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獨裁政體: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Hanteng留言 | 贡献
此模版使用必需要至討論頁說明 撤销Legolas1024讨论)的版本29593388
Hanteng留言 | 贡献
(未显示3个用户的1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orms of government}}
{{Forms of government}}
'''独裁政體'''({{lang-en|'''dictatorship'''}})又稱'''獨裁體制''',現代[[政治學]]概念,指對人民生活及行動進行廣泛且極端控制的政治形式或政治系統{{R|大英百科全書}},是和民主相對立的概念<ref name="畢家湘1991"/><REF name="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20卷"/><REF name="吳明鎬1990"/>。獨裁體制的英文字源來自拉丁文的「[[专政]]」<ref name="林韦,徐荇,苏沛1983"/>,獨裁體制的統治權常由一人或一集團所壟斷<ref name="畢家湘1991"/>,通過不同鎮壓的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REF name="Power2008"/>。

'''独裁政體'''({{lang-en|'''dictatorship'''}})又稱'''獨裁體制''',現代[[政治學]]概念,指對人民生活及行動進行廣泛且極端的控制的政治形式或政治系統{{R|大英百科全書}},和民主為相反對立的概念<ref name="畢家湘1991"/><REF name="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20卷"/><REF name="吳明鎬1990"/>。獨裁體制的英文字源來自拉丁文的「[[专政]]」<ref name="林韦,徐荇,苏沛1983"/>,獨裁體制的統治權常由一人或一集團所壟斷<ref name="畢家湘1991"/>,通過不同鎮壓的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REF name="Power2008"/>。


因為獨裁體制導致[[集權]]、[[極權]]而違反[[人民主權]]原則、違背{{link-en|有限政府|Limited_government}}及[[權力分立|權力分立和制衡]]({{lang-en|checks and balances}})等政府組織原則,近代以來的政治理論都反對獨裁政體,認為此[[政體]]侵害和違背民眾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REF name="楚树龙唐虹2006"/>
因為獨裁體制導致[[集權]]、[[極權]]而違反[[人民主權]]原則、違背{{link-en|有限政府|Limited_government}}及[[權力分立|權力分立和制衡]]({{lang-en|checks and balances}})等政府組織原則,近代以來的政治理論都反對獨裁政體,認為此[[政體]]侵害和違背民眾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REF name="楚树龙唐虹2006"/>


近現代的常見的独裁政體有[[考迪罗|军阀独裁统治]]<REF name="世界史 "/>及[[一黨專政]]的[[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独裁<ref name="畢家湘1991"/>。
近現代的常見的独裁政體有[[考迪罗|军阀独裁统治]]<REF name="世界史 "/>及[[一黨專政]]的[[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独裁<ref name="畢家湘1991"/>。

==世界政體分類及分佈==
[[File:DD classification 2008 dataset Cheibub visualized hanteng zhs.png|520px|thumb|世界各政體的民主-獨裁DD分類(引用來源<ref name="Cheibub2010"/>:原資料集包括202國家從1946或該國政體獨立的年開始到2008年,此圖僅呈現2008年資料)]]
政治科學有多種評估政體是否民主及是否獨裁的評估及量化指標,而其中民主-獨裁分類({{lang-en|DD Classification}})資料集將世界各國粗分成民主及獨裁政體兩大類型後,再將民主的再細分成:议会制、混合型(半总统制)、总统制;独裁的再細分成:皇家、国家非军事、军事,右圖呈現該資料集的2008年度資料<ref name="Cheibub2010">[https://sites.google.com/site/joseantoniocheibub/datasets/democracy-and-dictatorship-revisited Cheibub, José Antonio, Jennifer Gandhi, and James Raymond Vreeland. 2010.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Revisited.” Public Choice, vol. 143, no. 2-1, pp. 67-101.]</ref>。

由於近年來獨裁政體參與[[聯合國]]主要的單位日漸增多<ref>[http://www.dw.de/opinion-united-nations-of-democracies-and-dictatorships/a-2517881-1 United Nations of Democracies and Dictatorships?]</ref>,引發有關如獨裁政權取得[[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席次的相關爭議,如[[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沙烏地阿拉伯]]等等國家<ref>[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3/11/12/us-un-rights-council-idUSBRE9AB12720131112 China, Cuba, Russia, Saudi elected to top U.N. rights body]</ref><ref>[http://www.foxnews.com/world/2013/11/12/china-russia-in-line-for-top-un-human-rights-body/ China, Russia in running for top UN human rights body]</ref><ref>[http://www.thenewamerican.com/world-news/item/16936-ruthless-tyrants-win-seats-on-un-human-rights-council Ruthless Tyrants Win Seats on UN “Human Rights” Council]</ref>

雖然[[民主政體]]未必就能完全避免違反[[人權]]的問題,但政體的結構性因素使獨裁政權更易於違反人權<ref>Gene Sharp, [http://www2.fiu.edu/~fcf/struct.html STRUCTURAL APPROACH TO HUMAN RIGHTS] Nonviolent Sanctions News, Spring 1994 issue
Vol. V. No. 4.</ref>。


