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台湾教育专案/人物条目赏析
条目
[编辑]朱敬一 | |
---|---|
中华民国第4任 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常任代表 | |
任期 2016年7月15日—2019年8月31日 | |
总统 | 蔡英文 |
前任 | 赖幸媛 |
继任 | 连玉𬞟、赵光训、林良蓉(代理) 罗昌发(正任)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台湾 | 1955年10月29日
国籍 | 中华民国 |
儿女 | 1男1女 |
母校 | 美国密歇根大学 |
专业 | 经济学家 |
学历
| |
朱敬一(1955年10月29日—),中华民国经济学家。台大商学系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中华民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WTO)代表团常任代表、美国国家科学院海外院士。朱敬一于1998年即获中央研究院院士殊荣,后曾任中研院副院长、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行政院政务委员、行政院国科会主委等,并曾参选台大校长。2019年8月辞任WTO代表。[1]
生平
[编辑]朱敬一自称是清朝思想家龚自珍后人[2]。2008年8月之后,台湾经济遭受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冲击,此时朱应《中国时报》之邀,始于《中国时报》上以《安得广厦千万间》为题设财经专栏,至2009年,改以《掌握财经关键》为题。除了《中国时报》外,2009年2月起,朱亦应《联合报》之邀,每两周一次,撰写《名人堂》专栏。
朱由此二专栏,运用经济理论探讨社会现象、政治问题、绿色能源等时事;也对国际金融局势与国内政策发表评述,并介绍2008年、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文笔力求清晰易懂,向一般读者介绍经济理论的内涵,并介绍国际重要经济发展及学者。专栏涵盖杜甫到凯因斯的主张,分析范围包括台湾哈雷机车到政治几何学。
事略
[编辑]教育议题
[编辑]对于台湾的教育,朱敬一认为其有许多问题。其2009年参与了台湾教育改革的“七一二我要十二年国教大游行”[3]
其认为台湾基础教育过于死板,尤其是公民教育的教材不够灵活,以致学生无法透过学校的学习培养公民素养。然而有人认为其只点出问题但不着手改革,如同无的放矢,“希望身居政学要津又不乏机会可插手教改事业的学术菁英,必须记取自己过去的教改经验,能知道教育的真正问题,以及担负起改革者应有的责任伦理。”[4]
朱敬一对通识教育的落实十分重视,认为台湾教育过早分流,应效法美国大一、大二学生不分科系的制度。通识教育在学生视为营养学分、教授亦不重视的情形下,使大学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流于形式。朱敬一对此召集了2008年全台七所顶尖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弥补科学潮流下专业太窄的弊病,致力扩大现今考试制度下过早分类组的学生们知识与关怀的广度。[5]
朱敬一自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分别至北、中、南的高中上一学期的社会科学课,是第一位走进高中校园,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刚从国中毕业的学子走入人文与社会科学世界的中研院院士。 [6]
二次金改
[编辑]主持计划
[编辑]学术研究
[编辑]政策制定
[编辑]争议
[编辑]挺涉假发票案的教授
[编辑]2013年1月,朱敬一与教育部长蒋伟宁、中研院长翁启惠共同发布声明力挺涉假发票案的教授,主张“教授买三个碳粉匣拿来报萤幕”不算贪污,但论点随后引起舆论的论战。[21]
政策制定
[编辑]近年台湾的赋税制度变革,朱敬一在多次税赋改革会议中拒绝赴会。[22]
出版著作
[编辑]书籍
[编辑]学术作品
[编辑]撰写作品
[编辑]- 经济学(八版),毛庆生、朱敬一、林全、许松根、陈昭南、陈添枝、黄朝熙合著,2015年,华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ISBN 9789574322862
- 基础经济学(七版),毛庆生、朱敬一、林全、许松根、陈昭南、陈添枝、黄朝熙合著,2015年,华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ISBN 9789574322855
- 经济学概要(五版),毛庆生、朱敬一、林全、许松根、陈昭南、陈添枝、黄朝熙合著,2015年,华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ISBN 9789574322848
- 经济学的视野,朱敬一、林全合著,2010年,联经出版事业公司。ISBN 9789570835656
- 面对公与义:台湾金融的健全化、效率化、全球化,朱敬一、许嘉栋、余范英合著,2006年,时报出版事业有限公司。ISBN 9789868282100
- 个体经济学,朱敬一、陈恭平合著,2005年,台湾东华书局。ISBN 9789574832972
- 朱敬一, 叶家兴, "台湾的“私人兴学”--现况检讨与政策建议", 收录于《台湾的教育改革》, 台北: 前卫出版社, 1995.
- 朱敬一, 姜. 论自由刑与罚金刑的最适取舍. 台北市: 国立台湾大学. 1991.
- 朱敬一, 《个体经济分析》(373页), 台北: 新陆书局, 1990.
- 朱敬一 (与五位合著者), 《解构党国资本主义》(280页), 台北: 新陆书局, 1990.
编译作品
[编辑]- 汪纳卡特, 汪. 初等统计问题详解. Translated by 朱敬一译. 再版 ed. 台北市: 晓园. 1983.
- 朱敬一主编. WTO架构下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实录. 台北市: 孙运璿基金会. 2000.
- 梁明义, and 究主持. 运输部门供给需求之比较及未来投资政策之探讨. Translated by 朱敬一等 and 究, 台湾地区运输经济分析 1. 台北市: 交通部运输研究所. 1986.
科普书籍
[编辑]- 朱敬一讲社会科学:台湾社会的新世纪挑战,朱敬一著,2008年,时报出版事业有限公司。ISBN 9789571349022
- 朱敬一讲社会科学:法政经社的核心内容,朱敬一著,2008年,时报出版事业有限公司。ISBN 9789571349015
- 朱敬一讲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源起背景,朱敬一著,2008年,时报出版事业有限公司。ISBN 9789571349008
- 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信,朱敬一著,2006年,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ISBN 9570830786
- 基本人权,朱敬一、李念祖著,2003年,时报出版事业有限公司。ISBN 9571339423
- 教育松绑,朱敬一、戴华著,1995年,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ISBN 9573227185
- 张清溪, 朱. 经济学分析社会的方法, 分析社会的方法演讲系列. [台北县: 国立空中大学 国立屏东师院 国立花莲师院. 1995.
