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俄烏戰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俄烏戰爭
後蘇聯衝突烏克蘭危機的一部分
2014 Russo-ukrainian-conflict map.svg 2022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svg
2014年10月軍事形勢(上)
    俄控區
    烏控區
2022年11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下)[註 1]
  烏克蘭控制區
  俄羅斯/親俄武裝佔領區
參見:俄烏戰爭詳細地圖
日期2014年2月20日至今
(9年1個月又2天)
地點
結果
領土變更
參戰方

 俄羅斯

哈爾科夫人民共和國[e]
奧迪沙人民共和國[f]
哈爾科夫軍民行政機構[g]
支援 白俄羅斯[h]


 烏克蘭
多方提供援助
指揮官與領導者
參戰單位
兵力

俄羅斯 俄羅斯:900,000人(2020,含新兵)[42]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頓涅茨克共和國:20,000人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盧甘斯克共和國:14,000人

烏克蘭 烏克蘭:1,000,000人(2022年底)[42]

International Legion of Territorial Defense of Ukraine emblem.svg 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軍團

傷亡與損失

俄烏戰爭[98][99][100]烏克蘭語російсько-українська війна;俄語:российско-украинская война)是2014年2月20日起俄羅斯烏克蘭之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混合戰爭[101],前期以低強度戰爭方式進行,[102]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103]總統普京以「非軍事化去納粹化」為戰爭藉口動員俄軍侵略烏克蘭[104][105][106],衝突正式白熱化為全面戰爭,且迅速發展為二戰後歐洲最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並被普遍視為侵略[107]

引發戰爭的背景緣由眾多,包括蘇聯解體後該區域的烏克蘭化去俄羅斯化、境內俄裔俄羅斯民族主義所致國族認同分裂[108]、「北約東擴」引發俄羅斯的不安全感[109]、俄羅斯在蘇聯地區重建影響力[110]、俄羅斯的擴張主義傳統[111]等。導火索為烏克蘭親歐示威後親俄總統域陀·亞努科維奇下臺、隨後於烏克蘭東部南部爆發的克里米亞吞併頓巴斯戰爭[112][113]

西方世界認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原因包括缺乏天然屏障、設法取得不凍港、與相鄰北約國家的緩衝地帶減少、部分天然氣管道受制於烏克蘭、對外擴張爭取更多資源及維持其支持度等[111]。在2022年6月9日與青年企業家會晤中,普京間接承認了其侵略目的是為了如同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一般擴張領土而發動戰爭[114]

在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俄烏簽署旨在化解烏克蘭武裝部隊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衝突的《明斯克協議》與《新明斯克協議》,此後主要戰爭行為結束但仍有衝突發生,俄烏雙方多次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115]。2019年10月至12月,烏克蘭爆發不投降運動抗議政府對頓巴斯地區的妥協。

2021年3月開始,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簽署奪回頓巴斯地區的總統令並視察前線,同時烏軍加強在前線的兵力部署,開始頻繁與烏東武裝交火[116]。同年12月,俄羅斯於俄烏邊境屯兵超過10萬人[117]。俄烏邊境出現二戰以來歐洲最大的軍事動員[118]。2022年1月,在德法俄烏「諾曼第模式」四方會談首腦政治顧問會議召開前,烏克蘭最高拉達撤回一項《關於過渡期的國家政策》方案,裏面將俄羅斯定調為「侵略國」,這被視作為談判釋放緩和信號[119]

2022年2月24日正式宣戰前,俄羅斯政府戰爭狀態為烏克蘭政府單方面宣稱,否認有任何參與[120],並稱所有涉及烏境內衝突的俄方人員均為「志願軍[121]

2022年伊始,局勢緊張程度進一步上升。美國情報部門曾認為基輔時間2022年2月16日凌晨3點是俄羅斯向烏克蘭出兵20萬大軍的時間[122],俄方則稱俄軍在15日撤離了邊境,受該情報影響,烏克蘭匯率直降、外國資本逃離、航班停飛[123]。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宣佈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124],並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125],根據協議,俄軍「維和部隊」進入頓巴斯協助抵禦烏軍[126],並獲得建立軍事基地的權利[127]。次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准許總統在境外動武[128]。24日清晨,俄羅斯兵分四路從東北四個方向入侵烏克蘭[129]。25日,首批俄軍攻入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130]。26日,俄烏雙方在基輔外圍展開巷戰[131]。28日,雙方展開首輪談判。3月2日俄軍攻佔烏克蘭南部重要戰略城市赫爾松,該市成為開戰以來俄軍攻佔的首個主要城市[132]。3月3日,雙方再次展開談判[133]。7日,雙方展開第三輪談判[134]。10日,兩國外長在土耳其舉行會談[135]。11日,俄軍首次向烏克蘭西部發起進攻[136]。14日,雙方開展第四輪談判[137]。29日,雙方舉行第五輪談判[138]

背景[編輯]

民族問題[編輯]

烏克蘭國民語言分別狀況

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舊稱小羅斯)源自基輔羅斯,同屬東斯拉夫民族[108]俄羅斯帝國治下烏克蘭行政歸屬小羅斯省,1917年十月革命前烏克蘭精英認同全羅斯思想。俄羅斯、烏克蘭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雙方邊界約1931公里。受列寧少數民族政策指導,蘇聯早期在烏克蘭推行烏克蘭化,推廣烏克蘭語言,停止俄羅斯帝國的同化政策,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烏克蘭民族意識。1922年,蘇聯政府將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盧甘斯克頓涅茨克等地劃給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54年2月19日,在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烏克蘭共產黨出身[註 7]尼基塔·赫魯雪夫授意下,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以慶祝俄烏簽訂《佩列亞斯拉夫條約》再度統一300周年為由將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兩次領土劃分使烏克蘭東部存在大量俄羅斯族

2000年,泰德·格蘭特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稱「雖然烏克蘭語與俄語非常接近,兩國人民幾個世紀以來擁有共同的歷史(基輔最初是古代俄羅斯的首都),但烏克蘭人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民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國家認同——這一事實並不總是被大俄羅斯人認識到,他們傳統上將烏克蘭人稱為『小俄羅斯人』」[139]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開始去俄羅斯化。主要在東烏克蘭的俄羅斯族希望確立俄語的官方地位來保持平等的國民政治地位,並希望烏克蘭外交政策不疏遠俄羅斯,而烏克蘭西部居民、烏克蘭親西方勢力將削弱俄羅斯文化和來自莫斯科的政治影響作為國家建設重要方針[140]。2004年「橙色革命」後,尤先科取消俄語廣播和電視節目,壓縮俄語中小學數量,提高政府人員錄用的烏語門檻。2012年,親俄總統域陀·亞努科維奇頒佈語言政策法,在部分地區保證俄語官方地位。2014年亞努科維奇被推翻後,新政府取消原有語言政策,試圖徹底抹殺俄語[141]。俄羅斯指控烏克蘭對本國的俄羅斯族實行種族滅絕[142]

