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浙江省 (中华民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浙江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省
1912年—1955年[注 1]

  中华民国浙江省法理位置
坐标:29°N 120°E / 29°N 120°E / 29; 120
首府杭县(1912-1927)
杭州市(1927-1937)
金华县(1937-1938)
永康县(1938-1941)
松阳县(1941)
永康县(1941-1942)
松阳县(1942)
云和县(1942-1945)
杭州市(1945-1949)
定海县(1949-1950)
温岭县(1953-1954)
面积 
• 
102,646平方千米(39,632平方英里)
人口 
• 
19,942,112
历史
历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55年[注 1]
前身
继承
浙江省 (清朝)
浙江省
今属于中国 浙江

浙江省,简称,是中华民国原辖省级行政区,为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省之一,亦是华中七省之一。除去合钱塘县仁和县杭县外,浙江省的县级行政机构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浙江省在辛亥革命后一开始由浙人治浙,后来北洋军阀介入浙江政界纷争,最早占据浙江的是皖系军阀,后来孙传芳江浙战争中代表直系军阀占领并统治浙江,直到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浙江,在此之后中华民国政府一直统治浙江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占领浙江大部,中华民国国军剩馀军力在1949年以后仍旧活跃在浙江沿海地区,直到1955年大陈岛撤退才彻底退出浙江。

历史沿革

[编辑]

浙人治浙

[编辑]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浙江是革命党活动活跃的地区,浙人章太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人成立光复会,影响波及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同年11月4日,杭州新军起义,并于17日于杭县(原称钱塘)成立浙江省军政府,时任浙江谘议局议长汤寿潜被推举为首任浙江都督,周承菼为浙军总司令,宣告浙江独立,脱离清朝的统治。[1]嘉兴、湖州、金华、衢州、严州、处州、宁波、绍兴、温州、台州等地分别设置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浙江省省会仍定于杭县(原称钱塘,今属杭州市)。1月都督汤寿潜改任中华民国首任交通总长后,浙江各界又公推蒋尊簋为浙江都督。但在袁世凯的压力下,蒋尊簋被迫辞去都督,袁遂任命朱瑞为浙江都督。

民国5年(1916年)4月12日浙江省宣布独立,布告安民。5月,公推吕公望为浙江都督兼省长,宣导“浙人治浙”,加入反袁护国运动。省议会议长沈定一召集被袁世凯解散的省议会复会,恢复《临时约法》,行使省议会的权力。但由于局势动荡,吕公望无力掌控浙江政局。民国6年(1917年)1月,北洋政府任命杨善德带兵来杭任浙江督军,齐耀珊任浙江省长,浙江各界虽力拒,但终未挽回局面,浙人治浙时代结束。

北洋军阀统治

[编辑]

杨善德就任浙江督军后,浙江省被正式纳入北洋军阀势力范围。杨去世后,卢永祥接任浙江督军。杨卢2人均属皖系军阀。因当时的江苏省直系军阀统治,所以浙江督军节制同属皖系的上海地区。

民国13年(1924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属直系军阀的江苏督军齐燮元联合江西和福建进攻皖系的卢永祥。10月战争结束后直系获胜,驱逐卢永祥。浙江进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督军为孙传芳,直至北伐战争结束。

清末民初时期,浙江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和开埠较早,较早的接触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并且投入到推翻清朝的统治的斗争中,孙中山后期的革命经费大部都是浙江湖州的丝绸商人筹集和捐赠的,蒋中正就是依靠江浙财阀的势力上台的,湖州人当时就占国民党中常委的1/3,控制了当时的政权。浙江人还较早参与了当时上海的开发,宁波人大量移民上海,湖州人控制了当时上海大部分码头和租借大半房产,并建造了百乐门和平饭店等知名建筑。

南京国民政府

[编辑]

民国16年(1927年)2月底,北伐军攻克浙江全境,4月,析杭县设置杭州市,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成立,浙江开始了在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十年建设,其间多项重要基础设施竣工。民国18年(1929年),张静江在杭州成功举办了第一次西湖博览会

民国16年(1927年)下半年到民国25年(1936年),中共在浙江各地共发动50馀次武装暴动。民国19年(1930年)5月,中共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浙南永嘉宣布成立,并在温州、丽水、金华、台州地区广泛扩展势力,持续时间达四五年之久。民国23年(1934年),中共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后三进三出浙江,进行10多次战斗。民国24年(1935年)1月中旬,红军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遭国军重兵合围,大部阵亡。残存部队在师长粟裕、政委刘英的率领下,从江西进入浙江,展开游击战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卫立煌和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为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正副总指挥,并调国军主力部队第十八军入浙,企图围歼红军挺进师于浙西南地区。红军挺进师跳出包围圈,击破了罗卓英部的清剿。后红军挺进师主力与闽东独立师顺利会师,在泰顺白科湾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省军区,积极推进浙南游击根据地发展。民国25年(1936年)4月, 中共皖浙赣省委在皖赣边的鄣公山成立,同时成立以皖南独立团为基干的皖浙赣独立团。在浙西游击区还有上浙皖特委独立营、下浙皖游击司令部、浙皖军分区等武装。民国26年(1937年)上半年,蒋中正命闽浙赣皖边区主任公署主任刘建绪集中各路兵力10馀万人,开始对皖浙赣边实行清剿,挺进师挫败了刘建绪部,但独立团在淳安境内被消灭,上浙皖特委、下浙皖特委和浙皖特委下属党组织及游击队均遭破坏。该年10月,红军挺进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次年3月,奉命北上抗日,编入新四军二支队。

抗日战争

[编辑]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浙江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属于第三战区

战争爆发后,浙江北部的嘉兴吴兴长兴等地是前期淞沪会战的主要战场之一。8月14日14架日军战机从台北起飞,跨海进入浙江,企图突袭杭州笕桥机场,爆发八一四空战。中国空军在装备性能、数量和技术都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在杭州笕桥上空与日军飞机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击落日机数架,取得空战大捷。8月下旬,浙江境内成立杭州湾北岸守备区和浙东守备区。

11月14日,嘉善失守。18日,嘉兴失守。21日,吴兴失守。25日,长兴失守。年底杭州亦失守,日军大举进攻浙江。日军对浙江的侵略主要沿铁路线展开。为阻缓日军行动,国府对浙江实行焦土政策,包括毁弃铁路和公路,撤出城市居民和物资等。期间朱家骅担任浙江省主席,赶在日军进入杭州前撤出市民、机关、学校、工厂,炸毁钱塘江大桥,形成双方隔钱塘江对峙的浙江正面战场。