==歷史==
==歷史==
第35行: 第43行:
[[File:INF3-331_Unity_of_Strength_Chiang-Kai-Shek_and_Winston_Churchill_heads,_with_Nationalist_China_flag_and_Union_Jack.jpg|thumb|right|180px|二次世界大戰時,蔣介石和丘吉尔並列的海報]]
[[File:INF3-331_Unity_of_Strength_Chiang-Kai-Shek_and_Winston_Churchill_heads,_with_Nationalist_China_flag_and_Union_Jack.jpg|thumb|right|180px|二次世界大戰時,蔣介石和丘吉尔並列的海報]]
[[File:Cultural_Revolution_poster.jpg|thumb|right|180px|宣傳推廣[[毛澤東]]個人領導的[[文化大革命]][[宣傳]]海報]]
[[File:Cultural_Revolution_poster.jpg|thumb|right|180px|宣傳推廣[[毛澤東]]個人領導的[[文化大革命]][[宣傳]]海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亞洲及非洲成立的新興國家,由於沒有強而有力的[[中產階級]]及面臨當地傳統統治階級的挑戰,從西方殖民勢力習承而來的現代憲法常行不通而成廢紙,獨裁者很快就取得權力。在這些國家裡,有部份的民選出來的[[總統]]或[[總理]]以成立[[一黨專政]]及打壓反對者的方式取得權力,而另外的則是以軍隊武力取得政權並建力[[軍事獨裁]]。{{R|大英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亞洲及非洲成立的新興國家,由於沒有強而有力的[[中產階級]]及面臨當地傳統統治階級的挑戰,從西方殖民勢力習承而來的現代憲法常行不通而成廢紙,獨裁者很快就取得權力(例子見[[#Coppa2006list|此處的列表]])。在這些國家裡,有部份的民選出來的[[總統]]或[[總理]]以成立[[一黨專政]]及打壓反對者的方式取得權力,而另外的則是以軍隊武力取得政權並建力[[軍事獨裁]]。{{R|大英百科全書}}


在近代中國,[[中国国民党]]在[[蔣介石]]領導时期垄断人民權力,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成為實質的中央政府,而成為以蒋介石一人意志的标准独裁政体
在近代中國,[[中国国民党]]在[[蔣介石]]領導时期垄断人民權力,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成為實質的中央政府,而成為以蒋介石一人意志的标准独裁政体
第52行: 第60行:
共產主義下的獨裁政權在衰弱過程中,會經歷一段法西斯時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是很好的例子<ref name="哲列夫2007">{{cite book|author1=哲列夫|author2=錢佳緯 (英語)|author3=Zhelyu Zhelev|title=法西斯主義|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qHArQwAACAAJ|year=2007|publisher=臺灣民主基金會|isbn=978-986-82904-1-9}}</ref>。於《世界法西斯》百科全書中,關於〈中國〉的條目將197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後毛時代稱為往準法西斯國家({{lang-en|quasi-fascist state}})轉型的獨裁政體,名義上的意識型態還是[[馬克思主義]],實質為{{link-en|發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收復故土主義|收復故土]][[民族統一主義引起的紛爭|民族統一主義]](developmental irrendentist nationalism),2001年7月[[江澤民]]以國家及政黨領導人身份建議資本家可加入共產黨成為黨員,鞏固此準法西斯國家的轉型<ref name="Chang2006"/>。
共產主義下的獨裁政權在衰弱過程中,會經歷一段法西斯時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是很好的例子<ref name="哲列夫2007">{{cite book|author1=哲列夫|author2=錢佳緯 (英語)|author3=Zhelyu Zhelev|title=法西斯主義|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qHArQwAACAAJ|year=2007|publisher=臺灣民主基金會|isbn=978-986-82904-1-9}}</ref>。於《世界法西斯》百科全書中,關於〈中國〉的條目將197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後毛時代稱為往準法西斯國家({{lang-en|quasi-fascist state}})轉型的獨裁政體,名義上的意識型態還是[[馬克思主義]],實質為{{link-en|發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收復故土主義|收復故土]][[民族統一主義引起的紛爭|民族統一主義]](developmental irrendentist nationalism),2001年7月[[江澤民]]以國家及政黨領導人身份建議資本家可加入共產黨成為黨員,鞏固此準法西斯國家的轉型<ref name="Chang2006"/>。


==世界政體分類分佈==
==現代亞洲及非洲獨裁政體及獨裁者列表==
{{anchor|Coppa2006list}}
[[File:DD classification 2008 dataset Cheibub visualized hanteng zhs.png|520px|thumb|世界各政體的民主-獨裁DD分類(引用來源<ref name="Cheibub2010"/>:原資料集包括202國家從1946或該國政體獨立的年開始到2008年,此圖僅呈現2008年資料)]]
下表列出普遍認為的現代亞洲及非洲新興國家出現過的獨裁政體及其獨裁統治者,來源依據為《现代独裁者百科全书:从拿破仑到现在》{{R|Coppa2006}},其收錄判斷原則為:{{R|Coppa2006|page1=xx}}
政治科學有多種評估政體是否民主及是否獨裁的評估及量化指標,而其中民主-獨裁分類({{lang-en|DD Classification}})資料集將世界各國粗分成民主及獨裁政體兩大類型後,再將民主的再細分成:议会制、混合型(半总统制)、总统制;独裁的再細分成:皇家、国家非军事、军事,右圖呈現該資料集的2008年度資料<ref name="Cheibub2010">[https://sites.google.com/site/joseantoniocheibub/datasets/democracy-and-dictatorship-revisited Cheibub, José Antonio, Jennifer Gandhi, and James Raymond Vreeland. 2010.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Revisited.” Public Choice, vol. 143, no. 2-1, pp. 67-101.]</ref>。
# 統治者在追求和行使權力時,將正常政府程序棄而不顧。
# 使用法律以外手段來達成目的且/或延長其任期。