2021年5月,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最高拉達提交《原住民權利法案》,認為俄羅斯族不屬於原住民[143]。俄羅斯官方稱烏克蘭在文化和歷史上基本是俄羅斯的一部分[144]。2021年7月12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發表《論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145],闡述兩國歷史淵源,指出烏克蘭倒向西方的結果[146],批評澤連斯基提交的法案[143]

歐盟認為一個不具有政治邊界的「泛俄羅斯民族」概念是一種意識形態構造,其可追溯到俄羅斯帝國時代,並被用作破壞烏克蘭主權和民族認同的工具;2014年以來,俄羅斯政府變本加厲地塑造這一不實之說,試圖合理化對烏克蘭的軍事侵略並進行辯解。[147]

克里米亞問題[編輯]

俄羅斯帝國吞併克里米亞後長期實施種族清洗和殖民政策,對克里米亞韃靼人種族屠殺和強制流放,大量在克里米亞嵌入俄族人口,使得蘇聯解體時克里米亞州成為烏克蘭唯一俄羅斯族人口超過烏克蘭族的州。

十月革命後,克里米亞相繼被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和克里米亞韃靼人的聯軍、德國傀儡政權、蘇俄布爾什維克控制。蘇聯成立後,克里米亞被劃歸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1954年2月1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決議將克里米亞劃入烏克蘭。蘇聯解體時,克里米亞地區在烏克蘭獨立公投中以多數支持脫離蘇聯而成為獨立的烏克蘭的一部分。俄國企圖奪取該地控制權,1992年俄國議會通過決議試圖佔領克里米亞,克里米亞一些不滿烏克蘭獨立的俄羅斯族居民亦組織暴動,衝突最終降級。1994年,烏俄等各方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承諾保障烏克蘭領土完整,俄國在1997年的烏俄兩國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中重申承認克里米亞半島歸屬烏克蘭,作為交換俄國黑海艦隊租借塞瓦斯托波爾軍港作為基地。

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和總統域陀·亞努科維奇下臺後,沒有佩戴識別徽章的俄軍士兵侵佔克里米亞戰略要地和基礎設施。2014年2月24日,俄羅斯第31獨立近衛空降突擊旅摘掉所有俄軍標識,對外宣稱「當地安全力量」,攻佔克里米亞,因其綠色迷彩裝具和服裝被稱為「小綠人[148]。3月1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通過關於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請求在烏克蘭領土上使用武力的決議,這是一場「先斬後奏」的行動。[149]3月28日,普京向俄軍表示祝賀,稱克里米亞事件是對俄軍的一次嚴峻考驗,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展示了「新能力」和崇高的道德精神。[150]4月,普京公開承認「小綠人」就是俄羅斯軍人[151]

「北約東擴」問題[編輯]

蘇聯解體北約東擴使俄羅斯產生不安全感[152],俄羅斯認為烏克蘭無法受到俄羅斯的控制對莫斯科是極大威脅,強烈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153]。而俄烏戰爭期間,芬蘭、瑞典申請加入北約,意味着俄羅斯-北約邊界增加1300多公里擴大一倍有餘,波羅的海艦隊總部和俄羅斯的經濟中心聖彼得堡將完全暴露在北約威脅下[154][155];普京在5月16日稱「芬蘭、瑞典加入北約不對俄構成直接威脅」[156]

有人將此問題與古巴導彈危機做比擬。也有人將「北約東擴」與「中國和所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做比擬。[157]

俄羅斯指控「新納粹主義」問題[編輯]

俄羅斯對其主張的「新納粹主義」無明確的定義,主要以俄羅斯指控作為判斷「新納粹主義」的標誌,至今為止俄羅斯明確指責過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哈薩克 等多個國家為有新納粹主義,並暗示日本、美國、德國、意大利、英國甚至以色列也是「新納粹主義」或者「納粹主義的幫凶」[158][159]

2010年1月22日,即將卸任的烏克蘭總統尤先科追授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僕從軍領袖斯捷潘·班傑拉「烏克蘭英雄」稱號[160],波蘭等多方譴責[161]

2014年戰爭爆發後,普京多次以2014年5月2日的「奧迪沙慘案」為戰爭藉口,當時親俄武裝佔據奧迪沙工會大樓宣佈成立「奧迪沙人民共和國」並企圖將烏克蘭奧迪沙州併入俄羅斯,遭烏克蘭軍民圍攻,親俄分子和當地合作人士遭受嚴重傷亡,「奧迪沙人民共和國」亦被剿滅。普京藉此指責烏克蘭當局是「新納粹[162]

2015年,俄羅斯政府將亞速營列入恐怖組織名單。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在2015和2016年報告中指出,「亞速營」和「頓巴斯營」(後遭烏克蘭解散)的8-10名成員在東烏武裝衝突時涉嫌參與包括搶劫、非法拘禁、強姦以及酷刑在內的罪行[163][164]。但同一個報告亦指出,盧、頓兩個俄國傀儡政權拒絕聯合國人權高專辦進入戰區,俄國向分裂勢力輸送武器,並有包括搶劫、非法拘禁、強姦、輪姦以及酷刑在內的戰爭罪行。這一點在簡中媒體上幾乎都被選擇性忽略[165]

2015年4月10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法令推動「去納粹化和去共產主義化[166],禁止共產主義納粹主義的宣傳,俄羅斯指責烏克蘭列入「20世紀烏克蘭獨立鬥士」名單進行紀念的民族主義者包含曾納粹德國合作的人士[160]

