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歧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北分歧(英语:North-south Divide),或称贫富分歧(英语:Rich-poor Divide)、南北差距[1][2]全球北方及全球南方(英语:Global North and Global South),是指发达国家(北方世界/全球北方)与发展中国家(南方世界/全球南方)在社会经济政治上的分歧。[3]

“南北分歧”一词曾被广泛使用,因为无论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发达国家或地区通常都属于北方世界,而经济稍弱的发展中国家通常属于南方世界;但“南”、“北”的分类已经开始过时。[4]

历史[编辑]

依经济、意识形态和发展情况把国家分类的做法,Alfred Sauvy发明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与毛泽东按照霸权和地缘分类的“三个世界”理论不同),即世界上的国家被分为第一世界(欧美民主国家)、第二世界(共产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后来,部分第二世界国家加入第一世界,而其他第二世界国家则加入第三世界,出现较简单的新分类方法︰第一世界是北方世界,第三世界是南方世界。[5]

分类问题[编辑]

图中显示,高低于购买力平价(PPP)的国际平均值的世界各国,现时平均值大约为$10,700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简称:IMF/FMI)
蓝色:高于购买力平价的国际平均值的国家
橘色:低于购买力平价的国际平均值的国家

北方世界成员包括美国、台湾、日本、韩国、加拿大、欧洲、澳洲和新西兰等国家。

随着第二世界东方集团瓦解,不少成员国虽然位于北半球,但也被重新分类为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北半球南部的亚洲四小龙土耳其加入第一世界。同样地,发达国家的附属地虽然是先进国家的一部分,但也被列入南方世界[6]

不少发展地理学家(development geographer)认为,现时以南北分歧作为理解环球经济的主要分类原则,忽略了美国日本欧洲之间在意识形态和经贸上的磨擦。[7]

纬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发展定义[编辑]

经济发展是量度某个经济体的进度,包括人均寿命教育程度贫穷问题贫富差距就业情况科学研究等等。[8][9]

北方世界成员列表[编辑]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央情报局承认的北营成员包括︰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为高收入或先进经济体系

美洲[编辑]


亚洲[编辑]

欧洲[编辑]

大洋洲[编辑]

跨国组织[编辑]

其他北方世界成员(有争议)[编辑]

布朗特界线[编辑]

显示南北分界线传统定义的世界地图。

1980年代,德国总理威利·布朗特为南北分歧拟定界线,以北纬30度为基础,穿越北美洲中美洲非洲北部、印度后往下移,把澳大利亚新西兰列入北方世界。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全球化与南北差距: 世界经济文化历史概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 ^ 钱箭星; 肖巍. 论经济全球化中的南北差距问题. 教学与研究. 2002年, 2002 (4). 
  3. ^ S-Cool! - GCSE Geography Revision - Quicklearn. [201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9). 
  4. ^ North–South divide. [201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5. ^ Reuveny, Rafael X. “The North-South Divide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9.4 (2007): 556-564.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EBSCO. Web. 23 Oct. 2009. <http://web.ebscohost.com/ehost/pdf?vid=2&hid=12&sid=0e1fde42-af75-45ea-bd90-bdf571d6ea2a%40sessionmgr10>
  6. ^ Therien. J.P, (1999) Beyond the North-South Divide: the two tales of world poverty.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 20. No. 4. pp723-742
  7. ^ Corbridge, S., (1986), Capitalist World Development. MacMillian, see esp. sec. 5.3
  8. ^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lies progressive changes in the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of a country […] [a] change in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s well as in distributive pattern of income”. [201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9. ^ 存档副本. [201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