可點選標題中的洲別及國家名進行排列。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style='width:Continentem'|洲別
!style='width:Regionem'|{{link-en|地理亞區(聯合國定義)|United_Nations_geoscheme#List of regions and subregions}}
!style='width:Stateem'|國家政體名
!style='width:Nameem'|獨裁者名
!style='width:Descriptionem'|描述及來源
|-
|[[非洲]]||[[西非]]||{{flag|NGA}}||{{link-en|萨尼·阿巴查|Sani Abacha}}||{{R|Coppa2006|page1=1}}
|-
|[[非洲]]||[[北非]]||{{flag|SDN}}||{{link-en|易卜拉欣·阿布德|Ibrahim Abboud}}||{{R|Coppa2006|page1=2}}
|-
|[[亞洲]]||[[南亞]]||{{flag|AFG}}||[[哈菲佐拉·阿明]]||{{R|Coppa2006|page1=3}}
|-
|[[非洲]]||[[東非]]||{{flag|UGA}}||[[伊迪·阿明]]||{{R|Coppa2006|page1=4}}
|-
|[[亞洲]]||[[西亞]]||{{flag|PSE}}||[[亚西尔·阿拉法特]]||{{R|Coppa2006|page1=12}}
|-
|[[亞洲]]||[[西亞]]||{{flag|SYR}}||[[巴沙尔·阿萨德]]||{{R|Coppa2006|page1=16}}
|-
|[[亞洲]]||[[西亞]]||{{flag|SYR}}||[[哈菲兹·阿萨德]]||{{R|Coppa2006|page1=18}}
|-
|[[亞洲]]||[[西亞]]||{{flag|TUR}}||[[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R|Coppa2006|page1=21}}
|-
|[[非洲]]||[[東非]]||{{flag|MWI}}||[[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R|Coppa2006|page1=22}}
|-
|[[非洲]]||[[北非]]||{{flag|SDN}}||[[奥马尔·巴希尔]]||{{R|Coppa2006|page1=26}}
|-
|[[非洲]]||[[西非]]||{{flag|NGA}}||{{link-en|阿赫馬·貝羅|Ahmadu Bello}}||{{R|Coppa2006|page1=30}}
|-
|[[亞洲]]||[[南亞]]||{{flag|PAK}}||[[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R|Coppa2006|page1=31}}
|-
|[[非洲]]||[[中部非洲]]||{{flag|CAF}}||[[让-贝德尔·博卡萨]]||{{R|Coppa2006|page1=32}}
|-
|[[非洲]]||[[北非]]||{{flag|DZA}}||[[胡阿里·布迈丁]]||{{R|Coppa2006|page1=33}}
|-
|[[非洲]]||[[北非]]||{{flag|TUN}}||[[哈比卜·布尔吉巴]]||{{R|Coppa2006|page1=34}}
|-
|[[非洲]]||[[南部非洲]]||{{flag|ZAF}}||{{link-en|曼戈苏图·布特莱齐|Mangosuthu Buthelezi}}||{{R|Coppa2006|page1=40}}
|-
|[[亞洲]]||[[東亞]]||{{flag|ROC}}||[[蔣中正]]||{{R|Coppa2006|page1=56}}
|-
|[[亞洲]]||[[東亞]]||{{flag|ROC}}||[[蔣經國]]||{{R|Coppa2006|page1=57}}
|-
|[[亞洲]]||[[東亞]]||{{flag|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霍尔洛·乔巴山]]||{{R|Coppa2006|page1=60}}
|-
|[[亞洲]]||[[東亞]]||{{flag|PRC}}||[[周恩來]]||{{R|Coppa2006|page1=62}}
|-
|[[亞洲]]||[[東亞]]||{{flag|ROK}}||[[全斗煥]]||{{R|Coppa2006|page1=62}}
|-
|[[亞洲]]||[[東亞]]||{{flag|PRC}}||[[鄧小平]]||{{R|Coppa2006|page1=68}}
|-
|[[亞洲]]||[[東南亞]]||{{flag|VNM}}||[[胡志明]]||{{R|Coppa2006|page1=107}}
|-
|[[亞洲]]||[[東亞]]||{{flag|PRC}}||[[胡錦濤]]||{{R|Coppa2006|page1=119}}
|-
|[[亞洲]]||[[西亞]]||{{flag|IRQ}}||[[薩達姆·海珊]]||{{R|Coppa2006|page1=120}}
|-
|[[亞洲]]||[[東亞]]||{{flag|PRC}}||[[江澤民]]||{{R|Coppa2006|page1=122}}
|-
|[[亞洲]]||[[西亞]]||{{flag|TUR}}||[[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R|Coppa2006|page1=129}}
|-
|[[非洲]]||[[東非]]||{{flag|KEN}}||[[喬莫·肯亞塔]]||{{R|Coppa2006|page1=130}}
|-
|[[亞洲]]||[[東亞]]||{{flag|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尤睦佳·泽登巴尔]]||{{R|Coppa2006|page1=312}}
|-
|[[亞洲]]||[[東亞]]||{{flag|PRK}}||[[金日成]]||{{R|Coppa2006|page1=141}}
|-
|[[亞洲]]||[[東亞]]||{{flag|PRK}}||[[金正日]]||{{R|Coppa2006|page1=143}}
|-
|[[亞洲]]||[[東南亞]]||{{flag|SGP}}||[[李光耀]]||{{R|Coppa2006|page1=157}}
|-
|[[亞洲]]||[[東南亞]]||{{flag|KHM}}||[[龍諾]]||{{R|Coppa2006|page1=165}}
|-
|[[亞洲]]||[[東亞]]||{{flag|PRC}}||[[毛澤東]]||{{R|Coppa2006|page1=172}}
|-
|[[非洲]]||[[北非]]||{{flag|EGY}}||[[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R|Coppa2006|page1=192}}
|-
|[[非洲]]||[[北非]]||{{flag|Muhammad Ali Dynasty}}||[[穆罕默德·阿里帕夏]]||{{R|Coppa2006|page1=194}}
|-
|[[亞洲]]||[[南亞]]||{{flag|PAK}}||[[佩爾韋茲·穆沙拉夫]]||{{R|Coppa2006|page1=198}}
|-
|[[非洲]]||[[北非]]||{{flag|EGY}}||[[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R|Coppa2006|page1=211}}
|-
|[[亞洲]]||[[東南亞]]||{{flag|MMR}}||[[吳奈溫]]||{{R|Coppa2006|page1=212}}
|-
|[[非洲]]||[[東非]]||{{flag|TZA}}||[[朱利葉斯·尼雷爾]]||{{R|Coppa2006|page1=224}}
|-
|[[非洲]]||[[東非]]||{{flag|UGA}}||[[米尔顿·奥博特]]||{{R|Coppa2006|page1=222}}
|-
|[[亞洲]]||[[東亞]]||{{flag|KOR}}||[[朴正熙]]||{{R|Coppa2006|page1=229}}
|-
|[[亞洲]]||[[東南亞]]||{{flag|KHM}}||[[波布]]||{{R|Coppa2006|page1=240}}
|-
|[[亞洲]]||[[南亞]]||{{flag|Qajar dynasty}}||[[礼萨汗]]||{{R|Coppa2006|page1=254}}
|-
|[[亞洲]]||[[東亞]]||{{flag|KOR}}||[[盧泰愚]]||{{R|Coppa2006|page1=261}}
|-
|[[非洲]]||[[北非]]||{{flag|EGY}}||[[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R|Coppa2006|page1=268}}
|-
|[[亞洲]]||[[東南亞]]||{{flag|IDN}}||[[蘇哈托]]||{{R|Coppa2006|page1=296}}
|-
|[[亞洲]]||[[東南亞]]||{{flag|IDN}}||[[蘇卡諾]]||{{R|Coppa2006|page1=297}}
|-
|[[亞洲]]||[[東亞]]||{{flag|Empire_of_China}}||[[袁世凯]]||{{R|Coppa2006|page1=325}}
|-
|}


