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印度尼西亞民族革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印度尼西亞民族革命
亞洲的非殖民化的一部分

印尼革命領袖之一蘇托莫在演說。[1]
日期1945年8月17日-1949年12月27日
地點
結果

荷蘭軍事勝利
印尼政治勝利

  • 荷蘭承認印度尼西亞獨立。
參戰方

 印度尼西亞

內部衝突:

印尼伊斯蘭武裝部隊
人民民主陣線(印度尼西亞)

 荷蘭(從1946年開始)

 英國(直到1946年)

軸心國部分:
 大日本帝國(直到1946年)

 大日本帝國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直到1945年8月17日)
指揮官與領導者
印度尼西亞 蘇加諾
印度尼西亞 蘇迪曼
印度尼西亞 蘇哈托
荷蘭 斯普爾
荷蘭 穆克英語Hubertus van Mook
荷蘭 曼瑟爾格
英國 克里斯蒂森
兵力

印度尼西亞:183,000
日本志願軍
:3,000
英屬印度志願兵
:600
建國青年團:16,000
荷軍
20,000(最少)-150,000(最多)
英軍:30,000以上(最多)[2]
傷亡與損失
印度尼西亞:
約45,000到100,000死亡
日本志願軍
1,000日本志願軍陣亡
印度叛逃者:
525印度叛逃者死亡

英軍:980英軍死亡

荷軍: 4,585荷蘭軍隊陣亡

印度尼西亞民族革命印尼語Revolusi Nasional Indonesia),又稱印度尼西亞獨立革命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是印度尼西亞荷蘭帝國之間的一場武裝衝突外交博弈,以及社會內部的革命。印度尼西亞於1945年正式宣布獨立,而荷蘭直到1949年底才承認印尼獨立。印尼獨立運動始於1908年,印度尼西亞人稱之為「印度尼西亞民族覺醒」。革命共持續四年,期間發生過零星但充滿血腥的武裝衝突。印尼國內亦發生政治及公眾暴亂,並面臨兩次重大的國際外交干預。儘管荷蘭軍隊可以控制共和黨位於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中心地帶的城鎮,但無法控制村莊,荷蘭軍隊因此最終沒有戰勝印尼軍隊。印尼最終佔上風,國際外交與在爪哇等地的武裝衝突是兩大原因。革命結束了荷蘭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殖民統治,儘管世襲種姓制度及地方統治者的權力被削弱,但大多數人的經濟或政治命運並未得到顯著改變,僅有少數印尼人在商業上發揮了較大作用。

歷史

[編輯]
1946年爪哇島上持竹矛與日本步槍的獨立革命軍
印尼獨立軍所使用的日本陸軍戰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於1942年侵略印度尼西亞,由於歐洲荷蘭本土被德國佔領,駐印尼荷蘭軍隊很快就投降,印尼進入印尼日佔時期。日本以解放的名義占領印尼之後,遂廢除荷蘭殖民體制,鼓勵支持印尼民族主義,重用民族主義者如蘇卡諾等。創設新的印尼語學校,並在各地成立青年會和奉公組織,藉此拉攏印尼人領袖,與積極培養精英份子。且成立了鄉土防衛義勇軍,對印尼的將校施以武士道教育,用日軍準則來訓練印尼士兵,雖原定是用來配合日軍攻勢,但這支經過訓練的部隊後來也就成為印尼獨立軍的主幹。隨著太平洋局勢惡化,日軍對於印尼自主地位仍缺乏動力,並一如歷來為了資源的侵略者,開始要求農民大量上繳糧食充軍,並強徵大量印尼人民作為勞工,這導致了飢荒,有數百萬人因此逝世。蘇卡諾當局配合日軍要求,血腥鎮壓對日本不滿的人士,矛盾遂逐漸累積。[3]