美國《國家》雜誌(The Nation)在2019年指控烏克蘭是唯一把新納粹分子納入正規軍的國家[167]。安德烈亞斯·烏姆蘭稱亞速營曾有哈爾科夫俄語裔極右派血統,但成為正規作戰部隊後已經「去意識形態化」,新兵加入不是因為意識形態而是因為「它作為一個特別強大的作戰單位而享有盛譽」,「納粹」指責多來自俄國宣傳戰[168]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稱「去納粹化」意味着「解救烏克蘭,讓它擺脫納粹分子、親納粹人士和親納粹思想。」[169]德國之聲分析,在烏克蘭東部與親俄武裝作戰的烏克蘭極右翼作戰部隊在烏克蘭只是極少數,沒有理由對整個國家進行「去納粹化」[170]BBC從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是猶太人猶太教在烏克蘭的發展的角度否認基輔政權是「新納粹」,稱「種族滅絕」是俄羅斯虛假宣傳[171]。毛詠琪在多維新聞稱,新納粹主義並非烏克蘭主流民意,不至於構成俄軍入侵的合理原因[172]。袁莉在《紐約時報》稱有新納粹同情者的「亞速營」在烏克蘭及其軍隊一直處於邊緣地位,不能代表全烏克蘭[173]

2021年12月在聯合國大會上「反對美化納粹主義、新納粹主義和其他助長種族主義、仇外心理和不能容忍行為」的決議案中,僅烏克蘭和美國投下反對票[174]

2022年3月,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代表謝爾蓋·薩沃斯蒂亞諾夫表示:「俄羅斯可能會對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哈薩克進行全面攻勢,作為非軍事化和去納粹化全球軍事特別行動的一部分。」[175][176][177]

俄羅斯「擴張主義」問題[編輯]

2022年2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戲謔稱烏克蘭是「我的美女」,「不管你喜不喜歡,我的美人,就接受(新明斯克協議)吧」,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回應「烏克蘭是美女沒錯,但將烏克蘭稱是我(普京)的,就太過分了」。[178]

俄國佔領克里米亞及頓巴斯以外之地區時,試圖利用扶植傀儡政權、推舉傀儡市長等行動取代烏克蘭澤連斯基政權[179]

2022年6月9日,普京在與年輕企業家會晤中盛讚彼得大帝在同瑞典與鄂圖曼帝國的戰爭中大幅擴張俄羅斯領土,稱其為「收回和加強(俄羅斯領土)」[114],自比為彼得大帝,將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彼得一世三個世紀前的擴張主義戰爭相提並論,並且作出迄今為止最確切的肯定,認為目前的這場戰爭就是土地掠奪,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狂言烏克蘭兩年後可能將不復存在[180]

定調[編輯]

2017年5月30日,烏克蘭國家政府高層機構首次將「俄烏武裝衝突」改稱「俄烏混合戰爭」。2018年1月18日,烏克蘭最高拉達投票通過《頓巴斯重現一體化法案烏克蘭語Закон про забезпечення державного суверенітету України над тимчасово окупованими територіями в Донецькій та Луганській областях》,認定頓巴斯為「被佔領」地區,從法理上將俄羅斯稱為「侵略國」(烏克蘭語:держава-агресор)。[181]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主席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認為,這一法案葬送了《明斯克協議》。[182]

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編輯]

2014年2月20日,俄羅斯決定兼併克里米亞[183][184][185][186]22日和23日,俄羅斯軍隊和特種部隊開始由新羅西斯克進入克里米亞。[185]2月27日,沒有佩戴徽章的俄羅斯軍隊開始控制克里米亞半島[187],掌握戰略要地,佔領克里米亞議會,升起俄羅斯國旗,並設立安全檢查站以切斷克里米亞半島與烏克蘭其他地區的聯繫,限制該地區內的行動。[188][189][190][191]

頓巴斯戰爭[編輯]

背景[編輯]

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俄語母語人口較多。18世紀末俄羅斯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佔領這一區域以來,該地俄羅斯化較深,居民多以俄語為母語,形成鄉村多為烏克蘭族,城市多為俄羅斯族的情況。

克里米亞危機時,親俄分子在哈爾科夫、奧迪沙、頓內次克、盧漢斯克暴動宣佈「獨立建國」,在哈爾科夫和奧迪沙侵佔政府建築的武裝分子很快被消滅。

2014年主要戰役[編輯]

2014年9月5日《明斯克協議》前戰爭初期戰線變化

2014年4月,親俄武裝佔領頓巴斯部分地區,舉行所謂獨立公投建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192]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頓巴斯戰爭爆發,曾合併組建「新俄羅斯聯邦」並尋求俄國承認,但俄國起初沒有正式承認[193],2022年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前夕才承認並正式派兵進入頓巴斯地區。

親俄武裝起初失敗,烏克蘭一度控制烏俄邊境大部分地區。俄國正規軍隨即秘密越境參戰擊敗烏軍,維持傀儡政權。戰鬥過程中曾有屬於俄國正規軍的T-72B3主戰坦克遭烏克蘭擊毀和繳獲[194],更造成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空難

2015年—2020年僵持階段[編輯]

斯維特洛達爾西克戰役[編輯]

2016年12月18至23日,雙方最終停火。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武裝的BMP-2步兵戰車
2016年親俄武裝閱兵式

2022年東烏克蘭攻勢[編輯]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頓巴斯戰爭與俄羅斯發動的東烏克蘭攻勢相結合。

3月8日晚,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在Telegram發佈消息稱已從烏軍手中解放該共和國幾乎所有領土[195]。此時盧甘斯克州包括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城市群在內多個戰略要地均未淪陷。

2018年克赤海峽衝突[編輯]

2018年11月25日,俄羅斯海軍克赤海峽向烏克蘭軍艦開火,扣押三艘烏軍艦,造成6名烏克蘭船員受傷。[196]衝突發生後,烏克蘭宣佈在俄烏接壤地區實行30天的戰爭狀態。

截至2021年,頓巴斯有60多萬人申領俄羅斯護照[197]

2021年-2022年俄烏危機[編輯]

2021年[編輯]

2021年4月,俄羅斯向俄烏邊境增兵的消息不斷傳出。俄羅斯總統府發言人佩斯科夫稱如果北約向俄烏邊境派兵,俄方「將不得不採取額外措施來確保安全」[198]。早在3月,烏克蘭共和國最高拉達通過兵役法修正案,允許烏克蘭武裝部隊在特殊情況下無須總統頒佈軍事動員令直接徵召預備役人員入伍參與軍事行動;4月21日,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簽署該修正案[199]

2021年11月30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拉脫維亞里加召開外長會議,主要討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可能,烏克蘭外交部長庫列巴應邀參會[200]

2022年[編輯]

西方國家撤僑[編輯]

2022年1月24日開始,美國國務院下令駐基輔大使館外交人員家屬撤離。隨後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荷蘭等國宣佈從烏克蘭撤出外交官及其家屬[119]

巴黎談判[編輯]