民国28年(1939年)3月21日拂晓,日本侵略军为进攻江南,扫荡浙东,策应正在进攻南昌的日军,土桥一次师团一部在富阳周家浦偷渡。抗敌自卫团在当地群众的支援奋战三天两夜,取得东洲保卫战的胜利。民国29年(1940年)1月,日军土桥师团乘雪天渡过钱塘江,占领萧山。7月16日,日军调集炮舰及登陆舰30馀艘、航空母舰1艘、飞机30馀架和3000馀兵力,从海上进攻镇海,威胁当时全国最重要的对外港口和抗日前哨宁波。时第194师师长兼宁波防守司令陈德法指挥其所属部队和增援部队,在戚家山争夺战中大败入侵之敌,毙伤日军1000馀名,击落日机一架,日军指挥官萍乡月蜀切腹自杀,取得抗战中的第一次反登陆海防战大捷,是为镇海大捷

抗战期间,浙江是日本进行细菌战的主要受害地区之一。目前,在义乌衢县分别建有细菌战纪念展览馆,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犯罪史实。

民国34年(1945年)9月4日第3战区参谋长张世希与驻杭州的日军第133师团参谋长樋泽一治富阳宋殿村(今属富阳市受降镇)举行洽降会谈,浙江光复。[2]

国共内战再起

[编辑]

民国34年(1945)抗战胜利后,杭州宁波等城市已被新四军包围,广大乡村也被中共武装控制。国民政府一方面收编汪伪国军,以其阻止中共势力扩大;另一方面则加紧进驻战略要地,同时向中共控制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与留守的中共部队进行了交战。9月中旬,国军调集浙江保安部队和一些地方团队对浙南的永乐边游击根据地进行清剿,永乐人民抗日游击自卫总队跳出包围圈,挺进外线作战,粉碎了这次清剿行动。后总队撤销番号和建制,组成武工队,继续开展游击活动。10月中旬,留守于浙西的中共武装被国军打散。10月下旬,国军第三十二集团军和浙江保安部队,对浙东的四明山区和金萧地区进行清剿。留守当地的中共武装,在严酷的环境下顽强地存活下来。为了因应局势,驻浙的新四军部队奉命主动北撤,于11月全部进入苏北。

民国37年(1948)冬和38年(1949年)春,中共在浙江相继成立了浙南游击纵队和浙东第二游击纵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辽西、平津、徐蚌三大战役国军先后惨败,中华民国政府统治摇摇欲坠。民国38年(1949年)4月,共军渡过长江,攻克首都南京,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七、八、九、十兵团8个军和第二野战军三、五兵团5个军,分兵数路进攻浙江。5月间,浙江的温州、杭州、宁波等各城相继易手,并深入浙南东。7月初攻克宁海县城和象山县城,9日陷石浦。10月30日攻下磐安。至此,浙江本部全境易手。

中华民国政府在撤守浙江本部时,曾有计划、有组织地布置武装特务作应变准备,总计约5.3万馀人。中共当局为了巩固政权,由浙江省委和第七兵团兼浙江军区统一领导驻浙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各级公安机关及广大民兵,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军事清剿:民国38年(1949年)5月至12月期间,共歼灭大股国军5万馀人;民国39年(1950年),以各专区、各县结合部和边沿山区为重点实施分散驻剿,共歼小股国府势力3.6万人;民国40年(1951年),结合农村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进一步掀起群众性的肃清国府势力行动,共歼灭8,500馀人,基本肃清浙江本部的国军武装特务。[3]

退守大陈

[编辑]
1949年至1955年间中华民国控制的浙江省岛屿
位于上大陈岛的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

民国38年(1949年),随著浙江本部的易手,国军部队纷纷逃往沿海岛屿,企图固守顽抗。舟山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国军在此组建了舟山防卫司令部。解放军第七兵团为了拿下舟山群岛,确定先逐次攻占定海周边岛屿,后攻占舟山本岛的作战方案。8月18日傍晚,打响攻占大榭岛的战斗,揭开了舟山战役的序幕。10月,解放军接连攻下舟山群岛的金塘岛及桃花岛,企图占领登步岛,进取定海各离岛。11月3日,共军开始登陆登步岛,经过3天激战国军歼灭进攻共军,使得共军一时之间不敢冒然进行岛屿登陆战。

民国39年(1950年)5月初,蒋中正在海南岛、福建东山岛先后失守及解放军已经攻占了舟山群岛部份岛屿并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飞抵舟山定海布置撤逃。驻舟山的浙江省政府各机构人员、国军12.5万人及居民2万人遂于5月中旬撤往台湾。解放军第七兵团随即分兵三路进军舟山,占领各岛。此时国民政府仍控有在浙江东南的大陈列岛(今台州列岛)、一江山披山头门山渔山南麂等诸岛,而撤退到岛上的县政府包括温岭临海黄岩平阳三门乐清玉环七县,实质上除了温岭县尚领有完整的一个乡建制(凤尾乡)外,其他各县空有名号,所辖之地都非一个完整的乡。而在各县之上的国民政府原浙江省政府及浙南行署等,皆已因为国军由舟山撤退而撤销。

到了民国40年(1951年)3月,成立“浙江反共救国军指挥部”,蒋中正派遗胡宗南任总指挥。9月,“西方公司”进驻大陈,设电台,组联合办公室;同时胡宗南抵下大陈,成立“江浙总部”,以江浙总部为基础,整编各岛游击队伍,与共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4] 决定将原来混乱的行政区改划,于10月实施。划分温岭、临海、平阳、玉环4县及渔山、竹屿2管理局,二局做为与大陆直接贸易之特区,但一年后,国民政府的政策开始改变,决定完全断绝与大陆的任何民间与贸易往来,二局随即裁撤,并入温岭、临海二县。

民国41年(1952年)至42年(1953年)间,国共双方大陈附近海域展开多次交战,互有胜败,但国军最终仍不敌共党不断地突袭、轰炸,丢失的岛屿愈多,能收复的失地却无几。民国42年(1953年)6月,大陈岛南边的积谷山被解放军攻破。积谷山一失,驻守在当地的“西方公司”认为共军已迫近大陈,仓皇撤退,以致中华民国政府以为大陈沦陷在即。8月,蒋中正决定改采守势作战,将胡宗南调回台湾。民国43年(1954年)5月7日至9日,蒋中正巡视慰问大陈岛南麂岛国军,这是他最后一次来浙江[5]。9月,浙江省政府迁至台湾,仅留下省政务处。并于当地设立“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理,下辖四县一万八千馀人,行政督察专员则由政务处长沈之岳兼任。[6]

