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Louikingard/沙盒
早年生涯
[編輯]人質之子
[編輯]前267年,在魏國做人質的秦悼太子去世,秦昭襄王於前265年立次子安國君柱為太子。太子柱有二十多個兒子。太子柱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太子柱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異人,異人的母親為夏姬,不受寵愛。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異人也不以禮相待。異人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1][2]。
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禹縣)或濮陽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異人後非常喜歡,得出「此奇貨可居」的判斷。於是他就前去拜訪異人,並建議兩人共謀富貴,張大彼此的門第。異人心知呂不韋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認為,秦王年事已高,不久於人世,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即將登上王位。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在二十多個兄弟中,異人排行中間,又不受秦王寵幸,且長期被留在異國當人質,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為王,異人也無法同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他兄弟們爭太子之位。異人同意呂不韋的分析,並請教對策。呂不韋表示自己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異人西去秦國遊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異人為嫡子。異人於是叩頭拜謝,他向呂不韋承諾,如果這個計劃得以實現,異人願意分秦國和呂不韋共享[2][3]。
交易達成,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異人,作為日常生活和交結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自己帶着西去秦國遊說,先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把帶來的東西統統獻給華陽夫人。順便談及異人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常常表示把華陽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華陽夫人。華陽夫人非常高興。呂不韋乘機又讓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陽泉君勸說華陽夫人,其說辭的要點為「以色侍人者,色衰而愛弛」。華陽夫人現今以容貌美麗甚被太子寵愛,親屬們也都因此居高尊位。陽泉君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可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一旦色衰愛弛或太子柱去世,華陽夫人及其親屬就可能面臨危機。太子柱年事已高,他辭世以後,必定由他的某個兒子嗣位。如果這個兒子早就對華陽夫人及其親屬心懷不滿,她們就可能面臨殺身之禍。一本萬利的對策是華陽夫人趁着這時貌美受寵早一點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才能而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而又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那麼,丈夫在世時華陽夫人受到尊重,丈夫死後,自己立的兒子繼位為王,華陽夫人最終也不會失勢。在諸子中,異人是最合適的人選。他不僅賢達智慧,孝敬華陽夫人,並在各國享有盛譽,而且知道很難獲得嫡子的地位。他的母親不受寵幸,主動依附於華陽夫人。華陽夫人選擇異人做嫡子,就會使自己無子而有子,異人無國而有國。如果華陽夫人得到父子兩代秦王的庇護,她一生都能在秦國受到尊敬。此事必須當機立斷,否則假使等到色衰愛弛後,即使想和太子說上一句話也很困難。華陽夫人對此表示贊同,就趁太子方便的時候,委婉地談到在趙國做人質的異人非常有才能,來往的人都稱讚他。她含顰帶淚,表示自己有幸能填充後宮,但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兒子,她懇請能立異人為繼承人,以便自己日後有個依靠。太子柱答應了,就和華陽夫人刻下玉符,決定立異人為繼承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她人異人為嫡嗣,並將他的名字改為子楚。太子柱和華陽夫人都送好多禮物給子楚,而請呂不韋當他的老師,因此子楚的名聲在諸侯中越來越大[2][3]。
呂不韋物色了一位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於跳舞的邯鄲女子。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呂不韋和她一起同居,使她懷上了身孕。子楚有一次和呂不韋一起飲酒,看到此女後非常喜歡,就站起身來向呂不韋祝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子楚破費了大量家產,為的藉以釣取奇貨,於是就獻出了這個女子。此女隱瞞了自己懷孕在身,到十二個月之後,生下兒子名政。子楚就立此姬為夫人[2]。趙政在前260年10月至12月之間生於邯鄲,其時正值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而且秦趙同為嬴姓趙氏,他可能因此名為政,趙氏[4]。
