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2019冠狀病毒病/存檔2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編輯請求 2020-05-19

請求已拒絕GnolizX留言2020年5月19日 (二) 06:32 (UTC)

刪除「另稱:武漢肺炎」--183.178.58.221留言2020年5月19日 (二) 03:37 (UTC)刪除「另稱:武漢肺炎」

Wikipedia:COVID-19條目共識GnolizX留言2020年5月19日 (二) 06:32 (UTC)

武漢肺炎並不是一個正規的說法

武漢肺炎並不是一個正確的稱呼,要求刪除 ,請一切以世界衛生組織為准 PEOREO2233留言2020年5月31日 (日) 17:45 (UTC)

拒絕刪除,見Wikipedia:COVID-19條目共識。如有不滿請到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存檔/2020年7月#有關COVID-19相關條目的討論參與討論。GnolizX留言2020年6月1日 (一) 01:37 (UTC)

刪除「武漢肺炎」用語

人類的敵人不是感染病毒的人,也不是報告首例患者的國家,而是病毒本身。草率地為疾病或者病毒命名,讓許多遭遇疫情的國家或地區,遭受了二次傷害。強烈反感這個詞條堅持使用「武漢肺炎」,要求刪除「武漢肺炎」用語。—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Zbhg08對話貢獻)於2020年6月4日 (四) 22:20 (UTC)加入。

拒絕刪除,見Wikipedia:COVID-19條目共識。如有不滿請到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存檔/2020年7月#有關COVID-19相關條目的討論參與討論。--GnolizX留言2020年6月5日 (五) 02:50 (UTC)

關於羥氯喹不能預防新冠肺炎

2020年6月3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研究表明,羥氯喹不能預防新冠肺炎,羥氯喹在預防新冠病毒疾病方面並不比安慰劑藥片更好,研究結果由821人參與的隨機對照試驗得出。 [1][2]

參考資料:

  1. ^ Emma Chou.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重磅研究!羟氯喹预防新冠效果无异于安慰剂 副作用轻微. 前瞻網. 2020-06-04 10:42:08. 
  2. ^ 路透社. 美国研究显示羟氯喹对防止感染新冠病毒无效. 路透社. 2020-06-05. 

相關條目:

編輯請求 2020-06-10

請求已拒絕GnolizX留言2020年6月10日 (三) 11:57 (UTC)

我希望將2019冠狀病毒病的另稱武漢肺炎刪除,此稱呼帶有嚴重的歧視性--45.195.7.91留言2020年6月10日 (三) 08:06 (UTC)

同上。GnolizX留言2020年6月10日 (三) 11:57 (UTC)

臺灣的名稱,不可以自我矮化,必須在中國名稱的上面。

「COVID-19」的各地標準命名

臺灣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中國大陸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香港 嚴重新型傳染性

                                病原體呼吸系統病
                                (2019冠狀病毒病)                              

澳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馬新 2019冠狀病毒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 2019冠狀病毒病 Steven Huang CIA留言2020年3月21日 (六) 23:00 (UTC)

莫名其妙。這怎麼就矮化了?GnolizX留言2020年3月22日 (日) 01:36 (UTC)
請您注意,「中國大陸」不等同於「中國」,「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是依照中文使用習慣不同而劃定的地區名稱,中國大陸地區必然是不包含台灣地區的,順序並不代表任何的從屬含義,且中文wiki處理這類譯名時習慣如此。Kirinchan(留言) 2020年3月30日(一) 23:50 (UTC)

td? 城市酸儒文人挖坑留言2020年6月17日 (三) 09:12 (UTC)

編輯請求

位於首頁列出的已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與實際數字不符 還望更改(我不知道怎麼改數據後面那一段自動更新連結,我改了但是編輯結束以後還是原來的樣子)--Wide2020留言2020年6月13日 (六) 10:48 (UTC)

@Wide2020沒看懂,什麼意思?GnolizX留言2020年6月13日 (六) 11:37 (UTC)

