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alix56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29日 (五) 11:02 →‎配音員:​ 修正筆誤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イノセンス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押井守
监制石川光久
鈴木敏夫吉卜力工作室
编剧押井守
原著攻殻機動隊[*]
主演大塚明夫
山寺宏一
田中敦子
配乐川井憲次
摄影佐久間未希
剪辑植松淳一
制片商Production I.G
片长100分鐘
产地 日本
语言日語
部分北京話[1]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04年3月6日 (2004-03-06)(日本)
  • 2004年9月17日 (2004-09-17)(美國[2]
  • 2004年11月12日 (2004-11-12)臺灣[3][4]
发行商東寶[5]
普威爾(臺灣)[4]
Go Fish Pictures英语Go Fish Pictures[註 1](美國)[6]
预算20億日圓[7]
票房10億日圓(日本)[8]
104萬美元(美國)[2]
前作与续作
前作攻殼機動隊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攻殼機動隊2:無罪
香港攻殻機動隊2之無邪
臺灣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註 2]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日语:イノセンス)是一部於2004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為1995年電影《攻殼機動隊》的續集。本片由前作導演押井守擔任導演兼編劇,劇情改編自士郎正宗創作的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本片劇情大致延續前作,不過改以巴特的視角來敘事。

押井守在創作初期就遠赴國外擷取創作靈感,片中出現了臺灣廟會義大利的老教堂等元素。本片也在各方面大量引用許多古今中外的典故。本片的動畫製作由Production I.G主持,採用傳統2D動畫結合3D電腦動畫的形式,花費3年製作完畢,耗資20億日圓。吉卜力工作室也參與了本片的製作。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於2004年3月6日在日本院線上映。相較於前作打進美國市場,本片更進一步獲得了國際關注。本片入圍法國第57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是日本動畫電影的首例,並獲選為2004年第8回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推薦的作品。本片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影評人稱讚本片的動畫水準和劇情深度,但也有批評的聲音認為哲學成分太多且艱澀乏味,內容也了無新意。

劇情

本片延續前作草薙素子與「傀儡師」融合後下落不明的劇情,主要以巴特的視角敘事。

本片設定在西元2032年的日本[9],亦即前作事件的3年後,劇情從發生在新港市的高級人造女奴機器人「哈達莉」(ハダリ,Hadary)[註 3][10]失控殺人事件開始,公安九課派出巴特德古沙以私人身分調查生產女奴的跨國企業洛克斯索爾斯公司(ロクス・ソルスで)。在業餘時候,巴特很想念離開九課的草薙素子。他的髮型改為馬尾,並且養了一隻巴吉度犬。巴特和德古沙沿線追查,和新港市黑幫與擇捉經濟特區[註 4]的一名駭客金對抗搏鬥之後,得到足夠線索與資源讓巴特潛入洛式公司的工廠船。巴特隻身闖進工廠船,面臨大批人造女奴的襲擊。意識已經上傳至網路上的草薙素子將自我意識傳輸至一具女奴身上,趕到巴特身旁支援,兩人控制工廠船,查出洛氏公司傷害真人來生產人造女奴的罪行。最後,草薙又消失在網路世界當中。

配音員

按照配音員名單排序,粗體為主要角色:

日語配音員[11] 角色[10] 角色簡介
大塚明夫 巴特 隸屬公安九課,全身幾乎完全義體化,草薙的前搭檔,草薙失蹤後相當想念她。現正與德古沙調查生產女奴的跨國企業洛氏公司。
山寺宏一 德古沙 隸屬公安九課,肉身,僅大腦有做些微改造,接替失蹤的草薙成為巴特的搭檔。
田中敦子 草薙素子 隸屬公安九課,全身都是義體的機械生化人,人稱「少校」。在前作結尾和傀儡師融合後下落不明。
大木民夫 荒卷大輔 公安九課課長。
仲野裕 石川 隸屬公安九課,常負責進行搜查作業。
平田廣明 古賀
コガ
隸屬公安九課,出現在開場的攻堅橋段。
寺杣昌紀
アズマ
隸屬公安九課,出現在開場的攻堅橋段。
武藤壽美 神秘少女 照片出現在女奴殺人事件的現場。
堀勝之祐日语堀勝之祐 鑑識課長
榊原良子 哈樂葳
ハラウェイHallaway
法醫。
竹中直人
キム
駭客,與巴特是老相識。與洛氏公司串通,用虛擬電子陷阱妨礙巴特與德古沙。

此外,藤本讓龜山助清日语亀山助清仲木隆司立木文彦木下浩之平野稔日语平野稔山内菜々日语日向ななみ青羽剛日语青羽剛岸田修治保村真朝倉榮介日语朝倉栄介原田正夫日语原田マサオ仁古泰日语仁古泰望月健一日语望月健一福笑子木川繪理子日语木川絵理子杉本優渡邊明乃和Ruby也有參與本片的配音[11]

本片的片尾配音人員名單中只有聲優名,沒有對應的角色名。導演押井守在隨片講評中透露,因為片中有一幕流氓的戲,裡面有個沒被取名的「螃蟹男」(指裝上特製的蟹爪義體的一個流氓),如果名單中出現「螃蟹男」這種角色名會變成笑柄,所以就去掉角色名了[1]

製作團隊

按照片尾工作人員名單排序,部分進行微調[11][註 5]

製作

編劇

本片的導演押井守,照片攝於2008年

本片改編自士郎正宗創作的同名日本科幻漫畫《攻殼機動隊》,相關劇情出現在原作第一部第六章〈ROBOT RONDO 2029.10.1〉[12]。本片同樣由押井守導演及編劇,是他導演的第15部電影作品[註 6][14]。押井表示:「我想做人偶的電影,拿人偶當主題的話,總覺得就像是……比如現在活著的人所面對的問題。」[15]

在構思期間,押井做的第一個選擇就是不讓草薙當主角,而是講述有人在找她的故事,並決定採用與前作不同的風格和感覺[16]。押井在幕後花絮提到,會用巴特當主角單純是因為草薙不在[15]

押井在隨片講評中提到,他本來打算在本片中多寫一點有關石川的劇情,結果石川在與巴特的對手戲結束後就沒有戲份了,他表示這之後成為了致命傷。劇本中原本有一幕巴特的狗被寄放的德古沙家裡的橋段,押井和西久保在隨片講評中表示,雖然捨不得,為了整體節奏還是得刪掉。[1]