少年天子
[編輯]前257年,秦昭襄王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這才得以順利回國。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妻子和兒子,以子楚夫人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隱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出生在趙國的趙政年幼時與在趙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要好。子楚回國後,呂不韋讓他身着楚服晉見原是楚國人的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對他的打扮十分高興,認為他很有心計,並特地親近說自己是楚國人,堅定了以子楚為嗣子的信心。太子柱令子楚試誦詩書。子楚推辭說他自小生長於趙國,沒有師傅教導傳習,不長於背誦。太子柱只好作罷,讓他留宿宮中。一次,子楚乘太子柱空閒時,進言建議派遣使者安撫當年在趙國結交的豪傑之士,太子柱為他的奇謀感到驚訝。異人的嫡子地位至此牢固。前251年秋,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去世,太子柱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冊封華陽夫人為王后,立子楚為太子。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夫人和兒子趙政回到秦國[2][3][5]。
秦孝文王服喪期滿,於前250年11月12日正式登位,在位僅三日就於11月15日去世,太子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尊嫡母華陽後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為夏太后[1]。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藍田十二縣作為他的食邑[3]。大赦罪人,論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廣施德惠,厚待宗親族屬,對民眾施以恩澤。公元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合謀伐秦,秦襄王派丞相呂不韋前去討伐,將東周的土地全部納入秦國版圖。秦莊襄王派蒙驁進攻韓國,韓國獻出成皋、鞏縣。秦國國界伸展到大梁,開始設置三川郡。前248年,秦莊襄王又派蒙驁攻打趙國,平定了太原。前247年,蒙驁攻取魏國的高都、汲縣,又進攻趙國的榆次、新城、狼孟,攻佔了三十七座城。王齕攻打上黨,開始設置太原郡。同年,信陵君魏無忌率五國軍隊進攻秦國,秦軍退到黃河以南。蒙驁打了敗仗,解脫圍困撤離了。前247年5月7日,秦莊襄王去世,十三歲的趙政繼承王位,是為秦王政[1][4]。
太后專權
[編輯]秦王政初即位時,秦國已吞併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佔據了楚國的郢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佔據了河東郡、太原郡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秦王政尊奉呂不韋為相邦,稱他為「仲父」。呂不韋招攬賓客游士,想藉此吞併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秦王政年紀小,剛剛登上王位,把國事委託給大臣們。晉陽發生叛亂,前246年,將軍蒙驁前去討伐,平定了叛亂。前245年,麃公率兵攻打卷邑,殺了三萬人。前244年,蒙驁攻打韓國,奪取十三座城邑。王齮同年去世。將軍蒙驁攻打魏國畼、有詭,並於前243年攻取了畼邑、有詭。前242年,將軍蒙驁攻打魏國,平定了酸棗、燕邑、虛邑、長平、雍丘、山陽城,全部攻下來,奪取了二十個城邑。開始設置東郡。前241年,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一起進攻秦國,攻佔了壽陵邑。秦國派出軍隊,五國停止了進軍。秦國攻下衛國,逼近東郡,衛君角率領他的宗族遷居到野王,憑藉山勢險阻,保住了魏國的河內。前240年,將軍蒙驁在攻打龍、孤、慶都時戰死,秦軍回師進攻汲縣。前238年,楊端和進攻衍氏邑[4][2]。
秦王政年紀小,太后常常和呂不韋私通。呂不韋家有奴僕萬人。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子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着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2]。
秦王政越來越大了,但太后一直淫亂不止。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暗地尋求了一個陰莖特別大的人嫪毐作為門客,不時讓演員歌舞取樂,命嫪毐用他的陰莖穿在桐木車輪上,使之轉動而行,並想法讓太后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誘她。太后聽說之後,真的想在暗中佔有他。呂不韋就進獻嫪毐,假裝讓人告發他犯下了該受宮刑的罪。呂不韋又暗中建議太后,公開判處嫪毐宮刑而不實際用刑,這樣就可以讓他以宦者的身份供職宮中。太后就偷偷地送給主持宮刑的官吏許多東西,假裝處罰嫪毐,拔掉了他的鬍鬚假充宦官,這就得以侍奉太后。太后暗和他通姦,特別喜愛他。後來太后懷孕在身,恐怕別人知道,假稱算卦不吉,需要換一個環境來躲避一下,就遷移到雍地的宮殿中來居住。嫪毐總是隨從左右,前239年,嫪毐被封為長信侯,獲賜居住山陽的土地。宮室、車馬、衣服、園林、打獵都聽憑嫪毐的意願。事情無論大小全由嫪毐決定。又把河西太原郡改為嫪毐的封國。嫪毐家中有奴僕幾千人。那些為求得官職來當嫪毐家門客的多達一千餘人[2][4]。正當秦國加緊進攻魏國,魏國「亡地數百里,亡城數十,而國患不解」之際,有人向魏景湣王獻策,設法討好嫪毐,協助他壓倒呂不韋,這樣既可以解除危難,又可以發泄仇怨。他的主要依據是,秦國呂不韋勢力和嫪毐勢力之間的鬥爭難捨難分,以至朝堂上下不知傾向哪一方更有利。所以當今之策,魏王應明確站在嫪毐一方,割讓土地來賄賂秦國,把它作為繆毒的功勞;輕賤自身來尊奉秦國,因此而依靠嫪毐。魏王用國家來贊助繆毒,獻策者認為嫪毐會獲勝。魏王用國家贊助穋毒,也就博得秦太后的歡心,結交了天下最有權勢的人。這樣以來,天下人都會拋棄呂不韋而去跟從嫪毐,魏王的怨仇就報了[6]。
