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产业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5月12日) |
本条目为香港经济系列之一 |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的房地产业已有悠久的历史,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后拍卖土地,逐步形成和确立香港的地权制度和土地批租制度。
1950年代末期到1980年抵垒政策结束前,因政局动荡,大批中国大陆人口移入,香港人口急速膨胀,居住成为当时社会经济中一个严重问题。因此香港政府出于人道理由与社会安定,于1950年成立之香港模范屋宇会提供土地。1954年开始大量兴建徙置区。在1960年代,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推出廉租屋邨。1970年代初,大批地产公司纷纷借此牛市时机挂牌上市筹集大量资金发展业务。此时持香港工商持续增长,成为二战后以来空前的繁荣。随著需求上涨,发展规模渐大,经营房地产所需资金也日见庞大,一些小型地产公司在此时逐渐被淘汰,实力雄厚的地产商逐渐垄断市场,此时地产业逐渐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的支柱。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严格限制香港土地供应,导致香港房地产供求失衡而价格急升,至1997年为止。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之际,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同时特区政府推出八万五建屋计划试图恢复供求平衡,导致香港地产市道受到重创,大量业主变成负资产,至2002年11月,特区政府为了挽救楼市,推出了减少土地供应和政府退出房地产市场等名为孙九招的政策,并受到更紧密经贸关系等贸易政策刺激香港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直到2010年,楼市几乎回到1997年金融风暴前夕的水平,其后仍然上升不止,使市民负担房地产的能力成为社会及政治议题,而政府的政策并未能影响此趋势。[1][2][3]
2010-2020年香港连续10年蝉联全球最难负担楼价的地区[4]。根据2020年的统计数据,香港中位数收入住户平均需要20.8年不吃不喝的收入才能负担一个住房[5]。
历史
[编辑]早期的城市建设及土地制度
[编辑]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取得香港成为其殖民地,而当时英国之所以看中香港,主要原因是维多利亚港,英国人当时正在建立一条全球的贸易路线,来运输他们购买和生产的原材料与产品,他们需要不向他们征税的自由贸易港,而维多利亚港作为天然的避风港,水深港阔,正是英国人的需求。因为英国人将香港设为了自由贸易港,英国人无法从贸易中征税,但建设香港又需要资金,但香港却土地贫瘠而且缺乏自然资源,而英国政府又不愿运钱过来,那么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一拥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开始了土地在香港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1841年,根据《英皇制诰》,所有土地马上皆属英国皇室所有,称为官地(Crown land),香港的土地拍卖并不是真的将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权(Leasehold),可以称之为“批地”,而这也确定了现行的土地批租制度,但新界区居民的红契土地仍保留著清朝政府的地权制度。早期批地年期极长,为999年,而后期缩短至99年,而现时批地年期大多为50年。英国人于1841年6月7日便公报公开发售(批地)土地并于同月14日由海军上将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于澳门成功拍出404幅土地。而由于土地全部属于政府(英国皇室),政府作为一个垄断的供应者,为提高土地价格,维护自己利益,限量卖地成为了政府最理性的行为,而这就是高地价政策的开始。[6]
二战后至1960年代
[编辑]踏入二十世纪,于四十年代后期开始由此中国大陆的战乱与动荡,大量内地居民涌来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胀,由1946年的60万,于1949年激增至186万,到1959年更超过了300万,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居住成为当时社会经济中一个严重问题。在港九各地,到处出现一些简陋的木屋。由于木屋区频频发生火灾,港府于是设立徙置区安置灾民。由于居住环境恶劣及严重短缺,成为当时香港社会最严峻的一个问题。
因此港英政府出于人道与社会安定,于1950年成立香港模范屋宇会,由政府拨地,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兴建之屋苑有模范邨,而于1954年开始大量兴建徙置区,后来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当时,香港除了贸易外,轻工业渐渐崛起,而大量从内地来港的贫穷移民便成为了工厂工人,徙置区可以视作等同于工人宿舍,降低工厂的成本,更有助于香港的出口,其实就是一种补贴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于私人房屋的价格,即有助于政府的高地价政策。1950年代随人口的激增,大量资本拥入地产业,香港就出现了房地产热潮。在高地价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税率来维持香港的竞争优势,同时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务,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中产可经投资物业而享受到财富增加的好处,这渐渐便加强了整个香港社会对高地价政策的路径依赖。