法醫哈樂葳的年齡設定在製作初期就出現歧見,電影中的她大約是中年,劇組有人認為應該年輕一點,不過最後並沒有做出大更動。超市是另一個經過修改討論的部份,押井提到,巴特買狗食的商店到底是超市還是便利商店這點經過了大約10次的修改,最後定案是超市。巴特隻身闖進洛氏公司的工廠船之前原本還有劇情,但因為片長關係而被刪去。押井原本打算讓草薙附身的女奴在戰鬥中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四肢傷到只剩一隻手,但考慮到後來和巴特還有對手戲,於是作罷。[1]

作畫監督西尾鐵也如此形容本片:「把以往押井電影的要素用幾乎過度的方式通通加在一起,(……)裡面有淡淡的戀愛要素,還有頹廢的世界觀、暴力的描寫……等等之類。」[15]押井則表示:「這部電影的內容雖然有點古怪,不過(……)簡而言之就是成年人的戲劇,因為我已經是這種年紀了,周圍的人看我做這種事或許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反過來說,年輕人看了之後,多半會有一點幫助吧,我的心情就是如此。」[15]

動畫

本片的製作耗時將近3年,美術監督西久保瑞穗表示2年通常已經是極限了[1]。本片耗資20億日圓,製作上由Production I.G.主持,並有多家公司參與合作。其中一家合作公司吉卜力工作室鈴木敏夫也出任了本片的製作人,不過押井表示,他只有負責片尾曲和片名而已[1]。本片的片名經過了一番討論。押井表示,鈴木堅持使用《INNOCENCE》當作片名,而不是《GHOST IN THE SHELL 2》,押井傾向支持後者,不過最後還是做了讓步。雖然如此,根據押井的說法,拍片時大家還是用《GHOST IN THE SHELL 2》來稱呼。[17]

對於吉卜力工作室參與本片製作,鈴木表示:「我對是否參與這次工作真的煩惱了很久,這有各種的原因,包括我是中途加入,還有和《霍爾的移動城堡》的製作衝突。」不過想到可以久違地和押井共事就順其自然地加入了[15]。鈴木後來也在另一訪談中提到:「(對於加入製作)我原本感到有點困惑,不過宮崎駿導演逼著我去。之後等到宣傳活動開始時,他又不開心了,說我們『都沒有在做《霍爾的移動城堡》』。」[18]

押井在2017年出版的《暢所欲言!押井守漫談吉卜力秘辛》一書中表示,他有信心說《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是品質的高峰,而作品的高峰則是《空中殺手》(2008年)[17]

取材與概念

押井在創作初期就遠赴國外擷取創作靈感[9]。押井和西久保表示,德古沙與巴特在日本北方擇捉島上看到的廟會一景,是參考臺灣民間的廟會陣頭[1],出現了八家將七爺八爺三太子官將首千里眼順風耳燒王船藝閣等民俗元素[9][19][20]。製作團隊為了呈現此一片段,曾組成專案小組先後到台灣取材3次,拍攝了包括基隆中元祭北港朝天宮等台灣民俗活動與廟宇[19]。整個製作小組花了一年才完成此一長3分鐘的片段[19][20],押井和西久保也在隨片講評中表示過程辛苦無比[1]。此次取材可以回溯到押井此前的作品《地獄番犬日语ケルベロス-地獄の番犬》(1991年),該片以台南為主要拍攝地;而之後的電視動畫《攻壳机动队 S.A.C. 2nd GIG》也有以台灣為場景的橋段[20]。片中也有出現取材自義大利米蘭佛羅倫斯的古老教堂[9]

兩邊都是人製造出來的東西。狗並不是野生動物,對人來說狗是從自然界抓來,照自己想要的狀況訓練。人類的歷史、文化或文明說到底都可以用製造人偶這件事情來象徵。人發明的東西就是製造自己,就是重新生產自己的形象,所以才變成這麼不像樣的世界,不斷累積著慘澹的歷史。當然這當中會有美好的因素,也會有好的事物,可是我不管怎麼想,真的很不像樣。
——導演押井守對兩大主要概念「人偶」和「狗」的看法[15]

本片有兩大重要元素兼概念:「人偶」和「狗」[15][21]。前者基本上就是本片的主題[22]。主角巴特算是「活生生的人偶」,除了大腦外其他身體部份幾乎都是人造產物。有鑑於此,押井也稱本片是「終極的身體論日语身体論[註 7]電影」。[22]押井和西久保在隨片講評中表示,如果這次沒有小川千惠子協助人偶方面的取材,製作上應該會遇到困難[1]。片中的女奴機器人的造型是來自德國藝術家汉斯·贝尔默製作的球體關節人形[24],巴特搜查時翻開的書本上就有他的名字。押井為本片舉辦的紀念活動也是球體關節人形展覽[25]。押井在受訪時提到,他在出國取材時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英语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看到了貝爾默的人偶,於是就拿來當作女奴的設計藍本[26]。另外,押井曾至義大利佛羅倫斯La Specola英语La Specola博物館取材,該館收藏了許多18世紀的人體蠟像。押井將館內的一件收藏「解剖維納斯」(Anatomical Venus)的設計挪用到片頭女奴機器人自毀的橋段[24]

「狗」的元素主要來自巴特養的狗,牠在片中有不少戲份。押井本身就是出了名的愛犬人士[21][27]。負責畫狗的作畫監督黃瀨和哉也表示,狗是動作最多的角色,他只有在畫狗的時候有放入情感,其他地方幾乎都是沒有表情的戲,加入情感反而會畫不好[15]

片中人物時常引用經典名句,故事本身雖然不複雜,但押井盡可能地增加了畫面和對話中的情報量;押井自己也表示,他一直在挑戰信息量的極限[21]。2004年,他在受訪時表示:「我想讓對白成為電影細節的一部份,而不只是從屬於劇情而已。(……)我想讓角色的談吐獨樹一格,(……)可以的話我甚至每句台詞都想引經據典。」[22]押井透露,他的閱讀量很大,看一看就會將喜歡的文句紀錄下來,數量每天都持續增加。在構思電影時,押井就會將這些文句全部印出來,再開始考慮要用哪些段子。[22]