圖謀帝業
[編輯]剪除權臣
[編輯]前240年,秦莊襄王的生母夏太后去世。前239年,秦王弟長安君成蟜率領軍隊攻打趙國,在屯留(今山西屯留南)叛變,結果他手下的軍官都被殺死,那裏的百姓被遷往臨洮。前來討伐成蟜的將軍壁死了,屯留士兵蒲鶮又叛變,結果戰死,死後還遭到鞭屍。前238年3月,秦王政抵達雍地,住宿於蘄年宮。3月24日,秦王政加冠,佩帶寶劍。此前有人告發嫪毐實際並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后淫亂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都把他們隱藏起來,還和太后謀議,若是秦王死去,就立他們的兒子繼位。於是秦王政命法官嚴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牽連到相邦呂不韋。長信侯嫪毐東窗事發,趁機盜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璽,發動京城部隊和侍衛、官騎、戎狄族首領、家臣,試圖攻打蘄年宮,發動叛亂。秦王政得知後,命令相邦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發兵攻擊嫪毐。在咸陽作戰中,殺死數百人,秦王政都授給他們以爵位,連同參戰的宦官,也授給爵位一級。嫪毐等人戰敗逃走。當即通令全國:如誰活捉到嫪毐,賜給賞錢一百萬;殺掉他,賜給賞錢五十萬。嫪毐等人全部被抓獲。衛尉竭、內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都被判處梟刑。9月,對嫪毐處以五馬分屍的車裂之刑以示眾,夷三族。又殺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太后遷到雍地居住。至於他的家臣,罪輕的處以鬼薪之刑,即服為宗廟打柴三年的勞役。還有四千餘家被剝奪了官爵,沒收了家產,遷徙到蜀郡,住在房陵縣[2][4]。
平定嫪毐之亂後,秦王政想殺掉相邦呂不韋,但因其侍奉秦莊襄王功勳卓著,又有許多賓客辯士為他求情說好話,秦王政不忍心將他繩之以法。前237年10月,秦王政以呂不韋受嫪毐牽連為名,罷免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政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於前235年喝下毒酒自殺而死。秦王政所痛恨的呂不韋、嫪毐都已死去,就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回到京城。文信侯呂不韋死後,被其賓客偷偷安葬在洛陽北芒山。秦王政下令對於其家臣參加哭吊的,如是三晉人,就趕出國境;如是秦國人,俸祿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剝奪其爵位,遷到房陵;俸祿在五百石以下,而未參與哭吊的,也遷到房陵,但不剝奪爵位。秦王政還宣佈從此以後,掌管國事不遵循正道像嫪毐、呂不韋這樣的,就登記沒收他的家人充作奴隸,不得做官,全部照此辦理。秋天,秦王政免除遷居蜀郡的嫪毐家臣的賦稅徭役[2][4]。
王霸之佐
[編輯]李斯是楚國上蔡人。他年輕的時候,曾在郡里當小吏,看到辦公處附近廁所里的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後來李斯又走進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於是李斯就慨然嘆息道:「人之賢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於是李斯就跟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業完成之後,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國國勢都已衰弱,沒有為它們建功立業的希望,如今各諸侯國都爭取時機,遊說之士掌握實權。現在秦王想吞併各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動家和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於是他辭別荀子,西向入秦。到秦國之後,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秦王政剛剛即位。李斯就請求充當秦相邦文信侯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他藉機與秦王政討論國事,分析政治格局,提出一套剪滅諸侯、吞併六國、創建帝業的謀略。秦王政就任命李斯為長史,聽從了他的計謀,暗中派遣謀士帶着金玉珍寶去各國遊說。對各國著名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用利劍把他們殺掉。這些都是離間諸侯國君臣關係的計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將隨後攻打。秦王政任命李斯為客卿[7]。大約在秦王政即位之初,韓國聽說秦國好興辦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國力,使它無力對山東諸國用兵,於是命水利工匠鄭國找機會遊說秦國,要它鑿穿涇水,從中山(今陝西涇陽縣北)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出北山向東流入洛水長三百餘里,欲用來灌溉農田。前237年,渠未成,鄭國以修築渠道為名來到秦國做間諜的陰謀被發覺,秦宗族和大臣們都請求秦王政把六國客卿一概驅逐,秦王政於是下達逐客令,大規模地進行搜索,驅逐在秦國做官的別國人,李斯也在計劃好的要驅逐的客卿之列。