1955年港府修改建筑条例[7],鼓励新建筑物向高空发展,以缓解楼宇供应紧张的困境,楼宇建造高度不再受1903年起实施的普通民房高度以5层为限的规定所限制,新条例准许建筑物的高度为街道宽度的1.41倍,每层的高度也由3.66米减至2.74米。而在此之前,若要兴建高出5层的楼宇,得报港督和行政局审批核准,在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超过5层的高楼还只有寥寥10多间。1955年爱国商人霍英东投资兴建当时香港最高的大厦——蟾宫大厦,在兴建的过程中,霍英东开创了“分层出售”、“分期付款”、“卖楼花”等的售楼方式,为香港地产业发展带来革命,加速了整个香港地产市场的繁荣,是香港地产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从此地产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占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为香港经济的“晴雨表”。[8]
1965年香港股灾,香港爆发了银行信用危机,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跌了四分之一。接著房地产价格暴跌,陷入了战后第一次大危机之中,许多地产公司倒闭,香港房地产业一直延续到1969年才有所好转。
1970年代
[编辑]1970年代是香港的地产狂潮年代,香港的华资巨头,现时的香港四大地产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华人首富李嘉诚,他在1958年转型投资地产,1971年成立长江实业,1972年于香港交易所上市。同年,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计划”政策,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间,为180万香港基层居民提供公共房屋单位。1974年,石油危机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地产业全面调整,香港楼价下跌了三至四成。1975年底开始,房地产市场续渐回升,港府1976年开始地铁修建计划,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解决二百多万基层市民的自置居所需要。由此可见当时的高楼价已是严重社会问题。1977至1979年两年间,香港人口由450万人急增至500万人,楼宇出现供不应求,屯门、沙田、葵涌等香港新市镇逐步成型,分散市区香港岛及九龙区挤迫的人口密度。这个时期的香港持续快速发展,香港房地产市场达到高潮。
中英联合声明
[编辑]直至1981年,中英双方有关香港问题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对香港行使主权,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一年内,香港楼价下跌六成。至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声明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中国政府会确保其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香港奉行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可以维持“五十年不变”。后来市民信心渐渐回升,楼市慢慢再度复苏。[9]。另外《中英联合声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应不得多于50公顷,令地本身已经少的土地供应更少,直接把香港楼价推上新高。[9]
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爆发,中共以武力镇压学运,部分香港人对前景失去信心,资金人才外流,楼价再度大跌,为刺激经济及重拾港人信心,当年的港督卫奕信提出“玫瑰园计划”,决定兴建规模庞大的新机场,即今日的赤鱲角机场。
十多年内,香港地价上升了二十倍,过高的地价,使只有少数的拥有庞大资本的地产商才能参与土地市场,结果做成寡头垄断,造成政府与地价巨头与数百万私楼拥有者这共同利益体,而这造成了主权移交后高地价的必需继续性。而另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楼价,物业是香港工商业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过抵押物业向各银行借贷,流动周转,高房价令楼成为香港银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时又强化了高地价。市区住宅楼价在1995年,售价约每平方米4万港元,普通市民难以负担。[10]
1997年主权移交以后
[编辑]香港回归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也被波及。而首任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推出了“八万五建屋计划”,遇上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地产市道受到重创,中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他变成负资产,整个社会的经济便无法维持,所以原本为解决目标的高地价政策成为了唯一的救星。2002年,政府推出“孙九招”,不再兴建新的居者有其屋住宅,并减少供应。由2003年起,香港楼市持续上升5年。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楼价一度下调约30%,但为时短,不足两季。在各国推出救市措施后,金融体系渐告稳定,楼价又再上升,直到2010年,部分地区楼价已超越97年金融风暴前夕的水平。
此时政府多以“勾地”来卖地。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总署定期列出公开的土地储备表《供申请售卖土地一览表》,即是俗称“勾地表”。勾地是香港特区政府现行拍卖政府土地的一个途径,此制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1999年)推出,在当时,它与另一传统的拍卖官地机制“常规卖地”同时施行。“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挂牌出让前,由对该土地感兴趣的单位向政府表明购买意向,并承诺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
有意买官地的公众人土,包括地产发展商,可向地政总署提出申请“勾地”,并报出底价。政府收到申请,若果有关提价合乎政府估计的市场价格之十成(后降至八成),就会将该地块按规定“勾出”,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其招标拍卖,公众拍卖会上价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须参与该次竞价,但其报价不得低于它申请时的底价。若果拍卖时“不到价”,即是不达到官订拍卖当时秘密底价,地政总署有权收回,并留作下次再拍卖,直至等于或高于政府预期的价格为止。如果拍卖时无人提出等同或高于勾地者申请时的提价,政府有权没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该按金是保证是次拍卖价不会低于勾地者原先的提价。在卖地过程中,政府不会提供任何优惠予勾地申请者,如申请者最终不能买得土地,发还按金时也不会给予利息。而有观点认为勾地是近年高楼价的另一原因。