论文选辑
[编辑]中文发表部分
[编辑]- 朱敬一, 于若蓉, “统计调查与学术研究”, 《人口学刊》, 1999 : 1-11.
- 于若蓉, 朱敬一, “台大“惠我良多”? - 论各大学毕业生初出校门的表现”, 《经济论文丛刊》, 1998, 26: 65-89.
- 朱敬一, 许松根, 于若蓉, “国内经济学相关期刊排序”, 《国科会人文暨社会科学研究汇刊》, 1997 (7) : 445-473.
- 张宏碁, 朱敬一, “用 Pseudo Panel Data 估计台湾男性跨期劳动替代弹性", 《经济论文丛刊》, 1996 (24): 313-337.
- 朱敬一,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解析与批判”, 《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季刊》, 1996 (3) : 99-107.
- 朱敬一, 陈恭平, “台湾的资产炒作”,《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 1994 (6): 79-98.
- 朱敬一, 杨建成, 胡胜正, 黄定远, "国民年金对财政收支之影响", 《台湾经济预测与政策》, 1994 (25) : 35-91.
- 朱敬一, “国家认同的经济分析”,《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 1993 (6): 75-96.
- 朱敬一, 谭令蒂, "仿冒与生产者创新",《国科会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汇刊》, 1991 (1): 219--231.
- 朱敬一,"以所得区分人口结构在经济学上的应用", 《国科会科学发展月刊专论》1990 (18): 817-824.
- 朱敬一, 张明宗, 林向恺, “复占贝氏赛局的学习机能”,《对局理论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1990: 353-402。
- 朱敬一, 谭令蒂, "匿名审稿至的经济分析",《经济论文丛刊》, 1990 (18): 357-396.
- 朱敬一, "台湾营利事业所得税逃漏的成因与指标-MIMIC 模型的应用”,《经济论文丛刊》, 1989 (16): 481-489.
- 朱敬一, 朱筱蕾, “台湾地下经济的成因与政策分析: DYMIMIC 模型之应用”《经济论文》, 1989 (16): 137-170.
- 朱敬一, ““台湾美元远期外汇市场效率性之检定”一文之评论”,《经济论文》, 1989 (16): 171-176.
- 朱敬一, 《地下经济与逃漏税问题之研究》, 行政院赋改会, 1989.
- 朱敬一, “长子继承权的缘起与影响”, 《中国经济学会年会论文》, 1989.
- 朱敬一, 纪志毅, "论城市乡村间公共财的最适配置--Tiebout 与 Todaro 模型之综合",《经济论文丛刊》, 1988 (16): 25-40.
- 于若蓉, 朱敬一, “妇女劳动参与对生育行为之影响--两制内生转换模型之应用”, 《经济论文丛刊》, 1988 (16): 225-249.
- 朱敬一, “从“大学教育之需求与大学联考重考现象”一文谈两期模型与无穷期模型之异同”,《经济论文丛刊》, 1988 (16): 215-220.
- 朱敬一, 陈凯俐, “反应成本油价订定方式之探讨”,《台大社会科学论丛》, 1988: 341-354.
- 朱敬一, “我国小规模营利事业书审制度的福利分析”,《经济论文》, 1988 (16): 55-78.
- 朱敬一, “以赛局理论分析习俗演进”,《经济论文》, 1987 (15): 99-112.
- 朱敬一, “由经济学的观点看告诉乃论与公诉的取舍”, 《经济论文丛刊》, 1986 (14): 93-104.
- 朱敬一, “对“一阶解与二阶解均衡值之异同”争议之评断”, 《经济论文丛刊》, 1986 (15): 123-130.
- 朱敬一, “边沁刑事法则之检讨”, 《经济论文》, 1986 (14) : 99-112.
英文发表部分
[编辑]- C. Y. Cyrus Chu and R. Yu (2008) "Understanding Chinese Families monograph manuscript," 13 Chapters, with a Forward by James J. Heckman.
- C. Y. Cyrus Chu, R. Yu and Yu Xie (2008) "Effects of Sinship Structure Revisited: Evidence from Intra-Family Resource Transfer in Taiwa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forthcoming.
- C. Y. Cyrus Chu and Hung-ken Chien, "Durable-Goods Monopolists, Network Effects and Penetration Pricing," Marketing Science, 2008 forthcoming.
- C. Y. Cyrus Chu, Hung-ken Chien and Ronald Lee (2008) "Explaining the Optimality of U-shaped Age-specific Mortality,"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73: 171-180
- C. Y. Cyrus Chu and R. Yu (2008)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ex-specific Differential Treatments: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mong Sibling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7: 386-399.
- C. Y. Cyrus Chu (2008), "Biodiversity Decline and Population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1: 173-181.
- C. Y. Cyrus Chu and Hung-ken Chie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Pretrial Negotiation, and Optimal Decoupl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7 (27):312-319
- Anne H. Gauthier, C. Y. Cyrus Chu, and Shripad Tuljapurkar, Riding the Age Waves: Allocating Public and Private Resources Across Generations, 2007, by Kluwer.
- C. Y. Cyrus and R. Yu, “Kinship Networks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2006, in Riding the Age Waves: Allocating Public and Private Resources Across Generations, 2007, by Kluwer.
- C. Y. Cyrus Chu and Ronald D. Lee, "The Coevolu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nd Longevity: An Optimal Life History Approach,"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2006 (69):193-201
- Wen-Jen Tsay and C. Y. Cyrus Chu “The Pattern of Birth Spacing During Taiwan'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05, 18:323-336
- Kong-Pin Chen and C. Y. Cyrus Chu, "International Control and External Manipulation: A Model of Corporate Income Tax Evas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36): 151-164.