額就是說數據不實請求更改 然後他那個數據是設置了自動更新的,但是數字與實際公佈數字不一致,抱歉造成煩惱--Wide2020留言2020年6月13日 (六) 11:57 (UTC)

沒有自動更新吧。首頁的「全球各地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的累計確診人數突破700萬人,並有超過40萬人死亡」這句話是人寫的,放在Template:Itn,條目里的盛行率和死亡數也是人寫的,只有{{today}}會自動生成今天的日期。GnolizX留言2020年6月13日 (六) 12:07 (UTC)

編輯請求

尊敬的管理員: 您好! 抱歉打攪,我希望將「武漢肺炎」一詞刪除,原因有以下幾點:1,該詞具有污名化。2,該詞具有種族歧視色彩。3,該詞具有地域歧視色彩。4,因為該詞導致維基百科所有語言的網站在被中國大陸被屏蔽,且世衛組織已經宣佈該詞為種族歧視詞語。望批准! 城市酸儒文人挖坑留言2020年6月17日 (三) 09:20 (UTC)

明明就是武漢肺炎,為什麼要改名?

如果要正名,日本腦炎、德國麻疹...等,是不是要重新命名? Crushsagittarius留言2020年4月1日 (三) 03:36 (UTC)

此說法源起於民間,且有來源佐證,使用 民間說法/稱呼 更為妥當。 —- Klonoa 2020年4月3日 (五) 04:24 (UTC)

認同Write to§Comte de £orenzo 2020年4月5日 (日) 06:42 (UTC)

武漢肺炎命名從未得到任何官方認可,毫無疑問違背了WHO在定名時有刻意避免在名稱中使用地域(如「中國」「武漢」等)、種族、動物物種等,以避免造成污名化的問題的方針。奉勸某些想在知識詞條的編輯中夾雜個人狹隘偏激具有煽動性的思想觀點的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多麽嚴重的歧視性犯罪。--Silversflow留言2020年5月4日 (一) 04:40 (UTC)

因為武漢肺炎一詞導致本來二月份在中國大陸解禁的維基百科再度屏蔽,且武漢肺炎,中國病毒,武漢病毒含有歧視外加地域污名化 城市酸儒文人挖坑留言2020年6月17日 (三) 09:15 (UTC)

武漢肺炎一詞導致本來二月份在中國大陸解禁的維基百科再度屏蔽[來源請求]GnolizX留言2020年6月18日 (四) 14:00 (UTC)

懂得都懂 城市酸儒文人挖坑留言2020年6月19日 (五) 12:11 (UTC)

因為武漢肺炎 中國病毒 以及之前大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的條目積壓太多,突破底線了 城市酸儒文人挖坑留言2020年6月19日 (五) 12:12 (UTC)

要不然怎麼說中共玻璃心呢,西班牙流感人家西班牙說什麼了? 心沉留言2020年12月3日 (四) 07:14 (UTC)

「具備地方歧視色彩」的敘述是否有可靠且中立的來源?

「具備地方歧視色彩」的定論是否有中立來源? 「武漢肺炎」的命名規範是根據紀念第一爆發地的科學紀念性命名原則,為何中文維基不保持中立而要額外加註中國共產黨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片面認定的「地域歧視」? 非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的命名原則不應該受到該組織規範與定性。中文維基也不應該為特定組織服務。 提議刪除「具備地方歧視色彩」等片面敘述。 只應陳述事實,代表某方立場的「帶有OO色彩」描述應刪除並移入命名爭議並寫明是誰如此認為,因為這是主觀意見。 かっ留言2020年4月6日 (一) 04:20 (UTC)

