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婆罗洲岛

坐标0°32′58″N 114°07′34″E / 0.54930799°N 114.12597656°E / 0.54930799; 114.12597656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婆羅洲島
婆罗洲岛
婆罗洲岛地形图
地图
自然地理
所处海域东南亚
坐标0°32′58″N 114°07′34″E / 0.54930799°N 114.12597656°E / 0.54930799; 114.12597656
所属群岛大巽他群岛
总面积743,330平方千米(287,000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3
最高海拔4,095米(13435英尺)
最高点京那巴鲁山
管辖
 汶莱
马来奕县
摩拉县
淡武隆县
都东县
 印度尼西亚
努山塔拉首都区
西加里曼丹省
中加里曼丹省
南加里曼丹省
东加里曼丹省
北加里曼丹省
 马来西亚


联邦直辖区
沙巴
砂拉越
纳闽
人口统计
人口21,258,000(2014)
人口密度21.52人/平方公里(55.74人/平方英里)
族群达雅族马来族华人汶莱马来人达雅族伊班族卡达山-杜顺人巴瑶族伦巴旺族
婆罗洲岛领土区划
婆罗洲岛的卫星照片

婆罗洲岛(中国大陆称加里曼丹岛印尼语Kalimantan,台湾称婆罗洲马来语Borneo)是东南亚马来群岛中部的一座岛屿[1]面积743,33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岛,仅次于格陵兰新几内亚,同时是亚洲第一大岛。婆罗洲岛全境由印尼、马来西亚汶莱三国管辖,是世界上被最多国家管辖的岛屿。

地理

[编辑]

大陆岛,位于东南亚,处于岛屿东南亚的中心部分,赤道将婆罗洲岛大致均分。婆罗洲岛拥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雨林,也是印尼唯一没活火山的主要岛屿。形成原因为沉水作用。

四面环海

[编辑]

临近岛屿

[编辑]

河流

[编辑]

自古以来,婆罗洲岛内陆地区的交通主要靠河流运输,有些内部山区河运更是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婆罗洲岛北部的河流可通航里程很少超过160公里,许多河运不通的内部山区仍与现代社会隔绝。

地势中高周低,水系呈放射状。以下为婆罗洲岛重要的河流。

中文 英文 马来文 长度(公里) 介绍
卡普阿斯河 Kapuas River Sungai Kapuas 1010 婆罗洲岛最长河流,在印尼西加里曼丹境内。
马哈坎河 Mahakam River Sungai Mahakam 715 婆罗洲岛第二长河流,于东加里曼丹境内。
巴里托河 Barito River Sungai Barito 650 婆罗洲岛第三长河流,于中加里曼丹境内。
拉让江 Rajang River Sungai Rajang 563 砂拉越最长河流,但祇有下游150公里利于航运。
京那峇当岸河 Kinabatangan River Sungai Kinabatangan 483 沙巴最长河流。
峇南河 Baram River Sungai Baram 402 砂拉越第二长河流。
鲁巴河 Lupar River Sungai Lupar 229 砂拉越境内。
林梦河 Limbang River Sungai Limbang 196 位于砂拉越,分隔汶莱领土的林梦省境内。

山与山脉

[编辑]

东南亚第一高峰在婆罗洲岛的东北端,沙巴昆达山境内的京那峇鲁山海拔4095.2米。

婆罗洲岛上有数条山脉

从东北端的京那峇鲁山(神山)开始,往西南延伸出一组连接的各山脉,另一端在岛的西南端,西加里曼丹境内。整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穿过岛的中部。

  1. 京那峇鲁山(神山)
  2. 依兰山脉(Iran)。
  3. 马勒山脉(Muller):为西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二省的天然分界线。
  4. 斯赫瓦纳山脉(Schwaner):也是西、中加里曼丹二省的天然分界线,此山脉上有加里曼丹地区第一高峰Gunung Bukit Raya,高2278米,在中加里曼丹境内。

在马勒山脉与斯赫瓦纳山脉交接处附近,向西延伸出一条卡普阿斯胡卢山脉(Kapuas Hulu),是西加里曼丹与砂拉越的天然交界。

在婆罗洲岛东南部,南加里曼丹境内有一条梅拉图斯山脉

气候

[编辑]

盛行赤道气团,为赤道多雨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年均温24-25℃,岛上降雨量最少的地区Sangkulirang,年降雨量也有1625毫米。11月到次年3月是降雨多的月份,7-8月少雨。越往岛的部,降雨量越少;岛内山区的降雨量比沿海地区多(年雨量达4米)。

历史

[编辑]

早期华人接触

[编辑]