- C. Y. Cyrus Chu and Emerson Niou, "The strategy of Ambiguity in Electoral Competition,"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forthcoming 2005 (33):279-302
- C. Y. Cyrus Chu, Roh-rong Yu and Yu Xie, "The Decision 'Power' in Endogenously-formed Families," IEAS WP, 2005 (revised and resubmitted to SSR).
- C. Y. Cyrus Chu and R. Yu, "Bequeathable Assets, Social Network and Child Contac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revise and resubmitted.
- C. Y. Cyrus Chu, Roh-rong Yu, and Yu Xie, "The Decision 'Power' in Endogenously-formed Famili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4, revise and resubmitted.
- C. Y. Cyrus Chu, Ruey Tsay and H. Wu, "Transmission of Sex Preferences Across Generations: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Education Among Sibling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4, submitted.
- C. Y. Cyrus Chu, "Children as Refrigerators: When Would Backward Altruism Appear?" 2004, mimeo.
- C. Y. Cyrus Chu and Cheng-ying Huang, “On the Definition and Efficiency of Punitive Damag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4 (24): 241-254.
- C.Y. Cyrus Chu, Ruey Tsay and H. Wu "Transmission of Sex Preference Across Generations: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Education Among Siblings," IEAS WP, 2004.
- C. Y. Cyrus Chu and R. Yu, "Bequeathable Assets, Social Network and Child Contact", IEAS WP, 2004.
- C. Y. Cyrus Chu, "Precedent Externality, Network Effect, and the Possible Inefficiency of the Evolution of Laws,"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3 (16): 187-198
- C.Y. Cyrus Chu, Ching-fan Chung, and Chun-fang Jiang, "Impediments to Married Women's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Caused by Various Family Commitments," IEAS working paper, 2003.
- Minsheng Chen, C. Y. Cyrus Chu and Huei-chung Lu, “Bequest Divi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A Linear Extinction Probability Approach,”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02, 15:243-259.
- Leslie Tan and C. Y. Cyrus Chu, "A Generaliz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usiness Taxes on the Locatio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2 (32): 201-219.
- Leslie Tan and C. Y. Cyrus Chu, "A Generaliz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usiness Taxes on the Locatio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2 (32): 201-219.
- Leslie Tan and C. Y. Cyrus Chu, "A Generalize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usiness Taxes on the Locatio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2 (32): 201-219.
- C. Y. Cyrus Chu and T.F.Jiang, “Power Tends to Corrupt: Why and How?” IEAS WP, 2002
- C. Y. Cyrus Chu and R. Yu,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Biodiversity Decline: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1, 28:S 126-143.
- C. Y. Cyrus Chu, “Population Dynamics: Theory of Nonstable Popul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01.
- C. Y. Cyrus Chu and Ching Tai, “Ecosystem Resilience, Specialized Adaptation and Population Decline: A Modern Malthusian Theory”,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01, 14:7-19.
- C. Y. Cyrus Chu and Wen-Fang Liu, 2001, "A 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Rawls' Maximin Principle," Co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Economy, 2001 (3): 255-272.
- Tain-Jy Chen and C. Y. Cyrus Chu, 2001, in Taiwan's Presidential Politics: Democratizat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 by Muthiah Alagappa. New York: M. E. Sharpe.
- C. Y. Cyrus Chu and W. T. Juang, "The Economics of Physiognomy and Phrenology," IEAS WP, 2001.
- C. Y. Cyrus Chu, C. –Y. Huang and J. –J. Shih, “The Content/System Competition of the Cable-TV Industry: An Economic Analysis,” IEAS working paper, 2001.
- C. Y. Cyrus Chu and R. Lee (de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hange in East Asia, a supplement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0 (25).
- Tsai, Y., C. Y. Cyrus Chu, and C. -F. Chung,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Household Savings in Taiwa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000 (S): 174-193.
- C. Y. Cyrus Chu and Huei-Chung Lu, “Predator-Prey Models with Endogenous Decisions”,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Studies, 2000 (8): 55-71.
- C. Y. Cyrus Chu, S. -C. Hu, and T. -Y. Huang, “Punishing Repeated Offenders More Severel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0(20): 127-140.
- C. Y. Cyrus Chu, M. C. Chang, and K. L. Lin, “Initial Beliefs and the Global Stability of Least Squar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of Finance, 2000 (9): 123-137.
- C. Y. Cyrus Chu, "Insuring Against Self-fulfilling Financial Crises," IEAS WP, 2000.
- C. Y. Cyrus Chu, Population Dynamics: A New Economic Approach, Forwarded by Ronald D. Le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26 pages), 1998.
- R. P. C. Cheng and C. Y. Cyrus Chu, “Estimat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Matrix Using Pseudo Panel Data”, in Essay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emory of John Fei, eds. by Gustav Ranis et al., 1998.
- C. Y. Cyrus Chu and R. Yu, “Individual Sex Preferences and the Societal Sex Ratio”,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98 (194): 383-390..
- C. Y. Cyrus Chu and H. Lu, “The Multi-store Location Decision of a Spatial Monopoly,"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8 (28): 255-281.
- C. Y. Cyrus Chu and Y. -C. Tsai, “Productivity,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Size: Formalizing the Theory of Ester Boserup”, in Increasing Return and Economic Analysis, K. Arrow et al. (eds.), 1998. New York: McMillan.
- C. Y. Cyrus Chu and C. Wang, “Economy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seconomy of Externaliti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8 (69): 249-261.
- C. Y. Cyrus Chu, H. -W. Koo and T. -Y. Huang, “The Lack of Preference Foundation of the Generalized Entropy Measure,"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1998 (26): 331-346.
- C. Y. Cyrus Chu and L. Jiang, “Demographic Transition, Family Structure, and Income Inequalit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7 (79): 665-669.
- C. Y. Cyrus Chu, “Age Distribution Dynamics and Aging Indexes”, Demography, 1997 (34): 551-563.
- C. Y. Cyrus Chu,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 294-304.
- K. -P. Chen, H.-K. Chien, and C. Y. Cyrus Chu, “Sequential versus Unitary Trial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97 (26): 239–258.