==類近概念區分==
==類近概念區分==
第167行: 第286行:
}}</ref>
}}</ref>


<ref name="Coppa2006">{{cite book|author=Frank J. Coppa|title=Encyclopedia of Modern Dictators: From Napoleon to the Present|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gTv99LBYSL4C&pg=PA330|date=1 January 2006|publisher=Peter Lang|isbn=978-0-8204-5010-0}}</ref>


<ref name="游梓翔2006">{{cite book|editor=游梓翔|title=領袖的聲音: 兩岸領導人重要演講選輯, 1906-2006|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TfGuUQNwVyEC&pg=PA123|year=2006|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78-957-11-4276-0|pages=123–|quote=毛澤東演講:「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 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的專政。」}}</ref>
<ref name="游梓翔2006">{{cite book|editor=游梓翔|title=領袖的聲音: 兩岸領導人重要演講選輯, 1906-2006|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TfGuUQNwVyEC&pg=PA123|year=2006|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isbn=978-957-11-4276-0|pages=123–|quote=毛澤東演講:「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 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的專政。」}}</ref>
第178行: 第298行:
{{DEFAULTSORT:Dictatorship}}
{{DEFAULTSORT:Dictatorship}}
[[Category:政体]]
[[Category:政体]]
[[Category:人權]]

2013年12月22日 (日) 14:26的版本

独裁政體(英語:dictatorship)又稱獨裁體制,現代政治學概念,指對人民生活及行動進行廣泛且極端控制的政治形式或政治系統[1],是和民主相對立的概念[2][3][4]。獨裁體制的英文字源來自拉丁文的「专政[5],獨裁體制的統治權常由一人或一集團所壟斷[2],通過不同鎮壓的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6]

因為獨裁體制導致集權極權而違反人民主權原則、違背有限政府英语Limited_government權力分立和制衡(英語:checks and balances)等政府組織原則,近代以來的政治理論都反對獨裁政體,認為此政體侵害和違背民眾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7]

近現代的常見的独裁政體有军阀独裁统治[8]一黨專政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独裁[2]

世界政體分類及分佈

世界各政體的民主-獨裁DD分類(引用來源[9]:原資料集包括202國家從1946或該國政體獨立的年開始到2008年,此圖僅呈現2008年資料)

政治科學有多種評估政體是否民主及是否獨裁的評估及量化指標,而其中民主-獨裁分類(英語:DD Classification)資料集將世界各國粗分成民主及獨裁政體兩大類型後,再將民主的再細分成:议会制、混合型(半总统制)、总统制;独裁的再細分成:皇家、国家非军事、军事,右圖呈現該資料集的2008年度資料[9]