印尼獨立聲量逐漸加劇而日本殖民當局控制不住的情況下,因此日方1944年9月3日由日本首相小磯國昭發表了「小磯聲明日語小磯声明」,打算解決無止盡管理印尼的問題;1945年3月成立獨立準備調查會日語独立準備調査会,開始審議印尼獨立後的新憲法工作,1945年8月7日讓蘇卡諾維任主席,成立獨立準備委員會日語独立準備委員会。不過日本就在8月15日宣告投降,隔天獨立準備委員會和日本駐印尼高層,在日本海軍少將前田精宅第聚會私下研議,繞過日本當局的談判立刻獨立,並於8月17日午後開記者會,正式對外發表印尼獨立宣言。但是使原本的歐洲宗主國不滿,荷蘭與附近馬來半島上的英國圖謀再次攻打東南亞,而且與印尼獨立軍發生長達4年的戰鬥。

蘇卡諾所獻的石碑

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

[編輯]

二次大戰日本投降之後,印尼提出印度尼西亞獨立,原本為宗主國的荷蘭企圖繼續殖民印度尼西亞,於是派遣十四萬大軍進入印尼,與獨立軍爆發戰爭。雖然盟軍命令,日軍不得將武器交給印尼獨立派勢力,各地還是有部分的日軍部隊,私底下供應武器給其訓練的印尼獨立軍;同時日本部分同情印尼人士開始與印尼民族主義者合作,但是急於得到武器的印尼獨立軍,加上累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恩怨,因不滿的情緒而搶劫了日本人,並攻打日本占領當局的軍火庫,史稱「五日戰役英語Battle of Semarang」,在衝突中約有850名日軍戰死,印尼獨立軍打敗日軍侵略者後,則繳獲得了三萬把以上的三八式步槍以及各式火砲,將之用於後續反抗戰爭中。[4]總之,儘管雙方在局部有一些衝突,但後來有將近3,000人的舊日本帝國軍人,解編後自願留在當地幫助印尼獨立,這些日本兵為印度尼西亞的獨立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不但協助指導人民防衛隊,並且退役之後還再度投入實際參與戰鬥,最後約一千人戰死,這些戰死者直到今日還被印尼人視為開國英雄,在印尼的獨立紀念日上,還可以看到他們出席的身影接受人民的歡呼。[5][6]

印尼獨立戰爭是20世紀最重大的革命之一,鬥爭持續了四年多,期間有零星但血腥的武裝衝突、印尼國內政治和社會的動盪,以及兩次主要的國際外交干預。荷軍無法戰勝印尼獨立軍,戰況陷入膠著。[7]儘管荷軍能夠控制印尼共和國在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上核心地帶的城鎮,卻無法控制村莊和郊區。除了爪哇島和其他島上印尼人的武裝抵抗,印尼共和國還通過國際外交手段獲得獨立支持。[7] 最終在美國和聯合國的斡旋下,荷蘭被迫與印尼在海牙展開談判,並於1949年11月2日簽署《圓桌協定》,同意該年12月向「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移交主權。[8]

台灣相關人物

[編輯]

東京外語大學荷蘭語科畢業後任職於日本外務省的臺灣人陳智雄因精通六種語言而被派至印尼,戰後對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獨立運動頗為同情,乃藉荷蘭籍夫人為掩護,暗中提供日軍遺留下來的大批武器,援助印尼的獨立革命軍,因而被荷蘭軍政府逮捕並囚禁達一年之久。印尼獨立後,首任總統蘇卡諾有感於陳智雄的冒死義援,遂待他如國賓,並授以榮譽國民的最高榮譽。決定獻身於台灣獨立運動的陳智雄接受設於日本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廖文毅的委任,擔任其駐東南亞巡迴大使一年。透過陳智雄的良好關係及人脈,廖文毅曾於1955年應邀參加了在印尼舉行的「萬隆會議」,使他的國際聲望達到了最高點。陳智雄後於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1963年遭中國國民黨政府殺害,他居住於印尼的女兒陳雅芳(Vonny Chen)多次來臺祭悼。[9][10][11][12]

出生臺灣臺南州臺籍日本兵李柏青(日本名宮原永治、印尼名烏瑪爾·哈托諾(Umar Hartono)[13])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並沒有向同盟國軍投降,認同日本政府所提「亞洲殖民地解放」的理想,他和同僚九百多名日軍選擇加入印尼游擊隊,向荷蘭的殖民政府宣戰,同袍中有半數為印尼的獨立戰爭犧牲。為感謝日籍游擊隊員的貢獻,印尼政府於2005年8月17日邀哈托諾以建國英雄的身份,獲邀出席印尼建國六十週年慶典。[14][15]2009年,做為當地殘留日本兵所組成的福祉之友會(福祉友の會)顧問,哈托諾再因為促進日本與印尼關係,以及增進印尼日裔福祉,獲日本政府頒發旭日單光章。[16]

