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朱培德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朱培德
 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
任期
1929年9月11日—1932年3月16日
前任何應欽
繼任蔣中正
中華民國 第2任江西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27年11月7日—1929年9月10日
前任李烈鈞
繼任魯滌平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89年10月6日
 大清雲南省雲南府祿豐縣
逝世1937年2月17日(1937歲—02—17)(47歲)
 中華民國南京市鼓樓醫院
死因醫療事故引發敗血病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朱培德(1889年(光緒十五年)10月6日—1937年2月17日),字益之雲南祿豐人,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1],歷任廣州警備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江西省主席(1927年2月)、參謀總長、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等職。1937年2月17日因醫療事故去世。

經歷

[編輯]

早年

[編輯]
朱培德

其先祖朱化孚明代湖廣按察使,其父朱秉堃系清代舉人,出任廣通(今屬祿豐縣)猴鹽井山長時,攜全家同往。雲南昆明講武堂第一期畢業,與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是同期同學,兩人就讀期間因成績優異並稱為「模範二朱」,曾參加雲南辛亥。1917年率部加入孫文領導之護法戰爭,成為廣東方面之主要武力之一[2]:171

中年

[編輯]
著一級上將大禮服的朱培德上將

1925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後,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任軍長[2]:171。10月1日,陳炯明派人遊說朱培德加入其陣營,並表示陳與熊克武早有約定,只待其同意;朱大怒,下令將來人拘捕,並報告國民政府[2]:171。政府方面得知後,經查證又發現新證據,覺得事機危迫,立即於10月3日將熊克武扣押,是為「熊克武事件」[2]:171。蔣與朱培德於10月5日換訂蘭譜,結為兄弟[2]:171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曾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2]:171。1927年4月,任命朱德為南昌市公安局長。1927年7月底上廬山療養,委託朱德負責南昌事宜,客觀上為八一南昌起義提供了條件。據朱德1959年自述,南昌起義後有人曾作一副對聯上聯「朱培德朱德無德」,指責他辜負朱培德的同窗情誼及提拔任用[3]

全國統一後,曾任國民政府委員、參謀本部參謀總長、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訓練總監部訓練總監等職[2]:171。蔣亦頗為信任朱培德,自1932年3月起,請其擔任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協助處理會內日常事務,並參與中國抗日戰爭之準備工作,是蔣軍事上倚重之幕僚[2]:172。朱屬於較溫和的反共派,在反對共產黨的同時,也沒有採取太多的暴力手段,曾「禮送」紅軍指揮官方志敏離開其控制區。1935年4月,國民政府特任陸軍一級上將[2]:171

1937年1月1日,蔣中正在南京召見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朱培德、重慶行營主任顧祝同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甘肅綏靖公署主任朱紹良、參謀本部廳長林蔚等會商,決定「以政治為主、軍事為從方略,以解決西北問題」,並令顧祝同駐節潼關,指揮陝、甘軍事[4]:5327

逝世

[編輯]

1937年2月7日朱培德在南京在鼓樓醫院住院治療。2月15日國民黨召開五屆三中全會,朱培德帶病出席會議,與會期間注射德國進口的抗貧血藥劑。因風寒注射針劑,引發敗血病,於2月17日凌晨6時入住南京鼓樓醫院醫治,至晚上10時病情急劇惡化,延至11時20分病逝[2]:172。2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朱培德上將病逝[4]:5368。2月18日蔣親往弔唁;2月19日赴停靈之仁孝殯儀館視察治喪相關事務;2月20日朱培德遺體大殮,蔣親臨主祭[2]:173。2月21日,朱培德靈柩移往毘盧寺,親往迎靈,並主持安靈禮[2]:173

3月3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朱培德,特予國葬[4]:5384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郭廷以 (編).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9. 甲、中央政治會議決議任蔣中正為特級上將,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何應欽、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陳濟棠為一級上將。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呂芳上策劃,王奇生、汪朝光、邵銘煌、林桶法、金以林、黃道炫、楊維真、劉維開、羅敏著. 《蔣介石的親情、友情與愛情》. 台北市: 時報文化. 2011-03-18. 
  3. ^ 开国领袖最爱的庐山别墅. [2016-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4. ^ 4.0 4.1 4.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