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可福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可福音》(古希腊语τὸ κατὰ Μᾶρκον εὐαγγέλιον),天主教称《马尔谷福音》,是《新约圣经》中记录耶稣传道活动的四福音书之一。是一本面向外邦人英语Pagans的福音书。在新约全书中它是第2本书,为对观福音书之一。

《马可福音》主题:神的福音─证明耶稣基督是奴仆救主。它记录了从受施洗者约翰的洗以来,耶稣的传道故事,一直到耶稣被处死以及耶稣空墓被人发现为结尾。马可福音中,并没有耶稣的族谱纪载,也没有耶稣出生的场景纪载。此外,在马可福音原始的断结尾中,也没有复活后耶稣显像的纪载。马可福音将耶稣描绘成一个行动派的英雄人物,一个驱魔者,医治者,以及一个神迹实行者。根据马可福音,耶稣是神之子,但是他对这身分一直保密,这是学者对马可福音所谓的"弥赛亚的秘密英语Messianic_Secret",将神国讯息隐藏在寓言故事的教导内,故事中的门徒们不断的无法理解。他也符合先知预言中弥赛亚是一个受磨难的仆人。在原始马可福音结尾,耶稣的坟墓被人发现是空的,耶稣请人捎讯息说他会在加利利与门徒碰面,接著妇女因为惊吓而逃跑,甚么都不敢说,经文停止于第16章第8节。于广泛流传于现代圣经中的马可福音长结尾中,则增加了向天下传福音的大使命,经文停止于第16章第20节。

概论

[编辑]

马可福音被写作的年代,约在西元66至70年左右。它出现在圣经的第二本福音书的位置,原因是因为根据宗教传统,马可福音被视为是马太福音的简要归纳版;然而,这种看法被现代的圣经研究学者否定,因为多数学者认为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书中,最早被写下的一本福音书(马可居先说)。

此外,根据宗教传统,马可福音的作者是马可使徒彼得的同伴;这种看法同时被现代的圣经研究学者否定,因为多数学者认为我们无法得知马可福音的原作者是谁,马可福音是一本匿名作品,而作者采用了福音书成书前关于耶稣的流传故事,资讯,等等,作为写作的材料来源。

关于作者

[编辑]

圣经史学学术界认定的作者

[编辑]

原始马可福音并没有书名,是后代基督徒所冠上。最早出现此福音是马可所写的看法的人,是一位西元1至2世纪的早期基督教领袖名叫帕皮亚,将此福音书归为马可所写,而从此开始便以马可为作者来称呼为马可福音。然而,现代学者多数认为,马可福音的作者并不是马可,而是一位不知名人士的匿名写作。它被写作的时间大约在罗马皇帝尼禄迫害罗马的基督徒时期,以及犹太人起义时期,时间约在西元66至70年左右。学者判断的根据,主要在马可福音书中,耶稣预言了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所攻打且占领(马可13:1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不当站的地方),犹太人被迫害,也因此写作时间必然约略在此之时。

马可福音的原始语言是希腊文,是写给外邦人英语Pagans的福音书,因为作者在马可福音中需要解释犹太人习俗,以及翻译多数犹太人使用的亚兰语,所以听众目标应是说希腊文的基督徒:罗马,加利利,安提阿(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位于叙利亚北方),以及南叙利亚,都包括在猜测作者所在位置的范围之中。作者很可能受到希腊罗马传记风格以及文藻词学所影响,熟悉当时的小说故事,还有荷马史诗;然而,在马可福音中,他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当时公众人物,也不引用希腊以及罗马文学作品。马可作者所引用的犹太经文,几乎都是来自于希伯来圣经的希腊文译本。无论对于现代历史学,或者古典希腊罗马史学标准而言,马可福音都不具有史书的水准,但在宗教传统上人们以确实发生的历史作为看待。

宗教传统上认定的作者

[编辑]
Mark the Evangelist, 16th-century Russian icon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而使徒四散奔逃时,“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民众企图把他也拿住,“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一般人相信这个少年就是马可。使徒行传把他称为“约翰(别名马可)”(引文摘自《中文圣经新译本》)。他可能来自耶路撒冷一个富裕的家庭,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屋和仆婢。他的母亲马利亚也是个基督徒,早期会众曾以她的住宅作为聚会地方。彼得蒙天使拯救出监之后,迳自前往马可家里,他发觉弟兄们正在那里聚集[1]