1958年蘇卡諾總統訪問日本時贈送了一座石碑,表揚日本軍人市來龍夫與吉住留五郎對印尼獨立做出的偉大貢獻,這塊石碑建在東京青松寺,碑文為:

市来龍夫君と吉住留五郎君へ。独立は一民族のものならず全人類のものなり。1958年8月15日東京にて。スカルノ 致市來龍夫君與吉住留五郎君。獨立非一個民族的成就,而是全人類的成就。1958年8月15日於東京。蘇卡諾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Frederick, William H. In Memoriam: Sutomo (PDF). Indonesia (Cornell Modern Indonesia Project). April 1982, 33: 127–128 [2021-08-18]. seap.indo/1107016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1). 
  2. ^ Sejarah Indonesia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29160018/http://gimonca.com/sejarah/sejarah08.shtml. [2012-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9).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3. ^ 太平洋戰爭75周年:日軍侵略與東南亞的去殖民化. [2019-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4). 
  4. ^ 1945年9月2日から約半年の間に、日本軍はインドネシア側との衝突で627人の死者を出した。そのなかでも1945年10月、中部ジャワ州のスマランで発生した日本軍部隊とインドネシア人獨立派との衝突(スマラン事件)では日本側に187人、インドネシア側に2,000人近い犠牲者が出た(後藤乾一「戦後日本・インドネシア関係史研究序説」、『社會科學討究』40巻2號、1994年12月、358-359頁)。
  5. ^ 畠山清行、p675-676頁。各國の獨立運動支援のために武器を持ったまま義勇軍に加わる者も少なくなかった。インドネシアの場合、その數は通常3千人といわれ、千人がオランダ軍との戦いで獨立義勇軍の兵士として戦死、千人がインドネシア獨立後に日本へ帰國、千人がインドネシアに帰化したといわれる。帰化組は國の英雄とされ、死亡後は國立英雄墓地に埋葬されている。
  6. ^ 約2,000人の元日本軍兵は祖國に帰らず、そのまま除隊(この時點で日本軍籍は消滅)、殘留してインドネシア獨立軍に參加し、降伏時所持していた兵器物資を橫流しした者、軍政資材をそのまま利用し獨立運動の広報・宣伝に當たった者もいた(『アジアに生きる大東亜戦爭』ASEANセンター編/『アジア獨立への道』田中正明など)。ある者はインドネシア人と結婚して家庭を築き、またある者はイスラームに改宗するなどして現地社會に溶け込み、インドネシア獨立戦爭の終了後も日本に帰還する者は少なかった。なお、陸軍第16軍の作戦參謀を務めた宮元靜雄によると、帰隊者・死亡者をのぞく現地逃亡殘留兵は総計277名で、そのうち166名はジャワのバンドン地區の將兵であった(宮元、1973年、375頁)。
  7. ^ 7.0 7.1 Friend (2003), page 35
  8. ^ 高艷傑. “建而不交”:冷战前期的中国与印尼关系. 搜狐. [202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 
  9. ^ 50年前就義 高喊「台灣獨立萬歲」 第一烈士陳智雄 獨派追思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自由時報, 2013-6-28
  10. ^ 紀念台獨第一烈士陳智雄就義50年記者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新頭殼, 2013-6-27
  11. ^ 莊孟學悼念台灣獨立建國先烈勇者陳智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守護聯盟周刊
  12. ^ 台灣神陳智雄之女Vonny Chen(陳雅芳)聖山巡禮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13. ^ Legacy of Japanese 'Merdeka' veterans lives on. The Jakarta Post. 2004-06-27 [2013-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4). 
  14. ^ 台灣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vie Walker, 2013年7月6日(土)公開
  15. ^ 印尼建國英雄-李柏青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07/13/2011
  16. ^ 平成21年春の外國人敘勲受章者名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09-04-29

來源

[編輯]
書籍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