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抵抗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洛林十字,由夏爾·戴高樂選定作為抵抗運動的標誌[1]
嵌有洛林十字的法國國旗,自由法國的標誌

法國抵抗運動(法語:la Résistance)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抵抗納粹德國對法國的佔領維希政權的統治而組織起來的抵抗運動。抵抗運動的單位主要是武裝起來的小組織(在鄉村地區稱「馬基」)[2][3],他們以游擊戰方式進行武裝對抗,同時發行地下報紙,傳遞第一手情報,救助落於敵後的盟軍士兵和飛行員逃出戰區。參加抵抗運動的人來自法國社會各個階層,包括流亡分子、保守的羅馬天主教徒(包括牧師),以及其他持有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觀點的人。

法國抵抗運動在霸王行動龍騎兵行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通過提供「大西洋壁壘」的防禦狀況和德國國防軍序列及動向的軍事情報,使得盟軍能夠在這兩次行動之後迅速在法國境內推進,並計劃、組織和執行了破壞電網、交通設施、通訊設施等活動以抵抗納粹統治[4][5]。對於戰時乃至戰後的法國來說,抵抗運動同時還具有很大的政治和精神意義,它抵抗對法蘭西民族的威脅,以行動實現了這一民族的愛國情懷,與通敵的維希政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6][7]

在諾曼第和普羅旺斯登陸之後,法國抵抗運動的準軍事成分被正式組織為法國內務部隊。1944年法國內務部隊的人數有近100,000人,在此後得到快速的增長,次月數量便翻番,在同年10月便達到400,000人[8]。雖然在組織內部存在許多政治分歧,法國內務部隊最終仍是成功的,使得法國能夠在1945年5月的歐洲勝利日之前重建起一支具一定規模(120萬人)的軍隊[9]

參見[編輯]

註釋[編輯]

  1. ^ Pharand (2001), p. 169
  2. ^ Collins Weitz (1995), p. 50
  3. ^ Kedward (1993), p. 30
  4. ^ Ellis, Allen, Warhurst (2004), pp. 573–574
  5. ^ Booth, Walton (1998), p. 191
  6. ^ Moran, Waldron (2002), p. 239
  7. ^ Holmes (2004), p. 14
  8. ^ Sumner (1998), p. 37
  9. ^ Vernet (1980), p. 86

參考資料[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