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鄧州市

座標32°43′8.88″N 112°5′2.01″E / 32.7191333°N 112.0838917°E / 32.7191333; 112.08389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鄧州市
鄧、穰
縣級市
花洲書院
鄧州市的地理位置
鄧州市的地理位置
坐標:32°43′8.88″N 112°5′2.01″E / 32.7191333°N 112.0838917°E / 32.7191333; 112.0838917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河南省南陽市
設立隋朝開皇三年(583年)
政府駐地花洲街道
下級行政區
3個街道、13個鎮、11個鄉
人口2020年[1]
 • 常住1,247,807人
 • 城鎮534,993人
語言
 • 母語方言鄧州話中原官話南魯片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電話區號377
行政區劃代碼411381
年均溫15.1℃ ℃
年降水723.8毫米毫米
網站鄧州市政府

鄧州市,古稱,是中國河南省南陽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鄧州在河南省是省直管縣之一[2],總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25萬人。地處南陽盆地中南部,位於河南省西南部,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部位,東際淮海,南控荊襄,西通巴蜀,素有「三省雄關」之稱,乃豫州之雄鎮。[3]鄧州左襟白河,右帶丹江江漢環其前,伏牛聳其後,障其左,拱其右,江漢之上游,襄漢之藩籬,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古代鄧州地誌將鄧州描繪為天府首選之地。鄧州在歷史上曾被稱為上郡、望郡和鉅郡,是中州巨區和軍事重鎮。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便寫於鄧州的花洲書院,鄧州也是全球華裔鄧姓」的發源地、醫聖張仲景的故里,今日醫術仍盛行不輟。[4]市人民政府駐新華中路100號。

近年,鄧州先後被授予對外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優先發展中等城市的試點市、河南省重點擴權市和對外開放重點市。2014年1月1日,鄧州市成為河南省直管市,賦予省轄市享有的經濟和財政管理權限。[5]鄧州市的經濟發展以新能源、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紡織化纖和倉儲物流等產業為主導,逐步向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前進。

人口

[編輯]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鄧州市常住人口為1247807人。[6]

歷史

[編輯]

遠古至秦代

[編輯]

關於鄧州,《山海經》和《史記》均有記載,根據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便有人類生存。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樊市北), [7]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國鄧國,結束了鄧國長達1274年的歷史,隨後楚國在今天鄧州城區穰城路一帶取「豐穰」之義設置「穰邑」,楚懷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韓國襲楚,奪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國打敗韓國,取穰,穰遂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設置南陽郡(治宛),鄧州隸屬之,當時鄧州境內設有三縣,即穰縣(治今鄧州內城東南隅)、山都縣(治今構林古村)和鄧縣(轄今構林以南)。

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軍發起「宛城之戰」,圍張繡於穰。鄧州航運順暢,湍河新野匯白河入漢水再通長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開挖運糧河(今為小漕河),把鄧州作為後方糧倉,為「赤壁之戰」運糧草,供應前方作戰。

南北朝至兩宋

[編輯]
康熙年間鄧州城示意圖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從鄧州區位、地理、物產等方面綜合謀略,於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設在漢水以南的荊州治所僑置山北(今河南魯山)(494年,因調兵之需,徙至洛陽),轄8郡41縣達37年;而在南朝齊,穰隨之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鄧州歷史上轄區最大的時期,自隋開皇三年至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間,皆以穰城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鄧州為中心的南陽郡」;五代時,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建立後梁,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鄧州為「宣化軍節度」(相當於省級行政機構),治所設在穰,軍區管轄泌州、隨州、復州(今湖北天門市)、郢州和鄧州,行政轄穰、南陽、向城、臨湍、內鄉、菊潭、淅川、順陽(治所在李官橋)和新野共九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軍」改稱「威勝軍」,後周廣順三年(953年)又改稱「武勝軍」,武勝軍節度設在鄧州長達323年,為南陽盆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225年。