謝謝,有被笑到。
  • 目前來說,此疾病最初在中國大陸發現,最初在中國大陸流行
  • 因此,名從主人:新冠肺炎。
  • 其次,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閣下,大陸十四億人都用「新冠肺炎」作為此疾病的俗稱。
  • 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也並非所有媒體都使用「武漢肺炎」之稱,如中時電子報。「武漢肺炎」在台灣可以說是主流稱呼,但不代表全部台灣人,更不代表大陸以外的整個華語圈的稱呼。
  • 數十億人將此疾病稱為「新冠肺炎」或「COVID-19」,無論他是否來自華語圈。中文維基百科憑什麼要特意為了兩千三百萬人中的部分人服務,而不為了七百萬新馬華人,七百萬香港人中的大部分和十四億中國大陸人民的通識叫法,甚至可以將他們的理性貶為一文不名的「片面認定」。
  • 因此,名從習慣:新冠肺炎。
  • 中華民國不是WHO會員國,無法成為否認WHO的決議官方和權威性的理由。如果中華民國認為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應當受WHO的規範約束,為何仍在爭取加入WHO?在下同樣不知道世界近二百個主權國家所認可所加入的 WHO,有何理由被認定為「片面認定」。恕在下無法理解一個有着近二百個會員國得到數十億人認可的國際組織的規範,沒有對任何群體構成冒犯,竟是「片面認定」。恕在下無法理解諸多理理智友善的維基人謹慎寫下的文字,竟是在為特定組織服務。
  • 因此,名從官方:2019冠狀病毒病。
  • 此外,恕在下不知道「以第一爆發地命名」是何金科玉律,是何萬年不變的真理,以至於閣下能對國際上要求停止以地域、種族、文化來命名疾病的呼聲視而不見,對「中立、僅描述疾病類型和特徵」的新的原則視而不見,墨守即將被掃入歷史垃圾桶被一而再再而三質疑的老舊成規。對醫學無知的在下做不到,遠比閣下和閣下身邊人深諳醫學道德的國際專家恐怕也做不到。
  • 國際所推崇的、嶄新的、科學的命名方式竟會成為「片面認定」,友善、理性、謙卑的維基人對科學和中立原則的自發維護竟會成為「片面認定」,台灣苦苦爭取加入的 WHO 本着科學理性原則作出的建議性規範竟會成為「片面認定」。一部分民粹小丑鼓動兩千萬人喊出的稱呼竟會比前者更加中立,竟會比七百萬新馬華人七百萬港人中的大部分和十四億中國大陸人民的通識更加中立,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基於老舊的行將就木的一而再再而三被質疑命名習慣所產生的滑稽而又狹隘的名稱,在閣下看來竟比遵循新的規範的不帶任何地域色彩以及可能產生的不必要的偏見的嚴謹稱呼更加科學更加中立更加符合維基百科的方針,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在下同樣也無法理解閣下是怎樣做到將置國際潮流和維基方針與不顧,認為部分民粹人士的臆想必須堂而皇之地搬上維基百科,甚至將此稱為「事實」。

請網絡暴徒停止對楊宜勇院士進行政治迫害。留言2020年4月6日 (一) 11:51 (UTC)