2022年1月26日,俄烏雙方代表以及德國、法國官員在巴黎舉行「諾曼第模式」會談,「諾曼第模式」由俄烏德法四方組成,旨在對烏局勢進行磋商。經過8小時談判後,雙方同意維持停火,下個月在柏林舉行新一輪會談[115]

意外發佈事件[編輯]

2022年2月4日下午,彭博新聞社網站首頁出現一則標題為《直播:俄羅斯入侵烏克蘭》(Live: Russia Invades Ukraine)的新聞,至少在網站上掛了30分鐘後才被刪除[201]。彭博社不久後發佈道歉聲明,稱是「意外發佈」[202]

美使館關閉[編輯]

2022年2月14日,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下令關閉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大使館,將少數外交人員轉移到烏西部城市利沃夫[203]

入侵傳言[編輯]

美國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 2月11日報道「Putin could attack Ukraine on Feb. 16, Biden told allies」(中譯:拜登告知盟友,普京可能會在2月16日入侵烏克蘭),稱俄羅斯可能最快將在2月16日入侵烏克蘭,在入侵前可能進行網絡攻擊以及導彈攻擊[204]克里姆林宮聲明,美國忽視俄羅斯的主要關切,「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論調是一種炒作[205]

烏東居民撤離[編輯]

2022年2月18日,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總統傑尼斯·弗拉基米羅維奇·普希林表示將計劃安排多達70萬平民撤到俄羅斯境內。俄羅斯聯邦緊急情況部稱,按計劃烏東平民將被送往羅斯托夫州8個地區以及1個市區的臨時安置點,上述設施可容納超70萬人。俄緊急情況部、衛生部、公民平安保護監督局等機構代表正前往羅斯托夫州為接收烏東平民提供保障[206]

俄羅斯核演習[編輯]

2022年2月1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的作戰室與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一起觀看核戰略威懾力量演習[207]俄羅斯空天軍南部軍區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北方艦隊黑海艦隊參與此次演習[208]。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同日向俄羅斯總統普京要求見面,強調「我只在乎和平」,也表明烏克蘭不能永遠做西方和俄羅斯中間的「擋箭牌」,應該得到更多的國際支持,希望國際能召開一場大國會議,為烏克蘭爭取新的安全保障[209]

俄外交承認烏東地區的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共和國[編輯]

2022年2月21日夜,普京在克里姆林宮主持召開討論頓巴斯問題的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全程通過電視進行直播。絕大部分參會人員表示支持立即承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隨後普京發表電視講話正式承認[210];普京稱是蘇聯的民族政策導致俄羅斯領土被切割,是列寧締造了現代烏克蘭,批評當年蘇共直接將頓巴斯「塞給」烏克蘭的舉動[211]

美國[212]、歐盟[213]、英國[214]宣佈制裁承認烏東兩政治實體的人員。德國宣佈中斷對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的認證審核[215]

2022年2月21日,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表示該決定侵犯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不符合《聯合國憲章》原則[216]

2月22日,俄羅斯外交部宣佈與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普京稱俄羅斯承認兩個共和國憲法規定的邊界(部分領土處於烏軍控制下),並將向其提供軍事援助[217]

2022年全面戰爭爆發[編輯]

入侵前的活動[編輯]

2022年2月21日,俄羅斯政府稱烏克蘭展開的炮擊摧毀俄羅斯烏克蘭邊境的聯邦安全局邊境設施,打死五名「越過邊界進入俄羅斯的烏克蘭士兵」。烏克蘭否認這一事件,稱是俄羅斯的「假旗行動[218][219]

同日,俄羅斯正式承認東烏克蘭頓巴斯地區的分離共和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普京說承認的範圍不僅局限在叛軍控制區,而是兩個州的整個地區[220],並命令包括裝甲部隊在內的軍隊進入兩地區展開「維和行動」[221][222][223]

全面戰爭開始[編輯]

2022年2月24日,普京授權俄軍在烏克蘭進行「特別行動」[224],「旨在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烏克蘭」[225],兵分三路進攻烏克蘭[226]。拂曉前,俄軍使用高精度武器攻擊烏克蘭軍事基礎設施、防空系統以及空軍[227],登陸烏克蘭南部海岸[228]

在很短時間內,烏克蘭海軍退出戰鬥序列、烏空軍的基礎設施癱瘓、防空力量被完全壓制[229][230]烏克蘭國民衛隊司令部被摧毀[231]基輔州的防守正在被俄軍突破[232]。與網絡上流傳的「鋼鐵洪流」[233]、「俄軍閃電平推基輔」不同,俄陸軍沒有快速推進,而是通過空軍和導彈部隊確保制空權並消磨烏軍的反抗力量[234]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呼籲俄羅斯總統普京不要派軍入侵烏克蘭,給予和平一個機會。[235]

俄羅斯聯邦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科納申科夫稱「俄軍未對烏克蘭城市發起攻擊,軍事行動也不針對平民」,指責烏克蘭方面偽造「大量平民死亡」的影片和照片以恐嚇民眾和向西方國家轉播[234]

俄烏斷交[編輯]

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佈與俄羅斯斷交[236]

2月25日,普京在講話中呼籲烏克蘭軍隊撤換基輔領導層,稱澤連斯基政權是「恐怖分子」、「一群癮君子新納粹份子」[237]

2月25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宣佈與俄羅斯斷交[238]

瑞士放棄中立[編輯]

2022年2月28日,瑞士聯邦總統伊尼亞齊奧·卡西斯前所未有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包括凍結俄羅斯在瑞士資產、凍結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367人在瑞士銀行的帳戶、禁止俄羅斯飛機進入瑞士領空、取消瑞士航空飛往俄羅斯的航班等[239]。此舉被認為是打破瑞士自1815年至今的中立承諾[240]

聯合國大會[編輯]

2022年3月2日,聯合國針對俄烏情勢召開緊急特別會議,以壓倒性票數通過聯合國大會第ES-11/1號決議,譴責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要求俄國無條件撤軍。該決議沒有法律約束力。[241]

先前,美國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起草決議案要求對俄羅斯發出譴責,但被俄羅斯一票否決。[242]

國際法院[編輯]

2022年3月16日,國際法院以13票贊成、2票反對的結果發佈臨時措施,命令俄羅斯「應立即停止自2月24日開始的軍事行動」。[243]

梵蒂岡[編輯]