北宋初,仍設「武勝軍」(治穰),領穰、內鄉和南陽三縣,徽宗崇寧年間(1102年-1106年)轄穰、南陽、內鄉、順陽和淅川五縣,政和二年(1112年)將原為「上郡」的鄧州升為「望郡」,慶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鄧州上任,為鄧州的人文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南宋初,鄧仍歸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議和,南宋對稱臣,將鄧州割給金國,以鄧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為界,鄧州處於金之前沿陣地,曾三設榷場(買賣交易的地方),與南宋互市。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軍擊敗,鄧州復歸南宋,二年後,金人南侵,這一帶又歸金國。金代的鄧州,屬南京路,州治於穰,並於此設武勝軍節度。鄧州時轄3縣:穰(含順陽、新野、穰東、板橋4大鎮)、南陽(含張村鎮)、內鄉(含西峽口鎮)。

六次遷都鄧州之議

[編輯]
曾在鄧州任知州范仲淹

自北魏至金朝,歷代統治者曾六度考慮遷都鄧州。[8]

第一次:公元533年,高歡將入洛陽,北魏孝武帝為了避開高歡,接近荊州刺史賀拔勝,考慮遷都鄧州穰城,但散騎侍郎柳慶勸武帝遷都長安,權衡利弊後,孝武帝最終決定遷都長安。翌年,高歡入洛陽,後建東魏於鄴;

第二次:公元624年秋,突厥頡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寧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認為突厥之所以覬覦關中,是因為關中太富饒,建議遷都他處,可選襄、鄧一帶。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議,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勸阻,最終未能成行;

第三次:公元896年,唐朝左諫議大夫同平章事朱朴上書朝廷討論遷都襄、鄧之事。朱朴認為:「國步多艱,當遷都圖存,襄、鄧之地,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據《新唐書》稱,唐昭宗確曾有意遷都襄、鄧,但考慮到依靠趙匡凝以自全,且由於朱溫的牽制而未能實現;

第四次:公元1126年正月(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國準備攻打開封。北宋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等謀劃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鄧,以避開金人的攻勢,但遭留守李綱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進攻,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勸欽宗「暫詣襄、鄧,以圖西據長安」,但欽宗未給明確答覆。第二年,北宋滅亡。

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應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遷都以避開金軍,尚書右僕射兼中書郎李綱等人主張遷都襄、鄧,說:「臣嘗言車駕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鄧次之,建康為下,陛下縱未能行上策,猶當且適襄、鄧,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李綱又諫曰: 「今六飛縱未入關,當適鄧、襄,以示不忘中原之意。近聞一二執政,勸陛下遷幸東南,果爾,則中原非我有矣!」但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以避狄為由建議移都東南。李綱力爭,以為不可遷都東南,請駐鄧、襄,乃詔修鄧州城。舍人劉珏亦抗言:「當今之要,在審事機愛日力為急務。南陽密邇中原,易以號召四方,又有長江天險,可以固守。」 士大夫大多都同意劉珏的觀點。九月,金兵進軍河陽,迫近東京。高宗下詔遷往淮甸,從汪伯彥、黃潛善之請。

第六次:公元1233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元年),蒙古軍圍攻金國都城開封,元帥豬兒主張遷都歸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賽不和右司郎中白華等人主張入鄧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歸德,又逃蔡州(今汝南縣),又一次計劃進入鄧州,卻在蔡州遭到宋、元聯軍的包圍而未能成行,最後帝亡國滅。

元明清時期

[編輯]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鄧州隸屬於襄陽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南陽府管轄,府治在南陽(今宛城區),州治仍在穰。原領六縣,有穰、南陽、內鄉、淅川、西峽、順陽等。後又領三縣:穰、新野、內鄉。其轄境相當於今天的鄧州市及新野、內鄉、西峽、淅川等縣。明代,鄧州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廢穰縣。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穰縣。十四年(1381年)五月,復省穰縣入州,穰縣自此不再設。州領3縣:新野、內鄉、淅川。清代,鄧州仍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雍正後,為散州不領縣。