由於近年來獨裁政體參與聯合國主要的單位日漸增多[10],引發有關如獨裁政權取得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席次的相關爭議,如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沙烏地阿拉伯等等國家[11][12][13]

雖然民主政體未必就能完全避免違反人權的問題,但政體的結構性因素使獨裁政權更易於違反人權[14]

歷史

19世紀和20世紀,血統世襲的君主制逐漸衰落和消失,獨裁體制和憲政民主並列成為世界上政府組成形式的兩大主要政體形式[1]

獨裁統治還可再區分成以下幾種不同形式:

19世紀拉丁美洲考迪罗或國民擁戴的領袖

墨西哥軍事制服的安東尼奧·羅培茲·聖塔·安那

在原有的西班牙殖民中央統治權威崩潰後,解放出來的新國家產生各種各樣的獨裁者。這些考迪罗或自封的領導人,常領導一支私人軍隊,並試圖在一地域進行政經控制後,再進攻薄弱的國家政府,如墨西哥安東尼奧·羅培茲·聖塔·安那阿根廷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考迪罗主义亦被稱為军阀独裁统治[8][15]。此類獨裁者又被稱為「國民擁戴的領袖」(西班牙文及英語:personalismo[1]

拉丁美洲後來於出現的獨裁者則相當不同,這些新世紀的獨裁者不是地方武力出身,而是常常由國家軍隊軍官所拱出來的國家領袖,這些獨裁者通常和特定的社會階層形成政治聯盟,企圖維護有錢有勢權力精英階層的利益,或是建立全面的左翼社會改革[1]

20世紀的共產主義法西斯獨裁政權

File:Mussolini Propaganda.jpg
宣傳推廣墨索里尼個人的法西斯宣傳海報
中華人民共和國慶祝史達林70生日活動

20世紀上半期,出現在各種科技進步國家的共產主義法西斯獨裁政權,和拉丁美洲或非洲及亞洲的後殖民獨裁專制政權截然不同,這種現代極權獨裁的領導例子主要有[1]

兩者的共有的獨裁關鍵因素是,將對國家的認同單一群眾性政黨及其政治魅力超凡的政治領袖結合在一起,並採用了官方意識形態來合理化並維持政權,利用宣傳恐怖迫害壓制反對派和持不同政見者,並利用現代科學官僚技術來控制經濟及個人行為(見極權主義[1]

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權不同於共產制度的特色之一是,其政體並未完全掌控社會經濟,就算最徹底法西斯的納粹德國也未全面壟斷國家經濟;共產主義下的獨裁政權在衰弱過程中,會經歷一段法西斯時期。[16]

馬克思主義發展出無產階級專政獨裁體制列寧以理論及政治革命來證成蘇維埃,從一個「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國形式」變成跨國的政權形式[5][17][18]斯大林實踐无产阶级专政時,強調權力往國家及政黨的最高領導集中是強化國家力量的做法,无产阶级专政概念被用來合理化斯大林的個人權力及其推動新的集中式工業及軍事發展策略來打造蘇維埃,並合理化其恐怖統治手段[19],又稱「斯大林独裁」或「无产阶级独裁」[2][20]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亞洲及非洲的新興國家

一位非洲剛果父親凝視其5歲女兒遭砍下的手和腳:此相片說明由獨裁者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剛果自由邦殘酷殖民統治。
二次世界大戰時,蔣介石和丘吉尔並列的海報
File:Cultural Revolution poster.jpg
宣傳推廣毛澤東個人領導的文化大革命宣傳海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亞洲及非洲成立的新興國家,由於沒有強而有力的中產階級及面臨當地傳統統治階級的挑戰,從西方殖民勢力習承而來的現代憲法常行不通而成廢紙,獨裁者很快就取得權力(例子見此處的列表)。在這些國家裡,有部份的民選出來的總統總理以成立一黨專政及打壓反對者的方式取得權力,而另外的則是以軍隊武力取得政權並建力軍事獨裁[1]

在近代中國,中国国民党蔣介石領導时期垄断人民權力,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成為實質的中央政府,而成為以蒋介石一人意志的标准独裁政体 [21][22]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架空了中華民國憲法成為獨裁政體的法律基礎[23]

毛澤東批評蔣介石倡導「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一黨訓政」為法西斯主義的軍事獨裁政權[24][25][26]

在亞洲,深受列寧蘇聯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影響,中國和越南都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革命政權[27][28]。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以共產黨為權力核心建立無產階級專政[29]

中國文化大革命確保了毛澤東獨裁權力[30][31][32],而紅衛兵的動員,以群眾專政為口號對群眾的「思想再教育」及暴力也發揮作用[33][34][35]。無產階級專政為文化大革命主要的意識形態及口號之一,表現在數張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宣傳海報中,在1949年文盲率為80%到1964年文盲率降為57%的歷史背景下,以海報圖文的方式去對大眾宣傳特定想法及口號,文革时代藝術家並將毛泽东的形象应该是“红、光滑、发光”的表現方式來顯示毛泽东本人是光的主要来源,無產階級專政的獨裁專政代表[36]

毛澤東主張,无产阶级专政若無社會主義經濟的建立,其專政「就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国家」,「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的專政」[37]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第二份《七五憲法》,是以無產階級專政想法設立的憲法,對治權來說提高了集權和任意性,而無產階級專政的立憲模式在毛澤東去世、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仍影響著中國憲政發展[38]