来自塞浦路斯利未人巴拿巴是个海外传道员,他是马可的表兄[2]。巴拿巴与保罗把赈济饥荒的捐款送到耶路撒冷时,马可得以结识保罗。在会众中与其他基督徒的交往以及与外来热心服事者的接触无疑使马可渴望加入海外传道服务。因此,马可在保罗和巴拿巴作第一次海外传道旅行时与之偕行作他们的助手。不过,为了某些原因,马可在旁非利亚的别加离开他们,自行返回耶路撒冷[3])。是故,保罗在启程作第二次海外传道旅行时拒绝带马可同行,结果保罗与巴拿巴分道扬镳。保罗与西拉结伴同行,巴拿巴则带着表弟马可乘船往塞浦路斯[4]

马可证明自己在服事职务方面胜任愉快,不但成为巴拿巴的良助,后来也是使徒彼得和保罗的得力助手。保罗在罗马(约公元60-61年)第一次被囚时,马可与他在一起(《腓利门书》第1节至第24节)。后来我们获知马可于公元62和64年之间在巴比伦与彼得一起(彼得前书5:13)。保罗很可能在公元65年再度在罗马被囚,他在写给提摩太的信中嘱咐后者把马可带来,说:“因为他在服事方面对我有帮助[5]。”这是圣经记载最后一次提及马可的地方。

资料来源

[编辑]

学术界认为的对观问题以及经文历史可靠性

[编辑]

由于马太福音,马可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中许多经文内容的相似之处,使得我们可以相同的故事拿来做互相参照比对,除了其中的相似之处以外,更获致学者注意的是三本对观福音中的不一致处。在宗教传统上,马可福音被视为是马太福音的简要归纳版;举例而言,西元4至5世纪的奥古斯丁主教,他相信福音书成书的顺序是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在现代的圣经文字审辩学者看法中,最广为接受的说法,则是第一本福音书为马可福音。接著,马可福音被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作者拿来做资料来源,各自再写出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

在19世纪时,由于人们开始认为马可福音是最早的福音书,自然而然地认为马可福音里头的纪载最有可能是贴近原始耶稣样貌的。然而,在20世纪早期,有两份重要的著作:西元1901年,德国神学家威廉凡德英语William_Wrede主张马可福音故事内容实际上是由神学的人为动机而启发的故事建构;此外,西元1919年的德国学者Karl Ludwig Schmidt发表了这些故事事件中的关联性,用以展现马可福音作者的原始动机。这些研究导致了马可福音故事的可信度遭受到了挑战。现代圣经研究主流看法则为,马可福音被写作的动机是具有神学性的,而非著重在保留原始的耶稣历史。尽管如此,若要得知关于耶稣的生平,马可福音仍然比福音书稍微可信。

宗教传统上认定的写作资料来源

[编辑]

福音书最短的一本据称是马可写的。马可是耶稣的众使徒的同工,他献出一生致力于宣扬福音的工作。但马可并不是12使徒之一,也不是耶稣的直接同伴。据帕皮亚奥利金德尔图良等人留下的最早传说,马可福音的资料来源是彼得,而马可与彼得曾是亲密的友伴(彼得称马可为“我的儿子”。[6]),因此他的这个详细资料来源,使他能够对耶稣的服事职务作出生动的记载。马可所记载的事,彼得差不多全是目击见证人,因此马可能够从彼得获知其他福音书所无的生动细节。例如,马可说西庇太有“雇工”为他工作,长大痳疯的人恳求耶稣时“向他跪下”,被鬼附着的人“用石头砍自己”,耶稣在橄榄山上“对圣殿而坐”时讲出关于‘人子带着大能力、大荣耀来临’的预言。[7]

彼得本身是个感情强烈的人,因此能够了解耶稣的感受和情绪,然后向马可描述出来。因此马可多次记录耶稣的感受和反应;例如,“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他“望天叹息”,“耶稣心里深深地叹息”等。[8]马可描述耶稣对富有的青年官长所怀的感情,说耶稣“爱他”。[9]他的记载提及耶稣非但让小孩子站在门徒当中,而且“抱起他来”,在另一个场合他也“抱着小孩子”。这使人感到十分亲切![10]

对观福音书中,《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都将马可福音当成写作资料来引用。现代圣经学者许多赞同马可居先说双源假说,认为马可福音是现存四福音书中历史最早的,它可能在西元70年,第一次犹太复国战争,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时就已经存在。

宗教教义上主要特点

[编辑]

宗教观点中的文笔特点

[编辑]