民国44年(1955年)共军开始发动攻击,1月19日,共军猛击一江山;21日,一江山岛失守[7],大陈南北两大屏障的积谷山和一江山都先后失守,大陈列岛受到极大威胁,防守困难骤增。加上以距离而论,台湾到大陈岛的距离比大陆远,在物资补给上相对不易,而台北方面与美国签署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里,金马及大陈岛都不在共同防御的范围之内(防御范围仅限于台湾与澎湖),经过多方评估后,国民政府见大势已去,决定主动撤离大陈地区,并将大陈岛上的居民与军队全数迁移至台湾,加强巩固对台湾的防守。

美国第七舰队的护航下,于同年2月8日进行第一批的居民与军队的撤离,是为“金刚计划”。撤离的行动一共进行了四天,共撤离了全数大约2万8000名的居民与军队。至2月11日完成最后一批居民与军队的撤离,并将岛上房屋、道路、码头、渔船等所有设施悉数毁坏。随后蒋经国于2月12日在南麂岛亲自降下了大陈列岛上的最后一面中华民国国旗后,离开该地。而浙江省大陈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在台的浙江省政府亦随之撤销,浙江省至此全境易手,在大陈地区维系了3年多浙江省政府随之结束[8]

撤离的大陈居民从基隆港上岸,由国民政府将其安置到台湾各地,包括台东、花莲、宜兰、基隆、台北、桃园、新竹、高雄、屏东等都有大陈岛的居民被安置,后代则散布在全台各地,现已发展到15万人左右。今日台湾仍可见到“大陈新村”、“一江新村”等安置大陈居民的大陈村。由于这些“大陈义胞”的命运与中华民国紧密相连,来台后的大陈居民大多对中华民国及蒋家有很强烈的情感认同,日后投效军旅、公务者不在少数[9]

管辖范围

[编辑]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浙江省地图

中华民国继承了清代的浙江省,其管辖范围与今日大陆地区的浙江省大致相同,不包括嵊泗县以及岱山县北端小部。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0万2646平方公里(一说10万2648平方公里)。东临东海,周围邻省分别西界为安徽省江西省,北邻江苏省,南接福建省

人口

[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时,全国开展了人口普查。经查,浙江为447万4699户,2144万151人。民国17年(1928年)起,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起户口调查的常规制度;同时作为国府治下核心省份的浙江,其基层权力机构相对完善。民国23年(1934年)后,浙江建立了较完善的保甲户口编查体制,形成了县-乡(镇)-保甲的基层户籍人口登记系统。民国35年(1946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的《户籍法》,设立“标准日”,并普遍采用条纸法,以提高调查品质,并对各县市原有的户口资料重新进行调查核实。该年浙江省人、户口调查数为1965万7551人、452万9832户;民国36年(1947年)7月15日,内政部人口局公布全国人、户统计数,浙江为1994万2112人,461万475户。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10][11]

浙江人口
调查年代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每户平均人口 性别比例
1912年 4,474,699 21,440,151 11,506,858 9,933,293 4.79 115.80
1928年 4,644,815 20,642,701 11,603,889 9,038,812 4.44 128.40
1936年至1937年 4,854,897 21,230,794 11,733,000 9,498,000 4.37 123.53
1947年 4,610,475 19,942,112 10,595,121 9,346,991 4.32 113.35

民国38年(1949年)至44年(1955年)期间,浙江地区约有19万人随中华民国政府赴台湾。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浙江省人数为24万7657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9.19%[12]

行政区划

[编辑]

本部时期

[编辑]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编辑]
道制
[编辑]

辛亥革命爆发后,浙江裁撤清代设置的道制。民国2年(1913年)1月8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颁布《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全国各省设立道级行政机构。浙江省都督反对设道,并在2月“电称各道裁撤后,于行政尚无阻碍”,3月再次电称“浙省财政困难,暂缓设道”。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巡按使公署按照大总统袁世凯颁布的《道官制》,将全省划为钱塘道、会稽道、金华道、瓯海道4道,并于6月任命道尹。护国之役发生后,浙江于民国5年(1916)5月宣布独立,军政府以《道官制》未经国会议定,且与新设的民政厅职权重叠,宣布将4道及道尹一律裁撤。护国之役结束后,浙江遂于民国6年(1917年)1月22日恢复4道。北伐发生后,浙江各县于民国15年(1926年)12月至16年(1927年)2月间,陆续由国民政府接管,并将4道裁撤。

钱塘道
辖境等同清代杭嘉湖道,道尹等级为繁要缺,一等。驻杭县(今杭州市城区)。辖杭县、海宁、富阳、馀杭、临安、于潜、新登、昌化、嘉兴、嘉善、海盐、崇德、平湖、桐乡、吴兴、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20县。
会稽道
辖境等同清代宁绍台道,道尹等级为繁要缺,一等。驻鄞县(今宁波市城区)。辖鄞县、慈谿、奉化、镇海、象山、南田、定海、绍兴、萧山、诸暨、馀姚、上虞、嵊县、新昌、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温岭20县。
金华道
辖境等同清代金衢严道,道尹道尹为简缺,三等。驻兰谿县(今兰溪市),民国六年(1917年)移驻衢县(今衢州市)。辖金华、兰谿、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建德、淳安、桐庐、遂安(泽东9年并入淳安县至今)、寿昌、分水19县。
瓯海道
辖境等同清代温处道,道尹道尹为要缺,二等。驻永嘉县(今温州市城区)。辖永嘉、丽水、青田、缙云、松阳、遂昌、龙泉、庆元、云和、宣平、景宁、瑞安、乐清、平阳、泰顺、玉环16县。
行政督察区
[编辑]

民国21年(1932年)5月,浙江省政府公布《浙江省县政督察专员章程》[13],将浙江全省划为12区。各区驻地分别为杭县、海宁、鄞县、绍兴、临海、兰谿、衢县、建德、永嘉、丽水及龙泉。本年,浙江省政府按照行政院公布的《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将全省划分为6区,旋增加至7个特区。省会杭州附近的杭嘉湖地区未设置:

  • 浙江省政府直辖区,辖杭州市及杭县等32县。
  • 第一特区,辖衢县、龙游、江山、常山、开化、遂安等6县。
  • 第二特区,辖丽水、青田、缙云、宣平、松阳、遂昌等6县。
  • 第三特区,辖龙泉、景宁、庆元、云和、泰顺等5县。
  • 第四特区,辖永嘉、瑞安、乐清、平阳、玉环等5县。
  • 第五特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等5县。
  • 第六特区,辖金华、兰谿、浦江、义乌、东阳、汤溪、武义、永康等8县。
  • 第七特区,辖新昌、嵊县、奉化、鄞县、镇海、慈谿、象山、南田、定海、馀姚、上虞、宁海等12县。