電影開頭的字幕是出自法國作家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科幻小說未來的夏娃法语L'Ève future》(1886年):「如果我們的神和希望都不過是科學現象,那麼,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愛也是科學現象吧。」[11]這本書早在押井開始創作劇本前就一直是他想用的素材[22]。片中生產女奴的公司「洛克斯索爾斯公司」之名取自法國作家雷蒙·魯塞爾法语Raymond Roussel的小說《Locus Solus法语Locus Solus (roman)》(1914年)[22],拉丁語意為「人煙稀少的地方」。法醫哈樂葳(ハラウェイHallaway)的名字取自哲學書籍《類人猿、賽博格和女人》(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1991年)的作者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除了文學之外,電影、評論、小說和古籍也是本片的取材來源之一,例如《聖經》、《論語》,以及日本詩人中村苑子日语中村苑子和作家齋藤綠雨日语斎藤緑雨的名句。押井也從原作中到處擷取中意的橋段和台詞。[22]

製作過程

本片結合了傳統2D動畫和電腦3D動畫,是當時最新的動畫技術[21]。電影中有橋段是將3D的產物在2D上再加以扭曲而成,這時候布局日语レイアウトシステム人員就發揮了作用。押井表示,這麼做的理由是因為單純2D沒有辦法呈現出想要的感覺,西久保則稱這種做法是「視覺騙術」。[1]西尾提到,在畫人偶時,因為人偶的表情始終如一,讓他在想要呈現效果時感到綁手綁腳,例如中槍時的反應[15]。負責布局的竹内敦志日语竹内敦志則表示:「我想讓人的感覺變淡。讓人的感覺變淡後,我想改變時間軸讓動來動去的人用慢動作來表現,也因此作業變難十倍以上。」[15]他也提到,押井有要求他要提高畫面的情報量,就算只是背景中的渺小人物也不能僵著不動,要有3成的人有動作,才能達成押井想要的「萬頭鑽動的感覺」[15]

風格方面,押井表示,本片比起前作有更多復古的味道[1]。西久保進一步提到,美術設定平田秀一日语平田秀一因此以符合風格的紅色系和橘色系當作主要色系[1]。兩人也提及製作本片時在選擇色調的難題,押井表示紅色在他的作品中算是少見,而且紅色會因為播放媒介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也可能因為作畫問題而無法好好呈現[1]

本片開頭的直升機3D動畫並沒有照著原定分鏡稿走,是押井和動畫公司Motor/lieZ日语Motor/lieZ佐藤敦紀日语佐藤敦紀山本健介三人一起去直升機的夜遊行程後,因為印象深刻才修改而成的。押井和西久保也在隨片講評中表示,該橋段是在與3D畫面結合後才對分鏡進行修改。接下來的30秒攻堅橋段是最早完成的2D結合3D動畫。片頭巴特追趕女奴進入的巷道是美術部門最早進行設計的部分。押井要美術部門也將巷道的內側都設計出來,避免因為漸漸深入而顯得內容減少,結果多做了超過50%的長度。對於女奴進行自爆時的裸露動作,西久保表示,導演有要求他們要進行修改,不過最後還是維持原狀。女奴的衣襟本來有打算做花樣,但因為太費工而作罷。[1]

本片的片頭曲動畫原本打算找森本晃司來設計,但在等待將近一年後還是被對方給跑了,最後接下的是林弘幸,製作則因為Production I.G.進度吃緊而外包給Polygon Pictures日语ポリゴン・ピクチュアズ。不過押井表示,劇組也因為這樣而爭取到製作音樂的時間。開頭動畫的內容和前作一樣,都是人的全身義體的製造過程。西久保指出,本片的開頭動畫與前作進行了對照,「用同樣的構想做影像畫面」;他也表示,本片的片頭可以看做是「製造人偶」或者是「製造人類」的概念。片頭動畫的微機械粒子和七彩光纖讓劇組製作起來頗費工夫,且16位元的顏色不足以應付,劇組於是在看得到光纖和微機械粒子的畫面用上了32位元的顏色。[1]

押井表示,他在製作接在片頭動畫後出現的橘色全像圖時,要求做出有點復古的感覺,因為這也是主題之一。西久保提到,以前的全像圖很多是藍色和綠色系,而押井則補充說,他們已經在前作做過綠色系的了,於是這次就改成橘色,同時也搭配本片突出的復古感。再之後是巴特和德古沙做車的橋段,西久保提到,本片的製作人石川光久曾建議他去掉車子玻璃窗上的污漬效果,不過他拒絕了。[1]

在巴特和德古沙進入警局尋求情報的橋段中,背景有很多不相關的群眾在喧鬧。押井和西久保表示,雖然因為聲音混在一起而聽不清楚,但當中出現了四至五種語言,且劇組其實還設計了群眾們的劇情和台詞,甚至寫成了劇本。接下來是巴特和德古沙搭電梯的橋段,押井和西久保表示,製作這段時相當辛苦,劇組採用美術結合3D光影,而音響設計英语Sound design兰迪·汤姆則配上了非常古老的電梯聲音。巴特與德古沙之後前往命案現場,到的時候屍體已經運走了。押井表示,不讓觀眾看到屍體也是主題的一部份,因為本片講述的是人偶的故事。[1]

本片中有一段雷射立體圖的畫面是用INFERNO軟體完成的,相較於前作使用光學攝影機來完成,在成果上進步很多。巴特在超市內的橋段是3D動畫,畫面即使在移動依舊保持清晰,和本片其他部分不太一樣。押井和西久保表示,這是有意的設計,如果能帶給觀眾不協調感正好,因為可以解釋成這是駭入巴特電子腦的駭客的空間。巴特在超市內的橋段和開頭的攻堅橋段一樣,都是最早進行企劃的部分,同時也帶有實驗性質。[1]CGI藝術監督篠崎亨表示,超市內的商品、陳列架和冰箱全部都是用3D繪圖完成的,因為數量龐大又要製作成動畫而相當辛苦[15]。巴特養傷的橋段中,德古沙將巴特的狗抱來陪他。西久保提到,這段本來因為時間緊迫而不打算加入狗,但是在畫師黃瀨的堅持下保留。石川原本也不會出場,是西久保要求讓他有多一點戲份。[1]

巴特與德古沙搭乘飛機進入日本北方的擇捉經濟特區,途中經過許多高樓大廈的動畫由Motor/lieZ負責。為了表現出可動式翅膀的重量感,劇組花費了很多心力。[1]片中巡洋艦朝金的住處開砲的橋段是用3D動畫完成的。押井和西久保表示,要手工畫出寫實的戰艦根本不可行。押井也提到,他之前在拍《GRM戰紀》(ガルム戦記[註 8]時就嘗試過製作戰艦的動畫。對於巴特將金的管線拔掉並勒出他脖子的橋段,押井守提到,他曾多次向畫師黃瀨要求這段要稍微加入一點同性戀的氣氛。金的庭院中有一隻看起來像是腳的建築,押井表示,這個的靈感來自他在某處的博物館看到的展示品。[1]