- M. C. Chang, C. Y. Cyrus Chu, and K. L. Lin, “The Minimum Prediction Error Learning Algorithm with Information Feedbacks," Taiwan Economic Review, 1997 (25): 473-491.
- C. Y. Cyrus Chu, “Tax Evasion by Small Businesses: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n Taiwan," Review of Public Economics, 1996 (1): 157–183.
- C. Y. Cyrus Chu and H. -W. Koo, “Bequest Divis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Economica, 1995 (62): 423-440.
- C. Y. Cyrus Chu and H. -C. Lu, “Toward a General Analysis of Endogenous Easterlin Cycle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995 (8): 35-57.
- C. Y. Cyrus Chu and Y. Qian, “Vicarious Liability Under a Negligence Rul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5 (15): 289–304.
- M. C. Chang, C. Y. Cyrus Chu, and K. L. Lin “A Reformulation of the Least Square Learning Mechanism,"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5 (19): 1293-1296.
- C. Y. Cyrus Chu,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rmanent Reductions in Life Risks,"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1995 (23): 209–225.
- C. Y. Cyrus Chu and R. Lee, “Famine, Revolt and the Dynastic Cycle: Population Dynamics in Historic China”,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1994 (7): 351–378.
- C. Y. Cyrus Chu and N. Jiang, “Are Fines More Efficient Than Imprisonment? ”,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3 (51): 391–413.
- C. Y. Cyrus Chu, “Oscillatory vs Stationary Enforcement of Law”,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3 (13): 303–315.
- C. Y. Cyrus Chu, “Commentary on ‘Analyzing Income Tax Evasion Using Amnesty Data with Self-selection," in Why People Pay Taxed: Tax Compliance and Enforcement, Joel Slemrod (ed.),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2.
- C. Y. Cyrus Chu, “Primogeni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99): 78–99.
- C. Y. Cyrus Chu,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riminal Proceedings in Civil-law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991 (11): 111–116.
- C. Y. Cyrus Chu, “Endogenous Nonconvex State-transition Rules and Cyclical Policies”, Technical Report, Santa Fe Institute, 1991.
- C. Y. Cyrus Chu, “An Existence Theorem on the Stationary Stat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90 (31): 171-185.
- C. Y. Cyrus Chu and H. -W. Koo,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Group Mobility and Differential Fert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 1125-1138.
- C. Y. Cyrus Chu, “Plea Bargaining with the IR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0 (41): 319–333.
- C. Y. Cyrus Chu, “Crime and Punishment with Possible Post-Offense Compromises”,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1990 (17): 131–168.
- C. Y. Cyrus Chu, “A Model of Income Tax Evasion with Venal Tax Officials," Public Finance”, 1990 (45): 392–408.
- C. Y. Cyrus Chu, “An Income-Specific Stable Population Mode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 Research in Population Economics, Vol. 6, T. Paul Schultz (ed.), JAI Press, 1988: 337–366.
- C. Y. Cyrus Chu, “Should the Inventory Smoothing Model Be ‘Saved’?"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1988 (16): 159–167.
- C. Y. Cyrus Chu, “The Dynamics of Population Growth, Differential Fertility and Inequality: Not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7 (77): 1054–1056.
- C. Y. Cyrus Chu, “The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on the Steady State Dis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7 (34): 189–210.
- C. Y. Cyrus Chu,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Preference Structure: A Remark on Hotelling’s Spatial Competition Mode", Academia Economic Papers, 1986 (14): 199–210.
参考资料
[编辑]- ^ 駐WTO代表朱敬一申請退職 31日生效.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9).
- ^ 飆哈雷救經濟. [2012-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中国时报,A3/焦点新闻:《朱敬一专文》教改 不必是为自己的孩子, 2009/07/11
- ^ 聯合報:院士負面笑話與「公民」教改問題,2007/9/12. [2009-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5).
- ^ 联合报:朱敬一:招生若采一科成绩 符合大学理念吗?,2009/11/16[永久失效链接]联合报:朱敬一:《名人堂》“和光同尘”才是培育菁英的有效率环境,2009/07/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国时报:培育人文社科人才 朱自喻播种者,2010/01/08[永久失效链接]
- ^ 时报:开发金并金鼎的争议扩大,朱敬一、陈添枝密会财长, 2006/3/20[永久失效链接]
- ^ 引用财讯月刊第297期 独家专访开发金董事长 林诚一谈辜仲莹:“绝对没歪哥” 记者:黄琴雅, 2006/11/30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2-17.: (记者)问:对于你上任后,公股与独立董监事戴一义、朱敬一与陈添枝相继离职,原因为何?辜仲莹团队为何会引起公股董监的质疑? (林诚一)答:应该说是领导人的风格不同,以前是泰公(刘泰英)执掌,现在是辜仲莹。就我所知,朱敬一跟辜仲莹相处的过程不是很愉快,人相处难免会有意见不同,但我有一个老一辈的信念,我们来这里做事,有事情就在公司里面谈,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若有违法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去告发,没有的话,就不要乱用情绪性的话去讲人家的是非。而我到这里来是要协调官股与辜家,希望两边好好相处,他们(指朱、戴、陈)说要依据公司法来行使查账工作,我不反对,于是他们找了另一个会计师,弄了一份监察人报告,有问题我们全都应该虚心接受,但查出来都是一些程序上问题。
- ^ (古慧雯计划主持 1992; 史惠慈等著 2009; 朱敬一 and 究主持 1995; 朱敬一 1991; 朱敬一 1996; 朱敬一主编 2000, 2000; 朱敬一计划主持, 1994, 1995, 1996, 1996; 朱敬一执行主持 1995; 汪纳卡特 1983; 张清溪 1995; 梁明义 and 究主持 1986) 古慧雯计划主持. 人口动态之不规则演进. Translated by 朱敬一共同主持,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硏究计划成果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1992.
- ^ 朱敬一执行主持. “代间模型”与“期间模型”之抉择 人口生育循环之研究,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硏究计划成果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1995.
- ^ 朱敬一计划主持. 业主连带侵权责任的经济分析,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 ^ 台湾地区世代移转之理论与实证. 1994.