沒錯,新冠肺炎的代表者及擁有者是中國大陸的人民群眾-AegonINVICTUS留言2020年4月6日 (一) 12:35 (UTC)
五個階段理解錯誤:
  • 第一:「事實」指「台灣除泛藍媒體之外稱呼為「武漢肺炎」之事實」。
  • 第二:「片面認定」指「該稱呼為『帶有OO色彩』之認定」為「片面意見」,並非其他名稱為「片面」。
  • 第三:中國大陸或國際上有多少人使用何種名稱,與台灣實際使用「武漢肺炎」名稱的事實沒有任何關聯,中國大陸或國際對台灣使用該名稱有任何批評或意見不應該直接冠在此事實之上而應該放在「命名爭議」章節。
  • 第四:以地域、種族、文化來紀念病毒之科學命名慣例是否道德是「命名爭議」章節可以羅列各方論點之事,與「台灣等地華人有人使用『武漢肺炎』」這項事實無關。「中立」之意義並非以人口數決定誰的意見「更中立」,而是秉持「紀錄事實」原則記錄原始樣貌不應因為人口數量而扭曲事實。僅因人口較多而扭曲現實中少數人實際使用的敘述,這才是民粹的定義。
  • 第五:中華民國在現今當下並非世界衛生組織會員國,中華民國不受中國共產黨與世界衛生組織之規範約束為明確事實,中華民國是否有意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與前述事實無關(甚者若中華民國非WHO會員則中華民國不可能「有意加入」因為已經加入)。因此,在「武漢肺炎」命名爭議的兩方面而言,認為該命名為「具備地域歧視性色彩」是反對方的「片面意見」,中華民國方面並無證據顯示認為如此,因此並非雙方都認為的共識而只是「片面認定」。也因此維基方針不應該偏好爭議中的一方將此片面意見表示在「命名爭議」章節之外。
    所以,「台灣除泛藍媒體之外稱呼為帶有地域歧視色彩的『武漢肺炎』」為不中立且片面之敘述,「台灣除泛藍媒體之外稱呼為『武漢肺炎』」為陳述事實且不植入任何觀點(包括任何人認為之國際潮流)評論之事實,符合維基方針。「帶有地域歧視色彩」等評論意見應該移動至「命名爭議」章節並明確標示意見發表者,必要時加註反對意見以求中立。--かっ留言2020年4月6日 (一) 14:16 (UTC)
  • (*)提醒: 如果按人數多少判斷條目內容是否中立的話,中華民國早就被移動到台灣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了--林可晴留言2020年4月10日 (五) 12:00 (UTC)
User:Tanpero所提人數決定論確實不恰當。但Kaminouta所提論調亦有不恰當之處,「世界衛生組織片面認定」之說顯然不恰當,世衛組織提出的「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被美國CDC英國NH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WP:可靠來源 (醫學)指定的重要醫學組織所使用,想必「片面」的說法並不恰當。Jyxyl9批判一番 2020年4月10日 (五) 14:21 (UTC)

(-)反對 世衛組織不夠中立? 城市酸儒文人挖坑留言2020年6月19日 (五) 12:09 (UTC)
(+)支持 世衛的確不夠中立 TonyTTCH留言2020年7月23日 (四) 05:39 (UTC)

編輯請求 2020-8-2

請求已處理--GnolizX留言2020年8月2日 (日) 13:37 (UTC)

請求新增藥物治療段落中關於法匹拉韋在治療該病的有效性的參考文獻如下:
Eric A Coomes, Hourmazd Haghbayan, Favipiravir, an antiviral for COVID-19?,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Volume 75, Issue 7, July 2020, Pages 2013–2014, https://doi.org/10.1093/jac/dkaa171
文中稱「Favipiravir具有抗SARS-CoV-2的體外活性」(原文為Favipiravir was identified to have activity in vitro against SARS-CoV-2, albeit requiring a high concentration compared with chloroquine or remdesivir (EC50 = 61.88 μM).),應當可以作為證明。—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RAT233對話貢獻)於2020年8月2日 (日) 07:10 (UTC)加入。

優良條目評選

2019冠狀病毒病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Herobrine 303🍀留名 疫情尚未結束,切勿放鬆警惕!🦠 2020年8月2日 (日) 08:11 (UTC)
投票期:2020年8月2日 (日) 08:11 (UTC) 至 2020年8月9日 (日) 08:11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0年9月8日 (二) 08:12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不合要求:「如條目為明顯不符合標準的情況下,可視情況考慮提前關閉討論」,故未達標準。--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8月7日 (五) 13:47 (UTC)

{{cite web}}模板的quote參數會受到地區詞轉換影響的問題

在條目2019冠狀病毒病中,第13號參考資料的原始碼為:

<ref name="weibowho"> {{Cite web |title=新名字诞生: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 |language= |url=https://m.weibo.cn/5078700027/4471066615266449 |accessdate=2020-02-14 |date=2020-02-12 |dead-url=no |quote=【新名字诞生: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昨日宣布,将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英文缩写COVID-19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website=新浪微博 世界卫生组织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200226155228/https://m.weibo.cn/status/4471066615266449? |archive-date=2020-02-26 }}</ref>