巴特潛水的橋段,押井表示,他想表現出恐怖的氣氛。德古沙駭進工廠船、洛氏公司的技術人員進行防堵的橋段全部都是用3D動畫呈現,相當耗時,是製作中最後才完成的部分,中途還因為製作人員出錯且來不及補好而被迫刪掉一段。對於片中有出現水的部分,押井和西久保表示,工作人員就不會用傳統的賽璐璐動畫來畫,因為看起來會不逼真。洛氏公司的保全與女奴交戰的橋段,走廊因為霓虹燈而變成紅色,劇組人員於是將保全的衣服都畫成白色的。巴特與突然出現的草薙用槍互指的橋段是用3D動畫技術完成,押井表示,如果是用之前的賽璐璐動畫,這種構圖不會成立。[1]

押井和西久保也有在隨片講評中指出幾個製作時的失誤。在金駭入德古沙電子腦的幻象世界中,金變成德古沙的樣子,表面上往他靠近,其實只是原地跨步而已,但背景卻漸漸拉遠。接近片尾的部分,巴特將身上的防彈衣脫下來給草薙穿上,但尺寸很明顯不符合巴特的身材。細節方面,押井在隨片講評中提到,車子的擋風玻璃上一直在閃的是「跟蹤車輛確認裝置」。命案現場的書櫃陳列的書看起來都一樣,但其實只是都用一樣的裱褙而已。巴特養的巴吉度犬的肛門原本是咖哩色的,後來被改成粉紅色。巴特和德古沙去找黑幫的橋段中,黑幫成員圍著的桌子上有一條巨大的炸鯉魚,這條魚原本的分鏡稿裡面沒有這麼大,是後來越改越大。劇中唯一一個出現食物的地方是在德古沙看見牆上的「生死去來,棚頭傀儡,一線斷時,落落磊磊。」一詩時的畫面,押井表示分鏡中本來還有其他進食的畫面,不過交給其他工作人員後就被刪掉了。 [1]

配音與錄音

配音方面,押井守向聲優們表示:「雖然這是動畫,不過卻不是一般動畫的節奏,電影裡的時間更加沉重漫長,在時間經過方面,雖然這一點很辛苦,演出的時候,不要用一般動畫說話的節奏,而是更接近一般說話的速度。」[15]

草薙素子的聲優田中敦子表示:「雖然我是扮演引導巴特並且一起解決事件的角色,不過就我來說,我是飾演一直活在巴特心裡的素子。」[15]押井守對田中下了如此指示:「(素子)角色本人完全沒有登場,只有聲音出現。基本上我不認為她有什麼改變,跟電腦融合,並不表示人格上會改變,只是有一種……前作是素子心中衝突的故事,這次基本上不是衝突,要說的話,可以說是存在巴特心裡面的人。」[15]

巴特配音的大塚明夫說:「巴特這個人一直喜歡素子,因為兩個人都只有腦,無法有肉體上的結果,不過卻擁有非常純粹的感情。雖然不在自己的身邊,(巴特)還是會去確認素子存在的方式,而且還想問問看進化後的她現在幸不幸福。對我來說,我想一邊小心維持前作愛情故事的延長部分,一邊配音下去。」押井守告訴大塚:「素子消失的這三年內,劇情裡面完全沒提到發生過什麼事情……應該發生過許多事情,而且大概好幾次失去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我想巴特這個角色應該會變得比較溫柔,只要朝這方向詮釋就可以。」[15]

片中洛氏公司的技術人員講的是北京話,押井在隨片講評中提到,這個部分是由留學生配音的[1]

錄音方面,片中金的居所的大廳有一台巨大的音樂盒,劇組原本先在錄音室錄下音樂盒的聲音,後來再到日本栃木縣的大谷進行大規模重新錄音。負責配樂的川井憲次表示:「在劇中音樂盒被放在很寬廣的地方,我們臨時模擬在寬廣的地方到底能不能有這種效果,我們也沒有確切證據,尤其電影是5.1聲道,所以我想還是在寬廣的地方錄音比較好。」[15]該橋段也在加拿大的一座採石場錄音,劇組將大批音效器材帶了過去,並用一台大型巴士將整個錄音室也移動至該地。錄音過程中,劇組是先演奏一遍再把回音錄起來[1]

配樂

本片的配樂由前作的川井憲次負責。導演押井守受訪時表示:「(音樂的形象)我們基本上想沿襲前作,或者是當作前作的延長。討論的時候是這樣說的。雖然做出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剛開始沒這想法。」[15]川井則認為:「前作簡直是在尚未成熟穩定的狀況下勉強完成的作品,所以重點還是如何加以改造。」[15]本片沿用前作的主題曲《傀儡謠》作為主旋律[32],不過內容不同於前作。

本片的主題曲兼片尾曲是日本爵士歌手伊藤君子日语伊藤君子演唱的爵士歌曲《Follow Me英语Follow Me (Demis Roussos song)[33]。該曲最早推出於1982年,出自西班牙作曲家霍亞金·羅德利果譜曲的《阿蘭惠斯協奏曲第二樂章》,由赫伯特·克雷茨梅爾英语Herbert Kretzmer[註 9]哈爾·謝潑英语Hal Shaper填詞,原主唱則是迪米斯·卢索斯[1][35]。觀眾在本片中聽到的是經過川井編曲過後的版本[1]。根據押井的說法,用《阿蘭惠斯協奏曲》是吉卜力工作室代表兼製作人鈴木敏夫的堅持[36],押井在隨片講評中表示有點不甘心,稱用川井的片尾曲或許也不錯,雖然風格會變[1]。插入曲《River of Crystals》由川井作曲,坂本美雨日语坂本美雨作詞,伊藤君子演唱[1]