马可的文体把彼得的若干特性表露无遗,例如性情冲动、态度活泼、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措辞生动等。他在叙事方面仿佛急不可待一般。例如,“立即”一词曾屡次出现,以绘影绘声的方式把故事说下去。

虽然马可有机会读到马太福音,而且他所记录的内容只有百分之七是其他福音书所没有提及的,因此有人认为马可福音只是把马太福音缩写而加上若干特殊细节。马太把耶稣描绘为应许的弥赛亚和君王,马可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耶稣的一生和工作。他把耶稣描绘为施行奇迹的上帝儿子,是得胜的救主。马可着重基督的活动过于他的演讲和教训。他只报导了耶稣一小部分比喻和一个较长的演讲,对登山宝训甚至完全没有提及。由于这缘故,虽然马可福音所报导的耶稣的活动并不少于其他福音书,这本书的篇幅却较短。马可至少特别提及过19个奇迹

写作对象

[编辑]

马太的福音是特别为犹太人写的,马可的写作对象则可能主要是罗马人。因为这本福音只有在报导与律法有关的谈话时才提及摩西律法,耶稣的家谱也略而不提。例如以下几点:

  • 对犹太人的各种习俗和主张加以解释,因为它们可能是非犹太读者所不熟悉的。[11]
  • 亚拉姆语的词句翻译过来。[12]
  • 提及巴勒斯坦的地名和植物时也附以解释。[13]
  • 说明犹太人的钱币相当于罗马的币值多少。[14]
  • 比其他福音的执笔者更常使用拉丁词语,例如speculator(护卫兵),praetorium(衙门)和centurio(百夫长)等。[15]

宗教观点中的写作地点和地位

[编辑]

马可福音主要是为罗马人写的,他写作的地方有可能是在罗马。最早期的传说和福音的内容均指出,马可在使徒保罗第一次或第二次被囚于罗马期间(公元60-65年)写成这本书。在那几年当中,马可至少曾一次,更可能曾两次,在罗马。第二和第三世纪的所有知名权威人士都证实马可是这本福音的执笔者。到第二世纪中期,这本福音已在基督徒当中流传颇广了。基督教希腊文圣经的所有早期书目都含有马可福音,从而证实了它的正典地位。

可是,有时附加在第16章第8节以后的长结语或短结语却不是真确的。它们在大多数古抄本——例如西奈抄本梵蒂冈抄本第1209号——中均付之阙如。第四世纪的学者,如优西比乌斯哲罗姆,均同意真确的记录以“她们害怕”这句话作为结束。其他两个结语可能是有人为了使福音书的突然结束看来平顺一点而加上去的。

宗教传统中与其它福音的参照

[编辑]

马可福音与其他福音书和谐一致,而且与整本圣经也协调,由此可见马可的记载是准确的。此外,马可再三表明耶稣是个有权威的人物,不但在所说的话方面,而且在击退撒但鬼灵、医治疾病甚至克服死亡方面亦然。因此马可开门见山地介绍他的福音说:“耶稣基督[好消息]的起头。”耶稣的来临与服事职务的确是“好消息”,因此研读马可的福音必然对所有读者大有造益。马可所描述的各事发生于公元29年春季至公元33年春季之间。

主要内容

[编辑]

耶稣受浸及受试探

[编辑]

(覆盖马可福音1:1-13)马可以报导施浸者约翰的出现作为好消息的开始。约翰乃是圣经预告要来的使者,奉派前来宣布说:“当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论到将要来临的那位,施浸者说,‘他的能力比我更大。’这位要用圣灵而非用水为人施浸。接着耶稣从加利利拿撒勒来到,约翰便为他施浸。圣灵鸽子一样降在耶稣身上,天上有声音发出,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16]耶稣在旷野受撒但试探,有天使前来服事他。这些一连串的事件都包含在马可福音起头的13节之内。

耶稣在加利利展开服事职务

[编辑]

(覆盖马可福音1:14-6:6)约翰被拘禁之后,耶稣在加利利继续传扬上帝的好消息。他的信息有如暮鼓晨钟一般。“时候到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相信“好消息”。”[17]他呼召西门、安得烈、雅各约翰放弃打渔生活成为他的门徒。他在安息日开始在迦百农的会堂里教人。众人对他的教训大感惊奇,因为他的教训“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文士”。身为“上帝的圣者”,他表明自己所操的权柄,从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身上赶出污鬼,医好了西门的岳母的热病。消息像野火一般传开,到了晚上,“合城的人”都聚集在西门的门前。耶稣医好了患各样病症的人,又赶出许多鬼灵。[18]