民国24年(1935年)7月,省政府将全省划为9区,国民政府行政院于次年5月核准备案。26年(1937年)12月,日军攻占省政府撤至浙西南:

  • 省政府直辖区,辖杭州市。
  • 第一区,专署驻吴兴,辖吴兴、长兴、安吉、德清、武康、馀杭、孝丰、临安、于潜、昌化10县。民国27年(1938年)迁驻馀杭,吴兴、德清2县拨归第二区。
  • 第二区,专署驻嘉兴,辖嘉兴、杭县、海宁、嘉善、平湖、海盐、富阳、桐乡、崇德、新登10县。民国27年(1938年)迁驻德清[14],海宁、平湖、海盐、富阳拨归第三区;新登拨归第一区。
  • 第三区,专署驻绍兴,辖绍兴、萧山、诸暨、馀姚、嵊县、上虞、新昌7县。
  • 第四区,专署驻兰谿,辖金华、兰谿、东阳、浦江、义乌、永康、汤溪、武义、分水、桐庐、建德11县。民国26年(1937年)4月迁驻金华。27年(1938年)分水拨归第一区。
  • 第五区,专署驻衢县,辖衢县、江山、淳安、遂安、开化、常山、龙游、寿昌8县。
  • 第六区,专署驻鄞县,辖鄞县、慈谿、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南田7县。
  • 第七区,专署驻临海,辖临海、宁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6县。民国27年(1938年)宁海拨归第六区。
  • 第八区,专署驻永嘉,辖永嘉、平阳、瑞安、乐清、泰顺、玉环6县。
  • 第九区,专署驻丽水,辖丽水、龙泉、遂昌、青田、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宣平10县。


民国29年(1940年)1月,为适应战时需要,省政府将9区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

  • 省政府直辖区,辖杭州市。
  • 第一区,专署暂驻于潜,辖于潜、昌化、临安、馀杭、杭县、分水、新登、富阳8县。
  • 第二区,专署暂驻安吉,辖安吉、孝丰、长兴、吴兴、武康、德清6县。
  • 第三区,专署驻绍兴,辖绍兴、萧山、诸暨、馀姚、嵊县、上虞、新昌7县。
  • 第四区,专署驻金华,辖金华、东阳、兰谿、浦江、义乌、永康、汤溪、武义、桐庐、建德、磐安12县。
  • 第五区,专署驻衢县,辖衢县、江山、淳安、遂安、开化、常山、龙游、寿昌8县。
  • 第六区,专署驻鄞县,辖鄞县、慈谿、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7县。
  • 第七区,专署驻临海,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南田6县。民国29年(1940年)7月裁撤南田县,而改置三门县。
  • 第八区,专署驻永嘉,辖永嘉、平阳、瑞安、乐清、泰顺、玉环6县。
  • 第九区,专署驻丽水,辖丽水、龙泉、遂昌、青田、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宣平10县。
  • 第十区,专署暂驻桐乡,辖桐乡、崇德、海宁、海盐、平湖、嘉兴、嘉善7县。


民国32年(1943年),省政府将10区调整为11个行政督察区:

  • 省政府直辖区,辖杭州市。
  • 第一区,专署暂驻于潜,辖于潜、昌化、临安、馀杭、杭县、分水、新登7县。民国34年(1945年)迁驻馀杭。35年(1946)分水拨归第十一区。[15]
  • 第二区,专署暂驻安吉,辖安吉、孝丰、长兴、吴兴、武康、德清6县。民国34年(1945年)9月迁回吴兴。[16]
  • 第三区,专署驻新昌,辖新昌、绍兴、萧山、诸暨、馀姚、嵊县、上虞、东阳、义乌、磐安等10县。民国34年(1945年)5月迁驻新昌,8月迁驻绍兴。35年(1946年)5月磐安拨归第七区。后东阳、义乌拨归第四区。
  • 第四区,专署暂驻宣平,辖宣平、金华、兰谿、永康、汤溪、武义6县。和平后迁回金华。
  • 第五区,专署驻衢县,辖衢县、江山、遂安、开化、常山、龙游6县。
  • 第六区,专署暂驻宁海,辖宁海、鄞县、慈谿、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天台8县。民国34年(1945年)8月迁回鄞县。[需要较佳来源]35年(1946年)天台拨归第七区。
  • 第七区,专署驻临海,辖临海、黄岩、仙居、温岭、三门5县。
  • 第八区,专署驻永嘉,辖永嘉、平阳、瑞安、乐清、泰顺、玉环6县。
  • 第九区,专署驻丽水,辖丽水、龙泉、遂昌、青田、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9县。后遂昌拨归第五区。
  • 第十区,专署暂驻海盐,辖海盐、桐乡、崇德、海宁、平湖、嘉兴、嘉善7县。民国35年(1946年)迁回嘉兴。[17]
  • 第十一区,专署暂驻淳安,辖淳安、建德、富阳、桐庐、寿昌、浦江6县。民国35年(1946年)迁回建德;富阳拨归第一区。


民国36年(1947年)3月,省政府将11区调整为6个行政督察区,6月经行政院核准备案,并于本年3月至次年4月间陆续实施。调整期间,原第一、四、六、十、十一区曾一度为省政府直辖:

  • 省政府直辖区,辖杭州市及杭县、萧山、海宁3县。
  • 第一区,专署驻吴兴,辖吴兴、长兴、于潜、馀杭、临安、昌化、安吉、孝丰、德清、武康、嘉兴、嘉善、平湖、海盐、崇德、桐乡16县。
  • 第二区,专署驻馀姚,辖馀姚、绍兴、诸暨、鄞县、定海、镇海、嵊县、奉化、象山、慈谿、上虞、新昌12县。
  • 第三区,专署驻金华,辖金华、衢县、东阳、兰谿、永康、江山、义乌、浦江、龙游、汤溪、武义、磐安12县。
  • 第四区,专署驻淳安,辖淳安、遂安、常山、开化、寿昌、建德、桐庐、分水、新登、富阳10县。
  • 第五区,专署驻乐清,辖乐清、临海、黄岩、宁海、温岭、仙居、三门、天台、永嘉、平阳、瑞安、玉环12县。
  • 第六区,专署驻丽水,辖丽水、青田、龙泉、缙云、景宁、庆元、松阳、云和、宣平、遂昌、泰顺、文成12县。