原聲帶於2004年3月3日發行[37]。《傀儡謠》在片中共出現三次,依序為片頭、中場和片尾,分別收錄在第二、七、十首曲目[37]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川井憲次原声带
发行日期2004年3月3日
类型新世紀音樂氛围音乐
时长47
制作人川井憲次
曲目列表[37]
曲序曲目时长
1.DUNGEON1:24
2.傀儡謡_怨恨みて散る3:40
3.TYPE 2052 “HADALI”4:05
4.River of Crystals5:48
5.ATTACK THE WAKABAYASHI3:31
6.煉獄(エトロフ)3:55
7.傀儡謡_新世に神集ひて5:11
8.THE DOLL HOUSE 11:31
9.THE DOLL HOUSE 22:56
10.傀儡謡_陽炎は黄泉に待たむと9:47
11.遠神恵賜0:32
12.Follow Me英语Follow Me (Demis Roussos song)5:01
总时长:47:00

上映

本片於2004年3月6日在日本院線上映[38],放映戲院數超過200多家[7],總票房為10億日圓,名列年度國片票房排名第19位[8]

本片入圍法國第57届戛纳电影节正式競賽單元[39],與同樣入圍的動畫片《史瑞克2》等18部電影角逐坎城影展的最高榮譽金棕榈奖[40][41],但最終勝出的是美國紀錄片《華氏911[42][43][44]。該屆影展的舉行時間是2004年5月12日至23日[45]。本片是有史以來第6部進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的動畫電影[註 10],也是日本動畫電影的首例[40][46][47][48]

本片在2004年2月12日至11月12日舉行的西班牙第37屆錫切斯電影節上放映[49]。本片也是2005年5月20日開幕的第3屆台灣國際動畫影展開幕片,導演押井守也受邀訪台[47][27]。因為獲得數個重要影展肯定,本片一時之間成為國際注目的焦點,押井守的國際知名度也大幅提升[50]

家用媒體

本片的日本版DVD於2004年9月15日發售[51][52],而藍光光碟則於2006年12月6日推出[53]。限定盒裝版於2004年10月15日上市[54],「絕對版」藍光光碟於2008年8月6日發售[55],4K Ultra HD藍光光碟雙片套裝於2018年6月22日發售[56]

本片的北美版DVD於2004年12月28日由夢工廠發行[57],北美版藍光光碟則由萬代娛樂於2009年1月13日發售[58]。國際版DVD於2005年9月7日發售[59]

在台灣,本片的家用媒體由普威爾國際代理,DVD於2005年1月31日發售[60],藍光光碟則於2011年1月13日推出[61]

相關書籍

《無罪:After the Long Goodbye》イノセンス After the Long Goodbye
前傳番外小說,作者為山田正纪,劇情以巴特為主角。
卷數 日本 德間書店
發售日期 ISBN
2005年9月6日[62] ISBN 4-19-905154-6
《無罪創作筆記:人偶、建築、身體之旅+訪談》イノセンス創作ノート 人形・建築・身体の旅+対談
幕後解說,作者為導演押井守。
卷數 日本 德間書店
發售日期 ISBN
2004年3月28日[63] ISBN 4-19-861830-5

迴響

評價

本片獲得的評價褒貶不一。影評匯總網站爛蕃茄上收集的99篇專業影評文章中,有63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64%,平均得分6.3分(滿分10分),該網站對電影的共識性評價寫道:「《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的動畫水準極高,不過劇情複雜到讓人難以理解,只能說是既具獨創性但乏味無比」[64],而Metacritic則根據27篇評論文章,其中15篇予以好評,1篇差評,11篇褒貶不一,給出平均分66(滿分100),綜合結果為「普遍良好的評價」[65]

紐約時報》的影評人曼諾拉·達吉斯英语Manohla Dargis給予本片好評,表示:「《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不只呈現出豐富的視覺魅力,還如此重申——長篇動畫可以且應該比廉價的幽默、悲情和迎合來得更有料。」[66]海倫·麥卡錫英语Helen McCarthy在《500部不可忽視的動畫電影》(500 Essential Anime Movies)一書中稱讚了本片的劇本和押井守的導演功力,評論道:「(《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是一部帶有挑戰意味的電影,不過仍是史上最棒的日本動畫之一。」[67]偏锋杂志》的艾德·岡薩雷斯(Ed Gonzalez)打出2顆星(滿分4顆)的分數,表示押井守精心設計的細節「令人陶醉」,但認為本片的哲學探討根本是鬆散、無邊際的漫談,使人疲倦,並下了如此結論:「《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想得太多,以至於最後沒有什麼可以說。」[6]

猶他新聞英语Deseret News》的編者傑夫·懷斯(Jeff Vice)認為,本片的哲學對話過於沉重,讓人難以理解[68]。《華盛頓郵報》的編輯麥可·歐蘇利文(Michael O'Sullivan)認為本片是一部「失能的日本動畫」,批評本片花了大把時間去探討哲學議題,而不是推進劇情;「雖然有些動畫片段很漂亮,但本片很明顯缺乏任何可以稱之為電影的元素[69]。《影音俱樂部》的塔莎·羅賓森(Tasha Robinson)對押井守過去的創新作品予以好評,但批評本片根本只是老調重彈、了無新意,感覺就像一部乏味、毫無吸引力的警匪片,不過是個空洞的仿製品而已。羅賓森認為本片簡直是押井守過往作品的片段集錦,許多元素都有所重複,給人的並不是暖暖的熟悉感,而是更多的沉悶。[70]

日本評論家東浩紀認為,本片擁有登峰造極的動畫水準,值得一看,但沒有押井過往作品中「符號和意涵過剩」的特色,且主題和情節之間的關聯相當薄弱。他也稱,如果以評斷視覺藝術家的角度來看,押井導演的能力值得欽佩,但不會有進一步的感想。[71][72]

台灣動漫畫評論團體傻呼嚕同盟成員AIplus對本片和當中的意涵表示欣賞,但認為該片「過於任性」,不只無視人物個性過度引經據典,音效、影像和設計等也有違和之處。AIplus說明道,押井守在本片中將音效與影像的美學理論和品質發揮到極致,但似乎沒有顧慮到會對觀眾帶來負擔或和劇情不搭調,而故事本身也無法支撐龐大的問題探討。[73]