耶稣宣布自己的任务,说:‘我来是要传道。’[19]他在加利利全境各地传道,无论他到哪里去,他都为人赶鬼治病,包括医好一个大痳疯患者和一个瘫子。耶稣向瘫子说:“你的罪赦了。”当时有几个文士在场,心里议论说,‘这是亵渎的。除了上帝以外,谁能赦罪呢?’耶稣看出他们的想法;于是,为了证明“人子有赦罪的权柄”,就叫那瘫子起来回家去。众人都归荣耀与上帝。后来收税官利未(马太)成为耶稣的跟从者,耶稣便告诉文士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他表示自己是“安息日的主”。[20]

耶稣接着选立了12位使徒。他的亲属试图反对他,接着有些文士从耶路撒冷下来,指控他靠着鬼王赶鬼。耶稣反问他们:“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他警告他们说:“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在谈论之际,耶稣的母亲和弟弟来到找他,他有感而发地说:“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21]

耶稣开始用比喻教导人认识“上帝国的奥秘”。他讲述撒种者所撒的种子落在各种土地上(比喻各种不同的听道者)以及把灯放在灯台上发出光来。在另一个比喻中,耶稣说上帝的王国好像人把种撒在地上:“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22]他又设了芥菜种的比喻,种子虽然最小,长起来的大枝却可以成荫。

与门徒渡过加利利海时,耶稣神奇地使狂风巨浪平息。他对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浪便立时平静下来。[23]他们来到格拉森人的地方,耶稣从一个男子身上赶出一“群”鬼灵,并容许鬼灵进入约2000只猪里,那群便闯下山崖,掉在海里淹死了。[24]此后,耶稣乘船回到海那边去。一个患了12年血漏病屡医罔效的女人,只摸一下耶稣的外衣就痊愈了。耶稣到睚鲁家里使他那12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过来。可是,耶稣本乡的人却对他的权柄表示怀疑。他诧异他们的不信,于是“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25]

在加利利扩大服事职务

[编辑]

(覆盖马可福音6:7-9:50)耶稣授予12使徒所需的训示和权柄,把他们两人一队地派出去传道、教人、治病和赶鬼。耶稣声名大著,有些人以为他便是从死里复活了的施浸者约翰。这个可能性使希律十分担忧,因为他曾在生日宴会上叫人把约翰斩了。众使徒回来后将所做的一切事和传道活动告诉耶稣。一大群人跟着耶稣来到加利利,他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26]他也仁慈地供应物质粮食,只用五块饼两条鱼就喂饱了5000人。不久之后,门徒在乘船前往伯赛大途中饱受风浪颠簸之苦,耶稣却在海面上步行到他们那里去,并把风浪平息了。众门徒看见都“十分惊奇”。[27]

在革尼撒勒地方,耶稣与几个从耶路撒冷前来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辩论关于不洗手便吃饭的问题,他谴责他们‘离弃上帝的诫命,拘守人的传统’。他说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意即从心里发出的“恶念”,才能污秽人。[28]耶稣往泰尔西顿境内去,为一个外邦人行了奇迹,从一个叙利亚腓尼基族妇人的女儿身上赶出了鬼灵。

回到加利利之后,耶稣再次对跟随他的群众表现怜悯,并且以七个饼和几条小鱼喂饱了4000人。他警告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但他们当时却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后来耶稣又行了一个奇迹——在伯赛大医好一个瞎子。在前往凯撒利亚·腓立比村庄的路上,彼得在讨论中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表明耶稣便是“基督”,但后来耶稣谈及人子将要受苦和死亡时,彼得却大加反对。因此耶稣责备他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29]耶稣劝谕众门徒要为了好消息的缘故继续跟从他;他们若把他当作可耻,他在他父的荣耀里来临时也要把他们当作可耻。

六日之后,彼得、雅各、约翰有特权在一个高山上看见“上帝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当时他们目击耶稣在荣光中改变形貌。[30]在此之后,耶稣再次施行奇迹,将一个哑巴鬼从一个男孩身上赶出。耶稣第二次预告他将要受苦和死亡。他劝门徒不要让任何东西阻碍他们进入永生。你的手使你跌倒吗?就把它砍下来!你的脚使你跌倒吗?把它砍下来!你的眼使你失足吗?去掉它!缺了肢体进入上帝的王国强如保全整个身体,但却被投入地狱里。