但由於條目的{{NoteTA}}使用了:

1=zh-hans:2019冠状病毒病;zh-hant:2019冠狀病毒病;zh-hk:2019冠狀病毒病;zh-tw: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導致在zh-tw的用詞模式下|quote=的參數的內容受到了地區詞轉換的影響,在zh-tw的用詞模式下顯示的引文直接變成了:

"【新名字誕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昨日宣布,將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發的疾病正式命名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英文縮寫COVID-19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這明顯嚴重曲解了原意,必須要把原始碼中|quote=參數的字符串改成2019冠状-{}-病毒病以手動阻斷地區詞轉換才行。由於將參考資料的引文進行地區詞轉換會導致曲解原意,因此本人在此建議禁用{{cite web}}模板|quote=的地區詞轉換;而我又發現{{cite web}}的|title=參數(即引文的標題)不會受到地區詞轉換的影響,但不知道這是怎麼做到的。故在此尋求社群關於是否禁止{{cite web}}模板中|quote=參數地區詞轉換的共識。——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1日 (六) 12:28 (UTC)

嘗試一下使用-{}-來阻止或搞亂轉換,應該可以解決問題。—AT2020年8月2日 (日) 08:59 (UTC)
確實可以,但這似乎不是長久之計,不知能否通過修改Module:Citation/CS1等方式直接阻止|quote=字符段中的地區詞轉換呢?因為引文標題好像不會出現這種問題。——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2日 (日) 10:20 (UTC)
我不懂。極端的做法可以刪掉quote參數,讓它失效就好,反正我自己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參數,普及率應該沒那麼高。—AT2020年8月2日 (日) 11:48 (UTC)
不行啦,quote刪除會很不方便,一堆人不會看來源所以我都用quote做註記。 --無心*插柳*柳橙汁 2020年8月2日 (日) 14:21 (UTC)
支持提出者的理由。技術上應該有方法的. Lovewhatyoudo 愛我鄉土,沒災就是福 2020年8月2日 (日) 22:08 (UTC)
|quote=的存在我聽說過,只是的確很少被使用,關於標題的轉換控制,可以找一下這句代碼:'-{zh;zh-hans;zh-hant|' .. title .. '}-',對應功能應該是這個。|quote=是否有必要這樣做,自行找一下怎樣處理。——Sakamotosan路過圍觀杯弓蛇影| 避免做作,免敬 2020年8月3日 (一) 01:01 (UTC)
@AT: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嘗試過你的方法,不過無效。SANMOSA SPQR 2020年8月9日 (日) 02:16 (UTC)
那唯有避免使用這個參數。—AT 2020年8月9日 (日) 08:30 (UTC)
然而有些時候使用這個參數是無可避免的。SANMOSA SPQR 2020年8月10日 (一) 07:22 (UTC)

2019冠狀病毒病的命名要「避免容易發音的名稱」且「避免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

2019冠狀病毒病#名稱

......在定名時有刻意避免在名稱中「使用地域、種族、動物、個人或人群,又容易發音,並且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

言下之意是要「避免使用地域、種族、動物、個人或人群的名稱」且「避免容易發音的名稱」且「避免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 可是為什麼要做到後兩者?不是應該反過來,「鼓勵容易發音的名稱」且「鼓勵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才對嗎?

在下英文不好,不清楚來源的原文到底寫了什麼,可是我可以肯定原文不可能有「避免容易發音的名稱,且避免與該疾病相關的名稱」這個意思。顯然此處引號「 」的使用出了問題,擺錯了位置,導致辭不達意。

希望各位先進能討論一下如何修改這處明顯錯誤,不要只着重避免地域歧視與污名化,結果連語法邏輯都「避免」掉了。謝謝大家!-游蛇脫殼/克勞 2020年11月16日 (一) 15:45 (UTC)

我想編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有一部份上面沒有寫到—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我誰?666?對話貢獻)於2021年1月6日 (三) 20:24 (CST)加入。