於是李斯就上書秦王政,他首先列舉秦穆公舉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和公孫友,秦孝公用商鞅,秦惠文王用張儀之計,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等秦國先公先王任用外國卿相而建立豐功偉業的事實;進而羅列一些楚才秦用的現象;然後引據「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的哲理,講了一番「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的結論。他批評秦王政不分青紅皂白地驅趕一切外來客卿是愚蠢的行為,這會導致內失民心而弱秦,外資敵國而結怨,嚴重危及國家安全。於是,秦王政就廢除了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終於採用了他的計謀,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職[8][7][4]。
前237年,魏國大梁人尉繚來到秦國,他勸說秦王政,趁東方六國衰落之機,不失時機的完成統一大業,避免重蹈智伯瑤、吳王夫差和齊湣王沒有乘勝徹底消滅敵國而反被對手滅亡的覆轍。他建議秦王政不要吝惜財物,給六國權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劃,這樣只不過損失三十萬金,而諸侯就可以完全消滅了。秦王聽從了他的計謀,會見繚時以平等的禮節相待,衣服飲食也與尉繚一樣。尉繚說:「秦王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地吃人。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願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於是逃走,秦王政發覺,堅決勸止,讓他當秦國的最高軍事長官,始終採用了他的計謀,並由李斯實行[4]。
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亂,車裂嫪毐,撲殺二弟,將太后遷往雍居住。許多臣工認為這種處置方式既有悖孝道,又有損秦國形象。一批臣工先後進諫,秦王政大怒,下令說「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有二十七名臣子因進諫此事被處死。齊國人茅焦不顧秦王政的警告,執意進諫。他勸說秦王政,秦國正以奪取天下為大事,而諸侯若聽聞秦王有流放太后的名聲可能會因此而背棄秦國。「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萯陽宮,有不孝之行;從蒺藜於諫士,有桀紂之治。今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恐秦亡為陛下危之。」秦王政被勸服,於是立茅焦為仲父,位列上卿;於是把太后從雍地接回咸陽,仍讓她住在甘泉宮[4][2][9]。
韓非是韓諸公子,愛好刑名法術學問。他的學說的理論基礎來源於黃老之學。韓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於講話,卻擅長於著書立說。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韓非看到韓國漸漸衰弱下去,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當時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致力於修明法制,不能憑藉君王掌握的權勢用來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尋求任用是賢能之士,反而任用誇誇其談、對國家有害的文學遊說之士,並且讓他們的地位高於講求功利實效的人。他認為儒家用經典文獻擾亂國家法度,而遊俠憑藉着武力違犯國家禁令。國家太平時,君主就寵信那些徒有虛名假譽的人,形勢危急時,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國家供養的人並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養的。他悲嘆廉潔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所以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有人把韓非的著作傳到秦國。秦王政見到《孤憤》、《五蠹》這些篇章,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說這是韓非撰寫的書。秦王政因此立即攻打韓國。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吃緊,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王政很喜歡韓非,但沒有信用他。李斯、姚賈嫉妨他,在秦王政面前說韓非是韓國諸公子。現在秦王要吞併各國,韓非到頭來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如今秦王不任用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這是給自己留下的禍根。不如給韓非加個罪名,依法處死。秦王政認為他們說的對,就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藥,叫他自殺。韓非想要當面向秦王政陳述是非,又不能見到。後來秦王政後悔了,派人去赦免他,但韓非已經死了[10]。
橫掃六合
[編輯]滅韓
[編輯]韓國是三晉之一。韓國的祖先和周天子同為姬姓。韓康子和趙襄子、魏桓子一起打敗了智伯瑤,瓜分了他的領地,他們三家的領地更大了,超過了諸侯。前403年,韓與趙、魏一起被列為諸侯。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實施改革,但成效不彰。韓國是戰國七雄中力量最弱的國家。它東鄰魏國,西鄰秦國,兩個鄰國都比它強大得多。韓國兩面受敵,常被侵伐。加以韓國的經濟條件較差,人口較少,因而國力難於興盛。韓國多次參加合縱攻秦,卻收效甚微。前254年,韓桓惠王朝秦,稱臣納貢[11][1]。