约414年(晋安帝隆安十四年),中国僧侣法显印度求得佛法,回归中国途中经过南洋,曾有一提及耶婆提(Yavadvipa),根据史家的意见,认为此地是现今的婆罗洲岛

中国最早的通航纪录是出现在《梁书》里,520年(梁武帝普通元年),在中国古籍中,当时被称为渤泥、婆利、或婆罗,后来演变成婆罗乃(Brunei),也就是现在通用的汶莱一名。在三朝里,婆利都有遣送信使向中国朝贡方物,直至宋代这种接触继续保持,到了明朝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官方航海便在此时开始,最著名的要算是郑和下西洋,据记载曾两次经过渤泥。

约1375年(洪武8年),14、15世纪时华人曾在沙巴京那峇当岸河Sungai Kinabatangan)居住,有一明朝使者黄森屏传说还做过沿岸地区的统治者-拉惹(Rajah)。

约1772年(清朝乾隆37年),华人活动逐渐转移到岛西部,主要集中在一些金矿开采地区,如坤甸(Pontinak)和三发(Sambas),近百名客家人抵达坤甸,可说是开发此地的先驱者。

1777年华人罗芳伯在婆罗洲岛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世界第一个由华人所创立的“共和国”-“兰芳共和国”。国家元首称“大总制”。

1820年(道光元年),估计约有三万六千名华人居住在此矿区内。1823年(道光四年)已达十五万人之多。

荷兰势力进入自印尼苏门达腊北移至南婆罗洲岛之后,他们对华人在金矿区的利益不满,并使用权力限制华人移民贸易。尔后华人逐渐减少,不少矿工也被迫迁徙至砂拉越

政治

[编辑]
白色区域属于印尼,橘色部分属于马来西亚,绿色部分为汶莱。

分为三国领土:分别属于马来西亚联邦汶莱印尼。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属于三个受普遍承认的国家的岛屿[2][3][4]

经济

[编辑]

岛上经济林业为主,矿产资源黄金钻石石油等。

人口

[编辑]

婆罗洲岛人口分布不均匀,差别极大。因沿海地区交通较便利,受海洋调节气温较适宜,人口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及沿地区,内部山区人口稀少,居住在内部山区的多是当地土著达雅族,其聚落多沿分布。

婆罗洲岛城市及人口
排名 城市/城镇 人口 人口密度 (/km2) 国家
1 沙马林达, 东加里曼丹省 727,500 929 印度尼西亚
2 马辰, 南加里曼丹省 625,481 8,687 印度尼西亚
3 古晋, 砂拉越 617,886 332 马来西亚
4 峇厘巴板, 东加里曼丹省 557,579 1,058 印度尼西亚
5 坤甸, 西加里曼丹省 554,764 5,146 印度尼西亚
6 亚庇, 沙巴 462,963 1,319 马来西亚
7 斗湖, 沙巴 412,375 67 马来西亚
8 山打根, 沙巴 409,056 181 马来西亚
9 美里, 砂拉越 300,543 64 马来西亚
10 斯里巴加湾市, 汶莱摩拉县 300,000 490 汶莱
11 诗巫, 砂拉越 247,995 111 马来西亚
12 帕朗卡拉亚, 中加里曼丹省 220,962 92 印度尼西亚
13 拿笃, 沙巴 206,861 28 马来西亚
14 班贾尔巴鲁, 南加里曼丹省 199,627 538 印度尼西亚
15 塔拉卡恩, 北加里曼丹省 193,370 771 印度尼西亚
16 民都鲁, 砂拉越 189,146 26 马来西亚
17 山口洋市, 西加里曼丹省 186,462 370 印度尼西亚
18 根地咬, 沙巴 177,735 50 马来西亚
19 邦唐, 东加里曼丹省 143,683 353 印度尼西亚
20 维多利亚, 纳闽 85,272 950 马来西亚

岛上的稀有生物

[编辑]
婆罗洲岛丛林中的黎明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婆罗洲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B/OL] [2024] // 陈至立辞海. 7版网络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2. ^ Which Countries Share the Island of Borneo?. WorldAtlas. [2021-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美国英语). 
  3. ^ Bedford, Sam. Borneo: Explaining Which Countries Share the Island. Culture Trip. [2021-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4. ^ Map of Borneo - Where is Borneo?. geology.com. [2021-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来源

[编辑]
  • 《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海外华人经济丛书第五种,刘文荣,台北:世华经济出版社.
  • 《Ensiklopedi Nasional Indonesia Jilid8》:印尼文的印尼国家百科全书,1990年由PT Cipta Adi Pustaka出版,翻译引用了里面的Kalimantan、Dayak Suku等条目。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婆罗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出自《明史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