- ^ 台湾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与经济组织结构变化 How does the market coordinate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utilize network effects a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Translated by 杨小凯协同主持,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1995.
- ^ 国内经济学专业期刊排序 Rankings of economics journals in Taiwan. Translated by 许松根共同主持,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1996.
- ^ 模糊表态的经济分析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political amibiguity. Translated by 黄定远共同参与,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 1996.
- ^ 核四何去何从研讨会实录. 台北市: 孙运璿基金会. 2000.
- ^ 朱敬一主编. Wto架构下两岸经贸关系研讨会实录. 台北市: 孙运璿基金会. 2000.
- ^ 史惠慈等著. Ecfa 开创两岸互利双赢新局面. Translated by 朱敬一主编. 初版 ed, 两岸关系研究系列 5. 台北市: 远景基金会. 2009.
- ^ 旺報:朱敬一專訪:兩岸經貿緊密度會影響獨派的選擇,2009/8/25. [2009-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朱敬一, 戴. 国家在教育中的角色, 教改丛刊 Aa01. 台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 1996.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假发票案 -- 学术三巨头:勿以贪污起诉]
- ^ 经济日报:近半数连署 赋改会委员 不想玩了,2008/10/28[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
[编辑]中华民国政府职务 | ||
---|---|---|
行政院 | ||
前任: 李罗权 |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十四任 2012年2月6日-2014年3月2日 |
末任 升格为科技部 |
- 评
- 学经历、思想主张相当完整
- 著作目录用隐藏模版处理,将繁杂的讯息隐藏不影响版面
- 参考文献完整
- 记录的研究项目过于琐碎,难让读者了解
孙维新 Wei-Hsin Sun | |
---|---|
出生 | 台湾台北市 | 1957年11月8日
居住地 | 台湾 |
国籍 | 中华民国 |
母校 | 老松国小 万华国中 建国中学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学士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文物理学博士[2] |
知名于 | 活跃星系核与类星体 交互作用星系 星系演化与恒星形成 科学教育 |
奖项 | 中央大学理学院优良教师奖 中央大学教学杰出奖 中央大学特别贡献奖 国科会研究甲种奖 国科会指导大专生研究奖 科教节目金钟奖 台湾大学教学杰出奖 台湾大学教师社会服务杰出奖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类星体与活跃星系、星际物质巡天观测、物理演示教学 |
机构 | 戈达德太空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中央大学物理系与天文研究所教授 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所长 中华民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中央大学科学教育中心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
博士导师 | Matthew A. Malkan[1] |
孙维新(1957年11月8日—)是以天文教育推广闻名的台湾天文学家、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所长与科学教育中心主任、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经历
[编辑]孙维新于1957年生于台湾台北市,原籍山东[3]。1979年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8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文物理学博士。1987至1989年间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1989年返台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92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成立后曾任所长,并曾出任中华民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立中央大学科学教育中心主任。2007年转任国立台湾大学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4],以及梁次震宇宙学与粒子天文物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1月17日借调至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担任馆长[5],2021年4月16日退休[6] 现担任科学人杂志总编辑。
研究
[编辑]孙维新的主要研究是活跃星系核与类星体、交互作用星系、星系演化与恒星形成。并且有鹿林山星际物质发射线巡天计划、垦丁天文台教育训练计划、BATC多色巡天计划与青藏高原天文台科研及教育计划等研究与教学计划[7][8]。
孙维新于2007年在西藏阿里地区开始建立天文台,目前已完成,于2011年开始观测。该天文台可在台湾进行遥控[9]。
科学教育
[编辑]孙维新在台湾以天文学普及教育闻名。他在1993年主持的公共电视节目《航向宇宙深处》系列获得1994年金带奖[10]和1995年李国鼎科技节目奖,他本人以该节目获得2000年第35届金钟奖电视金钟奖教科文节目主持人奖[11][12]。所著《孙维新谈天》一书获得第二届吴大猷科普著作金签奖[13]、2003年金鼎奖优良图书推荐[14]、2010年科普阅读年推荐“百大科普好书”[15]。他于1995年起在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联合大学系统等多所大学授课的“认识星空”通识课程广受学生好评[16][17][18]。任职于中央大学期间,孙维新在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水族实验中心顶楼建立垦丁天文台,每年高中和大学寒暑假期间办理多梯次观测研习营。
2003年春天起,在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支持下,孙维新负责办理“展望”系列科学普及演讲,并邀请各界专家演讲介绍各领域科学发展[19][20]。2005年时配合2005 世界物理年负责主办“探索物理博览会”[21]。他也是2009全球天文年台湾总召集人[22]。曾担任汉声广播电台《生活扫描》节目中“让我们看星去”单元的主讲人;现在每隔两周的周二,固定参与作家张大春主持的News98节目《张大春泡新闻》谈天文科学等相关知识[23]。
其他
[编辑]孙维新个人兴趣相当广泛[24],尤其他是戏剧的爱好者,曾任台大国剧社社长,并在1982年参与演出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所改编的舞台剧,饰演程参谋,当时参与演出的还有刘德凯、归亚蕾等知名演员,该次演出后曾有人找他进入演艺圈[25][26][27][28]。他在美国求学期间,将王蓝的小说《蓝与黑》改编成舞台剧演出[29]。
2009全球天文年在台湾的活动中,他以舞台剧和音乐会的方式策划2009年3月21日在台北举办的户外活动《星空之旅》[30]和同年12月19日全球天文年闭幕活动《今夜星光灿烂》[31];同名舞台剧并且于2010年3月20日在高雄演出[32]以进行科学推广。参与演出的演员包含了陆一龙、刘亮佐等知名演员[33]。2011年4月15日台达电子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中的舞台剧“让世界动起来─法拉第的一生”也由孙维新负责策划[34]。2013年12月7/8日,孙维新配合2013年初发现的ISON彗星策划科学推广舞台剧《哈雷与牛顿-从黑暗到光明!》在台北演出[35]。
此外,以绘本画家几米的著作《星空》为蓝本的“几米星空特展”中,孙维新以灯光创造“四季星空”参加展览[36][37]。
荣誉
[编辑]著作
[编辑]书籍
[编辑]- 《孙维新谈天》,ISBN 9789862166840,孙维新著,王季兰整理,天下文化出版,2011年(改版)。
- 《观测天文物理学》,ISBN 9571138045,译自“Methodes physiques de l'observation”,by P. Lena,孙维新、胡景耀翻译,国立编译馆出版,五南图书经销,2004。
影音作品
[编辑]- 《孙维新轻松聊:科幻电影与科学》(2018)
- 主题1 阿波罗上月球
- 主题2 火星任务
- 主题3 从黑洞到虫洞
- 《孙维新轻松聊:迈向太空》(2019)
代表性期刊论文
[编辑]- Wu, H., W.-H. Sun, et al., 2002, “Intermediate-Band Surface Photometry of the Edge-on Galaxy NGC4565”,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23, 1364.