民国37年(1948年),省政府将6区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

  • 省政府直辖区,辖杭州市及杭县、萧山2县。
  • 第一区,专署驻吴兴,辖嘉兴、吴兴、长兴、德清、崇德、桐乡、嘉善、平湖、海宁、海盐10县。
  • 第二区,专署驻鄞县,辖鄞县、馀姚、慈谿、镇海、定海、象山、新昌、上虞、嵊县、绍兴、诸暨、奉化、四明13县。
  • 第三区,专署驻衢县,辖衢县、江山、常山、开化、龙游、遂昌6县。
  • 第四区,专署驻建德,辖建德、淳安、遂安、寿昌、桐庐、分水6县。
  • 第五区,专署驻永嘉,辖永嘉、瑞安、平阳、泰顺、乐清、玉环、青田、文成8县。
  • 第六区,专署驻临海,辖临海、黄岩、仙居、天台、三门、温岭、宁海、磐安8县。民国37年(1948年)8月拨归第八区。[18]
  • 第七区,专署驻丽水,辖丽水、云和、龙泉、缙云、宣平、松阳、庆元、景宁8县。
  • 第八区,专署驻义乌,辖金华、义乌、浦江、东阳、永康、武义、汤溪、兰谿8县。
  • 第九区,专署驻临安,辖临安、于潜、昌化、孝丰、安吉、武康、馀杭、富阳、新登9县。


民国38年(1949年),省政府将9区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因部份辖境已为中共所占,所以未能完全实施:

  • 省政府直辖区,辖杭州市及杭县。
  • 第一区,专署驻吴兴,辖吴兴、嘉兴、平湖、桐乡、崇德、长兴、海宁、嘉善、德清、海盐10县。
  • 第二区,专署驻鄞县,辖鄞县、象山、慈谿、镇海、奉化、馀姚、定海、四明、滃洲9县。
  • 第三区,专署驻衢县,辖衢县、开化、常山、江山、龙游、遂昌6县。
  • 第四区,专署驻建德,辖建德、淳安、寿昌、遂安、桐庐、分水6县。
  • 第五区,专署驻永嘉,辖永嘉、平阳、泰顺、乐清、青田、瑞安、文成、玉环8县。
  • 第六区,专署驻临海,辖临海、天台、宁海、温岭、三门、黄岩、仙居7县。
  • 第七区,专署驻丽水,辖丽水、云和、松阳、宣平、龙泉、缙云、庆元、景宁8县。
  • 第八区,专署驻金华,辖金华、兰谿、磐安、永康、义乌、东阳、武义、浦江、汤溪9县。
  • 第九区,专署驻临安,辖临安、馀杭、孝丰、武康、于潜、安吉、富阳、新登、昌化9县。
  • 第十区,专署驻绍兴,辖绍兴、萧山、诸暨、嵊县、新昌、上虞6县。


国共战争末期,随著解放军攻克浙江省各地,各行政督察区均因其专员公署溃散而消亡。8月19日,中共于杭州市成立浙江省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宁波温州3地级市及10专区。10月各专区分别易名为嘉兴宁波衢州建德温州台州丽水金华临安绍兴

县级行政区

[编辑]

清代浙江省在宣统三年(1911),划分为4道、11府、1直隶厅,下辖3厅、1州、75县。民国元年(1912)1至4月间,浙江陆续裁撤清代设置的府、州、厅制,改制为县。本年,全省辖75县。民国16年(1927)设立2个省辖市,而后来只保留杭州市,而宁波市则因不符《市组织法》规定而裁撤。

在县等级方面,民国17年(1928),浙江始核定县等级。后来,省政府按《县组织法》“各县县政府按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规定,将全省75县重新核定为三等,其中一等县27个;二等县27个;三等县21个。后来,省政府再按《县各级组织纲要》“县按面积、人口、经济、文化、交通等状况”规定,又将全省76县重新核定为六等,其中一等县13个;二等县13个;三等县14个;四等县17个;五等县11个;六等县8个。

