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州 (北周)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北朝時北齊設置西汾州,577年,北周滅北齊,改稱石州。治所在離石縣。607年,隋朝郡制施行,石州改為離石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為石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石州。舊領五縣,戶三千七百五十八,口一萬七千四百二。天寶時,戶一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領離石縣、平夷縣、定胡縣、臨泉縣、方山縣。地處三川河、湫水河流域。
元代屬冀寧路。明代屬太原府。洪武初廢州治離石縣,改為散州。隆慶元年更名永寧州,萬曆二十三年五月(1595年)屬汾州府[1]。
隋代行政區劃變遷 | ||||||
---|---|---|---|---|---|---|
區劃 | 開皇元年 | 區劃 | 大業3年 | |||
州 | 石州 | 郡 | 離石郡 | |||
郡 | 離石郡 | 窟胡郡 | 定胡郡 | 烏突郡 | 縣 | 離石縣 平夷縣 方山縣 修化縣 定胡縣 太和縣 |
縣 | 離石縣 寧郷縣 盧山縣 平夷縣 良泉縣 |
窟胡縣 | 定胡縣 | 烏突縣 |
唐朝石州轄縣 | |
---|---|
618年 | 離石縣、平夷縣、定胡縣、方山縣、太和縣 |
619年 | 離石縣、平夷縣、定胡縣、太和縣(方山縣改屬方州) |
620年 | 離石縣、平夷縣(定胡縣改屬西定州,方山縣來屬,太和縣改屬北和州) |
628年 | 離石縣、平夷縣、方山縣(定胡縣來屬改名孟門縣) |
629年 | 離石縣、平夷縣、方山縣、孟門縣(臨泉縣[2]來屬) |
633年 | 離石縣、平夷縣、方山縣、臨泉縣(廢除孟門縣) |
634年 | 離石縣、平夷縣、方山縣、臨泉縣(重設定胡縣[3]) |
637年 | 離石縣、平夷縣、方山縣[4]、臨泉縣、定胡縣 |
- 唐朝石州刺史
- 王儉(618年—619年)
- 劉季真(620年)
- 董剛(貞觀年間)
- 王師忠(635年—641年)
- 李道素(貞觀年間)
- 杜正倫(貞觀末年)
- 李元名(649年—669年)
- 陸仁儉(683年—687年)
- 裴大感(武周時)
- 劉穆之(712年)
- 雲遂(713年)
- 崔琨(開元年間)
- 盧見象(開元年間)
- 吳仁歡(765年—766年)
- 元韶(795年之前)
- 盧肅(貞元年間)
- 李友諒(貞元年間)
- 武昭(820年)
- 康某(822年之前)
- 石雄(會昌初年)
- 王鄴(唐昭宗時)
- 楊守業(唐昭宗時)
- 李存進(906年—907年)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京畿道 關內道 | |
---|---|
都畿道 河南道 | |
河東道 | |
河北道 | |
山南西道 | |
山南東道 | |
淮南道 | |
江南東道 | |
江南西道 | |
隴右道 | |
河西道 | |
劍南道 | |
黔中道 | |
嶺南道 | 廣州 | 潮州 | 循州 | 韶州 | 端州 | 岡州 | 新州 | 恩州 | 春州 | 勤州 | 瀧州 | 康州 | 封州 | 高州 | 竇州 | 辯州 | 潘州 | 羅州 | 雷州 | 崖州 | 儋州 | 萬安州 | 振州 | 白州 | 山州 | 廉州 | 欽州 | 陸州 | 桂州 | 蒙州 | 昭州 | 富州 | 梧州 | 賀州 | 藤州 | 義州 | 容州 | 禺州 | 牢州 | 黨州 | 平琴州 | 鬰林州 | 貴州 | 綉州 | 龔州 | 潯州 | 象州 | 柳州 | 融州 | 環州 | 宜州 | 芝州 | 澄州 | 嚴州 | 賓州 | 橫州 | 淳州 | 邕州 | 田州 | 籠州 | 瀼州 | 湯州 | 武峨州 | 武安州 | 長州 | 峰州 | 福祿州 | 交州 | 愛州 | 驩州 | 安南都護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