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賢首法藏像,日本畫作。

賢首法藏(643年—712年),俗姓氏,祖先為康居人,唐朝僧人[2],又稱賢首國師華嚴宗三祖

生平[編輯]

十七歲入太白山求法。經智儼雲華寺講授《華嚴經》,為智儼所讚賞並收為門徒。[3]

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智儼圓寂前付託其於弟子道成薄塵,請授菩薩戒,講《華嚴經》兼講《梵網經[4]

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武則天為樹福田,度僧,並把住宅施捨作太原寺。於是道成、薄塵等京城耆德連狀薦舉,度法藏為僧,並且令隸屬太原寺。此時法藏只受了沙彌戒[5],奉詔在太原寺講授《華嚴經》。後居雲華寺,武則天命京城十大德為授具足戒,並賜《華嚴經》中賢首菩薩之名,一般稱為賢首國師。自此,法藏頻繁參於翻譯、廣事講說和著述。

武后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法藏重譯的《華嚴經》,詔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6]前後講新舊《華嚴經》三十餘遍。中宗睿宗都禮請他作菩薩戒師

唐玄宗先天元年歲次壬子(712年),法藏圓寂長安大薦福寺[7]。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三。葬在神和原華嚴寺的南邊,秘書少監閻朝隱為作碑文,概述法藏一生行化,即現存「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智儼所創教相和觀行的新說,得到法藏詳盡的發揮,才使一宗的教觀建立周備。故曰,法藏是華嚴宗的實際創立者,世稱他為華嚴宗三祖

主要思想[編輯]

法藏繼承了智儼的法界緣起思想,用緣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門闡明宇宙萬法的實相。性海果分就是諸佛的境界。緣起,就是法界緣起,其相狀為無盡圓融。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去未來,通通互為因果。因此,一法為因,萬法為果;萬法為因,一法為果。自它互為能、所緣起,相資相待,圓融無礙。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舉一盡收,以一塵為主諸法盡伴;相即相入,重重無盡。

法藏將自己的華嚴思想分為四門:三性同義緣起因門六義十玄緣起無礙六相圓融

三性[編輯]

三性是《攝大乘論》中所講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也是唯識宗的一個基本理論。法藏立本三性和末三性,圓成實性的本末二義是不變和隨緣,依他起性是無性和似有,遍計所執是理無、情有。那麼本三性是不變、無性、理無三義,末三性是隨緣、似有、情有。[8],都是強調現象背後的本體,因而是同一無別的。末三性則是「不動本而常末」[9]。都是在強調本體的前提下由本體所顯的現象,也是同一無別的。本三性為真,末三性為妄,相互之間也是融通一際的,「真該妄末,妄徹真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9]。如果從總的方面看,三性也是融合的,「總說者,三性一際,舉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無障礙」[9]

因門六義[編輯]

因門六義是說明現象之間複雜的融合關係的,法藏從體之空有,力用之有無,緣之待與不待三方面分析事物之「因」,再結合《攝大乘論》中的六義——剎那滅、果俱有、待眾緣、性決定、引自果、恆隨轉——進行分析,而得出因門六義[9]

  1. 按「剎那滅」而有「空、有力、不待緣」義。剎那滅指種子才生就滅。由於剎那滅,種子無自性,是體之空;種子滅而現行(諸法現象)生,因而是有力;種子謝滅和生起現行,不需要任何條件,是不待緣。
  2. 按「果俱有」而有「空、有力、待緣」義。果俱有指種子生果,而果俱存。從種子對現行的依賴性,與現行俱存而有的特性看,是體之空,「俱有故方有,即顯是不有,是空義也」。因果相依而成有,是有力;能生起果,但這種生果需要相依的條件性,是待緣。
  3. 按「待眾緣」而有「空、無力、待緣」義。待眾緣是講種子生現行,需要許多條件。由這種條件性,是體之空;沒有條件就不能生果,是無力;這條件性本身說明了是待緣的。
  4. 按「性決定」而有「有、有力、不待緣」義。性決定是講種子的本性是決定不變的。這種本性的不變性,是體之有;能夠不改自性而生果,因而是有力;本性不改,不因任何條件而改變,是不待緣。
  5. 按「引自果」而有「有、有力、待緣」義。引自果是講種子只能引起自類的現行。能引起自類的現行,是體之有;能夠生現行,是有力;但是需要條件而生,是待緣。
  6. 按「恆隨轉」而有「有、無力、待緣」義。恆隨轉是講種子永遠隨藏識而存在,因此,是體之有;也因為依賴於藏識,不能違緣,自身無力用,也是待緣。因門六義體現出的融合關係,「由空、有義故,有相即門也;由有力、無力義故,有相入門也;由待緣、不待緣義故,有同體、異體門也」。