方濟各致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表示,在梵蒂岡努力尋找「談判空間」的同時,他「很難過」[244]。「聖座願意竭盡全力為和平服務,」教宗在2022年3月初宣佈他將派遣兩名樞機主教帶着援助去烏克蘭時說[245]。這些特派使者分別為教宗賑濟所所長康拉特·克拉耶夫斯基樞機主教,以及聖座負責處理移民、慈善、正義與和平事務辦公室主任米高·切爾尼樞機主教。這一使命涉及數趟行程[246][247],被認為是梵蒂岡一個極不尋常的外交舉動[248]。方濟各於2022年3月25日為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舉行奉獻禮。[249]

舉辦公投[編輯]

俄羅斯在4個佔領區舉辦公投,列入俄羅斯領土,西方譴責公投作假。

2022年主要戰役[編輯]

2022年談判[編輯]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稱,如果烏克蘭做好就「中立地位」和不在其境內部署武器等「紅線問題」進行談判的準備,俄羅斯將願意同烏方談判[250]

2月2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影片講話中稱,烏全境已經陷入戰火,希望與普京談判,討論「烏克蘭的中立地位」 ,避免民眾傷亡[251]。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稱如果烏軍投降,莫斯科將與基輔談判[252]。俄羅斯駐歐盟大使奇佐夫接受採訪時稱俄軍不會長期駐留烏克蘭[253]。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稱俄羅斯代表團將前往明斯克與烏克蘭代表團進行談判[254]

2月26日,佩斯科夫稱烏方已拒絕和談,因此俄方的軍事行動將繼續[255]

俄羅斯核威懾[編輯]

2月27日,普京在會見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和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時稱,西方對俄在經濟上進行遏制,而且某些領導人的發言越來越具有侵略性,因此命令俄戰略威懾力量進入特殊戰備狀態[256]

烏克蘭同意談判[編輯]

2月27日,澤連斯基在Telegram上稱已和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通話。烏克蘭同意在白俄羅斯與烏克蘭邊境的普里皮亞季河區域同俄羅斯進行談判[257]。烏克蘭外長庫列巴表示,不排除與俄羅斯談判的結果是和平,但談判中不會談及有關基輔「投降」[258]

首輪談判[編輯]

2月28日, 烏克蘭代表團抵達白俄羅斯[259]。烏方在會談中要求俄軍從包括從克里米亞和頓巴斯撤出[260]。當晚首輪談判結束,澤連斯基在視訊會議中表示暫時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261]

第二輪談判[編輯]

3月3日,第二輪談判於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州別洛韋日森林進行[133]。此前烏克蘭一度因為「擔心這地方的象徵意義」[註 8]而堅決拒絕在此會談[263]。雙方就臨時停火建立「人道主義通道」達成一致。烏方表示「沒有獲得期待的談判結果」。雙方一致同意儘快召開第三輪談判[264]

3月6日,烏方談判代表團成員、人民公僕黨議會黨團主席阿拉哈米亞稱,北約5到10年內不準備討論烏克蘭加入該組織的問題,烏方願意討論「非北約」安全模式[265]

3月7日,俄羅斯國防部稱10時起對基輔等城市停火,應法國總統伊曼努爾·馬克龍請求開放「人道走廊」[265]。克林姆林宮稱已為烏克蘭難民開啟人道走廊,卻只能往白俄羅斯與俄國,包含基輔可通往白俄羅斯,哈爾科夫、馬立波、蘇梅等城市則通往俄羅斯。烏克蘭痛批「完全不道德」,宣稱俄軍砲火絲毫未減,甚至故意瞄準人道走廊,造成無辜平民身亡。

槍殺談判代表事件[編輯]

烏克蘭真理報》稱,曾參加2月28日和談的一名烏方人員、烏克蘭銀行家傑尼斯·基列耶夫與另兩名男子3月5日被發現死在基輔街頭,又稱槍殺他的是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因後者掌握其勾結俄羅斯的證據。烏克蘭最高議會議員、前人民公僕黨成員亞歷山大·杜賓斯基英語Oleksandr Dubinsky亦在其個人帳號發佈推文稱基里耶夫因涉嫌叛國而被烏克蘭國家安全局逮捕,過程中遭擊斃,又稱基里耶夫主要從事銀行和金融業務,「他是如何成為與俄羅斯談判的烏克蘭代表團成員的?我真的很想從總統辦公室得到答案」。

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其後在社交網站稱基里耶夫是烏克蘭情報局僱員,他與另兩名偵查人員在執行「特殊任務」時被殺,並公開三人照片,強調「他們是在捍衛烏克蘭時喪命,他們的行動讓我們更靠近勝利」「英雄不死」「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中」,同時向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哀悼[266]

恢復進攻[編輯]

3月5日傍晚,俄國防部稱由於烏方無意對民族主義分子施加影響以及延長「靜默狀態」,俄軍從基輔時間18時起恢復進攻[267]

俄羅斯停火條件[編輯]

3月7日,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稱如果烏方滿足俄方的要求,俄方願隨時停止軍事行動。

對烏克蘭停火的條件有四:

  1. 烏克蘭必須去軍事化
  2. 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
  3. 承認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的獨立
  4. 修改憲法,除去加入北約的內文並放棄加入「任何聯盟」[268]

烏克蘭停火條件[編輯]

俄羅斯全軍退出烏克蘭。

第三輪談判[編輯]

3月7日下午,第三輪俄烏談判在別洛韋日森林召開[269]

俄烏外長會談[編輯]

3月7日,土耳其外交部長梅夫呂特·恰武什奧盧稱俄烏兩國外長將於3月10日在土耳其會面,共同參加安塔利亞外交論壇會議[270]

3月10日,俄外長拉夫羅夫、烏外長庫列巴和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在土耳其開始舉行會談[271]。拉夫羅夫稱普京「不拒絕」見澤連斯基,會晤有朝一日可能舉行。

第四輪談判[編輯]

3月14日,俄烏雙方以視頻通話方式開啟第四輪談判[137]

第五輪談判[編輯]

3月29日,俄烏雙方在土耳其舉行第五輪談判。[138]

戰爭影響[編輯]

糧食安全[編輯]

烏克蘭是重要產糧地,大部分最具生產力的農業用地位於其東部地區,戰爭將導致許多依賴烏克蘭糧食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不安全狀況繼續惡化[272]

2022年2月11日,塞爾維亞總統亞歷山大·武契奇稱鑑於烏克蘭危機局勢發展,塞爾維亞政府緊急訂購了大量糧食[273]

能源危機[編輯]

因為歐美制裁俄羅斯,俄國不能以美元/歐元結算,油價及天然氣價格大漲,油價由2021年12月70美元升到2022年3月中124美元,造成全球通膨危機。

平民傷亡[編輯]

衝突間接導致2014年7月馬來西亞航空17號班機被擊落[274]