民国38年(1949)时,浙江省划分为10行政督察区,下辖1市、79县。民国77年(1988)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10月停用。浙江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浙江省
行政督察区 专署驻地 代码 县等级 县市 驻地(2023年4月) 北洋时期 沿革
省政府直辖 02001 不适用 杭州市 杭州市上城区 (钱塘道) 省会。民国16年(1927)4月会议通过析杭县城区设置。
02002 二等 杭县 杭州市上城区
民国34年(1945年)迁至拱宸桥(今杭州市拱墅区
钱塘道
(驻地)
清代为杭州府附郭仁和县钱塘县,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并为杭县。
第一区 吴兴县 02003 三等 海宁县 海宁市驻地盐官镇 钱塘道 清代为海宁州,民国元年(1912)2月改置县。
02010 一等 嘉兴县 嘉兴市南湖区 钱塘道 清代为嘉兴府附郭嘉兴县秀水县。民国元年(1912)1月裁府并县为嘉禾县[19]。因与湖南省县名重名,3年(1914)1月改今名,以清代府名得名[20]
02011 四等 嘉善县 嘉善县驻地魏塘街道 钱塘道
02012 四等 海盐县 海盐县城区武原街道 钱塘道
02013 五等 崇德县 桐乡市西南崇福镇 钱塘道 清代为石门县。因与湖南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因古县名得名[20]
02014 四等 平湖县 平湖市城区当湖街道 钱塘道
02015 六等 桐乡县 桐乡市城区梧桐街道 钱塘道
02016 一等 吴兴县 湖州市城区 钱塘道 清代为湖州府附郭乌程县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并县,以三国时郡名命名[21]
02017 二等 长兴县 长兴县城区雉城街道 钱塘道
02018 六等 德清县 德清县乾元镇 钱塘道
第二区 鄞县 02022 一等 鄞县 宁波市城区 会稽道
(驻地)
清代为宁波府附郭鄞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留县。
02023 三等 慈谿县[22] 宁波市江北区西北慈城镇 会稽道
02024 三等 奉化县 大桥镇(今宁波市奉化区城区锦屏街道 会稽道
02025 二等 镇海县 蛟川镇(今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 会稽道
02026 三等 象山县 丹城镇(今象山县城区) 会稽道
02028 二等 定海县 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 会稽道 清代为定海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2月改置县。
02032 一等 馀姚县 馀姚市城区(旧馀姚镇) 会稽道
未定 未定 四明县[23] 梁弄(今馀姚市西南梁弄镇 (会稽道) 民国37年(1948)8月析馀姚、上虞、嵊县,新昌、奉化、鄞县、慈谿7县四明山区地置,因四明山得名。
未定 未定 滃洲县[23] 岱山县驻地高亭镇 (会稽道) 民国38年(1949)8月析定海县之岱山、衢山、长涂、秀山、大鱼山、大羊、黄龙、东极、长白等岛屿置。
第三区 衢县 02043 一等 衢县 衢州市城区 金华道
(驻地)
清代为衢州府附郭西安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留县,并改县名,以清代府名为名。
02044 四等 龙游县 龙游县城区龙洲街道(旧龙游镇) 金华道
02045 二等 江山县 江山市城区(旧须江镇) 金华道
02046 四等 常山县 常山县驻地天马街道 金华道
02047 四等 开化县 开化县驻地华埠镇 金华道
02067 三等 遂昌县 遂昌县城区妙高街道 瓯海道
第四区 建德县 02056 三等 建德县 建德市东北梅城镇 金华道 清代为严州府附郭建德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留县。
02057 二等 淳安县 淳城镇(今淳安县西新安江水库 金华道
02058 五等 桐庐县 桐庐县城区(旧桐庐镇) 金华道
02059 四等 遂安县 遂安(今淳安县西南新安江水库 金华道
02060 六等 寿昌县 建德市西南寿昌镇 金华道
02061 六等 分水县 桐庐县西北分水镇 金华道
第五区 永嘉县 02062 一等 永嘉县 温州市城区 瓯海道
(驻地)
清代为温州府附郭永嘉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留县。
02064 二等 青田县 青田县城区鹤城街道 瓯海道
02073 一等 瑞安县 瑞安市城区(旧城关镇) 瓯海道
02074 三等 乐清县 乐清市城区城东街道(旧乐成镇) 瓯海道
02075 一等 平阳县 平阳县驻地昆阳镇 瓯海道
02076 四等 泰顺县 泰顺县驻地罗阳镇 瓯海道
02077 四等 文成县 黄坦镇(今文成县西黄坦镇 (瓯海道) 民国35年(1946)12月核准析瑞安、泰顺、青田3县交界置,37年(1948)7月正式成立。以县为明代开国功臣刘基故里,刘死后谥“文成”,故名。
02078 四等 玉环县 玉环市城区玉城街道(旧城关镇) 瓯海道 清代为玉环厅,民国元年(1912)4月改置县。
第六区 临海县 02027 六等 三门县 健康塘(今三门县健跳镇 会稽道 清宣统三年(1911)置南田厅石浦厅。民国元年(1912)2月合并为南田县(治今象山县鹤浦镇樊岙村)。29年(1940)7月以南田县全境及宁海、临海2县部分地置三门县[24][25][26]。因位于三门湾畔,故名。
02036 一等 临海县 临海市城区(旧城关镇) 会稽道 专署驻地。清代为台州府附郭临海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留县。
02037 二等 黄岩县[27] 台州市城区 会稽道
02038 三等 天台县 天台县城区赤城街道(旧城关镇) 会稽道
02039 三等 仙居县 仙居县城区(旧城关镇) 会稽道
02041 二等 宁海县 宁海县城区(旧城关镇) 会稽道
02042 二等 温岭县 温岭市城区太平街道(旧太平镇) 会稽道 清代为太平县,因与山西、江苏、安徽、四川4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今名。因境内有温岭,故名。
第七区 丽水县 02063 三等 丽水县 丽水市城区 瓯海道 清代为处州府附郭丽水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留县。
02065 三等 缙云县 缙云县驻地五云街道 瓯海道
02066 四等 松阳县 松阳县驻地西屏街道 瓯海道
02068 三等 龙泉县 龙泉市城区龙渊街道 瓯海道
02069 四等 庆元县 松源镇(今庆元县城区屏都街道 瓯海道
02070 五等 云和县 旧云和镇(今云和县城区) 瓯海道
02071 五等 宣平县 武义县西南柳城畲族镇 瓯海道
02072 四等 景宁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驻地鹤溪街道 瓯海道
第八区 金华县 02040 六等 磐安县 大盘(今磐安县东南大盘镇 (3道) 民国28年(1939)4月析缙云、仙居、东阳、永康、天台5县地置。以境内有大磐、安文2镇,各取一字为名。
02048 二等 金华县 金华市城区 金华道 清代为金华府附郭金华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留县。
02049 一等 兰谿县[28] 兰溪市兰江街道 金华道
02050 一等 东阳县 东阳市城区吴宁街道 金华道
02051 三等 义乌县 义乌市城区稠城街道 金华道
02052 二等 永康县 永康市城区东城街道(旧古丽镇) 金华道
02053 五等 武义县 武义县城区(旧武阳镇) 金华道
02054 四等 浦江县 浦江县城区浦阳街道 金华道
02055 五等 汤溪县 金华市婺城区西汤溪镇 金华道
第九区 临安县 02004 四等 富阳县 杭州市富阳区驻地富春街道 钱塘道
02005 五等 馀杭县 杭州市馀杭区西南馀杭街道 钱塘道
02006 五等 临安县 杭州市临安区驻地锦城街道 钱塘道
02007 四等 於潜县 杭州市临安区西于潜镇 钱塘道
02008 六等 新登县 杭州市富阳区西南新登镇 钱塘道 清代为新城县。因与直隶、吉林、山东、江西、贵州5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1月改名,以古县名得名。
02009 五等 昌化县 杭州市临安区西昌化镇 钱塘道
02019 六等 武康县 德清县驻地武康街道 钱塘道
02020 五等 安吉县 安吉县递铺街道 钱塘道
02021 五等 孝丰县 安吉县西南孝丰镇 钱塘道
第十区 绍兴县 02029 一等 绍兴县 绍兴市城区 会稽道 清代为绍兴府附郭山阴县会稽县,民国元年(1912)2月裁府合并,以清代府名得名。
02030 二等 萧山县 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 会稽道
02031 一等 诸暨县 诸暨市城区暨阳街道 会稽道
02033 三等 上虞县 绍兴市上虞区东南丰惠镇 会稽道
02034 二等 嵊县 嵊州市城区剡湖街道 会稽道
02035 四等 新昌县 新昌县城区(旧城关镇) 会稽道
已裁撤 不适用 不适用 宁波市 宁波市海曙区 (会稽道) 民国16年(1927)4月析鄞县城区置,20年(1931)2月裁撤并回鄞县[29]

大陈时期

[编辑]
退守大陈后浙江省的实际统治领域

行政督察区

[编辑]

国共内战后期,政府撤守浙江本部,各地行政专员公署因此而解散。民国39年(1950)5月,政府又撤守定海、滃洲,只有浙江东南沿海诸岛未被中共占领。民国43年(1954)9月,省政府将东南沿海诸县划为1个行政督察区。