十玄門[編輯]

十玄門是講萬法之間十種玄妙的融合關係。

法藏以教義、現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師弟法智、主伴依正、隨示根欲示現和逆順體用自在十門來說明無盡緣起義,又以十玄門來進一步說明這十門,即是: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因陀羅網境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秘密隱顯俱成門、諸藏純雜具德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迴轉善成門和託事顯法生解門。

這十玄來自智儼而又與其觀點稍異,智儼的十玄門被稱為「古十玄」,而法藏的為「新十玄」。[10]

六相圓融[編輯]

六相圓融從總別、同異、成壞六個概念來討論融合關係,總相是事法由部分而構成的總體,別相是總體中包含的各各差別的部分,同相指不同組成部分互相結合,構成整體,異相是同一整體中各個部分的特殊性或差別性,成相是緣起法由各部分構成,壞相是各部分各住自性而不動。從事物的全體與部分、同一與差別、生成與壞滅來討論同即異、異即同,總即別、別即總,成即壞、壞即成這樣的融合關係。

本質上可歸納為理事無礙周遍含容理事無礙的主要精神是事法舉體全理,真性之理舉體全事,由此而相即、相奪,等等。法藏作十門分析,每門又分十層[11]事融相攝,法藏作相在、相是二層分析,一在一切中,一切在一中;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12]

其他觀點[編輯]

法藏的思想還包括攝境歸心真空觀、從心現境妙有觀、心境秘密圓融觀、智身影現眾緣觀、多身入一境像觀和主伴互現帝網觀[13]。針對窺基五重唯識觀,法藏提出十重唯識觀。這十重唯識觀是:相見俱存唯識、攝相歸見唯識、攝數歸王唯識、以本歸末唯識、攝相歸性唯識、轉真成事唯識、理事俱融唯識、融事相入唯識、全事相即唯識和帝網無礙唯識[14]

法嗣[編輯]

師承[編輯]

弟子[編輯]

法藏的門下眾多,其中知名的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15]慧苑、慧英六人。[16]

著作[編輯]

法藏的著述[17],約百餘卷,現存的有[18]

  • 華嚴部
    • 華嚴探玄記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又稱《華嚴五教章》)
    • 《華嚴經文義綱目》
    • 《華嚴經旨歸》
    • 《華嚴策林》
    • 《華嚴經義海百門》
    • 《華嚴金師子章》
    •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又稱《華嚴雜章門》)
    • 《華嚴經傳記》五卷(門人慧苑、惠英等續成)
  • 如來藏緣起部[19]
    • 《入楞伽心玄義》
    • 《大乘密嚴經疏》
    • 《大乘起信論義記》
    • 《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
    •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
  • 雜疏部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
    •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 止觀部
    • 《華嚴遊心法界記》(與《華嚴五教止觀》關係密切)
    • 《華嚴三昧章》(或題為《華嚴發菩提心章》,含有《華嚴法界觀門》之內容)
    • 《妄盡還源觀》
    •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