榮譽

日期 國別 獎項或活動 類別 獲獎或入圍者 結果 來源
2004年 日本 第8回文化廳媒體藝術祭 文化委員推薦動畫作品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獲獎 [74]
2004年 日本 第25回日本SF大獎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獲獎 [75]
2004年 日本 第4回日本影視技術協會日语日本映画テレビ技術協会 影像技術賞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動畫技術) 獲獎 [76]
2004年 日本 第9回神戶動畫獎 最佳劇場映畫作品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獲獎 [77]
2004年5月 法國 第57届戛纳电影节 正式競賽單元(金棕榈奖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提名 [39]
2005年1月21日(公布結果)
2005年2月3日(頒獎)
日本 第10回AMD大賞[註 11] 大賞(總務大臣賞)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獲獎 [78]
[79]
最佳作曲家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川井憲次 獲獎
2005年1月26日 日本 第19回數位作品大賞日语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グランプリ 熱門作品部門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優秀賞 [80]
[81]
[82]
[83]
[84]
2005年1月30日(頒獎) 美國 第32屆英语32nd Annie Awards安妮獎 最佳動畫片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提名 [85]
2005年4月2日 日本 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第4回東京動畫獎 劇場版優秀作品賞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獲獎 [86]
原作賞 士郎正宗 獲獎
劇本賞 押井守 獲獎
人物設定 沖浦啟之 獲獎

2004年11月,《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入圍美國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片初選角逐名單[87][88],但未能進入2005年1月25日公布的決選名單[89]

主題解讀

偏锋杂志》的艾德·岡薩雷斯認為,導演押井守透過劇情探討了現實之本、自我機械化(self-mechanization)和人類退化的議題,並用簡單的哲學道理將性、科技、政治、暴力和人類決定論連繫在一起[6]。《華盛頓郵報》的編輯麥可·歐蘇利文(Michael O'Sullivan)指出,本片涉及笛卡爾式哲學以及對自我意識的本質之探討[69]。《影音俱樂部》的塔莎·羅賓森在影評中寫道,本片延續前作繼續提出機器人時代中的人性問題,但始終沒有真正給出答案[70]。影評人藍祖蔚認為,本片引導觀眾去思考人與機器人的關係究竟要何去何從[90],並指出:「(……)《未來的夏娃法语L'Ève future》和《攻殼機動隊》的故事或多或少在質上是有些關連的。」[91]周英雄和馮品佳在主編的書籍《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也有提到本片與《未來的夏娃》的關聯[92]

台灣動漫畫評論團體傻呼嚕同盟成員AIplus認為,本片是押井守總結其思想和興趣的作品,探討的問題層面既深且廣。首先是對於未來的詮釋,AIplus指出,本片中的未來城市已經不是前作混亂但有人味的樣貌,而是多種文化混雜的面貌,這種詮釋方法在過去比較少見。至於總結一說,AIplus的看法是押井守循著他過往的機器人電影,在本片達到了「人與機械融為一體」的終點,並闡述「人類演化的極致是資訊生命體」(指融入網路世界的草薙)的想法,過程中也不可免俗的繼續探究「如何定義人類」這個大哉問。最後AIplus對於本片的探討手法給予評論,認為本片的思想並非透過故事來傳達,而是以設定、對白、畫面與音樂等技術層面為媒介,比較偏離主流。[93]