2022年3月2日17時25分,一艘孟加拉國船隻在尼古拉耶夫州一個港口被一枚導彈擊中並引發火災,一名孟加拉國工程師喪生。

2022年4月7日,聯合國大會對處置俄軍在烏克蘭違反人權和犯下戰爭罪布查大屠殺等事件進行表決,以超過三分之二的贊成票通過中止俄羅斯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席次職權[275]。5月12日,人權理事會以33票贊成、2票反對和12票棄權通過對俄軍入侵烏克蘭進行審查的決議[276]

難民問題[編輯]

2022年2月18日,普京要求俄緊急情況部代理部長立即前往羅斯托夫州為接收烏東難民提供保障,並向每位難民發放1萬盧布救助金[206]

沒收私有財產[編輯]

2022年3月1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關於強制沒收俄羅斯籍居民在烏克蘭財產的法律[277]

同日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稱將研究實行對俄制裁公司資產「國有化」等措施[278]

戰爭犯罪[編輯]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俄羅斯軍隊涉嫌在烏克蘭基輔州布查等地多次實施大屠殺反人類罪,死者均爲烏克蘭平民,死法幾乎都是先遭凌虐再被行刑式槍殺(手遭環綁並被從後腦勺開槍),此後亂葬崗草率埋葬,有的遺體更直接被丟棄,被認為可能是有組織謀殺。各國對俄羅斯進行抵制和制裁,將犯行證據送往海牙國際法庭進行調查。

基輔西面50公里處的莫季任鎮(Motyzhyn),女鎮長奧爾加·蘇肯科(Olga Sukhenko)及其丈夫兒子三人遭行刑式槍決,被棄屍森林土坑裏,並發現第四具不明身份屍體。[279]

BBC報導,至2022年4月7日,基輔以西50公里的馬卡里夫(Makariv)發現132位平民遭俄軍殺害,陳屍大街和埋在亂葬坑。[280]

BBC報道指,海牙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3月17日宣佈,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涉嫌在烏克蘭干犯戰爭罪行,於是向他發出拘捕令[281][282]

反應[編輯]

對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的反應[編輯]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烏克蘭封鎖北克里米亞運河,這條運河提供克里米亞85%的飲用水和灌溉用水[283]

烏克蘭代理總統亞歷山大·圖奇諾夫指責俄羅斯支持武裝分子奪取克里米亞議會大廈和其他政府辦公室挑起衝突,將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比作2008年的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當時俄羅斯軍隊佔領格魯吉亞共和國部分地區,導致阿布哈茲南奧塞梯兩個地區脫離格魯吉亞宣佈獨立。他呼籲普京將俄羅斯軍隊撤出克里米亞,表示烏克蘭將「維護其領土」和「捍衛其獨立」。[284]2014年3月1日,他警告說:「軍事干預將是戰爭的開始,也是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關係的結束。」[285]3月1日,他讓烏克蘭武裝部隊進入全面戒備和戰備狀態。[286]

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反應[編輯]

經濟制裁[編輯]

美國[編輯]
  1. 將佔俄國金融總量80%的銀行排除在國際支付系統SWIFT
  2. 禁止美國公民與俄羅斯中央銀行進行任何交易
  3. MasterCardVisa停止俄羅斯銀行發起的交易
  4. YouTube關閉部分俄羅斯帳號,避免散播偽造之假訊息;關閉部分俄羅斯YouTube帳號的營收功能,禁止其利用YouTube營利
  5. Facebook宣佈加強對於俄羅斯帳號及粉絲專頁的審核,避免散播虛假訊息

航空制裁[編輯]

2022年2月25日,英國發佈一系列制裁措施,禁止俄羅斯航空飛機進入英國領空。 2月27日,加拿大關閉領空,禁止俄羅斯飛機飛越境內。 2月28日,歐盟的一些國家擴大對俄羅斯的制裁,禁止俄羅斯飛機在成員領空內。 3月2日,拜登宣佈美國將跟進這一措施,與盟國合作夥伴協調行動禁止俄羅斯飛機進入美國領空。

簽證制裁[編輯]

2022年8月18日,愛沙尼亞率先禁止所有俄羅斯公民入境[287],拉脫維亞、立陶宛及波蘭於同年9月跟隨[288]。芬蘭於同年9月30日起限制俄羅斯公民只能因特殊理由入境[289]

體育制裁[編輯]

2022年3月1日,國際足協(FIFA)在官網發佈聲明禁止俄羅斯參賽,對俄羅斯足協全面禁賽,導致俄羅斯無緣202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290]

3月3日,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宣佈禁止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運動員參加2022年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291]

其他制裁[編輯]

2022年2月25日,歐洲廣播聯盟(EBU)宣佈取消俄羅斯參與2022年歐洲歌唱大賽的資格[292]。其後,EBU更決定自同年5月29日起無限期凍結俄羅斯的會籍[293]

俄羅斯反制國際制裁[編輯]

俄羅斯政府公佈不友善國家和地區名單,「不友善國家和地區」及其個人或企業都需要使用盧布進行交易,所有與「不友善國家和地區」企業及個人的商業協議,都需要經過政府委員會同意。

注釋[編輯]