在比利亚的服事职务

[编辑]

(覆盖马可福音10:1-52)耶稣来到犹太边境,‘渡过约旦河’(进入比利亚)。法利赛人就离婚问题向他质疑,耶稣便利用这机会阐明上帝在婚姻方面所定的敬虔原则。一个富家青年问耶稣怎样行才能获得永生,但他发觉他必须变卖产业,跟从耶稣,才能积聚财宝在天上,就忧忧愁愁地走了。耶稣告诉门徒说:“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上帝的国还容易呢。”他鼓励那些为了好消息的缘故舍弃一切的人,应许他们“今世[必]得百倍,……并且要受逼迫,在[将临的事物制度中]必得永生”。[31]

耶稣和12使徒前往耶路撒冷。耶稣第三次告诉门徒他行将受难和复活。他问他们能否喝他正在喝的杯,然后告诉他们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在出耶利哥城的时候,一个讨饭的瞎子在路旁喊叫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耶稣使那瞎子复明——这是马可所载的耶稣最后一个治病奇迹。[32]

耶稣在耶路撒冷城中及近郊

[编辑]

(覆盖马可福音11:1-15:47)事态发展得很迅速,耶稣骑着驴驹子进入耶路撒冷,民众欢呼迎接他为王。翌日,他将圣殿加以洁净。祭司长和文士害怕耶稣,便设法要将他杀死。他们质问他:“你仗着甚么权柄做这些事?”[33]耶稣机巧地反问他们,并对他们设了个有关葡萄园的园户悍然把承受产业的园主儿子杀了的比喻。他们看出这比喻是指着他们说的,于是离开他。

次日,他们派几个法利赛人以纳的问题试图陷害耶稣。耶稣叫人拿一个银钱第那流)来,问道:“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答道:“是凯撒的。”耶稣于是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难怪他们对他表示惊奇![34]现在,不相信复活的撒都该人也提出问题想难倒耶稣:‘一个妇人若相继有七个丈夫,到复活的时候,她是哪一个的妻子呢?’耶稣立刻回答说,复活的人“像天上的使者一样”不娶也不嫁。[35]一个文士问道:“诫命中哪是第一要紧的呢?”耶稣回答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耶和华]——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36]在此之后,没有人敢再问他甚么了。作为完美的导师,耶稣的权威得以确立起来。民众很喜欢听他说话,耶稣警告他们要提防傲慢自大的文士。后来他对门徒称赞穷寡妇,说她投入圣殿库里的两个小钱比其他所有人所捐的更多,因为她“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37]

耶稣在橄榄山上面对圣殿而坐,私下把这些事的末期“标记”(引文摘自《圣经新世界译本》)告诉四个门徒。(这是马可所记录的惟一悠长演讲,内容与马太福音第24、25章相若。)演讲以耶稣以下的劝告作为结束:“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38]

在附近的伯大尼,一个妇人以极贵重的香油膏耶稣。有人抗议这是浪费之举,但耶稣说她所做的是一件美事,是为安葬他而作的准备。在指定的时候,耶稣和12位使徒在城里聚集起来守逾越节。他指出卖主的人是谁,然后为忠心的门徒设立纪念的晚餐。结束之后,他们前往橄榄山去。耶稣在路上向他们透露,他们都要跌倒。彼得声称:‘我绝不会跌倒。’但耶稣对他说:“今天夜里,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们来到一个名叫客西马尼的地方,耶稣步开一旁祷告,并嘱咐门徒要保持警醒。他在祷告的高潮对天父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耶稣三次回到门徒那里,三次都发觉他们睡着了;他不禁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39]但时候到了,出卖耶稣的人来了。

犹大行上前与耶稣亲嘴。这是通知祭司长的武装仆人下手捉拿耶稣的暗号。他们把耶稣带到大祭司那里,有许多假见证上前诬告他,但他们的证言却各不相合。耶稣保持缄默。最后,大祭司问他:“你是那受人称颂者的儿子基督吗?”耶稣说:“我是。”大祭司喊道:‘他说了亵渎的话!’他们一致决定他犯了该死的罪。<ref《马可福音》第14章第61节至第64节,引文来自《圣经新译本》</ref>在下边的院子里,彼得一连三次不认耶稣。这时鸡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稣对他所说的话,就忍不住痛哭起来。