民國和共和國時期

[編輯]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屬豫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汝陽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劃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河南的西南部。12月,於湍河南部置鄧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鄧北縣。9月,置鄧西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銷鄧西縣,轄區分別歸鄧北縣、鄧縣。3月,鄧縣、鄧北縣合併為鄧縣,歸屬河南省南陽專區。1972年12月,九重厚坡兩個公社的56個大隊、573個生產隊劃給淅川縣。1988年11月17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級市),由地級南陽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鄧州市成為河南省政府的試點直管縣;自2014年1月起,鄧州市成為河南省省直管試點縣,賦予部分省轄市享有的經濟和財政管理權限[2]。2013年至2014年,三個鄧州人在鄧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鄧州市人民政府,後被判刑。

古代城防工事

[編輯]
《嘉靖鄧州志》鄧州城圖

鄧州城位於湍河南岸,是雙城牆和雙護城河的「回」字形佈局,分內外兩城,現存護城河築於明代。護城河水自鄧州城西南刁河的堰口處開渠導引,環繞內外城河一周,然後注入湍河。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12月,鄧州人王權(又名布王三)率領「北瑣紅軍」起義並佔領鄧州城和南陽城,元帝派元將失剌巴都帶領的元兵攻克鄧州城,因怕義軍再據城而反,就拆毀城池,焚燒房舍,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由史天澤主導建築的鄧州外城在這場戰火中被摧毀。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得知鄧州城自元兵摧毀以來,無居守者將近二十年,又因為鄧州是古代名郡,遂簡選金吾右衛鎮撫孔顯守御鄧州併兼任知州,同年11月孔顯帶領五十餘人北上,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找到鄧州故城,遂在原址重建新城,洪武四年(1371年)夏,城池建成,周長2090米,此即為鄧州內城。洪武六年(1373年),又將城砌為磚城,城磚系特製大型城牆磚,磚城城門拱處,其磚縫由鐵汁澆灌,堅固異常。另建四個城門樓,四個角樓,三個瓮城小樓,33個窩鋪,1391個女牆(城牆上排列齒狀的雉牆,作掩護用)。內城有四門,東為「迎旭門」,南為「拱陽門」,西為「平夷門」,北門因防湍水暴漲,又說因八卦方位不吉利,故久閉不開而無名,三個城門外都架有池橋。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州吳大有以紫金山(今土城西南隅的堰月池,又名月牙池[9])為起點,圍繞磚城,新築起一座周長7500米的土城,外城辟五門,各門都有匾額。南為「南控荊襄門」,大東門為「東連吳越門」、大西門為「西通巴蜀門」、小東門為「六水環清門」,小西門為「金山浮翠門」。城內劃為五關,有泮宮、時壅、咸熙、嘉靖、民夫、永康六街。至此,大城套小城的鄧州城池建制成爲定製,以後雖有增修擴建,但也僅限於附屬建築,內外城的佈局,從未改變。民國28年(1939年)春,爲防止日寇以雙城的優勢佔據縣城,縣政府奉命拆毀內、外城。民國36年(1947年),鄧縣地方民團部隊重修內外城,構築縱深工事,引水灌滿護城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內外城保存尚好。之後,內城城牆逐步被拆毀,代之以民。[10]

自然地理

[編輯]

鄧州處於河南省西南部南陽盆地中部偏西地區,地理坐標價於北緯31°22′—32°59′, 東112°37′—112°20′之間。南北長69公里,東西寬67公里,總面積2294.4平方公里,「山少崗多平原廣」為鄧州市的地貌特點。鄧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的朱連山(海拔469.7米)為全市最高點,東南部最低處海拔85米。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這些河流分別從北部或西部入境,匯集於東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漢水。河流沖積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東部形成大面積肥沃土地。土層深厚,土質為保水保肥性能強的潮土、黃老土和黑老土。

河流

[編輯]

湍河:發源於伏牛山腹地寶天曼的西北巔,出內鄉縣後,於羅莊鄉岑子村流入鄧州境內。

刁河:因水勢迅猛故名,即南北朝時期北魏酈道元名著《水經注》中的朝水,發源於內鄉縣廟崗鄉滾子嶺,流經內鄉縣、淅川縣、鄧州市、新野縣四縣。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吳少誠所開刁溝即此。又名文明河。距州西十五里,舊開小堰,引灌外城壕。