共產主義下的獨裁政權在衰弱過程中,會經歷一段法西斯時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後的發展是很好的例子[16]。於《世界法西斯》百科全書中,關於〈中國〉的條目將1979年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後毛時代稱為往準法西斯國家(英語:quasi-fascist state)轉型的獨裁政體,名義上的意識型態還是馬克思主義,實質為發展主義收復故土民族統一主義(developmental irrendentist nationalism),2001年7月江澤民以國家及政黨領導人身份建議資本家可加入共產黨成為黨員,鞏固此準法西斯國家的轉型[39]

現代亞洲及非洲獨裁政體及獨裁者列表

下表列出普遍認為的現代亞洲及非洲新興國家出現過的獨裁政體及其獨裁統治者,來源依據為《现代独裁者百科全书:从拿破仑到现在》[40],其收錄判斷原則為:[40]:xx

  1. 統治者在追求和行使權力時,將正常政府程序棄而不顧。
  2. 使用法律以外手段來達成目的且/或延長其任期。

可點選標題中的洲別及國家名進行排列。

洲別 地理亞區(聯合國定義)英语United_Nations_geoscheme#List of regions and subregions 國家政體名 獨裁者名 描述及來源
非洲 西非  奈及利亞 萨尼·阿巴查英语Sani Abacha [40]:1
非洲 北非  苏丹 易卜拉欣·阿布德 [40]:2
亞洲 南亞  阿富汗 哈菲佐拉·阿明 [40]:3
非洲 東非  乌干达 伊迪·阿明 [40]:4
亞洲 西亞  巴勒斯坦 亚西尔·阿拉法特 [40]:12
亞洲 西亞  叙利亚 巴沙尔·阿萨德 [40]:16
亞洲 西亞  叙利亚 哈菲兹·阿萨德 [40]:18
亞洲 西亞  土耳其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 [40]:21
非洲 東非  马拉维 海斯廷斯·卡穆祖·班达 [40]:22
非洲 北非  苏丹 奥马尔·巴希尔 [40]:26
非洲 西非  奈及利亞 阿赫馬·貝羅英语Ahmadu Bello [40]:30
亞洲 南亞  巴基斯坦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40]:31
非洲 中部非洲  中非 让-贝德尔·博卡萨 [40]:32
非洲 北非  阿尔及利亚 胡阿里·布迈丁 [40]:33
非洲 北非  突尼西亞 哈比卜·布尔吉巴 [40]:34
非洲 南部非洲  南非 曼戈苏图·布特莱齐英语Mangosuthu Buthelezi [40]:40
亞洲 東亞  中華民國 蔣中正 [40]:56
亞洲 東亞  中華民國 蔣經國 [40]:57
亞洲 東亞  蒙古人民共和国 霍尔洛·乔巴山 [40]:60
亞洲 東亞  中华人民共和国 周恩來 [40]:62
亞洲 東亞  韩国 全斗煥 [40]:62
亞洲 東亞  中华人民共和国 鄧小平 [40]:68
亞洲 東南亞  越南 胡志明 [40]:107
亞洲 東亞  中华人民共和国 胡錦濤 [40]:119
亞洲 西亞  伊拉克 薩達姆·海珊 [40]:120
亞洲 東亞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澤民 [40]:122
亞洲 西亞  土耳其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 [40]:129
非洲 東非  肯尼亚 喬莫·肯亞塔 [40]:130
亞洲 東亞  蒙古人民共和国 尤睦佳·泽登巴尔 [40]:312
亞洲 東亞  朝鲜 金日成 [40]:141
亞洲 東亞  朝鲜 金正日 [40]:143
亞洲 東南亞  新加坡 李光耀 [40]:157
亞洲 東南亞  柬埔寨 龍諾 [40]:165
亞洲 東亞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澤東 [40]:172
非洲 北非  埃及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40]:192
非洲 北非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帕夏 [40]:194
亞洲 南亞  巴基斯坦 佩爾韋茲·穆沙拉夫 [40]:198
非洲 北非  埃及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40]:211
亞洲 東南亞  緬甸 吳奈溫 [40]:212
非洲 東非  坦桑尼亚 朱利葉斯·尼雷爾 [40]:224
非洲 東非  乌干达 米尔顿·奥博特 [40]:222
亞洲 東亞  韩国 朴正熙 [40]:229
亞洲 東南亞  柬埔寨 波布 [40]:240
亞洲 南亞  卡扎尔王朝 礼萨汗 [40]:254
亞洲 東亞  韩国 盧泰愚 [40]:261
非洲 北非  埃及 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 [40]:268
亞洲 東南亞  印度尼西亞 蘇哈托 [40]:296
亞洲 東南亞  印度尼西亞 蘇卡諾 [40]:297
亞洲 東亞  中華帝國 袁世凯 [40]:325

類近概念區分

獨裁政體(英語:dictatorship)和獨裁(英語:autocracy)在一般概念使用上差異不大[41],其主要區分在於前者主要靠暴力或武力,而後者主要靠輸誠的臣民[42]

独裁政體(英語:dictatorship)的英文字根,源自於羅馬共和時期的獨裁官官銜[42]

美國歐賓斯坦教授所著《當代各種主義之比較研究》,將共產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同列為極權主義[2]

獨裁政體和民主政體的區別

做為政治制度,獨裁政體和民主政體的區別主要在於:獨裁政體中司法權和立法權受行政權的控制,而民主政體中司法權和立法權獨立的分權制,比較能保障行政權不因過度集權而獨裁[7][43];民主較以法治民意為基礎[44][45]