編輯請求 2021-01-10

請求已處理--GnolizX留言2021年1月10日 (日) 06:38 (UTC)

信息欄部分,將

{{cite web|title=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救援中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url=http://www.nhc.gov.cn/xcs/yhfc/202003/6b66dc745dbe4548b3c502b2cd8902f8.shtml|language=zh-cn|publishe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access-date=2020-03-17|dead-url=no}}

改為

{{cite web|title=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救援中的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url=http://www.nhc.gov.cn/xcs/yhfc/202003/6b66dc745dbe4548b3c502b2cd8902f8.shtml|language=zh-cn|publishe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access-date=2020-03-17|dead-url=no}}

(漏了一個豎線)。--C8H17OH留言2021年1月10日 (日) 06:13 (UTC)

媒體稱呼

媒體稱呼應該在此條目描述比較合適,各種對疾病的稱呼也是重定向至此條目的,如果要放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里,難道也要把媒體稱呼也重定向過去嗎?但是「武漢肺炎」指的就是病症。——Fung_Chi-Long留言2020年2月9日 (日) 07:21 (UTC)

如果有人侮辱妳是傻瓜,妳會說傻瓜指的就是妳嗎?Fung_Chi-Long。中文詞條所記錄的是真實的信息,與媒體在過去用過什麽詞語無關,那是沒有聯系的。我們必須要讓使用「武漢肺炎」壹詞的人意識到自己是錯誤的使用的是不規範的詞語,而不是導向正確的詞條,我們也必須與WHO官方命名以及英文命名保持壹致。--Silversflow留言2020年5月4日 (一) 04:38 (UTC)

@Silversflow我覺得這是早期中國宣傳導致的地方性詞語,如果是今年2、3月搜索武漢肺炎代指新型冠狀病毒沒有什麼問題(當然如果不看網絡通過地方性的公告也可能認為是武漢肺炎) Wobuzhidao haodeiwogaiming留言2020年6月7日 (日) 17:18 (UTC)

@Silversflow 是的中國武漢肺炎 TonyTTCH留言2020年8月2日 (日) 05:22 (UTC)

香港部分媒體如《蘋果日報》還在稱呼「武漢肺炎」,但作為媒體應該客觀公正,而非戴有色眼鏡。 加貝圓子留言2021年4月13日 (二) 09:22 (UTC)

COVID-19在大中華地區的發音分別是什麼?

請問COVID-19在大中華地區的發音分別是什麼?

以前我自己私下都唸「西歐V哀滴衣久」,但最近注意到一些衛福部疾管署的「防疫大作戰」廣告,得知疾管署是唸「扣V乃挺」(D直接省略不唸......),而且在國語[1]台語[2]客語海陸腔[3]客語四縣腔[4]中都統一這麼唸。

請問這是臺灣「公定」或「法定」發音嗎?若是,請問規定於那裏?以及,陸、港、澳的法定發音又是如何呢?-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6月26日 (六) 07:12 (UTC)

香港沒有法定發音,但正常情況下都是按照英語發音,至少COVID的部分是這樣。--【和平至上】💬 2021年6月26日 (六) 07:45 (UTC)
bomb、dumb、climb也不會把b唸出來啊。 --Loving You Is A Losing Game 2021年6月26日 (六) 10:56 (UTC)
那不一樣。bomb、dumb、climb不是「不會把b唸出來」,而是在現代英文裏,它們的b本來就不發音,類似的還有lamb。音標裏根本沒有b,唸出b反而是唸錯了。-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6月26日 (六) 12:05 (UTC)

我插句題外話。我把covid輸入到espeak里聽到的是「扣V」,但仔細聽好像可以聽到很輕的d的發音,而且不加d的話o的音會變,英式和美式o的發音也不太一樣,不確定文字轉語音和現實差異多大。espeak的以柯申鮑姆系統輸出的發音為「k'0vId」(那個0是半開後圓唇元音嗎?我柯申鮑姆系統系統的條目里沒查到這個元音)