已佚的有《新華嚴經序注》一卷,《新華嚴經略疏》十二卷,《華藏世界觀》一卷、《法華經疏》等等。

《五教章通路記》載《華嚴經關脈義記》法藏作,《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則說新羅元曉法師作《華嚴關脈義》。《華嚴經問答》與智通的《錐洞記》相似,現代學者認為該問答其實是新羅僧人智通記錄義湘講解華嚴經的講義,而非法藏所作[20]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劉淑芬. 林葬----中古佛教露屍葬研究之一(三). 大陸雜誌. [2020-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2). 作為一個三階教忠誠的信奉者,法藏的塔銘中,也附記三階教的原委和信行的信念與著作 
  2. ^ 《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法師俗姓康氏。諱法藏。累代相承為康居國丞相。祖自康居來朝。」。
  3. ^ 智儼感嘆道:「比丘義龍輩,尚罕扣斯端,何計仁賢,發皇耳目。」《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金陵刻經處本。
  4. ^ 尊者驚嘆說:「但持淨行一品,已得菩薩大戒,況義解耶!」(《賢首傳》,《法界宗五祖略記》)
  5. ^ 《五祖略記》,謂在上元元年,即公元674年。
  6. ^ 《宋高僧傳》等說他嘗為武后講新《華嚴經》,講到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武后驟聽之下,茫然不解。他於是指殿隅金獅子作譬喻,講到一一毛頭各有金獅子,一一毛頭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獅子,重重無盡。武后於是豁然領解。因而把當時所說集錄成文,叫作《金獅子章》。又為不了解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義的學者,拿十面鏡子,安排在八方(四方四角),又在上下各安排一面,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對,中間安置一尊佛像,然後燃燒一支火炬去照着他,令互影交光,使學者通曉剎海涉入重重無盡的義旨。
  7. ^ 《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先天元年歲次壬子十一月十四日終於西京大薦福寺。春秋七十。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葬於神和原華嚴寺南。」。
  8. ^ 本三性都不否定現象的本體,「不壞末而常本」《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
  9. ^ 9.0 9.1 9.2 9.3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
  10. ^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四。在《華嚴金獅子章》中,十玄順序有調整,為同時具足相應門、諸藏純雜具德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境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和唯心迴轉善成門。這把無盡緣起的原因最後歸結於心。在《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中,又作了修正,將《金獅子章》中的第二門改為廣狹自在無礙門,第五門改成隱密顯了俱成門,第十門改為主伴圓明具德門,為最後定論。
  11. ^ 《華嚴三昧章》
  12. ^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
  13.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14. ^ 《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三
  15. ^ 《法藏和尚傳》說宗一續法藏的《華嚴略疏》遺稿達二十卷,慧苑也續成十六卷。
  16. ^ 慧苑的傳記見《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四及《宋高僧傳》卷六。
  17. ^ 東大寺沙門凝然《五教章通路記》:「賢首大師一期行業。興法濟物。不可勝計。前後講新舊花嚴經三十餘遍。大經及諸經論。制章撰疏。其數極多。探玄記二十卷。是為大部。造花嚴宗中。雜要義料。廣略三十餘本。造諸經論疏十有餘本。今日本國所流傳者。探玄記二十卷。五教章三卷。旨歸一卷。綱目一卷。花嚴問答二卷。花嚴三昧章一卷(亦名發菩提心章)花嚴雜章一卷。義海百門一卷(亦名法界義海)遊心法界記一卷。法界還源觀一卷。花嚴策林一卷。關脈一卷。花嚴三寶禮一卷。金師子章一卷。花藏世界觀一卷。普賢觀行法門一卷。花嚴傳五卷。纂靈記五卷(本是賢首所撰。於後靜法作之)此是並就花嚴撰之。又梵網戒本疏三卷。心經疏一卷。密嚴疏四卷。楞伽心玄記一卷。起信論疏二卷。同論別記一卷。法界無差別論疏一卷。十二門論疏一卷。此並就餘經論撰之。自餘諸文。舊經翻梵語一卷。新經梵語一卷。三寶對辨懸談一卷。新經略疏十二卷。花嚴贊禮一卷等。並逸不行。或留唐朝不傳日域。或高麗等流傳盛學。」
    《華嚴經傳記》:「華嚴旨歸一卷十門…華嚴三昧觀一卷十門…華嚴綱目一卷…華嚴玄義章一卷…華嚴教分記三卷…法藏所述。」
    《三國遺事卷第四》:「因詮法師(勝詮髑髏)還鄉寄示。湘(義湘)仍寓書云云。別幅云:探玄記二十卷。兩卷未成。教分記三卷。玄義章等雜義一卷。華嚴梵語一卷。起信疏兩卷。十二門疏一卷。法界無差別論疏一卷。並因勝詮法師抄寫還鄉。」
  18. ^ 黃懺華 《中國佛教人物》:法藏
  19. ^ 《入楞伽心玄義》:「實相宗。會前教中所立法相,莫不皆依如來藏緣起,稱實顯現,如金作嚴具。如此楞伽及密嚴等經起信、寶性等論說。」
  20. ^ 郭磊. 《華嚴經問答》與《錐洞記》關係考 (PDF). 2013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2022-1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22).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