一到早晨,全公会的人经过商议之后把耶稣解到彼拉多那里去。彼拉多很快便看出耶稣不是个罪犯,于是试图设法释放他。可是,受祭司长所煽动的暴民却不肯罢休,彼拉多终于把耶稣交出来让人钉在柱上。他们把耶稣带到各各他(即“髑髅地”),将他钉在柱上,上面写着他的罪状:“犹太人的王”。经过的行人辱骂他说:“他救了别人,[却]不能救自己。”到午间(第六个时辰)全地陷于一片黑暗,直到下午三时。耶稣大声喊叫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甚么离弃我?”随即断了气。一位军官看见这些事,就说:“这人真是上帝的儿子!”亚利马太的约瑟是公会的成员,但却相信上帝的王国;他去见彼拉多,求后者把耶稣的身体交给他,安葬在一个从石中凿出来的坟墓里。[40]

耶稣死后所发生的事

[编辑]

(覆盖马可福音16:1-8)周中的第一日的清早,三个女人来到坟墓那里。她们吃惊地看见墓门的石头已经滚开了。有“一个少年人”坐在墓穴里,告诉她们耶稣已经复活了。[41]他不在这里,因为他已在她们以先前往加利利去。她们从坟墓跑出来,吓得浑身发抖。

基督教观点

[编辑]

呼应旧约的预言

[编辑]

藉着以生动的笔触描述耶稣基督,马可福音使所有读者看出希伯来文圣经中许多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已获得应验。从开头所引述的“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至耶稣在苦刑柱上痛苦地喊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马可叙述耶稣热心执行服事职务的记录均与希伯来文圣经的预言协调一致[42]。此外,耶稣所施行的奇迹异能、他那对人大有造益的教训、他那无懈可击的论据、他对耶和华的话语和灵的全心信赖、他对羊群的温柔牧养——这一切均证明他便是操有大权的上帝儿子。他教训人“正像有权柄的人”,因为他操有来自耶和华的权柄。他强调要“宣扬上帝的好消息”,告诉人“上帝的王国近了”。这是他在地上的主要工作[43]

耶稣传道主题

[编辑]

耶稣对众门徒说:“上帝王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马可使用“上帝的王国”一词共14次之多,并且为那些希望藉耶稣基督的王国得永生的人定下许多指导性的原则。耶稣宣布说:“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他们必须排除一切阻止人得永生的障碍:“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只眼进入上帝的国,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里。”耶稣进一步宣布:“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上帝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又说:“有钱财的人进上帝的国是何等地难哪!”他说人若看出遵守两条大诫命比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好得多,就“离上帝的国不远了”。马可福音所记载的这一切有关天国的教训含有很多可以应用在基督徒生活上的良好忠告。并且许多重要的教导和马太福音以及路加福音相互呼应[44]

耶稣的品格

[编辑]

马可福音可以造益今日基督徒,正如它在第一世纪一般,因为基督徒可能会面对难以应付的危险时期,十分需要上帝所感示的指导;马可就耶稣基督一生所作的记录便含有这样的指引。因此要阅读它,让其中戏剧性的活动激励紧紧跟从为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表现他那种一往无前的喜乐[45]。体会耶稣是个敢作敢为的人,受他的热心所感染,效法他那没有妥协馀地的忠诚,以及他那能抵受一切试炼、反对的勇气,从这项受感示的圣经记载的丰富内容获得安慰。

马可福音的基督观

[编辑]

基督论是一门讨论基督是神还是人的学问。在新约圣经写作中,作者对于基督的观点往往反映在他们对耶稣名号的描绘上。多数学者同意“神子”是马可福音中最重要的头衔。因为这称号出现在神亲自对耶稣所说的口中,当耶稣在受洗,以及山上变换形象之时,同时也出现在耶稣对自己的称呼之中(马可13:32)。很明显的,福音派基督徒认为神子就是神。然而,这种相等的地位,对于马可福音作者以及第一世纪基督徒而言,不一定就是如此。当神子称呼出现在犹太经文的时候,这称号可以意味著以色列神的子民,可以称呼受加冕的国王,或者天使们,以及受磨难的义人。在希腊文化中,神子就等于是神人,一种非凡人物。对于西元1世纪的犹太人而言,我们没有甚么证据支持神子称呼就代表了弥赛亚,而马可福音中所描绘的耶稣,更像是希腊文化架构下实行神迹的神人,而非犹太人的弥赛亚。

在马可福音中,它并没有明确定义他所认为的"神子"内容到底是甚么。而新约圣经中,总共具有4种不同的神子意义:

