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安徽方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省内的方言分布和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1]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2]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方言分类

[编辑]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淮语)、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

[编辑]

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淮语)

[编辑]

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淮语)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诸地市与马鞍山、芜湖、铜陵的江北部分,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北部原有怀远小片分布于蚌埠、淮南境内,如今范围仅存怀远一地,新派怀远话丢失入声已融入中原官话信蚌片。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

[编辑]

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

[编辑]

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县地)。其中除郎溪广德两县的部分地区属于吴语太湖片,其余皆属吴语宣州片。通行吴语的地区与通行徽语的地区同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南地区,居民属吴越民系

徽语

[编辑]

安徽省内的徽语主要分布于南部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辖地,包括今歙县徽州区黄山区(仅限南部汤口镇、谭家桥镇)、屯溪区祁门县绩溪县休宁县黟县,及周边旌德县宁国市(限于南部洪门乡等地)、东至县(限于东南郎木塔一带)、石台县(限于占大区)等。通行徽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南徽州地区,居民属吴越民系


客籍方言

[编辑]

安徽南部的客籍方言岛遍布皖南山区各地,客籍方言种类主要有:安徽本省江北移民带来的江淮官话、广德县河南移民带来的中原官话、宁国市周边湖北移民带来的西南官话畲族使用的畲话(接近客家话,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畲话可互通)、湖南移民带来的湘语、浙江移民带来的浙南闽语处衢片吴语等、福建移民带来的闽北语客家话等。[1]

地域划分

[编辑]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并由淮河、长江分割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域单元。

皖北地区

[编辑]

狭义的皖北地区仅指安徽省沿淮及其以北诸地市,包括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其方言种类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属于中原官话,分别属于中原官话徐淮片淮北市宿州市)、商阜片阜阳市大部、亳州市颍上县)及信蚌片淮南市蚌埠市),淮南和蚌埠部分地区原通行江淮官话洪巢片,目前仅留存于怀远和淮南市区部分地区,且当地新派方言入声丢失已融入中原官话信蚌片。[2]

皖中地区

[编辑]

皖中地区一般指安徽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其中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淮河流域的沿淮地区、江淮分水岭以南属长江流域的沿江地区(皖江地区)、天柱山以南的皖西南地区三地方言差异明显。

  • 沿淮地区

沿淮地区包括六安市霍邱县寿县金寨县(东部除外),合肥市长丰县(北部),滁州市凤阳县,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

  • 皖江地区

沿江地区包括合肥市(大部)、巢湖市滁州市(大部)、六安市(大部)、安庆市(市区、桐城市枞阳县),其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之外[3] ,大多属洪巢片

  • 皖西南地区

江淮之间的长江以北、天柱山以南的皖西南地区,包括安庆市下属怀宁县潜山县望江县(大部)、岳西县宿松县(大部)及太湖县,与皖中其余地区方言差异明显,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

皖南地区

[编辑]

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安徽省内方言最为多元的地区,也是中国东南方言状况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 土著方言

皖南地区的土著方言,指的是皖南地区明清以来相对固定的居民主体所使用的方言,主要包括吴语徽语赣语三种。其中吴语分布于原太平府宁国府池州府部分地区,徽语分布于原徽州府辖地及池州府宁国府的部分地区,赣语主要分布于原池州府的部分地区。[4]

  • 客籍方言

清末的太平天国战争对皖南语言文化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持续11年之久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安徽省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不仅重创了皖南的经济,还使得皖南土著人口损失惨重。[5] 战后的移民潮直接地影响了除徽州府之外皖南大部的方言分布,使得江淮官话越江分布到皖南腹地,并使得皖南山区遍布各种非土著方言岛。在有些地区(如沿江诸市城镇地区及宣城市宁国市),客籍方言甚至已经取代了土著方言,成为该地的主导方言。
安徽本省江北移民带来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于沿江诸市城镇地区以及南陵县青阳县宣城市郎溪县大部;河南郑州地区移民使用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于广德县东部地区(与浙西中原官话方言岛连接成片);湖北随州应山一带移民使用的西南官话,主要分布于宁国市大部及周边郎溪县广德县宣城市泾县畲族使用的畲话(接近客家话,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畲话可互通)主要分布于宁国云梯畲族乡;浙江移民带来的浙南闽语处衢片吴语,主要分布于广德宁国郎溪绩溪歙县;福建移民带来的闽北语客家话,主要分布于甯国市仙霞乡。[1][6]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皖北中原官话分区参考《中国语言地图集》图B3“官话之三。
  3. ^ 孙宜志. 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 方言. 2006,. 2006 (2) (中文). 
  4. ^ 参蒋冰冰,2003,第3至4页。
  5. ^ 参蒋冰冰,2003,第4页。
  6. ^ 安徽南部客籍方言来源参考《安徽省志·方言志》第545至546页。

来源

[编辑]
书籍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ISBN:9780582999039
  • 孟庆惠 等:《安徽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7.ISBN:9787801221311
  • 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ISBN:9787811105285
  • 唐爱华:《宿松方言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ISBN:9787503928123
  • 蒋冰冰:《吴语宣州片方言音韵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ISBN:9787561732991
  • 孟庆惠:《徽州方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ISBN:978721202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