為了令秦國無暇東顧,使韓國可以待變圖存,避免亡國之禍,韓國想出一個「疲秦之計」。韓國命間諜水工鄭國找機會遊說秦國,建議開鑿引涇灌渠,以解決關中地區經常發生的旱災。這個建議被秦國採納。工程進行過程中,鄭國的身份和目的被發覺,秦國要殺他。鄭國坦然相告,他開始是為韓國做奸細而來,但渠成以後確實對秦國有利。秦國以為然,命他繼續把此渠修成。此渠首起池陽瓠口(今陝西涇陽縣境內),自西向東,橫跨渭北高原,連結涇水、北洛水,延綿三百餘里,可灌溉關中東部低洼的鹽鹼地四萬多頃。渠水含有大量泥沙,不僅可以用來抗旱,而且有改造鹽鹼地之效,它使得關中沃野千里,沒有饑荒年成。這一帶的畝產量大幅增加,達到了六石四斗。秦國富強起來,最後併吞了諸侯各國,因把此渠命名為鄭國渠[8]。
李斯借廢逐客令之機勸說秦王政,建議首先攻取韓國,以此來恐嚇其它國家,於是秦王政派李斯去降服韓國。韓王安為此而擔憂,就跟韓非謀劃削弱秦國。前234年,秦國進攻韓國,韓國形勢危急,韓王安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遊說秦國說,韓國向秦國稱臣納貢三十餘年,經常出兵協助秦國攻打各國,其政治地位與郡縣無異,而秦趙兩國積怨甚深。趙國聯絡諸侯,秣馬厲兵,與秦抗衡,是秦國的大患。現在秦國重臣主張先滅韓國,是非常不明智的。韓國雖小,但眾志成城,未必可以一戰而克。如果攻滅韓國之舉導致諸侯震驚,韓國叛秦,趙魏國出兵,強化和各國合縱,這是趙之福而秦之禍。秦國成霸主之名的方略應當是首先把進攻的矛頭對準趙國,並以各種手段破壞六國合縱,以迫使楚國、魏國向秦國稱臣,齊國、燕國與秦國交好。趙國衰敗,韓國必亡。待敗趙國、滅亡韓國以後,再逐個擊滅各國[4][11][12][13]。
前233年,韓非死後,韓王安向秦國納地效璽,請為秦臣。前231年9月,秦王政派軍隊去接收原韓國南陽一帶土地,任命內史騰為南陽假守。開始命令男子登記年齡,以便徵發兵卒、徭役。前230年,內史騰去攻打韓國,擒獲了韓王安,收繳了他的全部土地。把那個地方設置為郡。命名為潁川郡。前226年,韓國舊都新鄭發生叛亂[4],韓王安被處死[14]。
滅趙
[編輯]趙國是三晉之一。趙國和秦國有着共同的祖先。嬴姓先祖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取名惡來,侍奉帝辛,後被周人殺死,他的後代就是秦人。惡來的弟弟名叫季勝,他的後代就是趙人。季勝的後裔造父善於養馬駕車,得寵於周穆王,受封於趙城,從此就成為趙氏。造父的後裔奄父和趙夙分別為周宣王和晉獻公駕馭戰車,立下戰功。趙夙封為大夫,他的後裔趙成子、趙宣子、趙簡子和趙襄子等皆為晉國正卿,趙襄子又是三家分晉的主角之一。趙烈侯支持相邦公仲連進行政治變革。趙武靈王推行胡服並招募士兵練習騎射,仿照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裝備,建立騎兵,使之成為軍隊新的主力兵種。趙惠文王任用廉頗、趙奢、樂毅等,內安百姓,外據強秦,不斷攻佔齊國和魏國的土地。[15]。
趙國是戰國後期秦國的主要對手。秦王政即位以前,秦趙之間的大戰主要有閼與之戰、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其中長平之戰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趙孝成王急於戰勝秦軍,不顧藺相如等人的勸諫,執意啟用簡上談兵的趙括為將,結果於長平戰敗,被迫割地求和。趙國共損失有生力量四十五萬人。儘管趙國數年後在魏楚聯軍協助下贏得邯鄲之戰,並乘勝進擊,迫使秦國放棄此前佔領的魏地河東郡、趙地太原郡和韓地上黨郡,使秦軍東進勢力受挫,然而趙國未能阻擋秦軍的東進步伐[1][16]。
秦莊襄王於前249年滅亡建都於鞏的東周國,又於前247年趁魏、趙與燕大戰之機,奪取魏趙大片土地。然而由於引發信陵君率五國聯軍救趙,合縱攻秦,秦軍敗退[1]。前246年,將軍蒙驁又平定趙國晉陽,再次設置太原郡。前245年,麃公率兵攻打卷邑,殺了三萬人。前244年,蒙驁攻取韓國十三座城邑。前243年,攻克畼、有詭。前242年,將軍蒙驁攻打魏國,平定了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燕邑(今河南延津東北)、虛邑(今河南延津東)、長平(今河南延津長垣西北)、雍丘(今天河南杞縣)、山陽城(今河南焦作東南),全部攻下來,奪取了二十個城邑。開始設置東郡。秦國通過攻取魏韓的城池,不斷向中原發展。自設立東郡並進一步擴大戰果之後,秦國國土向東大大延伸,已與齊國接壤。在趙將龐煖的組織下,韓國、魏國、趙國、衛國、楚國發動了戰國時期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前241年,秦軍擊退五國聯軍,又攻下衛國[4][15]。
前236年,趙國以龐煖為將進攻燕國,奪取了貍陽城。還沒有收兵,秦國主將王翦、次將桓齮、末將楊端和三軍並為一軍去攻打鄴邑,沒有攻下,先奪取九座城邑。王翦就另外去攻打閼與、橑楊,留下王橑繼續攻打鄴邑。王翦統率軍隊十八天,讓軍中年俸祿不滿百石的小官回家,十人中挑選二人留在軍隊。桓齮奪取了鄴城,王翦又命令他率兵去攻打櫟陽,自己攻打閼與,都攻了下來。前234年,桓齮攻打趙國平陽邑,殺了趙將扈輒,斬首十萬人。趙國便派李牧為大將軍,在宜安進攻秦軍,大敗秦軍,趕走秦將桓齮。前232年,秦國大舉出兵,一路到達鄴縣,一路到達太原,攻佔了狼孟,李牧再度擊敗秦軍。但此時趙國領土僅剩下邯鄲及其附近一些地區[4][15][16]。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曾率趙軍多次擊敗齊、魏、韓等,有攻城野戰之功,位居上卿。秦趙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判斷失誤,未採用廉頗之謀,結果全軍覆沒。前251年,趙國以廉頗為將,大破燕軍,迫使燕國割五城請和。廉頗任相邦,受封為信平君。趙悼襄王即位,任命樂乘取代廉頗。廉頗大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跑了,廉頗於是逃奔魏國。前235年,趙幽繆王即位,趙國由於屢次被秦兵圍困,趙幽繆王就想重新用廉頗為將,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幽繆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頗,看看他還能不能任用。