- L.F. Xia, W.-H. Sun, et al., 2002, “Photometric Redshift Determination with the BATC Multicolor System”,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14, 1349-1358.
- Y. Liu, W.-H. Sun, et al., 2003, “Astronomical Observing Conditions at the Xinglong Station in 1995-2001”,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15, 495-501.
- X. Zhou, W.-H. Sun, et al., 2003, “15 Color Photometry of Landolt SA95 Standard Star Field”, Astronomical and Astrophysics Journal, 397, 361-369.
- W-P. Lin, W.-H. Sun, et al., 2003, “H-alpha + [NII] Observations of the HII regions in M81”,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26, 1286-1294.
- X. Zhou, W.-H. Sun, et al., 2004, “Dome-Diffuser Flat-fielding for Schmidt Telescope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27, 3642-3652.
- X. Zhou, W.-H. Sun, et al, 2005, “CCD Under-Sampling Effect and Its Modeling in the BATC Observing System”,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17, 86-93.
- W.-H. Sun, et al, 2005, “Intergalactic Stellar Distributions in the Interacting M81/M82 Galaxy Group”,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630, L133.
参考资料
[编辑]- ^ Alumni of UCLA's Astronomy Graduate Program. [201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2).
- ^ 科博馆长孙维新:将找到超级地球[永久失效链接]
- ^ 台湾天文物理专家揭秘传言 “世界末日”只是好莱坞“票房”. [2013-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5).
- ^ 5年5百億效應 教授愛跳槽台大. [2011-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3).
- ^ 纵横人文与科学,孙维新要让科博馆展新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教育广播电台
- ^ ([//web.archive.org/web/20210112173656/https://www.nmns.edu.tw/intro/archives/online/direct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历任首长聘函]
- ^ 科学人2006年6月号〈聚焦西藏,北半球最后一个光学天文台址-专访 孙维新副教授〉[失效链接]
- ^ 從墾丁到西藏 孫維新談天說地. [2017-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8).
- ^ 《科学人》2011年12月号,第118期
- ^ 第五屆金帶獎(1994)得獎名單. [2010-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4).
- ^ 第35屆金鐘獎得獎名單. [201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 孙维新获得金钟奖得奖照[失效链接]
- ^ 第二屆吳大猷科普獎得獎作品及評論. [201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8).
- ^ 九十二年金鼎獎得獎名單. [2010-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0).
- ^ 科普閱讀年介紹孫維新談天一書. [201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2).
- ^ 敞开天空的剧场─天文所孙维新老师[永久失效链接]
- ^ 鲜课》星星王子孙维新 “认识星空”风靡校园[永久失效链接]
- ^ 鲜课》“认识星空” 全年千人修课[永久失效链接]
- ^ 「展望」系列演講官方網站. [201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5).
- ^ 臺大演講網 「展望」系列演講. [201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5).
- ^ 探索物理博览会北中南同步[永久失效链接]
- ^ 2009全球天文年台灣網頁. [201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3).
- ^ 科技&谈天[永久失效链接]
- ^ 如果再当一次新鲜人/孙维新:像逛超市 去各学院旁听[永久失效链接]
- ^ 戏剧界菁英参与制作 “游园惊梦”筹备完成[永久失效链接]。《联合报》,1982年6月28日
- ^ 多元化的四年級. [2010-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1).
- ^ 白先勇说昆曲[永久失效链接]
- ^ 台大教授孫維新 差點當武俠明星. [2011-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2).
- ^ 孙维新谈天,ISBN:9789862166840,孙维新著,王季兰整理,天下文化出版,2011(改版)。
- ^ 「2009全球天文年」春分活動內容簡介.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9).
- ^ 全球天文年閉幕活動-冬至回顧大型戶外活動.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9).
- ^ 高雄大型科學舞台劇「今夜星光燦爛」3月20日高雄市立文化中心登場. [2010-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5).
- ^ 春分科學舞台劇—今夜星光燦爛高市登場. [201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 ^ 法拉第一生 藝術、科學拉在一起. [2011-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3).
- ^ 12/7-8 中正文化中心两厅院演出“哈雷与牛顿-从黑暗到光明!”多媒体科学舞台剧[永久失效链接]
- ^ 幾米星空特展 展覽內容. [2011-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5).
- ^ 几米绘本创意旋风 吹拂两岸[永久失效链接]
- ^ 185364 Sunweihsin (2006 VQ103). [2015-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2).