備註

  1. ^ 夢工廠旗下公司。
  2. ^ 前譯「攻殼機動隊2:反璞歸真」[9]
  3. ^ 編註:本片角色的英文名寫法以官網為準。
  4. ^ 在本片的設定中,擇捉經濟特區過去被建設成極東最大的情報集中型都市,原本繁華無比,現在因為國家主權曖昧不明,已化為跨國企業以及靠企業施捨的犯罪組織巢穴,屬於三不管地帶。
  5. ^ 編註:片頭的英文工作人員名單和片尾的日文工作人員名單有些許出入,此處主要以片尾的名單為準。
  6. ^ 編註:不計算1983年製作但當時未上映和播出的《劇場版騎鵝歷險記日语ニルスのふしぎな旅#劇場版[13]
  7. ^ 身體論旨在探討身體對人類而言有何價值和意義[23]
  8. ^ 一個預算高昂的電影企劃案,結合真人和動畫,並全數經過數位技術處理。企劃案於1997年宣布,原定由押井守擔任導演[28][29],後來於1999年遭到凍結[30]。多年後,Production I.G重啟了該企劃案,最後拍成了真人英語電影《最後的德魯伊:加爾姆戰爭》,於2014年問世[31]
  9. ^ 譯註:此翻譯參考自《紐約時報》中文網[34]
  10. ^ 同屆入圍的《史瑞克2》則是第7部[40]
  11. ^ 「AMD」是頒獎單位數位媒體協會日语デジタルメディア協会的英文名稱「Association of Media in Digital」的縮寫;該獎項意在表揚「年度最佳的數位作品」。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押井守、西久保瑞穗. Audio Commentary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DVD隨片講評). 普威爾國際. 2004. 
  2. ^ 2.0 2.1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2004). Box Office Mojo.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英语). 
  3. ^ 攻殼機動隊2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開眼電影網.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0) (中文(臺灣)). 
  4. ^ 4.0 4.1 傻呼嚕同盟 2006,第71頁.
  5. ^ 5.0 5.1 5.2 5.3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Production I.G. [201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4) (英语). 
  6. ^ 6.0 6.1 6.2 Gonzalez, Ed. Review: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Slant Magazine. 2004-07-02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美国英语). 
  7. ^ 7.0 7.1 麥若愚. 東西兩隊大動作. 《民生報》. 2004-10-17: 第C7版 (中文(臺灣)). 
  8. ^ 8.0 8.1 2004年(平成16年)興収10億円以上番組 (pdf). 日本映画製作者連盟.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7-29) (日语). 
  9. ^ 9.0 9.1 9.2 9.3 9.4 張士達. 《坎城影展現場》押井守 花4年打造攻殼機動隊2. 《中國時報》. 2004-05-21: 第D2版 (中文(臺灣)). 
  10. ^ 10.0 10.1 CAST. INNOCENCE Official Site.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4) (日语). 
  11. ^ 11.0 11.1 11.2 11.3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 (DVD). 普威爾國際. 2004. 
  12. ^ 士郎正宗 2017,§ROBOT RONDO 2029.10.1.
  13. ^ 幻の押井アニメが初の劇場公開、NHK放映作品の劇場版もお蔵入り30余年。. ナリナリドットコム. 2015-01-13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日语). 
  14. ^ 押井守. 日本映画データベース. [202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日语). 
  15.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押井守等人. Making of INNOCENCE (《攻殼機動隊2 INNOCENCE》DVD特別收錄). 普威爾國際. 2004. 
  16. ^ Interview: Mamoru Oshii. Play. No. 34. October 2004: 28–29 [2019-08-02] (英语). 
  17. ^ 17.0 17.1 押井守 2018,第63頁.
  18. ^ 梶山寿子 2004.
  19. ^ 19.0 19.1 19.2 林靖堂. 看看日本名導如何呈現台灣宮廟文化,便知柯文哲世大運「靈車遊行」根本笑話一場. 風傳媒. 2017-08-17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8) (中文(臺灣)). 
  20. ^ 20.0 20.1 20.2 葉郎. 【電影冷知識】《攻殼機動隊》中的科幻三太子.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06-28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5) (中文(臺灣)). 
  21. ^ 21.0 21.1 21.2 21.3 イノセンス : 特集 Part1「犬」編:押井作品の傾向と対策. 映画.com. 2004-03-04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日语).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押井守インタビュー. Yahoo!ブックス.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9). 
  23. ^ 井上義彦. 1章 身体の哲学的考察 : 哲学的身体論序説 (PDF). 長崎大学公開講座叢書No. 8 身体論の現在. 1996-06-28: 3–12 [2020-1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6) (日语). 
  24. ^ 24.0 24.1 イノセンス : 特集 Part2「人形」編:「イノセンス」の人形たち. 映画.com. 2004-03-06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日语). 
  25. ^ 『球体関節人形展』図録. 日本テレビ放送網. 2004 (日语). 
  26. ^ Gilchrist, Todd. Interview: Mamoru Oshii. IGN. 2004-09-17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4) (英语). 
  27. ^ 27.0 27.1 王建宇. 動畫大師押井守和宮崎駿有心結? 科幻動畫家 愛狗成痴 連內褲上都有小狗圖案. 《民生報》. 2005-05-21: 第Cs1版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2) (中文(臺灣)). 
  28. ^ BANDAI VISUAL'S 2001:an animation odyssey -バンダイビジュアルの野望-. Animage (德間書店): 16, 25 (日语). 
  29. ^ 特報 押井守監督 大作プロジェクト始動. 日経CG (日経BP日语日経BP). 1998年1月号: 123 (日语). 
  30. ^ 押井守「ガルム・ウォーズ」の原点 幻の「G.R.M.」パイロット版映像が公開 : 映画ニュース. 映画.com. 2016-03-24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日语). 
  31. ^ ガルム・ウォーズ インタビュー: 押井守監督&鈴木敏夫プロデューサー、両雄並び立っての大放談. 映画.com. 2016-05-20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日语). 
  32. ^ 彭嘉彬. 《攻殼》永遠的主題曲《傀儡謠》 一聽前奏好有回憶. 香港01. 2017-03-31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中文(香港)). 
  33. ^ 蘇詠智. 經典動畫具哲思 搭配爵士主題曲 攻殼機動隊2 賞心「樂」目. 《星報》. 2004-10-17 [2020-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1) (中文(臺灣)). 
  34. ^ Dargis, Manohla. 《悲慘世界》:受苦的人們引吭高歌.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3-02-17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中文(繁體)). 
  35. ^ spanishcharts.com - Demis Roussos - Follow Me. spanishcharts.com.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英语). 
  36. ^ 押井守 2018,第62-63頁.
  37. ^ 37.0 37.1 37.2 イノセンス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Amazon.co.jp.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日语). 
  38. ^ ドリームワークスによる世界配給も決定!「イノセンス」完成会見 : 映画ニュース. 映画.com. 2004-03-02 [2020-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2) (日语). 
  39. ^ 39.0 39.1 INNOCENCE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Festival de Cannes. Festival de Cannes.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法语). 
  40. ^ 40.0 40.1 40.2 Davidson, Paul. Ghost in the Shell 2 Up for Palme D'or. IGN. 2004-04-24 [2015-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2). 
  41. ^ 57E EDITION 2004. Festival de Cannes. Festival de Cannes.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4) (法语). 
  42. ^ Higgins, Charlotte. Fahrenheit 9/11 could light fire under Bush. The Guardian. 2004-05-17 [2020-07-10].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英国英语). 
  43. ^ Anti-Bush film tops Cannes awards. BBC. 2004-05-24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英国英语). 
  44. ^ Anti-Bush film wins Moore top prize at Cannes. The Irish Times. 2004-05-24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英语). 
  45. ^ THE FESTIVAL POSTER. Festival de Cannes. Festival de Cannes.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法语). 
  46. ^ 「イノセンス」カンヌ映画祭でノミネート. 読売新聞オンライン日语読売新聞オンライン (読売新聞). 2004-04-27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1) (日语). 
  47. ^ 47.0 47.1 張士達. 押井守將來台 為動畫影展開幕. 《中國時報》. 2005-04-23: 第D2版 (中文(臺灣)). 
  48. ^ 押井守 2018,第62頁.
  49. ^ 2004 37ED.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MA DE CATALUNYA (2/12 - 11/12). Sitgesfilmfestival.com.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西班牙语). 
  50. ^ 傻呼嚕同盟 2006,第68頁.
  51. ^ イノセンス スタンダード版 [DVD]. Amazon.co.jp.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9) (日语). 
  52. ^ 攻殼機動隊 2 : INNOCENCE (Standard Version)(日本版). yesasia.com.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臺灣)). 
  53. ^ 攻殼機動隊 2 : Innocence (Blu-ray) (4種語言字幕) (日本版). yesasia.com.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臺灣)). 
  54. ^ 攻殼機動隊 2 : INNOCENCE Collector BOX (限定版)(日本版). yesasia.com.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臺灣)). 
  55. ^ イノセンス アブソリュート・エディション [Blu-ray]. Amazon.co.jp.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7) (日语). 
  56. ^ イノセンス 4K Ultra HD + 4Kリマスター・ブルーレイ [Blu-ray]. Amazon.co.jp.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日语). 
  57. ^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DVD. ICv2. 2004-10-19 [201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7) (英语). 
  58. ^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Blu-ray. Blu-ray.com. [2020-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英语). 
  59. ^ イノセンス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バージョン【DVD】. honto.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日语). 
  60. ^ 攻殼機動隊 2 : INNOCENCE (台灣版). yesasia.com.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臺灣)). 
  61. ^ 新片介紹 #攻殼機動隊 INNOCENCE 劇場版. 普威爾國際.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9) (中文(臺灣)). 
  62. ^ イノセンス After the Long Goodbye. 德間書店. [2012-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2) (日语). 
  63. ^ イノセンス創作ノート 人形・建築・身体の旅+対談. 德間書店. [2020-10-23] (日语). 
  64. ^ GHOST IN THE SHELL 2 - INNOCENCE. Rotten Tomatoes.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英语). 
  65. ^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英语). 
  66. ^ Philosophizing Sex Dolls Amid Film Noir Intrigue.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9-17 [201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0) (英语). 
  67. ^ McCarthy 2008,第22頁.
  68. ^ Vice, Jeff. 'Ghost in Shell 2' too intense, violent for young anime fans. Deseret News (Salt Lake City: Deseret News Publishing Co.). 2004-10-15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7) (英语). 
  69. ^ 69.0 69.1 O'Sullivan, Michael. 'Ghost in the Shell 2': Anime Malfunc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2004-09-17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8) (英语). 
  70. ^ 70.0 70.1 Robinson, Tasha.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The A.V. Club. 2004-09-14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4). 
  71. ^ 東浩紀 2007,第247-249頁,§押井作品のひとつの到達点.
  72. ^ 東浩紀 2007,第662-664頁,§メタリアル・クリティーク.
  73. ^ 傻呼嚕同盟 2006,第68-69頁.
  74. ^ 第8回 2004年 アニメーション部門 受賞作品. Japan Media Arts Festival.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日语). 
  75. ^ 日本SF大賞. 日本SF作家クラブ日语日本SF作家クラブ.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3) (日语). 
  76. ^ 映像技術賞 受賞一覧. 日本映画テレビ技術協会日语日本映画テレビ技術協会.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日语). 
  77. ^ 【动漫科普】神户动画大赏获奖作品!. billbill. 2019-08-29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中国大陆)). 
  78. ^ 第10回 AMD Award ’04 開催概要. デジタルメディア協会日语デジタルメディア協会(AMD).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日语). 
  79. ^ 第10回 AMD Award ’04 受賞作品一覧. デジタルメディア協会(AMD).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日语). 
  80. ^ 「第19回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グランプリ」で『ドラクエVIII』がDCAj会長賞を受賞!. 電撃オンライン. 2005-01-26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8). 
  81. ^ 「第19回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グランプリ」受賞作品発表. ねとらぼ. 2005-01-26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日语). 
  82. ^ 今年度の「第19回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グランプリ」は豊作でした. ねとらぼ. 2005-01-27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日语). 
  83. ^ ASCII. ネット系サービスと若いクリエイターの才能が一気に開花!!――“第19回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グランプリ”レポート (1/2). ASCII.jp. 2005-01-28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8) (日语). 
  84. ^ "第19回デジタルコンテンツグランプリ"で『ドラクエVIII』がDCAj会長賞を受賞!. Famitsu.com. 2005-01-26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3) (日语). 
  85. ^ Baisley, Sarah. The Incredibles & Brad Bird Soar at Annie Awards. Animation World Network. 2005-01-30 [2014-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英语). 
  86. ^ 速報:東京アニメアワード発表. TAF News. 2005-04-03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日语). 
  87. ^ 11部動畫片拉開奧斯卡序幕 《超人家族》受矚目. 《大紀元》. 2004-11-06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3) (中文(臺灣)). 
  88. ^ Shrek 2 and Shark Tale start race for an Oscar. The Guardian. 2004-11-05 [2020-07-13].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5) (英国英语). 
  89. ^ 顏伶如. 第七十七屆奧斯卡提名名單. 《大紀元》. 2005-01-25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中文(臺灣)). 
  90. ^ 藍祖蔚. 攻殼機動隊:傀儡靈魂. 藍色電影夢. 2004-11-10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4) (中文(臺灣)). 
  91. ^ 藍祖蔚. 攻殼機動隊:未來夏娃. 藍色電影夢. 2004-11-04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中文(臺灣)). 
  92. ^ 周英雄 & 馮品佳 2007,第122-123頁.
  93. ^ 傻呼嚕同盟 2006,第72-75頁.