廉頗的仇人郭開用重金賄賂使者,讓他回來後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臣見到廉頗之後,廉頗當他的面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鐵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以被任用。趙國使者回去向趙幽繆王報告,廉頗雖然已老,但飯量還很不錯,可是陪他坐着時,一會兒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頗雖做了楚國的將軍,並沒有戰功,他心裏想指揮趙國的士兵。廉頗最終死在壽春。李牧是趙國北部邊境的良將。他久經沙場、足智多謀、功勳卓著,統帥十五萬大軍防禦匈奴,設計誘敵深入。李牧布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前230年,趙國發生大饑荒,百姓中傳出民謠說:「趙為號,秦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前229年,秦大舉興兵攻趙,王翦統率上黨秦軍攻佔了井陘。楊端和率領河內的軍隊圍攻邯鄲城,並令羌瘣率兵助戰。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秦軍。秦國向趙幽繆王的寵臣郭開賄賂很多金錢,讓他施行反間計,造謠說李牧、司馬尚要謀反。趙幽繆王便派趙蔥和齊將顏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幽繆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備逮捕了李牧,把他殺了,並撤了司馬尚的官職[4][15][16]。
前228年,王翦、羌瘣等趁機猛攻趙國,大敗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幽繆王和他的將軍顏聚,終於滅了趙國,此時距李牧之死有三個月。秦王政到邯鄲去,找到當初與母家有仇的人,把他們全部活埋了。秦王政返回,經由太原郡、上郡回到都城。同年,秦王政的母親帝太后去世。趙幽繆王的異母兄長趙公子嘉率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到代地,自立為代王,向東與燕國軍隊會合,駐紮在上谷郡[4][15][16]。
滅魏
[編輯]魏國是三晉之一。魏氏是畢公高的後代,畢公高和周天子同姓。周武王伐帝辛之後,高被封在畢國,於是就以畢為姓。畢公高的後代中斷了封爵,變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他的後裔畢萬,侍奉晉獻公,因戰功晉升為大夫,封邑於魏。畢萬的後裔魏桓子參與三家分晉而立國。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勵精圖治,率先變法,禮敬賢人,以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為師;重用李悝、西門豹、吳起等文臣武將。魏文侯支持李悝實行政治改革,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魏武侯、魏惠王進一步實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魏惠王時期是魏國由強到弱的重要轉折點,他在位前期與諸侯交戰互有勝負;但後期則連連敗績。一次是伐趙國,被齊國派田忌、孫臏用計大敗於桂陵;再一次是伐韓國,又被田忌、孫臏大敗於馬陵;另一次是被商鞅率秦軍打敗,盡失河西之地。這幾次大敗使魏國兵力耗盡,國力空虛[17]。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和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弟。信陵君待人寬厚、禮賢下士,因此方圓幾千里的士人都爭相歸附於他,招徠食客三千人。當時,諸侯各國因信陵君賢德,賓客眾多,連續十幾年不敢動兵謀犯魏國。但魏安釐王畏懼弟弟賢能,不敢任用他處理國家大事,迫使他長期流亡在外。後來魏安釐王一度把上將軍大印授給信陵君,使他擔任統帥軍隊的最高職務。秦王政擔憂信陵君將進一步威脅秦國,就派人用萬斤黃金到魏行賄,收買信陵君的仇家,讓他們在魏安釐王面前詆毀信陵君。秦國又多次實行反間,利用在秦國的魏國間諜,無中生有地祝賀魏無忌立為魏王。魏安釐王經常聽到誹謗信陵君的話,信以為真,派人代替魏無忌擔任上將軍。從此信陵君就推託有病不上朝,他在家裏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痛飲烈性酒,常跟女人廝混,這樣日日夜夜尋歡作樂度過了四年,前243年,信陵君終於因飲酒無度患病死亡,同年他的兄長魏安釐王也去世了[18]。前242年,秦軍攻下魏國二十座城,設置為秦國的東郡。前241年,秦軍攻下魏國的朝歌(今河南淇縣)及其附庸衛國。從此秦國與齊國接壤,對韓國、魏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前240年,秦軍攻下魏國的汲邑。前238年,秦軍攻下魏國的垣地、蒲陽、衍邑,進逼魏都大梁[17]。
前225年,秦將王賁去攻打魏國,引汴河的水灌大梁,歷時三月,大梁城牆塌壞,魏王假被迫投降。秦軍俘虜了魏王假,取得了魏國的全部土地,設置為郡縣[4][17]。
滅楚