外部链接
[编辑]- 孙维新在国立台湾大学网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孙维新轻松聊:科幻电影与科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孙维新轻松聊:迈向太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立台湾大学垦丁天文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公共电视《航向宇宙深处》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通识在线》 中央大学孙维新教授
- 中央研究院2010年吴大猷科学营介绍孙维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介绍
- 我的天文研究/ 访孙维新教授 天文界的博雅绅士[永久失效链接]《台北星空》40期
- 舞台声光 科学家再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文化台中》No. 2
教育职务 | ||
---|---|---|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 ||
前任: 张天杰 |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 第七任 2011年1月17日 -2021年4月15日 |
继任: 黄文山代理 |
国立中央大学 | ||
前任: 阙志鸿 |
国立中央大学 天文研究所所长 1995年8月1日—1998年7月31日 |
继任: 蔡文祥 |
警告:默认排序键“Sun孫”覆盖了之前的默认排序键“Chu朱”。
- 评
- 新闻报导话题不断的人
- 挑选重要的学术文章
- 参考文献完整
- 评
- 缷乏事件当下的叙述内容
- 陈文成立碑段落占整个条目篇幅过长
王文兴可以指:
- 王文兴 (环境化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化学家
- 王文兴 (作家),中华民国作家
这是一个消歧义页,罗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标题,但内容不同的条目。 如果您是通过某条目的内部链接而转到本页,希望您能协助修正该处的内部链接,将它指向正确的条目。 |
- 评
- 与文学上的成就相比,篇幅偏少
- 扩充的可能:应该用不少文献甚至专书章节谈到王文兴
此条目以编年体裁记载人物事迹。 |
林文月 | |
---|---|
出生 | 中华民国上海市 | 1933年9月5日
逝世 | 2023年5月26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拉米达郡奥克兰 | (89岁)
职业 | 作家、学者、散文家、翻译家 |
语言 | 华语、英语、日语 |
国籍 | 中华民国 |
教育程度 | |
创作时期 | 1960年-2023年 |
体裁 | 小说、散文 |
代表作 |
|
配偶 | 郭豫伦 |
父母 | 林伯奏(父) |
子女 | 1子1女 |
亲属 | 连横(外公) 连震东(舅舅) 黄大洲(妹夫) 连战(表弟) 连惠心(外甥女) 连胜文(外甥) 连胜武(外甥) 连咏心(外甥女) |
林文月(1933年9月5日—2023年5月26日),台湾彰化县人,学者、翻译家与作家。精通日文和中文,曾翻译过多部日本文学名著,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六朝文学)有深入研究[1]。
生平
[编辑]林文月之父林伯奏生于台湾彰化县北斗镇,至上海留学;其母连夏甸,为连横长女。故林文月为连横之外孙女、连震东的外甥女,亦是连战之表姐。
林文月生于上海日本租界。小时住上海日租界,幼时接受日本式教育启蒙,小学六年级迁居台湾后才开始接受中文教育。其于国立台湾大学取得中文系学士、硕士学位,1958年研究所毕业后,林文月留任母校执教,为兼顾教书与家庭照顾责任,此后十多年作品以论文为主,1969年获国科会补助,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进行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题目为《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影响》,此段经历成为其日后“创作”及“文学翻译”领域之启蒙。[2]
1993年从台大退休后,移居美国。直至2023年5月26日病逝。
专长
[编辑]林文月的学术专长在六朝文学、中日比较文学,并曾教授“现代散文”课目。她通晓中、日文,曾翻译许多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包括有《源氏物语》、《和泉式部日记》、《枕草子》等。[3]
除了日文翻译以及学术论著之外,林文月的散文亦佳,其作品过去常被国立编译馆选入国、高中生中文课本当作教材,〈翡冷翠在下雨〉被收录在高中国文课本当中。
风格与评价
[编辑]白先勇:“笔意清畅,风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悯欣喜于平淡之中,字里行间辐射温暖与智慧的光芒。”[3]
作品
[编辑]散文
[编辑]- 《京都一年》纯文学 1971年;三民书局2007年(修订二版)
- 《读中文系的人》洪范书店 1978年
- 《遥远》洪范书店 1981年
- 《午后书房》洪范书店 1986年
- 《交谈》九歌 1988年
- 《作品》九歌 1993年
- 《拟古》洪范书店 1993年
- 《饮酒及与饮酒相关的记忆》洪范书店 1996年
- 《饮膳札记》洪范书店 1999年
- 《生活可以如此美好──林文月自选集》天地图书 2002年
- 《林文月精选集》九歌 2002年
- 《回首》洪范书店 2004年
- 《人物速写》联合文学 2004年
- 《写我的书》联合文学 2006年
- 《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有鹿文化 2009年
- 《千载难逢竟逢》(源氏物语千年纪念) 洪范书店 2009年
- 《文字的魅力:从六朝开始散步》有鹿文化 2016年
翻译
[编辑]- 《破天而降的文明人》九歌 1984年
- 《枕草子》中外文学1989年;洪范书店2000年
- 《和泉式部日记》纯文学 1993年;三民书局1997年
- 《伊势物语》洪范书店1997年
- 《源氏物语》洪范书店2000年
- 《十三夜:樋口一叶小说选》洪范书店2004年
论著
[编辑]- 《南朝宫体诗研究》台大文学院 1965年
- 《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的影响》台大文学院 1972年
- 《山水与古典》纯文学 1976年;三民书局1997年
-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中国出版社 1980年
- 《谢灵运》国家出版社 1982年
- 《澄辉集:古典诗词初探》洪范书店1983年
- 《中古文学论丛》大安 1989年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刊》巨流 1993年
- 《连雅堂传》雨墨文化 1994年
-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有鹿文化 2010年
儿童文学(改写)
[编辑]- 《圣女贞德:爱国少女》东方 1989年
- 《茶花女》东方 1990年
- 《南丁格尔:白衣天使》东方 1992年
- 《小妇人》东方 1993年
- 《居礼夫人:科学之母》东方 1993年
- 《基度山恩仇记》东方 1994年
演讲影音
[编辑]- 《最初的读者》DVD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6年
编著
[编辑]- 《台静农先生纪念文集》洪范书店 1991年
荣誉
[编辑]外国勋章奖章
[编辑]获奖
[编辑]- 第三届台北文学奖(《饮膳札记》)
- 第三十一届行政院文化奖(2012年)
褒扬令
[编辑]2023年7月8日于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演讲厅举行“永远的风华─林文月纪念会”,文化部政务次长李静慧代表出席,并颁赠总统褒扬令,由女儿郭思敏代表受赠。[5][6]
