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
| ||||
---|---|---|---|---|
出生 | 赵武帝建武三年 (公元337年) 后赵平阳武阳(今长治市襄垣县) | |||
圆寂 |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 刘宋建康住道场寺(今南京市) | |||
国籍 | 东晋、刘宋 | |||
驻锡于 | 建康住道场寺僧人 | |||
师承 | 不详 |
法显(337年—422年),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县(今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人,东晋、刘宋的高僧、旅行家。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生平
[编辑]因法显的三位兄长都幼年早亡,其父亲怕殃及法显,在其三岁时便让他剃度出家为沙弥[1]。二十岁受具足戒。
后秦高祖(姚兴)弘始元年(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六十多岁高龄的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结伴,从长安(时为后秦都城)出发西行。至张掖,又遇见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共进至敦煌。
西行游历
[编辑]当时的敦煌太守李浩,供给法显等五人渡沙河(塔克拉玛干沙漠),经鄯善,至乌耆、于阗国。此时,与法显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宾,法显与其他三人渡过葱岭,到达北天竺。
法显与慧景、道整,欲前往中天竺,求取戒律。南渡小雪山时,因暴雪,慧景死于小雪山。法显与道整到达中天竺,在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华氏城)摩诃衍僧伽蓝等处得到《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萨婆多众律》、《杂阿毗昙心》、《𫄧经》二千五百偈、《摩诃僧祇阿毗昙》。
法显在中天竺三年,学习梵语。道整后来决定留在中天竺,法显则继续南行,到达东天竺的多摩梨帝国(Tamralipta,约在今日的加尔各答),继续学习、抄经和画像。
途中历尽艰险,于义熙六年(410年)到达狮子国(斯里兰卡)。在此停留两年,得到《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及《杂藏经》等。今日在斯里兰卡还留有以法显为名的地名,如法显洞。
法显在狮子国古都阿努罗陀城(巴Anurādha)到处参学后,于义熙八年(412年)带了多部原文典籍,从海路回国,途中遇风暴经耶婆提国等地,最后在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今青岛市崂山区)上岸。
携经回国
[编辑]回国后定居建康(今南京),与佛驮跋陀罗合译《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2]、《杂藏经》、《杂阿毗昙心》等经、律、论共六部24卷。其长、杂二阿含经、弥沙塞律(后来由佛陀什于刘宋景平元年七月译出)、萨婆多律抄,未得译出。
著作
[编辑]著有《法显传》(又名《佛国记》),是今日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地理、风俗和佛教等重要资料。
参考书目
[编辑]外部资料
[编辑]- 王邦维:〈法显与《法显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6)
- 法显大师求法路线
- 法显《佛国记》 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 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三《法显传》 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 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 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