涅水:俗名「趙河」,源自鎮平縣岐棘山(五朵山),經涅陽故城南(今穰東鎮),又東南經安眾故城西,在東李窪村與嚴陵河交匯一同流入於湍河,東晉咸和七年,桓宣石勒大將郭敬於涅水,就是此地。

明代嘉靖43年(1564年)鄧州地圖

嚴陵河:源自鎮平縣五朵山,流經百餘里,過白牛鄉,在娘娘廟村與趙河交匯,世傳嚴子陵釣於此故名。

沐河:又稱默河,源自鎮平縣五朵山,經過馬山口鎮、王店鎮、灌漲鎮、最終在羅莊鎮境內流入湍河,相傳光武帝得龍馬浴於此故名。

茱萸河:源自禹山,東南流經古代冠軍縣界,又東南徑鄧州南境而入新野縣界,流經的主要鄉鎮有彭橋鎮和陶營鄉。

排子河:源自杏兒山,經林扒鎮,過襄樊界,最終匯入白河,流進漢水。

爬魚河:又名扒淤河或扒魚河,古名曲河,源自內鄉縣,在曲河鋪(今文渠鎮)匯入湍河。

山脈

[編輯]

靈山:在內鄉縣南境,鄧州西北迤邐。

禹山:西南部,禹山上有禹王廟,山下有龍潭傳說大禹治水時曾在此山駐紮,故名禹山。西十里為上禹山,山上也有大禹廟。

紫金山:是一座土山,位於鄧州城西南隅,相傳是楚文王為其妾「桃花夫人」建築,並鑿建了桃花洞。山上古柏森森,山下廟宇樓榭,山旁泉水潺孱,明清時期是鄧州之絕勝,鄧人宋狀元賈黯少時常深夜借光苦讀於此,登第後在此建書院。

洞兒山:俗稱杏兒山、杏山,位於鄧州西南約一百里。洞兒山綿延數十里,北抵三尖山。此山在古代有洞甚多,傳孟琪曾用兵於此。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鄧州知州潘庭楠,在洞兒山、花墓山(內鄉縣)開挖煤洞。

析隈山:鄧州南七十里,《名勝志》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因記其地而名山。

語言

[編輯]

鄧州全境語言統一,官方語言為漢語普通話,本土通行中原官話南魯片方言。語音方面,區分尖團音文白異讀明顯,保留部分入聲痕跡。但由於靠近秦晉並接壤西南官話鄂北片地區,因此鄧州方言語音較其它中原官話地區硬朗,語速更快,「略帶秦音」,但又比南部接壤的西南官話片區平和易懂。語彙方面,融入部分晉語(如大量的圪頭詞)及西南官話語彙,與中原官話南魯片其他地區又有相當不同(例如南陽話及其他中原官話片區中的標誌性肯定詞「中」,在傳統的鄧州方言中並不存在)。另外,鄧州話詞彙用語也頗具古風。

氣候

[編輯]

鄧州屬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受季風轉換影響,寒往暑來,四季更迭分明,溫暖濕潤。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氣溫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時,無霜期平均為229天。

行政區劃

[編輯]

鄧州市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21個、3個[11]

古城街道、​花洲街道、​湍河街道、​羅莊鎮、​汲灘鎮、​穰東鎮、​孟樓鎮、​林扒鎮、​構林鎮、​十林鎮、​張村鎮、​都司鎮、​趙集鎮、​劉集鎮、​桑莊鎮、​彭橋鎮、​白牛鎮、​腰店鎮、​九龍鎮、​文渠鎮、​高集鎮、​夏集鎮、​陶營鎮、​小楊營鎮、​張樓鄉、​裴營鄉、​龍堰鄉、​南陽市黃牛良種繁育場和杏山旅遊管理區。

經濟

[編輯]

農業

[編輯]