到2010年代,香港住宅楼价和租金屡创新高,引起强烈民怨。[11]2011年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访港,警告特区政府避免让香港的房屋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要求特区政府加倍关注,解决市民住屋问题。[12]2011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期间特别关注香港房屋问题。[13]在中央政府施压下,[13][14]同年10月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宣布恢复居者有其屋计划。梁振英继任行政长官后,政府于2013年2月宣布取消勾地制度。[15]
从2006年至2015年,香港每年平均仅有2万多个住宅单位建成。2017年有人估计香港每年需要有5万多个住宅单位供应,始能满足包括新增人口在内的住屋需求。[16]长期的房屋供应短缺以及楼价和租金大升造成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撕裂香港社会。[17]面对楼价严重脱离一般人的负担能力,越来越多香港年轻人对置业感到绝望。[18][19][20]在住宅以面积计价格大升而买家购买力有限的环境下,发展商兴建实用面积少于200平方英尺的特小住宅单位(“纳米楼”)开始成为趋势。[21]前行政会议成员林奋强在2017年指出香港的房屋问题已到了“祸延三代”的地步。[22]
年 | 出租公屋 | 出售资助房屋 | 私人住宅 | 总数 | 数字来源 |
---|---|---|---|---|---|
1997 | 23,900 | 22,300 | 18,200 | 64,400 | [23] |
1998 | 14,000 | 21,000 | 22,000 | 57,000 | [24] |
1999 | 30,000 | 18,000 | 35,000 | 83,000 | [25] |
2000 | 42,500 | 17,420 | 25,790 | 85,710 | [26] |
2001 | 51,000 | 23,000 | 26,000 | 100,000 | [27] |
2002 | 20,200 | 12,800 (部分不会出售而改为其它用途) |
34,000 | 67,000 | [28] |
2003 | 11,600 | (已建成的居者有其屋项目暂停出售,或改作其它用途) |
4,50026,400 | 42,500 | [29] |
2004 | 21,000 | 0 | 26,000 | 47,000 | [30] |
2005 | 25,000 | 17,000 | 42,000 | [31] | |
2006 | 4,400 | 16,600 | 21,000 | [32] | |
2007 | 7,400 | 10,500 | 17,900 | [33] | |
2008 | 26,400 | 8,800 | 35,200 | [34] | |
2009 | 19,000 | 7,200 | 26,200 | [35] | |
2010 | 6,400 | 13,400 | 19,800 | [36] | |
2010/11 | 12,000 | 15,000 | 27,000 | [37] | |
2011/12 | 11,200 | 10,100 | 21,300 | [38] | |
2012/13 | 13,100 | 9,800 | 22,900 | [39] | |
2014 | 5,630 | 15,700 | 21,330 | [40] | |
2015 | 11,500 | 11,300 | 22,800 | [41] | |
2016 | 22,000 | 14,600 | 36,600 | [42] | |
2017 | 14,040 | 17,800 | 31,840 | [43] | |
2018 | 25,000 | 21,000 | 46,000 | [44] | |
2019 | 16,000 | 13,600 | 29,600 | [45] |
主要地产发展商
[编辑]香港主要地产商与各行业关系
[编辑]地产商 | 公用事业 | 交通运输 | 电讯 | 零售 | 资讯科技/电子商贸 | 酒店 |
---|---|---|---|---|---|---|
长江实业集团 | 电能实业(香港电灯) | 香港国际货柜码头、香港内河码头、香港空运货站 | 和记电讯 | 百佳、屈臣氏、丰泽 | Tom.com、Bigboxx.com | 海逸国际酒店集团 |
新鸿基地产 | - | 香港内河码头、机场空运中心、载通国际(九巴、龙运巴士)、珀丽湾客运、威信停车场、香港驾驶学院、快易通 | 数码通 | 一田百货 | 新意网 | 帝港酒店集团 |
新世界发展 | - | 新巴及城巴(已出售)、新渡轮(已出售) | 有线宽频、新世界电讯(已出售) | 周大福、佐丹奴 | 亲子王国 | 瑰丽酒店集团 |
恒基兆业地产 | 香港煤气 | 香港小轮 | - | 千色Citistore、UNY、家园便利店、景福珠宝 | 名气通、恒基数码科技 | 美丽华酒店企业 |
会德丰/九龙仓 | - | 香港空运货站、现代货箱码头、天星小轮、香港电车(已出售) | 有线宽频(已出售)、九仓电讯(已出售) | Citysuper、连卡佛、Joyce Boutique、美美百货 | - | 马可孛罗酒店 |
香港置地 | 惠康、7-Eleven、万宁 | 文华东方酒店集团 | ||||
信和集团 | 信和科技(已结业) | 信和酒店 | ||||
嘉里建设 | 香格里拉酒店 | |||||
华懋集团 | 如心酒店集团 | |||||
宏安地产 | 万有街市 | 日新舍 | ||||
中国海外发展 | ||||||
嘉华国际集团 | ||||||
恒隆集团 |
与中国共产党关系
[编辑]香港回归前后,中国共产党高官子女及亲属开始大规模投资香港房地产,包括栗战书之女、建银国际董事长栗潜心在内,中共高层领导中最少有三位有亲属在香港购买豪宅,总价值达5100万美元,他们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避税天堂的优势积累了大量财富。1991年,习近平姐姐齐桥桥即开始在香港购买房产,2009年齐桥桥之女张燕南在浅水湾购入别墅,此外她还拥有至少5处公寓。2010年,汪洋之女,前德意志银行高管汪溪沙以2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处住宅。栗潜心通过加入华菁会等香港团体为中共高官子女(太子党)和香港富豪及政治家建立了交流平台。由于中共高层将自身既得利益与香港紧密融合,他们无法容忍可能会威胁到香港经济地位的抗议活动,因此要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正是在栗潜心之父栗战书的推动下,港区国安法在随后得以迅速通过。[46]
