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八大人覺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19日 (六) 23:39 (补救4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八大人覺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八大人覺,即大人八覺。根据“諸佛菩薩大人”句式,“大人”也可能是“大士”或“大菩薩”的一種譯法。本經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覺知思惟之八種法,觀察體會大人八覺,以作自覺、覺他之修行[1]

題解

「八大人覺」或作「八大人念」(巴利語:Mahā purisa vitakka),「念」或「覺」是「思惟」之意,就是指大人應該深思的八個項目: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憶、定心、智慧、無戲論。八大人覺在阿含經典、佛遺教經成實論中均廣有論說[2]

傳譯

《八大人覺經》最早著錄於隋代法經《眾經目錄》、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列入小乘「失譯經」類,譯者不詳。隋‧彥悰等撰《眾經目錄》列於「闕本」下。

唐代靜泰《一切經論目》指此經已訪得闕本,於貞觀九年重入正目,並改列大乘經。到了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首次記載本經譯主為安世高,並稱是根據《寶唱錄》,後代經錄《開元釋教錄》等多依從此說[2]

有人認為此經係漢地祖師參考相關經論內容編輯而成,不是翻譯佛典[2]

內容

全經說明「大人」(諸佛菩薩)所覺知思考的八種成佛的方法--從觀察體會世間無常無我、常修少欲、知足守道、常行精進、多聞智慧、布施平等、出家梵行、普濟眾生等八種覺知,來認識世間、修菩萨道及普度眾生[3]

注解

  • 明.蕅益智旭,《八大人覺經略解》,一卷,卍續藏第五十九冊。(遺教三經解之一)
  • 民國.太虛大師,《八大人覺經講記》,太虛大師全書第六冊。
  • 民國.圓瑛法師,《八大人覺經講義》,一卷,圓瑛大師法彙平裝第七冊。
  • 星雲法師,《八大人覺經十講》,1960年,佛光文化
  • 聖嚴法師,《八大人覺經講記》,1999年,法鼓文化出版社
  • 證嚴法師,《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2004年;《八大人覺經講述》,2016年,靜思人文

地位

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此三經均言簡意賅,被列為佛教日誦經典,太虛大師把此經視作三乘共學的概要書[3][4]

參考資料

  1. ^ 佛光電子大辭典. 八大人覺經. [永久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黃國清; 釋性圓. 《八大人覺經 》之翻譯與流傳問題 -以佛經目錄記載及義理特色為線索 (PDF). 圓光佛學學報. 1999, 6 [2015-1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2-08). 
  3. ^ 3.0 3.1 佛書解題(香光版). 八大人覺經. [2015-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4). 
  4. ^ 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 [2017-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