我印象中先前在電視上看到「防疫大作戰」時都是用「武漢肺炎」居多,我身邊的人還有我常看的媒體上都分別用「武漢肺炎(泛綠)」和「新冠肺炎(泛藍)」居多。我真到很少在台灣聽到Covid-19這個用法,可能很少人用所以也沒有約定俗成的自己地域的發音。話說衛福部居然開始用Covid-19了?這可真新鮮。--««« · »»» 2021年6月26日 (六) 13:32 (UTC)
大約半個月前我也沒聽過臺灣人說COVID-19啊!這應該是最近版本的「防疫大作戰」刻意改用的。我看八點檔戲劇時,遇到廣告時間就看電腦,電視開着只聽不看,結果就聽到「防疫大作戰」說「扣V乃挺」,初初以為是什麼藥名,多次以後忍不住好奇心,轉頭看電視,才知道說的是COVID-19。陸港澳我不知道,但「防疫大作戰」在臺灣這樣鋪天蓋地地播放,它若刻意把此病一律改稱COVID-19,則「扣V乃挺」真的會滲入臺灣人的交談用語中的。-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6月26日 (六) 14:39 (UTC)
如果衛福部是照英文唸的,這個發音實在不標準,特別是在國語版里--««« · »»» 2021年6月26日 (六) 14:55 (UTC)
沒辦法,入聲缺失。SANMOSA Σουέζ 2021年6月27日 (日) 02:26 (UTC)
咦!COVID-19關入聲什麼事?-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6月27日 (日) 02:36 (UTC)
英文上的b、p、d、t、g、k尾音近似入聲p、t、k(我以粵語的邏輯理解,但以臺語的邏輯理解其實也一樣),如果不能夠妥善發出入聲,那英文上的b、p、d、t、g、k尾音也未必能夠很好地掌握。SANMOSA Σουέζ 2021年7月9日 (五) 04:34 (UTC)
  • 1. 關於為什麼d不發音:
2. 關於COVID-19的讀法:我記得WHO發佈COVID-19名稱的時候,譚德賽有讀,就讀作koh-vid-nineteen。而且難道你不覺得讀「C-O-V-I-D 壹玖」太累了嗎?
3. 關於大陸怎麼讀COVID-19:大陸人都講「新冠」,我身邊只有我一個用「2019冠狀病毒病」或「COVID-19」。 ——羊羊 [ 留言 貢獻 維貓報 古典音樂專題 ] 2021年6月27日 (日) 03:00 (UTC)
我基本上chinglish般叫做「科維得十九」。--Liuxinyu970226留言2021年7月4日 (日) 04:53 (UTC)
鄉音吧,臺灣的醫生有不少應是閩南語/臺語比英語要好。此外,這次病毒的前輩:SARS,臺灣一開始是念S-A-R-S,但很快就演變成「煞」,忽略R,以及S的音,例如染煞、抗煞。但COVID-19在臺灣除了發音問題,應該不會像SARS有縮讀成「煞」,都是念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補充:我覺得不用擔心發音會被某些人牽着走,就像有些人念錯或念漏某個中文或英文的讀音,但個人從來不受影響。還有一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發音太標準反而可能被嫌棄,覺得做作,除非對方是外國人。--Tp0910留言2021年6月27日 (日) 20:19 (UTC)
大中華地區的讀音我不清楚,不過英美的讀音已經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了,可以在該連結查看音標和讀音。——BlackShadowG留言維基百科20歲生日快樂! 2021年6月28日 (一) 01:22 (UTC)
這種已經是屬於瑣碎內容了。在有中文詞的情況下,標什麼英文音標?--悔晚齋臆語2021年6月29日 (二) 10:58 (UTC)
說起來這似乎不是有關維基編輯的,應該放在知識問答--««« · »»» 2021年6月29日 (二) 18:58 (UTC)
@悔晚齋君:在下沒有一定要把這個內容放進條目中,更無要求標英文音標。我只是發現臺灣衛福部疾管署的「防疫大作戰」廣告突然在各語言版本全面改稱此病為COVID-19,所以有此一問,想知道在陸港澳是怎麼唸的,但既然陸港澳居民極少把COVID-19這個詞唸出來,那就算了。總而言之,我開這個話題根本就不是為了要知道COVID-19的「英文標準發音」的。-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6月30日 (三) 05:18 (UTC)
所以在知識問答會比較好……--««« · »»» 2021年6月30日 (三) 06:01 (UTC)
澎湃新聞有篇報道音譯用了「科維德」 ,科維德、科羅娜、洛克唐:這些疫情下的新生兒名字很「新冠」--Kethyga留言2021年6月30日 (三) 19:55 (UTC)
①現在移動到知識問答也晚了,因為答案似乎已經浮現出來了。②這個女嬰叫做Covid Marie,至於」科維德·瑪麗」是記者自己翻的,恐怕連女嬰父母都不知道他們的女兒叫「科維德」這三個中文字。而在下問的是對COVID-19的官方發音,不是譯名,討論下來,似乎除了臺灣以外,大中華地區其他地方是沒有規定官方發音的。-游蛇脫殼/克勞 2021年6月30日 (三) 21:29 (UTC)
不止防疫大作戰,台灣CDC基本都在用COVID-19,我就沒看到幾個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新冠……-- ——羊羊 [ 留言 貢獻 維貓報 古典音樂專題 ] 2021年6月30日 (三) 23:22 (UTC)
樓上是大陸人吧?那你可能不清楚,台灣CDC應該是近期才開始用COVID-19的,整個台灣行政部門先前幾乎都是用「武漢肺炎」。你可參考一下2019冠狀病毒病名稱爭議#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病臺灣疫情相關爭議#名稱爭議--««« · »»» 2021年7月1日 (四) 05:15 (UTC)
我知道,我說的就是我最近看台灣CDC發現上面全是COVID-19,很震驚。我從來沒在哪個中文網站上見到過這麼多COVID-19. -- ——羊羊 [ 留言 貢獻 維貓報 古典音樂專題 ] 2021年7月2日 (五) 05:32 (UTC)