  • 大陈区,专署驻温岭县,辖温岭、临海、平阳、玉环4县。

县、局

[编辑]

浙江省本部失守后,撤退到大陈地区的县政府有温岭、临海、黄岩、平阳、三门、乐清、玉环等7县。国民政府重建浙江省政府,将原来混乱的行政区改划,于民国40年(1951)10月实施。温岭、临海、平阳、玉环4县建制保留,黄岩、乐清2县撤销,将三门之渔山岛划为渔山管理局;温岭之竹屿岛划为竹屿管理局,作为专门与大陆进行直接贸易的特定区域。计浙江省辖有4县2局,其行政区分别为:

浙江省大陈地区的行政区划(民国40年10月)[30]
县市局 管辖岛屿 乡、镇、直属村 县府驻地
温岭县 上大陈、下大陈、屏风山、上屿、中屿、下屿等诸岛 成功乡、复兴乡 下大陈
临海县 一江山、头门、东矶(东箕)列岛等诸岛 头门乡、蒋儿嶴(雀儿嶴)乡田嶴乡,临海新村 一江山岛
平阳县 平屿、荣屿、北麂、南麂等各岛 南麂区署及4乡 南麂岛
玉环县 大麂、小麂、披山、小披、鸡冠山、泽屿、浪斗前山等各岛 东胜区署、披里乡、鸡鸣乡 披山岛
渔山管理局 鱼山列岛
竹屿管理局 竹屿

民国42年(1953)5月,温岭县成功乡划分为成功镇及克难乡;裁撤竹屿管理局改制为中兴村,并入温岭县的直属村。43年(1954)8月,裁撤渔山管理局改制为渔山乡,并并入临海县。44年(1955)2月,政府撤守大陈,至此浙江全省为中共所占。

行政区划年表

[编辑]
浙江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其他 行政区划变更
1912年 民国1年 75
  • 废嘉兴府,合并嘉兴、秀水2县为嘉禾县(1月)
  • 废杭州府,合并仁和、钱塘2县为杭县(2月)
  • 废湖州府,合并乌程、归安2县为吴兴县(2月)
  • 废宁波府留鄞县(2月)
  • 废绍兴府,合并山阴、会稽2县为绍兴县(2月)
  • 废衢州府留西安县,并改县名为衢县(2月)
  • 废金华府留金华县(2月)
  • 废严州府留建德县(2月)
  • 废台州府留临海县(2月)
  • 废温州府留永嘉县(2月)
  • 废处州府留丽水县(2月)
  • 合并南田、石浦2厅为南田县(2月)
  • 改海宁州为海宁县(2月)
  • 改定海直隶州为定海县(2月)
  • 改玉环厅为玉环县(4月)
1913年 民国2年 75
1914年 民国3年 75
  • 石门县改名崇德县(1月)
  • 新城县改名新登县(1月)
  • 太平县改名温岭县(1月)
1915年 民国4年 75
1916年 民国5年 75
1917年 民国6年 75
1918年 民国7年 75
1919年 民国8年 75
1920年 民国9年 75
1921年 民国10年 75
1922年 民国11年 75
1923年 民国12年 75
1924年 民国13年 75
1925年 民国14年 75
1926年 民国15年 75
1927年 民国16年 75 2
  • 析杭县置杭州市(4月)
  • 析鄞县置宁波市(4月)
1928年 民国17年 75 2
1929年 民国18年 75 2
1930年 民国19年 75 2
1931年 民国20年 75 1
  • 省宁波市入鄞县(2月)
1932年 民国21年 75 1
1933年 民国22年 75 1
1934年 民国23年 75 1
1935年 民国24年 75 1
1936年 民国25年 75 1
1937年 民国26年 75 1
1938年 民国27年 75 1
1939年 民国28年 76 1
  • 析缙云、仙居、东阳、永康、天台5县置磐安县(4月)
1940年 民国29年 76 1
  • 南田县改名三门县(7月)
1941年 民国30年 76 1
1942年 民国31年 76 1
1943年 民国32年 76 1
1944年 民国33年 76 1
1945年 民国34年 76 1
1946年 民国35年 76 1
1947年 民国36年 76 1
1948年 民国37年 78 1
  • 析瑞安、泰顺、青田3县置文成县(7月;1946年12月核准)
  • 析馀姚、上虞、嵊县,新昌、奉化、鄞县、慈谿7县置四明县(8月)
1949年 民国38年 79 1
  • 析定海县置滃洲县(8月)
1950年 民国39年 7
  • 实质上除了温岭县尚领有完整的一个乡建制(凤尾乡)外,其他各县空有名号,所辖之地都非一个完整的乡
1951年 民国40年 4 2
  • 析三门渔山岛为渔山管理局(10月)
  • 析温岭竹屿岛为竹屿管理局(10月)
1952年 民国41年 4 2
1953年 民国42年 4 1
  • 裁撤竹屿管理局改制为中兴村,并入温岭县的直属村(5月)
1954年 民国43年 4
  • 裁撤渔山管理局改制为渔山乡,并入临海县(8月)

政府体制

[编辑]

省会

[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浙江省省会定于杭县,因民国十六年(1927年)分杭县城区置杭州市,省会改为于此。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军攻袭杭州,省政府迁至金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又迁至永康方岩。民国三十年(1941年)5月,省府迁至松阳县;8月,再迁返永康县方岩;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5月,省府再迁至松阳县;下半年再迁至云和县红光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省政府迁回杭州。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3日杭州为解放军占领,省政府迁至舟山群岛北部的干𬒗镇,并由蒋经国亲自将该地更名为克难。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5月,浙江省政府等驻舟山各机构及大量人员随国军撤至台湾,省政府因之撤销。民国四十二年(1953年)4月于温岭县大陈列岛再重设省政府,驻下大陈南田村。民国四十三年(1954年)9月,省政府迁至台湾省台北市

省行政机构

[编辑]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浙江新军于11月4日起义。11月7日,浙江军政府在杭州成立,都督府置参议会及司令、尔事2部。全省分设嘉兴、湖州、金华、衢州、严州、处州、宁波、绍兴、台州、温州军政分府。民国元年(1912年)7月,根据修正后的《浙江都督府官制》规定,都督府下设民政、财政等司、3处。7月12日,置民政长,为全省民政长官,下设民政、财政等司。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长为巡按使。民国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5年(1926年)12月15日,国民党浙江党部决定筹设省临时政治委员会,为全省临时政务最高权力机构,下设政务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次年1月8日,各委员会在宁波成立。其时,在杭州有浙江省省长,并于民国15年(1926年)12月19日改任民政长。民国16年(1927年),省政府隶属南京国民政府。4月18日,南京国府议决裁撤浙江省临时政治委员会及所属的委员会,设立新的省政务委员会,设委员9至11人,其中主席1人。筹备建省事宜,并行使政务。27日,省政务委员会成立,下设、财政等厅,由委员兼任各厅厅长。5月13日,南京国府发布任命令。7月25日,省政府成立,下设秘书处及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军事、司法、农工、土地等厅。