[編輯]楚國是羋姓國。司馬遷《史記》說楚國的祖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楚國先人鬻熊曾為周文王立下功勳,周成王因此把他的後人熊繹封為楚子。周夷王時期,周王室衰落,而楚國卻有發展,熊渠自稱他是蠻夷,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諡號一樣。於是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春秋以來,楚國迅速發展,長期稱霸一方,與齊國、晉國爭霸。前390年,吳起從魏入楚,受到楚悼王的器重,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為國相。吳起明法審令,淘汰並裁減冗員,停止疏遠王族的按例供給,來撫養戰土。吳起加強楚國軍事力量,於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併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楚悼王去世後,吳起也被反對變法的王室大臣聯手攻殺。吳起死後,許多變法措施沒有堅持下去[19][20]。前313年,秦國想討伐齊國,可是楚國正和齊國合縱親善,秦惠文王擔心這種情況,就揚言免掉張儀相邦職,讓張儀去會見楚懷王。張儀以商於地六百里為誘餌,勸說楚懷王與齊國斷交。懷王十分高興,與齊國斷交。張儀改口說當初僅許以自己的六里封邑獻給楚國,楚懷王大怒,又與秦國斷交,派軍向西邊攻打秦國,秦國也派軍迎擊楚軍。前312年春天,楚軍在丹陽(今河北丹水北)與秦軍交戰,秦軍大敗楚軍,斬殺八萬名士兵,俘虜楚國主將屈匄,副將逢侯丑等七十多人,又奪取了漢中的各郡縣。楚懷王十分憤怒,就動用國內全部兵力又一次襲擊秦國。兩軍在藍田(今湖北鍾祥西北)交戰,楚軍又大敗。韓國、魏國聽到楚國受困,就都南下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楚國聽到消息後,就率軍撤出秦國。前299年,秦昭襄王以結盟為誘餌,誆騙楚懷王到武關赴會。屈原曾勸阻他,楚懷王聽信兒子子蘭之言,貿然赴會,被秦軍劫持,客死在秦國。此後,秦楚之間的歷次戰爭,秦軍勝多負少。前280年,秦國討伐楚國,楚軍大敗,割讓上庸、漢北地給秦國。前279年,秦將白起攻佔了楚國的西陵。前278年,秦將白起又攻佔了楚國的郢,燒毀了先王墓夷陵。楚頃襄王的軍隊潰散了,不能再戰,退到東北部保守在陳城。前277年,秦國又攻下了楚國的巫郡、黔中郡[19][21]。
趙人李園通過春申君黃歇把妹妹李後獻給楚考烈王,後來其妹生下一子悍,立為太子,李園得以與春申君同掌楚國朝政。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園設伏於王宮的荊門之內,將春申君刺殺,太子悍即位為王,就是楚幽王。楚幽王年幼,在位時李園用事。前228年,楚幽王病死,楚考烈王和李後的遺腹子猶即位,是為楚哀王。楚哀王即位兩個多月,他的異母兄負芻的黨徒將他和太后襲殺,盡滅李園全家,擁立負芻做楚王[22][19][23][24]。
前226年,秦將王賁去攻打楚國,奪取了十多座城池。此時秦國已經滅掉了三晉,趕跑了燕王喜,同時多次戰敗楚軍。在商討滅楚之策時,秦將李信認為動用二十萬兵力足矣,而王翦則力主傾秦軍主力,以六十萬大軍滅亡楚國。秦王政認為王翦年老膽怯,而李信年輕壯勇,於是派李信及蒙武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王翦見自己的方略不被採納,就推託有病,回到家鄉頻陽養老。李信攻打平輿,蒙武攻打寢邑,大敗楚軍。李信接着進攻鄢郢,又拿了下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要與蒙武在城父會師。可是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結果大敗李信軍,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個都尉,秦軍大敗而逃。秦王政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當面向王翦道歉。他懇請王翦抱病出征,率領秦軍抵禦乘勝西進的楚軍。王翦託詞老邁昏聵,病體疲憊,一再推辭,請求更擇賢將。秦王政再次表示歉意,不准王翦推辭。王翦當即提出任職條件,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政表示一切聽從王翦的謀劃。前224年,王翦取代李信,與副將蒙武統帥六十萬大軍出征,秦王政親自到灞上送行。臨行之際,王翦請求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秦王政說:「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說:「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秦王政聽了哈哈大笑起來。王翦出發後到了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對王翦的這個舉動,左右之人百思不得其解。王翦解釋道,他這樣做的本意不是乞求財產。秦王政性情粗暴、對人多疑,對於權臣、重將從不放心,現在秦王政把全國的武士調光特地委託給他,他不用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來表示自己出征的堅定意志,反而會讓秦王平白無故地懷疑他。秦王政巡遊來到郢都和陳縣督戰,秦楚主力會戰中原,王翦堅壁固守,養精蓄銳,疲憊楚軍。王翦和蒙武趁楚軍移師東去之機,發兵追擊他們,派健壯力戰的兵丁實施強擊,大敗楚軍。追到蘄南,殺楚將項燕,楚軍終於敗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率秦軍乘勝追擊,佔領並平定了楚國城邑,俘虜了楚王負芻,最後平定了楚國各地設為郡縣,又乘勢向南征伐百越王。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地長江以南一帶,降服了越族的首領,設置了會稽郡[4][19][25][26]。
滅燕
[編輯]燕國是始祖是召公奭,與周天子同為姬姓。周武王滅掉帝辛以後,把召公封在北燕。召公奭曾與周公旦共同輔佐周成王,民眾愛戴燕召公,後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詩歌頌他。西周、春秋時期燕國國勢較弱,戰國以來,燕國逐漸強盛,但仍比諸雄要弱一些。前315年,燕王噲效仿古代禪讓制,將王位讓給子之,引起政治動盪。齊宣王採納孟軻的意見,舉兵伐燕,燕王噲身死,燕王子之被殺。燕王噲的庶子燕昭襄王即位後,師事郭隗,謙恭下士,召來樂毅等四方賢材,與百姓同甘共苦,富國強兵,收復失地。前284年,燕國參與五國攻齊。燕昭襄王以樂毅為上將軍,攻入齊都臨淄,幾乎滅亡齊國。戰國中後期,燕國多次參與合縱攻秦,與齊、趙也有征伐。其後燕國和趙國戰事頻繁,雖負多勝少,卻加速了趙國的衰落。前251年,秦趙長平之戰、邯鄲之戰,趙國損失慘重。燕王喜不聽昌國君樂間勸阻,出動六十萬大軍,分兵兩路伐趙。趙國派廉頗率八萬趙軍對抗,將兩路燕軍擊潰,追出五百多里。廉頗包圍燕都,迫使燕國割地請和[27]。