  1. 耶稣在复活以后成为神子,耶稣被上帝所领养,获得新生命,因此将耶稣从死里唤起 - 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理解,出现在保罗书信的罗马书中(罗马1:3-4),以及使徒行传13:33。
  2. 耶稣在受洗以后成为神子,从天而降的圣灵使得耶稣成为了弥赛亚,而当耶稣建立起了与神的这层关系以后,他便成为了神子,基督养子论(马可1:9-11)。
  3. 马太以及路加福音将耶稣的神子地位,描绘在耶稣受孕以及诞生之时,使神成为了他生物上的父亲。
  4. 最后一本福音书约翰福音,将耶稣描绘成自宇宙初始便存在的神,道成肉身 - 而这概念同时也能见于保罗书信中。

马可福音同时也称呼耶稣为基督,是从希伯来文的弥赛亚,受膏者翻译而来。在旧约圣经中,弥赛亚被用在描绘先知,祭司,以及国王上;而到了耶稣时代,犹太人的王国已经消逝许久,此称呼开始用在天国的王身上(会在末世降临的王),他会是一个伟大程度高于所有古代以色列君王的国王,具有神奇的力量,不具有罪恶,以公义以及荣耀来统治(就如同同时期的犹太伪经文献所罗门诗歌一样)。而其最重要的吻合处,在于耶稣的受难以及死亡,显示了马可福音作者眼中的耶稣形象。

第三个重要的称呼,"人子"根源于以西结书,以诺书(同时期流行的一个犹太伪经文献),以及但以理书7:13–14中,人子被指派皇家的统治权以及皇室地位荣耀。马可福音14:62将这些特点集合起来,从云端降临(但以理书7:13),人子会坐在神的右手边(诗篇110:1),指出了这三种称呼的具有王内涵的相等地位。

末世论以及救赎:基督的死,复活以及再临

[编辑]

末世论指的是对于末世的研究,而犹太人认为弥赛亚就是末世的人物,一个带来世界末日以及引进新的神国的人物。最早的基督教社群,将耶稣以此等人物看待,他是一个人,被神所指派为地上的代理人,但他们也同样相信耶稣复活以及被提升到天堂,所以他们同时把耶稣看待成神之子,其后会再回来引进神国。

"神子"在犹太教中同样具有涵盖一些范围的意义。

"神子"在希腊文化中,可以意味著神人,例如海力克士,或者等同于神的埃及法老王,或者是伟大的哲学家例如柏拉图。马可福音中,"大卫之子"概念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因为马可福音中的耶稣,预告了他会受磨难,死亡,以及复活;换句话说,并非如传统犹太概念中,军事上的胜利以及征服。这反映了早期基督教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摆脱犹太人基督徒的传统末世概念,逐渐转移向希腊概念,而这是由使徒保罗所传的,基督死而复生的意义,而非在于建立犹太人的神国,而这才是福音,救赎的真义。