農業是鄧州市的基礎產業,鄧州市有耕地240萬畝,省直管前是河南省最大的農業縣(市)。傳統上素有「東豆西芝麻,北煙南棉花」的說法。盛產辣椒小麥棉花油料煙草豆類,被確定為國家糧食、黃牛、內貿煙儲備基地、外貿煙出口生產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產重點市,為全國50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素有「糧倉」之稱,是中國辣椒第一市和長江以北最大的蔬菜基地。[5]鄧州市的南陽黃牛較為有名,是全國秸杆養牛示範縣(市)和優質牛基地,其中肉鮮味美,皮質優良。據2004年統計,全市黃牛飼養量達70餘萬頭,以黃牛為主的畜牧業已成為鄧州市五大支柱產業之一。鄧州煙葉出口量占河南省70%以上,鄧州市煙葉有質量好,顏色鮮等特點,曾在多次國際展覽會上獲得殊榮。[12]

工業

[編輯]

目前鄧州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化工醫藥、棉紡服裝、建材工業、煙草加工、造紙工業等六大工業體系。另外,鄧州還大力發展「楊樹經濟」,並把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建材工業和造紙工業聯繫起來,使各種工業形成形成一個有機的產業鏈。[5]

鄧州規劃的產業集聚區,面積達17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開發面積約6平方公里,該區的建設目標是立足鄧州、面向豫西南、輻射中原地區的新興製造業基地,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的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在河南省具有示範效應的宜產宜業宜居的現代化生態新城區,形成以紡織服裝、食品、林板、機械製造、高新技術、物流、綜合服務等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交通狀況

[編輯]

鄧州地處武漢鄭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陽襄陽十堰小三角的中心位置,交通較為發達。

旅遊名勝

[編輯]
  • 花洲書院:由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捐資創辦,范仲淹創作的《岳陽樓記》便誕生於此。[13]
  • 福勝寺塔: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年—1027年)建造,福勝寺塔又稱隋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
  • 八里崗遺址:位於城郊鄉白莊村八里崗組湍河南岸,面積5萬平方米,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絕大多數屬仰韶晚期偏早階段及廟底溝時期。[13]
  • 台灣村:又名下營村,台灣村現居住着45戶人家,共220人,佔地46200平方米,系台灣高山族的陳氏家族。如今他們的長相、性格、婚喪嫁娶、及家庭成員的稱謂,都保留着台灣高山族的獨特風情。[13]
  • 吾離陵:發現於1957年,位於鄧州市城區東南八里王村,吾離陵是鄧國君主鄧侯吾離的陵墓,吾離陵在《春秋》和《左傳》中均有記載。[14]
  • 杏山地質公園:位於鄧州西南約50公里,緊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陶岔渠。公園以朱連山主峰為中心,海撥469.7米,由杏山岩溶景區、劉山水庫景區、寨堡生態景區和禹山寨景區組成,是一座集岩溶地貌(石林、石丘、溶洞、溶巢)、典型底層剖面和地質構造為主,水體為輔,人文和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15]

著名人物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2.0 2.1 河南10个直管县享省辖市同等待遇. 東方今報. 2011年6月30日 [2011年6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2月20日). 
  3. ^ 《嘉靖鄧州志》:鄧州志序(二)
  4. ^ 邓州市情简介. 鄧姓之源網. 2010年2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25日). 
  5. ^ 5.0 5.1 5.2 邓州市简介. 人民網. 2007年 [201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3). 
  6. ^ 中國: 河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0-08]. 
  7. ^ 邓州建制沿革. 鄧姓之源網. 2010年2月25日 [2010年3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1月9日). 
  8. ^ 论历史上六次“迁都邓州之议”. 鄧姓之源網. 2010年1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8月1日). 
  9. ^ 邓州发现元代月城. 南陽網. 200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5) (中文(簡體)). 
  10. ^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邓州. 鄧姓之源網. 2010年1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1月29日) (中文(簡體)). 
  11. ^ 2023年邓州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12. ^ 邓州市场经济特色. 鄧州信息港. 2008年12月6日. [永久失效連結]
  13. ^ 13.0 13.1 13.2 13.3 邓州市旅游业蓬勃发展. 南陽網. 2010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9). 
  14. ^ 吾离陵. 新華網. 2010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6). 
  15. ^ 邓州杏山省级地质公园开园. 河南省旅遊局. 2011-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