参见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dictatorship.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書》. 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大英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3. 162240 (English). 
  2. ^ 2.0 2.1 2.2 2.3 2.4 畢家湘. 從科學貫通哲學.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1: 226–. ISBN 978-957-05-0322-7. 
  3. ^ 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20.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 政治形式又稱政治系統(political system) 大分之有民主(democracy)、獨裁(dictatorship) 
  4. ^ 吳明鎬. 現代政治學理論. 愽英社. 1990: quote=獨裁體制( dictatorship ) 로부터 民主主義體制 로 바뀌는 경우 가 좋은 예 이다 . 러시아 혁명 은 (Korean). 
  5. ^ 5.0 5.1 林韦; 徐荇; 苏沛. ʻʻ四人帮ʾʾ 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古希腊的奴隶社会,拉丁文的"专政"写作 dictatorship , ,,, 。"专政" 是" 独裁"的意思, "统治" ... 两个词被马克思主义使用后, "专政"一词由原来表示国家政体 的一种形式,转成了表示国体,词义咯有转化,但是"统治"的含义仍然比"专政"宽泛得多(第 403 頁 ) 
  6. ^ Margaret Power. Dictatorship and Single-Party States 〈獨裁和一黨國家〉. Bonnie G. Smith (编).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World History: 4 Volume Set 《牛津百科全書-世界歷史的女性:第4卷集》.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 [14 December 2013]. ISBN 978-0-19-514890-9 (English). 根據定義,獨裁政體對人民生活及行動進行廣泛且極端的控制。獨裁政體通過不同鎮壓的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 By definition, dictatorships exercise extreme and extensive control over people's lives and actions. They exert their authority through the diverse mechanisms of repression 
  7. ^ 7.0 7.1 楚树龙; 唐虹. 政治学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106–107. ISBN 978-7-302-12118-3. 2.独裁政体 近代以来的政治理论都 反对独裁政体,因为独裁导致集权、极权违反人民主权原则,违背有限政府 及分权和制衡等政府原则·违背和侵害民众的愿望和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8. ^ 8.0 8.1 世界史 (Shi jie shi) 1:6: 123, 1999, 19 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国家貧出现过被 称为考迪罗主义的政治统浩形式,考迪罗主义 ... 出现了军阀独裁统治,即所谓考迪罗主义,深人探讨考迪罗主义,是研究拉丁美洲史的—个重要课理,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 
  9. ^ 9.0 9.1 Cheibub, José Antonio, Jennifer Gandhi, and James Raymond Vreeland. 2010.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Revisited.” Public Choice, vol. 143, no. 2-1, pp. 67-101.
  10. ^ United Nations of Democracies and Dictatorships?
  11. ^ China, Cuba, Russia, Saudi elected to top U.N. rights body
  12. ^ China, Russia in running for top UN human rights body
  13. ^ Ruthless Tyrants Win Seats on UN “Human Rights” Council
  14. ^ Gene Sharp, STRUCTURAL APPROACH TO HUMAN RIGHTS Nonviolent Sanctions News, Spring 1994 issue Vol. V. No. 4.
  15. ^ 李春辉, 拉丁美洲史稿, 商务印书馆: 209–211, 1983 
  16. ^ 16.0 16.1 哲列夫; 錢佳緯 (英語); Zhelyu Zhelev. 法西斯主義. 臺灣民主基金會. 2007. ISBN 978-986-82904-1-9. 
  17. ^ 黃金麟. 政體與身體: 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 1928-1937. 聯經出版. 2005: 43–. ISBN 978-957-08-2933-4. 
  18. ^ Alexander Pantsov. 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 Routledge. 23 October 2013: 12–. ISBN 978-1-136-82893-5. 
  19. ^ F. J. Ferdinand Joseph Maria Feldbrugge; Gerard Pieter Van den Berg; William Bradford Simons. Encyclopedia of Soviet Law. BRILL. 1985: 254–. ISBN 978-90-247-3075-9. 
  20. ^ Communism党史纵览. 《党史纵览》 编辑部. 2008. 如前所述,无产阶级专政一词最早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但他们并未作出明确 解释,究竟何谓无产阶级专政。 ... 有人称,这时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独裁 "或"斯大林独裁" ,这样的体制 
  21. ^ 孙哲. 权威政治: 国际独裁现象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ISBN 978-7-309-03827-9. 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使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规定的、属于人民的选举、罢免、创制、复 决四项权力全都被国民党垄断,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实际上成了中国的中央政府,而这个 政府又以蒋介石一人意志为最高指导,成为标准的独裁政体。 
  22. ^ 李輝. 在歷史現場: 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 知書房出版集團. 2004: 11–. ISBN 978-986-7640-30-7. 
  23. ^ 遠流台灣館/編著. 台灣史小事典. 遠流出版. 2000: 178–. ISBN 978-957-32-4161-4. 
  24. ^ 李楊; 范泓. 重說陶希聖. 秀威出版. 1 October 2008: 196–. ISBN 978-986-221-084-0. 
  25. ^ 史學月刋.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Page 59 四南京政府政治体制的特点最基本、最主妥的特点是以国民党一党专攻为主体, 蒋介石个人独裁为核心的高度集权。 ... 他们鼓吹的"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 就是这种中国的法西斯主义的集中概括,也是他们专制独裁体制的理论依据和榜神 依靠。 