注释与参考文献

[编辑]
  1. ^ 《马可福音》第14章第51节至第52节;《使徒行传》第12章第12节至第13节
  2. ^ 参看使徒行传4:36;歌罗西书4:10
  3. ^ 使徒行传》第11章第29节至第30节;《使徒行传》第12章第25节;《使徒行传》第13章第5节至第13节
  4. ^ 使徒行传》第15章第36节至第41节
  5. ^ 提摩太后书》第1章第8节;《提摩太后书》第4章第11节,引文摘自《圣经新世界译本》
  6. ^ 彼得前书》第5章第13节,引文来自《中文圣经吕振中译本》
  7. ^ 《马可福音》第1章第20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40节;《马可福音》第5章第5节;《马可福音》第13章第3节,《马可福音》第13章第26节
  8. ^ 《马可福音》第3章第5节;《马可福音》第3章第7节:《马可福音》第3章第34节;《马可福音》第8章第12节
  9. ^ 《马可福音》第10章第21节
  10. ^ 《马可福音》第9章第36节;《马可福音》第10章第13节至第16节
  11. ^ 《马可福音》第2章第18节;《马可福音》第7章第3节至第4节;《马可福音》第14章第12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42节
  12. ^ 《马可福音》第3章第17节;《马可福音》第5章第41节;《马可福音》第7章第11节,《马可福音》第7章第34节;《马可福音》第14章第36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22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34节
  13. ^ 《马可福音》第1章第5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13节;《马可福音》第11章第13节;《马可福音》第13章第3节
  14. ^ 《马可福音》第12章第42节,引文摘自《圣经新世界译本》脚注
  15. ^ 《马可福音》第6章第27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16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39节
  16. ^ 《马可福音》第1章第3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7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11节
  17. ^ 《[[]]》第15章,引文来自《圣经新译本》
  18. ^ 《马可福音》第1章第3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24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33节
  19. ^ 《马可福音》第1章第38节,引文摘自《圣经新世界译本》
  20. ^ 《马可福音》第2章第5节,《马可福音》第2章第7节,《马可福音》第2章第10节,《马可福音》第2章第17节,《马可福音》第2章第28节
  21. ^ 《马可福音》第3章第23节,《马可福音》第3章第29节,《马可福音》第3章第35节
  22. ^ 《马可福音》第4章第11节,《马可福音》第4章第28节
  23. ^ 《马可福音》第4章第39节
  24. ^ 《马可福音》第5章第8节至第13节
  25. ^ 《马可福音》第6章第6节
  26. ^ 《马可福音》第6章第34节
  27. ^ 《马可福音》第6章第51节
  28. ^ 《马可福音》第7章第8节,《马可福音》第7章第21节
  29. ^ 《马可福音》第8章第29节,《马可福音》第8章第33节
  30. ^ 《马可福音》第9章第1节
  31. ^ 《马可福音》第10章第1节,《马可福音》第10章第25节,《马可福音》第10章第30节
  32. ^ 《马可福音》第10章第44节,《马可福音》第10章第47节至第48节
  33. ^ 《马可福音》第11章第28节
  34. ^ 《马可福音》第12章第16节至第17节
  35. ^ 《马可福音》第12章第19节至第23节,《马可福音》第12章第25节
  36. ^ 《马可福音》第12章第28节至第31节,这里耶酥引用圣经旧约申命记6:5的内容和利未记19:18节的内容,显示他对圣经旧约相当熟悉。
  37. ^ 《马可福音》第12章第44节
  38. ^ 《马可福音》第13章第4节,《马可福音》第13章第32节,《马可福音》第13章第37节
  39. ^ 《马可福音》第14章第29节至第30节,《马可福音》第14章第36节,《马可福音》第14章第41节
  40. ^ 《马可福音》第15章第22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26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31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34节,《马可福音》第15章第39节
  41. ^ 《马可福音》第16章第5节
  42. ^ 《马可福音》第1章第2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15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34节;玛拉基书3:1;《诗篇》第22篇
  43. ^ 《马可福音》第1章第22节,《马可福音》第1章第14节至第15节
  44. ^ 《马可福音》第4章第11节;《马可福音》第8章第35节; 《马可福音》第9章第43节至第48节;《马可福音》第10章第13节至第15节,《马可福音》第10章第23节至第25节; 《马可福音》第12章第28节至第34节
  45. ^ 提摩太后书》第3章第1节;《希伯来书》第12章第2节

其他资料

[编辑]
  • Brown, R., et al. The New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Prentice Hall, 1990.
  • Bultmann, R., History of the Synoptic Tradition, Harper & Row, 1963.
  • Dewey, J., "The Survival of Mark’s Gospel: A Good Story?", JBL 123.3 (2004) 495-507.
  • Ehrman, Bart D., Misquoting Jesus, Harper Collins, 2005.
  • Grant, Robert M.,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Harper and Row, 1963: Chapter 8: The Gospel Of Mark
  • Dormeyer, Detlev , Das Markusevangelium, Wiss. Buchgeselschaft Darmstadt 2005, ISBN 978-3-534-15613-9
  • Guy, Harold A, The Origin of the Gospel of Mark, Hodder & Stoughton 1954
  • Holmes, M. W., "To Be Continued... The Many Endings of Mark", Bible Review 17.4 (2001).
  • Ladd, George Eldon. 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 Mack, Burton L., 1993. The Lost Gospel: The Book of Q and Christian origins, HarperSanFrancisco.
  • McKnight, E. V., What is Form Criticism?, 1997.
  • Neill, Stephen and Wright, T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1861-198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989, 1964, ISBN 0-19-283057-0
  • Perrin, N., What is Redaction Criticism?
  • Perrin, Norman & Duling, Dennis C., The New Testament: An Introducti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1974
  • Schnelle, Udo, 1998. 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Writings (M. Eugene Boring translator),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8.
  • Telford, W. (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k, Fortress Press, 1985.
  • Tuckett, C. (ed), The Messianic Secret, Fortress Press, 1983

外部链接

[编辑]

阅读圣经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