大事纪
[编辑]受教育时期(1933年-1959年)
[编辑]- 1933年 出生于上海市日本租界。启蒙教育为日本语文。
- 1946年春 举家自上海返回台湾,自小学六年级开始学习中国语文。同年秋,考取北二女(现在的中山女中)。林文月自上海返台,报考中学时间过晚,当年度只有北二女还可以报考,三年后直升高中部。
- 1952年 考取台湾大学中文系,及师范学院艺术系,选读前者。
- 1957年 与郭豫伦先生结婚。次年中文研究所毕业,留母校任教。
台大任教时期(1959年-1993年)
[编辑]- 1960年 至1966年间,编译《圣女贞德》、《居礼夫人》、《南丁格尔》、《茶花女》、《小妇人》、《基督山恩仇记》(东方出版社)。
- 1966年 出版《谢灵运及其诗》(学术论著)。
- 1967年 出版《澄辉集》(学术论著)。
- 1969年 获国科会资助赴日,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修员”一年。
- 1970年 出版《京都一年》(游记)。
- 1972年 出席京都国际笔会,提出日文论文<桐壶と长恨歌>。次年自译为中文,并附<源氏物语:桐壶>译文,发表于《中外文学》,始启《源氏物语》译文连载之缘,五年半而译竟。
- 1977年 出版《山水与古典》(学术论著)。出版《谢灵运》(传记文学),及《青山青史-连雅堂传》(传记文学)。
- 1978年 出版《读中文系的人》(散文、论著)。《源氏物语》(日本古典文学译注)五册本初版。
- 1981年 初版《遥远》(散文集)
- 1982年 《源氏物语》修订版上、下二大册本出版。《遥远》获得第五届中兴文艺奖散文项奖章。
- 1984年 出版《破天而降的文明人》(萨摩亚酋长演讲稿集翻译)。
- 1986年 出版《午后书房》(散文集),获得第九届时报文学奖散文推荐奖。
- 1987年 获为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员。
- 1988年 出版《交谈》(散文集),获得第十四届(1989)国家文艺奖散文类奖。
- 1989年 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出版《枕草子》(日本古典文学译注)。
- 1989年 出版《中古文学论丛》(学术论著)。
- 1991年 编印《台静农先生纪念论文集》。
退休时期(1993年-2023年)
[编辑]- 1993年 自台大退休。为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出版《作品》(散文集)、《拟古》(散文集)、《和泉式部日记》(日本古典文学译注)、《风之花》(散文选集,在大陆出版)。 获聘为台湾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
- 1994年 《源氏物语》获得第十九届国家文艺奖翻译成就奖。应邀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演讲
- 1995年 为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客座教授。获日本东亚同文书院纪念赏。
- 1997年 出版《伊势物语》(日本古典文学译注)、《夏天的会话》(散文选集,在大陆出版)。
- 1998年 始为日本《アジアエコ-》定期撰写日文随笔。
- 1999年 为捷克查理斯大学客座教授。出版《饮膳札记》。
- 2000年 出版《Devět zastavení》(捷克文,译六朝诗选讲义)。《饮膳札记》获第三届台北文学奖。十一月将手中现存之著作手稿、著作自藏本及画作等资料捐赠台大图书馆永久典藏。
- 2001年 台大图书馆于四月十二日起至六月三十日举办‘林文月教授手稿资料展─台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展之二’与座谈会、专题演讲等系列活动。台大颁赠感谢状。
- 2007年 与余光中先生、吕绍嘉先生、蔡振水先生、朱国瑞先生、陈恒昭先生、蔡明介先生、施崇棠先生、李家同先生一共九位,共同获选为国立台湾大学杰出校友。
- 2012年 获得行政院文化奖。
- 2023年5月26日于美国加州奥克兰去世。[7]
致敬活动
[编辑]2016年11月17日,由国家图书馆与趋势教育基金会联合推出“向林文月致敬”系列活动。林文月在古典文学研究、日文翻译、散文写作等方面有相当高的成就,也对台湾的学界和文坛有深远的影响。活动透过展览、研谈会、电影放映等活动,引领大众认识林文月的文学境界和优雅的人格特质,并进一步以人文精神催化社会氛围,以文学为社会扎根。
- 展览:《记忆中的一爿书店》,于2016年11月17日~12月17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教区一楼展览厅。
- 研谈会:《徘徊文字间─听他们谈林文月》,于2016年11月19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教区三楼国际会议厅。12月25日在国立教育广播电台播音。
- 目宿媒体“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读中文系的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2016年11月19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教区三楼国际会议厅。
参考文献
[编辑]- ^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 ^ 张少明. 林文月散文研究 (PDF) (硕士论文). 政治大学. 2006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31).
- ^ 3.0 3.1 董阳孜、林文月两位女性获颁台湾最高文化奖项. 凤凰网. [201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 ^ (日语)平成26年秋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内阁府. 2014-11-03 [2022-05-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18).
- ^ 王宝儿. 林文月紀念會 文化部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 中央通讯社. 2023-07-08 [202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中文(台湾)).
- ^ 永遠的風華─林文月紀念會 文化部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 文化新闻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23-07-08 [2023-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中文(台湾)).
- ^ 前輩作家林文月安詳辭世 宛若六朝風華人物典範.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5).
外部链接
[编辑]- 东华大学 - 台湾文学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台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展之二 - 林文月
- 台湾大学图书馆专题书单 - 当代中文作家系列 - 林文月
- 《名人对谈-林文月.郭思敏》联合报 2006/12/19
警告:默认排序键“L林”覆盖了之前的默认排序键“Sun孫”。
- 评
- 与文学上的成就相比,篇幅偏少
- 扩充的可能:应该用不少文献甚至专书章节谈到林文月
总结
[编辑]- 生平:小时候,学术成就,政策,著书作品,思想整理
- 官位,职位
- 八卦
- 后人评价
虚构人物
[编辑]- 作品
- 故事背景
- 角色设定:个性、身高体重,人物关系
- 出场时间
- 配音员’周边
- 演艺人员作家作品集
- 学者研究成果
- 影响
- 体育:成就,破纪录
- 报导作品
- 企业家办的企业
- 其他成就
- 家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