  1. ^ 上方地圖以英文版顯示,如需當地語言的版本,請點按簡體中文繁體中文來查看當地語言版本的地圖。
  2. ^ 前烏克蘭海軍總司令
  3. ^ 3.0 3.1 3.2 俄羅斯國籍
  4. ^ 截至3月21日,聲稱是來自俄國防部,但刊登不久後共青團真理報網站刪除內容並稱是黑客入侵。[45][46][47]
  5. ^ 1艘土耳其船隻[78]、1艘摩爾多瓦船隻[79][80]、1艘巴拿馬船隻[81]及1艘日本船隻受損[82]
  6. ^ 12名希臘公民[83]、4名阿塞拜疆公民[84]、3名白俄羅斯公民[85][86][87]、2名美國公民[88][89]、1名阿富汗公民[90]、1名阿爾及利亞公民[91]、1名亞美尼亞公民[92]、1名孟加拉國公民[93]、1名印度公民[94]、1名伊拉克公民[95]、1名愛爾蘭公民[96]、1名以色列公民[97]死亡
  7. ^ 烏克蘭是赫魯雪夫政治生涯的發跡地,他於1938年1月28日-1947年3月3日、1947年12月26日-1949年12月18日兩度擔任烏克蘭共產黨總書記。其親信多為烏克蘭背景的人。
  8. ^ 1991年12月8日,俄烏白3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在此地簽署了《關於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宣佈蘇聯終止存在[262]
  1. ^ 俄羅斯旗下的聯邦共和國,其領導人拉姆贊·卡德羅夫強力支持俄羅斯入侵決定,親自領兵積極參與烏克蘭戰事。
  2. ^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後宣佈脫離烏克蘭獨立,並加入俄羅斯聯邦成為其下共和國。該國主權地位及公投不受烏克蘭、聯合國及國際社會承認。
  3. ^ 3.0 3.1 由親俄武裝2014自行宣佈獨立的有限承認國家,至2022年9月30日吞併公投為止;其於公投中選擇加入俄羅斯聯邦成為其下共和國,該國主權地位及公投不受烏克蘭、聯合國及國際社會承認。
  4. ^ 4.0 4.1 於入侵期間被俄軍佔領的烏克蘭領土,2022年9月30日吞併公投後加入俄羅斯聯邦成為其下一。該公投不受烏克蘭、聯合國及國際社會承認。
  5. ^ 由親俄武裝2014自行宣佈獨立,旋即滅亡。該國主權地位及公投不受烏克蘭、聯合國及國際社會承認。
  6. ^ 由親俄武裝2014自行宣佈獨立,旋即滅亡。該國主權地位及公投不受烏克蘭、聯合國及國際社會承認。
  7. ^ 於入侵期間被俄軍佔領的烏克蘭領土,後俄軍撤出。
  8. ^ 基於俄白聯盟,允許俄軍駐紮其領土對烏克蘭發射導彈及發動攻勢[1][2][3],其總統盧卡申科更曾聲言有需要可與俄國聯手入侵[4];詳見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的白俄羅斯
  9. ^ 9.0 9.1 9.2 2022年2月24日前的資料暫缺


參考文獻[編輯]