編輯請求 2021-07-29

請求已拒絕

將8.1 分佈 部分改為:

疫情自2019年12月首次爆發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1],後逐漸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2]爆發。雖然武漢是目前公認的病毒首次爆發地,但根據路透社報道[3],意大利國家衛生院(Itali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的Giuseppina La Rosa對2019年10月份採集自意大利北部的城市污水的研究[4]表明,早在2019年12月前,病毒已在意大利傳播。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佈成為全球大流行(global pandemic)性疾病[5]。--Hr1234hr留言2021年7月29日 (四) 10:23 (UTC)

  • "Samples taken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2019 tested negative."「對2019年10月份採集自意大利北部的城市污水的研究表明」有誤導性,亦未見「12月已在意大利傳播」的段落。文中說是說"COVID-19 was there in December 2019"-某人 2021年7月29日 (四) 10:52 (UTC)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流行病學溯源已有,且措辭更佳。--BlackShadowG留言2021年7月30日 (五) 00:33 (UTC)
OK--Hr1234hr留言2021年7月30日 (五) 04:00 (UTC)

參考資料

  1. ^ 新型冠状病毒—中国.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0-01-12 [2021-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中文(簡體)). 
  2. ^ COVID-19 Dashboard by the Center fo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SS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 ArcGI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23-03-10] (英語). 
  3. ^ Italy sewage study suggests COVID-19 was there in December 2019. Reuters. 2020-06-20 [2020-06-10] (英語). 
  4. ^ First detection of SARS-CoV-2 in untreated wastewaters in Italy.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20-05-23 [2020-09-20] (英語). 
  5.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Situation Report – 51 (PDF). 2020-03-11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31). 

請問「預後」是指「癒後」嗎?--Picture GN留言2022年11月28日 (一) 15:43 (UTC)

不是,是指預後。——留言2022年11月28日 (一) 16:5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