  26. ^ 倪伟. "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 1929-1949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320-8663-4. *第 168 頁 复兴社"标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主张"酌采德、意民族复兴运动精神" ,实行铁血救国 。"复兴社" ... 鼓吹铁血主义和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和意大利获得的巨大成功 ,似乎使国民党内的鹰派深受鼓舞,他们把法西斯主义看成是可以用来救急的良药。 *第 169 頁 鼓吹法西斯主义最得力的几个刊物,如《前途》、《社会新闻》、《汗血》、《人民周刊》等, 基本上是由"复兴社"所控制的, 1 其核心观点就是在目前之中国,法西斯主义是惟一 可行之路。在《国民党与法西斯蒂运动》这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中,作者认为在近代史上 有四种民族奋斗方式,一是苏俄式共产主义革命,二是土耳其 ... 他认为惟有第四条路 是行得通的,中国"除了仿效意大利、德意志的法西斯蒂精神,以暴力奋斗外,决没有其他出路。 
  27. ^ Ilʹi︠a︡ V. Gaĭduk. Confronting Vietnam: Soviet Policy Toward the Indochina Conflict, 1954-1963.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00–. ISBN 978-0-8047-4712-7. 
  28. ^ Cheng Guan Ang. Vietnamese Communist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Second Indochina Conflict, 1956-1962. McFarland. 1 January 1997: 26–. ISBN 978-0-7864-0404-9. 
  29. ^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淡江大學. 2004. 第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政體制所採取的不論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 」,究其實,其所謂的專政即是由中國共產黨進行獨裁,即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建立以 黨爲主體的國家憲政體制,即台灣過去所熟悉的更徹底的「黨國體制」... 「三個代表理論仍具有威權主義色彩」,即在人民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 權力獨裁下,中國共產黨仍是一黨獨裁黨,其獨裁地位絲毫未改變。 
  30. ^ 東呉政治社會學報. 第 4-5 卷. 東吳大學. 1980. 
  31. ^ Jiaqi Yan. 第三共和: 未來中國的選擇. 八方文化创作室. 1992: 49–. ISBN 978-981-4327-24-4. 
  32. ^ 文藝復興. 第 59-79 期. 華岡學會. 1975. 把劉少奇稱爲「资產階极」和「修正主義」分子,把「毛澤東 後來要奪囘自己失去的獨裁權力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文革」 ...也仍是毛澤東獨裁權力的一個形式的表現 
  33. ^ Guo Jian; Yongyi Song; Yuan Zhou. The A to Z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Scarecrow Press. 17 September 2009: 45–. ISBN 978-0-8108-7033-8. 
  34. ^ 徐友漁. 形形色色的造反: 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52–. ISBN 978-962-201-894-5. 
  35. ^ Ron Fridell. Dictatorship. Marshall Cavendish. 1 September 2007: 97–. ISBN 978-0-7614-2627-1. 
  36. ^ Lincoln Cushing; Ann Tompkins. Chinese Posters: Art from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Chronicle Books. 27 September 2007: 140–. ISBN 978-0-8118-5946-2. 
  37. ^ 游梓翔 (编). 領袖的聲音: 兩岸領導人重要演講選輯, 1906-2006.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123–. ISBN 978-957-11-4276-0. 毛澤東演講:「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就会变成修正主义 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为资产阶级专政,而且會是反動的、法西斯的專政。」 
  38. ^ Benny Tai 戴耀廷. 憲政‧中國: 從現代化及文化轉變看中國憲政發展.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 December 2011: 55–56. ISBN 978-988-8083-91-6. 《七五憲法》作為第二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立憲模式下的憲法 文本,確立了高度的集權和任意的權力 o 毛澤東去世及粉碎「四人幫」後,文化大革命 宣佈結束,但無產階級專政的立憲模式仍未能正式終結。 
  39. ^ Maria Chang, China, Cyprian Blamires; Paul Jackson (编), World Fascism: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en:ABC-CLIO: 128–129, 1 January 2006, ISBN 978-1-57607-940-9 
  40. ^ 40.00 40.01 40.02 40.03 40.04 40.05 40.06 40.07 40.08 40.09 40.10 40.11 40.12 40.13 40.14 40.15 40.16 40.17 40.18 40.19 40.20 40.21 40.22 40.23 40.24 40.25 40.26 40.27 40.28 40.29 40.30 40.31 40.32 40.33 40.34 40.35 40.36 40.37 40.38 40.39 40.40 40.41 40.42 40.43 40.44 40.45 40.46 40.47 40.48 40.49 40.50 Frank J. Coppa. Encyclopedia of Modern Dictators: From Napoleon to the Present. Peter Lang. 1 January 2006. ISBN 978-0-8204-5010-0. 
  41. ^ the staff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Democracy. Routledge. 2 December 2013: 52–. ISBN 978-1-135-96362-0. 
  42. ^ 42.0 42.1 Mr. Fahad Abdullah Al Rabiah Al Malki - Dr. Mubarak Abdullah Al Rabiah Al Malki. The Digest of Arab Political Education. Mubarak Abdullah Al Malki. : 39–. ISBN 978-1-301-83818-9. 
  43. ^ 馬起華. 政治制度.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 在獨裁政體中,司法權和立法權受行政權的控制,淪於附爾地位... 但一般地說,分權比較能夠保障民主,集權容易導致 獨裁。 
  44. ^ 張金鑑. 現代政治學.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53. 
  45. ^ 徐宗林. 現代教育思潮.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0: 401–. ISBN 978-957-11-0168-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