民国26年(1937年),因日军入侵,国民政府于11月26日令改组省政府委员会。12月,日军攻陷杭州市,浙江省政府迁往浙江内陆。抗战结束后,浙江省政府恢复其行政管辖区域。民国35年(1946年)5月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组省政府。民国38年(1949年),因中共解放军进入浙江,浙江省政府迁往舟山群岛一带。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随著国军撤离舟山而撤销省政府。民国42年(1953年)4月于浙江东南的大陈列岛再设立浙江省政府,民国43年(1954年)9月,浙江省政府迁至台湾省台北市,民国44年(1955年)以后随著国民政府撤守大陈而撤销省政府。

省行政公署

[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27年(1938年)冬在于潜设置浙西行政公署(一说1940年11月5日置[31]),代表浙江省管理杭嘉湖各县。民国32年(1943年)9月2日在天台设置浙东行政公署,代表省政府管理宁、台各县。日军投降后,浙东、浙西行署撤销。

后为因应国共内战情势,民国38年(1949年)4月26日,浙江省政府决定设立三个行署,浙东行政公署设在宁波县,由第二区专员周灵钧任主任;浙南行政公署设在永嘉县,由第五区专员周琦任主任;浙西行政行署设在於潜县,由第九区专员谭乃大任主任;浙北行政公署的驻所及任职者不明[32]。随著浙江省本部的易手,各行署已无保留之必要,于民国39年(1950年)1月1日正式撤销。

历任浙江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浙江省都督
  • 汤寿潜(1911年11月-1912年1月)
  • 蒋尊簋(1912年1月-1912年8月)
  • 朱瑞(1912年8月-1916年4月11日)
  • 屈映光(1916年4月12日-1916年5月5日)
  • 吕公望(1916年5月5日-1916年7月5日)
浙江省督军
浙江省省长
  • 吕公望(1916年-1917年1月)
  • 齐耀珊(1917年1月-1920年6月24日)
  • 沈金鉴(1920年6月24日-1922年10月29日)
  • 张载扬(1922年10月29日-)
  • 夏超(1924年-1926年11月21日)
  • 陈仪(1925年10月-1927年7月)
浙江省政府主席
  • 张静江(1927年7月27日推举为省主席)
  • 周凤岐(1927年8月14日-1927年9月)
  • 何应钦(1927年10月5日任命,1928年11月7日免除),1928年5月14日后省主席之职由蒋伯成代理。
  • 张静江(1928年11月7日任命,1930年12月4日免除),二度就任。
  • 张难先(1930年12月4日任命,1931年12月15日免除)
  • 鲁涤平(1931年12月15日任命,1934年12月12日免除)
  • 黄绍竑(1934年12月12日任命,1936年7月25日免除)
  • 白崇禧(1936年7月25日任命,1936年9月6日免除),实际为其本人拒绝,由徐青甫代白崇禧省主席职。
  • 黄绍竑(1936年9月6日任命,1936年12月2日免除),二度就任。
  • 朱家骅(1936年12月2日任命,1937年11月26日免除)
  • 黄绍竑(1937年11月26日任命,1946年3月26日免除),三度就任。
  • 沈鸿烈(1946年3月26日任命,1948年6月22日免除)
  • 陈仪(1948年6月22日任命,1949年2月21日免除)
  • 周碞(1949年2月21日任命,1949年12月6日免除)
浙江省政府主席(国府迁台后)
  • 石觉(1949年12月7日任命,1950年5月13日辞职)
  • 胡宗南(1952年10月19日任命,1953年7月23日迁台)

注释

[编辑]
  1. ^ 浙江大陆大部地区实际控制时间结束于1949年,舟山群岛地区结束于1950年,部分沿海岛屿结束于1955年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军政府[失效链接],原载《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2. ^ 关于浙江抗战的资料,可参考槾子芳著《浙江抗日战争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3. ^ 《浙江省军事志》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1-16.
  4. ^ 胡宗南在大陳島. [200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4). 
  5. ^ 金延锋. 蒋介石最后一次回浙江时间:为何是在1954年. 百年潮 (2015年4期) (凤凰网). 2016-01-19. 
  6. ^ 國民政府浙江省政府歷史. [2008-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7). 
  7. ^ 解放軍三軍渡海攻佔一江山島. [200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8. ^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蔣經國巡視大陳島. [200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9. ^ 圖說1955年浙江大陳島居民隨國軍撤臺.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0). 
  10. ^ 民国人口:研究史の整理と展望. [2012-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11. ^ 《浙江省人口志》. [2014-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6). 
  12.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华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13. ^ 《浙江省政府公报》,第1532期,民国21年。
  14. ^ 杭州市史略.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8). 
  15. ^ 杭州市辖县沿革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1-12.
  16. ^ 湖州历代大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1-12.
  17. ^ 海鹽歷史.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2). 
  18. ^ 磐安概况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6-15.
  19. ^ 吴承湜编:《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北平:东亚印书局,民国25年),附录第81页。
  20. ^ 20.0 20.1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21. ^ 吴承湜编:《近六十年全国郡县增建志要》(北平:东亚印书局,民国25年(1936)),附录第82页。
  22.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中华民国卷》误作“慈溪县”。
  23. ^ 23.0 23.1 国史馆著《中华民国史‧地理志(初稿)》未列入其中。
  24. ^ 浙江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民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民国83年(1994)),第一篇。
  25.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7页。
  26. ^ 三门县历史沿革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9-04.
  27.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中华民国卷》误作“黄岩县”。
  28. ^ 傅林祥,郑宝恒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中华民国卷》误作“兰溪县”。
  29. ^ 《国民政府公报》第689号,民国20年2月4日,第7页。
  30. ^ 引自台湾的福建省与浙江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1. ^ [1][永久失效链接] 行政区划论坛“国府的省辖行署”。
  32. ^ 《新编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1949年4月26日省政府决定设立三个行署,浙东行署设在宁波,由二区专员周灵钧任主任;浙南行署设在永嘉,由五区专员周琦任主任;浙西行署设在于潜,由九区专员谭乃大任主任。

来源

[编辑]
书籍
地图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清朝 浙江省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1912年-1955年
继任:
浙江省
继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