祠
位置 台湾彰化县彰化市卦山里
公园路一段51号
坐标24°04′37″N 120°32′47″E / 24.076973°N 120.546282°E / 24.076973; 120.546282
建成时间 清朝光绪14年(1888年)
 日本大正13年(1924年)迁建至今址[1]
官方名称节孝祠
类型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祠堂
详细登录资料
节孝祠在彰化县的位置
节孝祠
节孝祠
节孝祠在彰化县的位置

节孝祠,是位在台湾彰化县彰化市的县定古迹,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准允立祠,隔年完工,是台湾现存唯一单座独立的崇祀节女孝妇的祠堂台南孔庙有附设的节孝祠),于春秋两季例祭[2][1]。该建筑原在彰化县城内,彰邑城隍庙东侧,日大正十二年(1923年)时因市街改正而有被拆除之虞,后来吴德功等仕绅争取下,得以将在彰化公园内重建[1][3]。该建筑在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为古迹[3]

沿革

[编辑]
节孝祠三川殿

早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彰化白沙书院院长蔡德芳与拔贡生林清源便探访台湾中部节妇事迹,共得120人,皆由彰化县儒学教谕报准旌表。后来光绪十二年(1886年)白沙书院院长丁寿泉训导刘凤翔、廪生吴德功、主事吴鸿藻等人等人再探得160位节妇事迹,之后在隔年经台湾府知府程起鹗、彰化知县李嘉棠奏请礼部后准允立祠,编入官方祀典,而在蔡德芳、吴德功等人倡建下,民间负担经费而兴建的节孝祠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完工。

1895年八卦山之役期间,彰化县城的建筑受到战火波及,据吴德功《彰化节孝册》序所载,节孝祠建筑大致还好,但内部的牌位已散失。后来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吴德功等人向彰化厅须田纲鉴提请重修,重修之后彰化厅长与法院长曾参与祭典。而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时,节孝祠因为市街改正而有被拆除之虞,后来在吴德功、杨吉臣吴鸾旗等仕绅向台湾总督府争取下,得以将在彰化公园内重建,吴德功之弟吴汝俊与侄子吴上花与鹿港士绅陈怀澄等人亦参与此工程,并募款8000圆的资金[1][2]。而在日治时期前期,彰化节孝祠仍有官方增祀,最后一次是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共增祀112人,这也是日治时期入祀人数最多的一次。

二次大战后,曾于民国八十三年(1994年)进行修复。

建筑

[编辑]

节孝祠为二进二护龙的建筑,三川殿里有蔡德芳三子所写的〈重建中部节孝祠碑记〉、〈节孝祠捐题牌记〉,石柱上则刻有蔡德芳所敬献的对联[2]。节孝祠正殿采用“移柱法”,即将大通梁置于神龛上面的横楣,减去后点金柱而增加了室内空间的手法,为其特色之一[2]

天朝旌表石碑

[编辑]
天朝旌表石碑

原位于彰化县城东门,是纪念雍正年间“汪门双节”之事而在乾隆三年(1738年)腊月所立的石碑,在节孝祠迁至现址时一同搬到祠前保存[1]。而汪门双节是指雍正九年(1731年)大甲西社起兵抗清时,汪家姑妇刘氏与余氏为免于受辱而自杀之事,之后二人于乾隆三年(1738年)受到旌表并立碑[1]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林文龙. 《台灣中部的人文》. 台北市: 常民文化. 1998-01: 231-241页. ISBN 957-8491-16-6. 
  2. ^ 2.0 2.1 2.2 2.3 陈仕贤. 《彰化縣古蹟與歷史建築導覽手冊》. 彰化县彰化市: 彰化县文化局. 2006-11: 50-53页. ISBN 978-986-00-7483-3. 
  3. ^ 3.0 3.1 節孝祠.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