  1. ^ Missiles launched into Ukraine from Belarus. BBC News. 2022-02-27 [202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2. ^ Vasilyeva, Nataliya; Oliphant, Roland. Belarus will back Russia if war breaks out in Ukraine, says Alexander Lukashenko. The Telegraph. 2021-11-29 [2022-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1). 
  3. ^ Lister, Tim; Kesa, Julia. Ukraine says it was attacked through Russian, Belarus and Crimea borders. CNN.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4. ^ Rodionov, Maxim; Balmforth, Tom. Belarusian troops could be used in operation against Ukraine if needed, Lukashenko says. Reuters. 2022-02-25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5. ^ Cuba to deepen ties with Russia as Ukraine tensions mount. Reuters. 2022-02-22 [2022-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美國英語). 
  6. ^ Iran blames West for Ukraine crisis, urges Moscow and Kyiv to show restraint. www.timesofisrael.com.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英語). 
  7. ^ Nicaragua's Ortega defends Russia's stance over Ukraine. Reuters. 2022-02-22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美國英語). 
  8. ^ Syria supports Putin's recognition of Ukraine breakaway regions. Reuters. 2022-02-22 [202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美國英語). 
  9. ^ Venezuela ready to offer military help to Russia if relations with US exacerbate - envoy. TASS.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1). 
  10. ^ What is China’s peace proposal for Ukraine war?. The Indian Express. 2023-02-24 (英語). 
  11. ^ "Russian Military Forces Come Into Chonhar Village, Kherson Region". Ukrainian News. 8 March 2014. Retrieved 28 August 2021.
  12. ^ Office of the Spokesperson. Evidence of Russian Support for Destabilization of Ukraine.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4-04-13 [2014-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13. ^ US: Photos show Russia fired into Ukraine – Videos – CBS News. cbsnews.com. 2014-07-28 [2019-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9). 
  14. ^ РФ вперше у бойових умовах втратила Ту-95 - супутникові знімки авіабази "Енгельс" | Defense Express. defence-ua.com. [2022-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6) (烏克蘭語). 
  15. ^ 北約指烏克蘭發射導彈墜落波蘭村莊 強調錯不在烏方. now.com. 2022-11-16 (中文). 
  16. ^ Vladimir Putin cools Ukraine tensions as U.S. talks sanctions. CBC News. CBC. 2014-03-04 [2014-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17. ^ Juergen Baetz; John-Thor Dahlburg. NATO increases military moves to counter Russia. The Star (Canada) (Brussels). Associated Press. 2014-04-16 [2014-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6). 
  18. ^ Ukraine crisis: 'Russia has launched a great war'. BBC (London). 2014-09-02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19. ^ Linda Kinstler. Russian Ruble Collapses, Performs Worse Than Ukraine's Hryvnia in 2014. New Republic. 2014-12-16 [2014-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6). 
  20. ^ Zahra Hankir; Natasha Doff. Russia Takes Ukraine's Spot in Currency Abyss: Chart of the Day. Bloomberg. 2014-12-15 [2014-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21. ^ Russian ruble falls to historic lows, while pressure increases on Putin. Fox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14-12-16 [2014-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6). 
  22. ^ Irakli Metreveli. Ex-Soviet republics hit by Russian economic crisis. The China Post. AFP. 2015-01-01 [2015-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4). 
  23. ^ Russian T-90 Tanks of the 136th Motorized Rifle Brigade in Luhansk Oblast. 2014-10-22 [2022-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24. ^ 24.0 24.1 24.2 В Джанкое находятся войска Чечен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Armies of the Chechen Republic to be found in Dzhankoy]. IPC-Dzhankoy. 2014-03-05 [2014-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0) (俄語). 
  25. ^ Shaun Walker; Oksana Grytsenko; Leonid Ragozin. Russian soldier: 'You're better clueless because the truth is horrible'. The Guardian. 2014-09-04 [2015-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26. ^ Russia's 200th Motorized Infantry Brigade in the Donbass: The Hero of Russia. 2016-06-21 [2016-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27. ^ Депутат: Псковские десантники переброшены на Украину [Deputy: Pskov paratroopers deployed in Ukraine]. Pskov Lenta News. 2014-02-28 [2014-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俄語). 
  28. ^ В СНБО подтвердили захват силами АТО 2 БМД Псковской дивизии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confirmed the seizure of two airborne combat vehicles by the ATO 2 BMD Pskov division]. Interfax-Ukraine. 2014-08-21 [2015-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3) (俄語). 
  29. ^ Anna Nemtsova. Russian Soldiers Reveal the Truth Behind Putin's Secret War. Newsweek. 2014-09-10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30. ^ Russia redeploys ships of Baltic and Northern fleets to Sevastopol, violates agreement with Ukraine. Ukrinform. 2014-03-03 [2014-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0). 
  31. ^ Ukraine says Russian special forces involved in attacks on airport in east. Reuters. 2014-12-01 [2015-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32. ^ Ukraina: Krimmis on Tšetšeeniast ja Uljanovskist pärit Vene sõdurid [Ukraine:In Crimea there are Russian troops from Chechnya and Ulyanovsk]. Postimees. 2014-03-05 [2014-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5) (愛沙尼亞語). 
  33. ^ Interest, The National. Get Ready, America: Russia Has Its Own Deadly 'Delta Force'. [2017-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3). 
  34. ^ Galeotti, Mark. Spetsnaz: Russia's Special Forces Elite.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15: 50 [2017-04-11]. ISBN 978-1-4728-07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9). 
  35. ^ Bolotnikova, Svetlana (30 July 2014). "Cossack against cossa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penDemocracy. Retrieved 28 August 2021.
  36. ^ Moldova Identifies Dozens of Fighters in Ukraine. 2018-04-14 [2022-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8). 
  37. ^ Croats and Serbs against each other in war again, but in Ukraine. ba.n1info.com. N1, HINA. 2015-02-11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0) (波斯尼亞語). 
  38. ^ Gambarli, Gulnaz. REN TV-nin aparıcısı keçmiş azərbaycanlı hərbçiləri "terrorçu" adlandırdı [The host of REN TV called the former Azerbaijani servicemen "terrorists"]. Meydan TV. 2015-03-25 [2021-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阿塞拜疆語). 
  39. ^ Poroşenkonun mükafatlandırdığı azərbaycanlı: "Bu, Ukrayna uğrunda döyüşən bütün azərbaycanlıların xidmətinə verilən qiymətdir" [The Azerbaijani that was awarded by Poroshenko: "This i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services of all Azerbaijanis fighting for Ukraine"]. Azeri Press Agency. 2017-10-25 [2021-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7) (阿塞拜疆語). 
  40. ^ Lashenko, Sergei. "На Украину вся надежда": Почему азербайджанцы воюют за нас ["All hope for Ukraine": Why are Azerbaijanis fighting for us]. The Day. 2016-10-20 [2021-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俄語). 
  41. ^ 泽连斯基:乌克兰准备迎接首批1.6万名“外国志愿兵”. 澎湃新聞. 央視新聞. [2022-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42. ^ 42.0 42.1 Chapter Five: Russia and Eurasia. The Military Balance. 2021-01-01, 121 (1): 190–205, 208–212 [2022-01-16]. ISSN 0459-7222. doi:10.1080/04597222.2021.18687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9) (英語). 
  43. ^ 俄羅斯國防部長公布 俄軍5937人戰死烏克蘭. [2022-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6). 
  44. ^ 阿拉伯衛星電視台. Russian army says 1,351 soldiers killed in Ukraine. 阿拉伯衛星電視台. 2022-03-25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4). 
  45. ^ Reuters. Russian news website blames hack for report of nearly 10,000 army deaths in Ukraine. 2022-03-23 [202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7). 
  46. ^ The Week. Pro-Kremlin tabloid stealth edits report that 9,861 Russian soldiers have been killed in Ukraine. 2022-03-22 [202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6). 
  47. ^ Twitter.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48. ^ Russia has likely lost one-third of its combat forces in Ukraine, UK Defense Ministry says. [202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0). 
  49. ^ 烏克蘭宣佈:俄軍陣亡破15萬大關
  50. ^ US sees Russia focusing on eastern Ukraine, senior US defence official says. CNA. [2022-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英語). 
  51. ^ Russia’s combat force has shrunk, a Pentagon official says, reflecting casualties and other struggles..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3-22 [202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7). 
  52. ^ Michaels, Daniel. NATO: Up to 40,000 Russian Troops Killed, Wounded, Taken Prisoner or Missing in Ukrai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2-03-22 [2022-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53. ^ Ukraine armed forces say 5 Russian aircraft and a helicopter shot down. CNN.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54. ^ Ukraine says 14 Russian planes, 8 helicopters, 102 tanks, 3,500 soldiers shot down. 阿納多盧通訊社. 2022-02-26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55. ^ 55.00 55.01 55.02 55.03 55.04 55.05 55.06 55.07 55.08 55.09 55.10 烏克蘭外交部 [@MFA_Ukraine]. Losses of the Russian armed forces in Ukraine, March 30 (推文). 2022-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0) –透過Twitter. 
  56. ^ Karmanau, Yuras; Isachenkov, Vladimir; Litvinova, Dasha; Heintz, Jim. President refuses to flee, urges Ukraine to 'stand firm'. Associated Press. 2022-02-25 [202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6). 
  57. ^ Ukraine says it shot down large Russian plane. BBC News. 2022-02-25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58. ^ 58.0 58.1 The DPR stated 1,713 of its servicemen were killed and 7,070 wounded between 1 January and 12 May 2022, of which 13 died and 50 were wounded between 1 January and 25 February 2022, leaving a total of 1,700 killed and 7,020 wounded in the period of the Russian invasion.[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9. ^ 烏克蘭澄清:開戰至今官兵僅陣亡1萬出頭
  60. ^ 罕見!俄羅斯國防部長公布 俄軍5937人戰死烏克蘭. ETtoday新聞雲. [2022-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6) (中文(繁體)). 
  61. ^ Up to 6,000 Russians may have been killed in Ukraine so far, U.S. official estimates. CBS News. 2022-03-09 [2022-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62. ^ The ministry’s Spokesman Igor Konashenkov said that as of Saturday, the irretrievable losses were 23,367 Ukrainian troops and foreign mercenaries.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7). 
  63. ^ Zinets, Natalia; Marrow, Alexander. Ukrainian military plane shot down, five killed – authorities. Reuters. 2022-02-24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64. ^ Firefighters extinguished the fire at the airport near Zhytomyr. Galychyna Newspaper.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烏克蘭語). 
  65. ^ Chance, Matthew; Lister, Tim; Smith-Spark, Laura; Regan, Helen. Battle for Ukrainian capital underway as Russian troops seek to encircle Kyiv. CNN. 2022-02-25 [2022-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5). 
  66. ^ Two Russian fighters destroyed in air battle, losses of Ukraine is one MiG-29 fighter. Interfax Ukraine. 2022-03-02 [202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3). 
  67. ^ 67.0 67.1 67.2 67.3 67.4 67.5 67.6 Russian Defense Ministry says 975 objects of Ukraine's military infrastructure disabled. 阿納多盧通訊社. 2022-02-27 [202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