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immy-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1日 (四) 15:54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国家级贫困县Cat:原国家级贫困县))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通渭县
坐标:35°12′31″N 105°14′45″E / 35.20851°N 105.24596°E / 35.20851; 105.24596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甘肃省定西市
政府駐地平襄镇
面积
 • 总计2,909.73 平方公里(1,123.45 平方英里)
人口(2004年)
 • 總計45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743300
電話區號932
行政区划代码621121

通渭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一个,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東側,介於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東南、南分別與天水市秦安縣甘穀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天水市武山縣和定西市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定西市安定區白銀市會寧縣和平涼市靜寧縣毗鄰。 通渭縣共轄6鎮12鄉,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43.14萬人(2012年)。2012年,通渭縣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49060萬元。

历史

地名由來 宋熙甯(1068)元年,陝西秦鳳路副督總管楊文廣築大甘穀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穀城”,又于擦珠穀築一大堡 (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朝廷賜名“通渭堡”,因牛穀河通往渭河而得名。

歷史沿革

通渭歷史悠久。據發掘文物證明,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通渭這塊土地上。
夏、商、西周時期,通渭地為羌人所居。
春秋和戰國前期,通渭地為襄戎地。
戰國後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置隴西郡,通渭地屬隴西郡(治今臨眺)轄。
秦統一後,通渭地仍屬隴西郡轄。
新莽篡漢,改天水郡為鎮戎郡(仍治平襄),改平襄縣為“平相縣”
西漢更始元年至東漢建武八年,成紀(今秦安縣北)人院囂聚眾10萬反莽,在平襄建立割據隴右諸郡的西州政權達10年之久。
東漢收復平襄後,平襄縣仍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即今甘谷),平襄縣為漢陽郡轄。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治今隴西縣東南),平襄縣改屬南安郡轄。
三國時,曹魏從平襄、略陽縣分置臨渭(治今秦安縣東南)、清水縣,合4縣立廣魏郡(治臨渭),屬雍州轄。
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晉書•地理志》載:“略陽郡,本名廣魏,泰始中更名焉。”晉末大亂,郡縣歸屬無定。
前趙、前秦時,平襄縣猶存。西秦時,還兩次見於史冊。此後,平襄縣廢。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統一北方後,平襄縣地屬秦州天水郡顯親縣轄。永安三年置渭州(今隴西),平襄縣地改屬渭州南安陽郡(治桓道)中陶縣轄。西魏初,平襄縣地屬北秦州〔今秦安縣西北)轄。廢帝三年((554),改北秦州為交州,平襄縣地屬交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北)烏水縣轄。北周(557-581)因之。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交州為紀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並烏水縣入長川縣,平襄縣地屬隴西郡長川縣轄。
唐武德元年,複改隴西郡為渭州,平襄縣地屬渭州長川縣轄。貞觀三年(629),並長川縣入隴城縣,平襄縣地屬隴右道秦州隴城縣轄。寶應二年((763),渭、秦等州被吐蕃佔領。大中三年(849)大破吐蕃,光復平襄,屬秦州。
宋初,西邊疆域只達秦州夕陽鎮(今天水新陽鎮,未過渭河,平襄縣地被西夏和吐蕃佔領。時,宋以秦州,繼以古渭州(今隴西)為據點,逐漸向西開拓。天禧二(1018)置安遠寨 (今屬甘穀縣),屬秦州。治平四年 (1067)置雞川寨,屬秦州。熙甯元年 ,楊文廣于擦珠穀 築一大堡,十二月城成,宋廷賜名“通渭堡”。熙寧五年 (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領者達 (後演變為“哲達”)、漆麻、本當、撲麻龍、達隆5堡,屬熙河路通遠軍 (今隴西)轄。崇寧五年 (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
天會五年(1127),金在通渭境內置通渭、雞川、甘穀3縣。通渭屬臨挑路鞏州轄。
元至元七年(1270),並雞川縣入秦安縣:廢甘穀縣.于秦州屬伏羌城置伏羌縣(今甘穀);通渭縣移治今城區.屬陝西行省鞏昌路轄。
明洪武二年(1369),總兵徐達西征至鞏昌,時通渭為元主簿楊忠所據,徐差萬戶董提招楊歸附。通渭縣屬陝西行都司隴右道鞏昌府轄。
清初,因明制。康熙二年(1663),通渭縣屬陝西右布政使司鞏昌府轄。康熙七年,通渭縣屬甘肅省鞏昌府轄。康熙五十七年,縣城覆沒,縣署臨時移治西關。雍正八年 ,縣署又臨時移

駐平涼苑馬寺屬安定監 (今馬營)。同時,割安定監屬通渭,鞏昌府轄。乾隆四年 (1739),在舊城址始築新城,即今縣城。乾隆十三年 (1748)城成還治,仍屬鞏昌府。

中華民國2年3月,廢府設道,通渭縣屬甘肅省隴南道(旋改渭川道,治今天水)轄。

民國16年(1927) 7月,改道為行政區,通渭縣屬甘肅省渭川行政區轄。 民國30年(1941) 8月,改渭川行政區為廿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8月6日,縣城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甘肅省天水專區轄。至1955年10月22日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所轄至今。

行政区划

通渭县下辖14个、4个[1]

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家河镇、​义岗川镇、​陇阳镇、​陇山镇、​陇川镇、​碧玉镇、​襄南镇、​什川镇、​华家岭镇、​北城铺镇、​新景乡、​李家店乡、​第三铺乡寺子川乡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