参考
[编辑]- ^ 《地产霸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作者:潘慧娴 天窗出版社 2010年
- ^ 冯邦彦. 《香港地產業百年》.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1年8月 [2019-01-09]. ISBN 978-962-041-83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地产霸权操控香港延伸至大陆港人大反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谢晓阳 -亚洲周刊 2010-08-29
- ^ Hong Kong Homes Remain World’s Least Affordable for 10th Year.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K is ‘least affordable housing market’ for 10th year running. chinadailyhk. [202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百年基石-香港地产史话】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4-09.本港台
- ^ 香港政府 (1955) 建筑条例 (1955 年第68 号) , 第123 章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3-12.香港政府
- ^ 地产勃兴 促进香港繁荣(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十三章
- ^ 9.0 9.1 香港房地产发展历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9-25.新浪地产网
- ^ 施汉荣. 《香港放大鏡——細看昨天、今天、明天》.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1996年: 页48. ISBN 962-290-972-8.
- ^ 政Whats噏:致房屋困局 曾蔭權認衰不認錯. on.cc. 2016-09-07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4).
民怨沸腾,归根究柢是上届政府停止定期卖地及停建居屋所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政府跪低 復建居屋有望. 东方日报. 2011-06-19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3.0 13.1 特稿 面訓特首:要穩大局,化民怨. 苹果日报 (香港). 2011-08-17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大道之行:嚴詞訓示有所作為. 东方日报. 2011-08-18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勾地14年加劇供求失衡. 东方日报. 2013-03-01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土地房屋供应要有新思维新策略/陈光南. 大公网. 2017-04-18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经济并不自由 北京上海逐渐呈现“香港化”. 和讯网. 2015-03-17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明报. 社評:港人蝸居價貴住得苦 釋放土地才有望紓解. 2014-12-10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大批年轻人最近走上街头参加占领运动,争取民主普选,显然只是触发点,他们对现状不满、对置业安居绝望,相信也是原因之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01周報社論】一千萬元上車盤 讓年輕人看見絕望. 2017-04-10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林奋强. 9大問題 阻礙本港發展. 晴报. 2017-06-26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納米戶飆近2倍 學者驚無得返轉頭. 2017-01-08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林奋强. 樓貴禍延三代 政府須助上車. 香港01. 2017-03-07 [2017-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6-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6-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1-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20-01-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2019 (PDF). [2020-10-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1-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艾莎; 傅才德. 奢华豪宅、中共权贵的财富与香港的命运. 纽约时报. 2020-08-12 [2020-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条目
[编辑]政府政策
[编辑]香港地产发展列表
[编辑]香港公营房屋发展计划
[编辑]- 香港公共房屋纪录列表
- 香港资助出售房屋列表
- 居者有其屋计划
- 租者置其屋计划
- 绿表置居计划
- 重建置业计划
- 市区改善计划
- 住宅发售计划
- 可租可买计划
- 夹心阶层住屋计划
- 中等入息家庭房屋计划(仅有美乐花园)
- 置安心资助房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