參考書目

註:此處僅列出書籍,雜誌、期刊、手冊不在此類。

  • 士郎正宗 著; 謝仲其 譯. 《攻殼機動隊 THE GHOST IN THE SHELL》 1. 臺北市: 臉譜出版. 2017-03-28. ISBN 978-986-235-574-9 (中文(臺灣)). 
  • 押井守 著; 鐘嘉惠 譯. 《暢所欲言!押井守漫談吉卜力秘辛》. 台北市: 台灣東販. 2018-12-01. ISBN 978-986-475-850-0 (中文(臺灣)). 
  • 梶山寿子. 『ジブリマジック―鈴木敏夫の「創網力」』. 講談社. 2004-11. ISBN 978-4062126809 (日语). 
  • 傻呼嚕同盟. 《日本動畫五天王》. 台北: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02. ISBN 986-7291-91-3 (中文(臺灣)). 
  • McCarthy, Helen. 500 Essential Anime Movies: The Ultimate Guide. Harper Design. 2008. ISBN 978-0061474507 (英语). 
  • 東浩紀. 『文學環境論集 東浩紀コレクションL』. 講談社. 2007. ISBN 978-4062836210 (日语). 
  • 周英雄; 馮品佳. 《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7-08-01 (中文(臺灣)). 

延伸閱讀

  • Brown, Steven T. Machinic Desires: Hans Bellmer's Dolls and the Technological Uncanny in Ghost in the Shell 2: Innocence. Mechademia英语Mechademia. 2008, 3: 222–253 (英语). 
  • Hartlieb, Sean. Chapter Nine: Innocence. Humanity in Anime: Analyzing the Films of Mamoru Oshii. 2016: 347–453 (英语). 
  • Monnet, Livia. Anatomy of Permutational Desire: Perversion in Hans Bellmer and Oshii Mamoru. Mechademia. 2010, 5: 285–309 (英语). 
  • Monnet, Livia. Anatomy of Permutational Desire, Part II: Bellmer's Dolls and Oshii's Gynoids. Mechademia. 2010, 6: 153–169 (英语). 
  • Monnet, Livia. Anatomy of Permutational Desire, Part III: The Artificial Woman and the Perverse Structure of Modernity. Mechademia. 2012, 7: 282–297 (英语). 
  • Ruh, Brian. The Faux and the Hound - BD. Anime News Network. 2011-06-14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英语). 
  • Blade Runner, Subliminals, and Numbers in Innocence. AnalyzingOshii. 2017-01-05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英语). 
以下資料包含對本片的解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