秦王政即位以來,燕趙之間戰事不斷,秦國趁機介入其中。前243年,趙國派李牧進攻燕國,奪取了武遂和方城。前242年,燕王喜派劇辛率軍擊趙,趙悼襄王讓龐煖率軍迎戰。劇辛從前住在趙國時和龐煖很要好,知道龐煖很容易對付。龐煖俘獲了燕軍兩萬人,殺掉了劇辛。前236年,趙將龐煖再次進攻燕國,奪取了貍陽城。秦王政於是以救燕為名,派王翦、桓齮、楊端和擊趙,連克九座城池[4][15][27][28]。
燕太子丹過去曾在趙國作人質,而秦王政出生在趙國,他少年時和燕太子丹要好。秦王政即位三年後,太子丹又到秦國作人質。秦王政對待燕太子丹不友好,所以燕太子丹因怨恨而於前232年逃歸燕國。他歸國後急於弱秦復仇,於是與他的老師鞠武商議對策。鞠武勸他靜觀待變,不要因為急於復仇而招惹秦國。過了一些時候,秦將樊於期獲罪,逃到燕國,投在太子丹門下。鞠武認為,強秦積怨於燕,已足以令燕國心寒膽顫,太子丹潛逃更加劇了怨恨,若再收留秦國叛將,勢必激怒秦國。這就像將肉放置在餓虎必經之路一樣,勢必招致吞噬。他主張儘快將樊於期遣送出境,聯合三晉、齊、楚、匈奴共同對付秦國。太子丹認為這個方略很難收到成效,所以積極籌劃刺殺秦王政。秦國滅韓攻趙,燕國形勢緊迫,太子丹向田光請教對策,田光把荊軻推薦給他。太子丹懇請荊軻擔當刺秦重任。他認為,如今秦國已俘虜韓王,佔領了他的全部領土。秦國又出兵南攻楚國,向北逼近趙國;王翦率領幾十萬大軍抵達漳水、鄴縣一帶,而李信出兵太原、雲中。趙國抵擋不住秦軍,一定會向秦國臣服;趙國臣服,那麼災禍就降臨到燕國。燕國弱小,不是秦國的對手,而諸侯畏懼強秦,不敢聯手抗秦。因此,最佳的方略是派遣勇士出使秦國,設法劫持秦王政,讓他全部歸還侵佔各國的土地。如若無法實現,不妨趁勢刺殺秦王政。這樣一來,秦國大將在國外獨攬兵權,而國內出了亂子,那麼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機會,東方各國得以聯合起來,就一定能夠打敗秦國。荊軻略表推辭,見太子丹頓首固請,便慨然允諾。於是太子丹就尊奉荊軻為上卿,住進上等的賓館。太子丹天天到荊軻的住所拜望。供給貴重的飲食,時不時地還獻上奇珍異物,車馬美女任荊軻隨心所欲,以便滿足他的心意。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俘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至燕國南界。太子丹恐懼,敦促荊軻儘快赴秦。荊軻請求燕國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的首級。他認為,秦王政急於奪取燕國領土,懸賞千斤黃金、萬戶封邑來購買樊於期的腦袋,獻上這兩樣禮物,可以得到秦王政的信任。太子丹當即答應提供地圖,而樊於期的首級則不忍於心。荊軻私下會見樊於期,樊於期報酬心切,當即自刎而死。太子丹聽到這個消息,駕車奔馳前往,趴在屍體上痛哭,極其悲哀。但已經沒法挽回,於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級裝到匣子裏密封起來。當時太子已預先尋找天下最鋒利的匕首,找到趙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買下它,讓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試驗,只要見一絲兒血,沒有不立刻死的。於是就準備行裝,送荊軻出發。燕國有位勇士叫秦舞陽,十三歲上就殺人,別人都不敢正面對着看他。於是就派秦舞陽作助手。荊軻等待一個人,打算一道出發;那個人住得很遠,還沒趕到,而荊軻已替那個人準備好了行裝。又過了些日子,荊軻還沒有出發,太子丹急不可待,懷疑荊軻有反悔之意。荊軻發怒,斥責太子後立即出發。太子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身着白色衣冠為荊軻送行。到易水岸邊,眾人敬酒壯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着拍節唱歌,發出蒼涼悽惋的聲調,送行的人都流淚哭泣,一邊向前走一邊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又發出慷慨激昂的聲調,送行的人們怒目圓睜,頭髮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於是荊軻就上車走了,始終連頭也不回。前227年,一到秦國,荊軻帶着價值千金的禮物,厚贈秦王政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荊軻先在秦王政面前進言,燕國情願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子,比照其他諸侯排列其中,納稅盡如同直屬郡縣職分,還送來樊於期的首級。秦王政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就穿上了禮服,安排了外交上極為隆重的九賓儀式,在咸陽宮召見燕國的使者。荊軻捧着樊於期的首級,秦舞陽捧着地圖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進,走到殿前台階下,秦舞陽臉色突變,害怕得發抖,大臣們都感到奇怪。荊軻回頭朝秦舞陽笑笑,上前謝罪,請求寬恕這個沒有見過天子而有失禮節的蠻夷之人。秦王政命荊軻遞上秦舞陽拿的地圖,荊軻取過地圖獻上,秦王政展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趁機左手抓住秦王政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未近身秦王政大驚,自己抽身跳起,衣袖掙斷。慌忙抽劍,劍長,只是抓住劍鞘。一時驚慌急迫,劍又套得很緊,所以不能立刻拔出。荊軻追趕秦王政,秦王政繞柱奔跑。大臣們嚇得發呆,突然發生意外事變,大家都失去常態。而秦國的法律規定,殿上侍從大臣不允許攜帶任何兵器;各位侍衛武官也只能拿着武器都依序守衛在殿外,沒有秦王的命令,不准進殿。正當危急時刻,來不及傳喚下邊的侍衛官兵,因此荊軻能夠追趕秦王。倉促之間,驚慌急迫,沒有用來攻擊荊軻的武器,只能赤手空拳和荊軻搏擊。這時,侍醫夏無且用他所捧的藥袋投擊荊軻。秦王政繞着柱子跑,倉猝慌急,不知所為。經侍從們提醒,秦王政把劍匣推到身後斜抽出劍,拔尖攻擊荊軻,砍斷他的左腿。荊軻殘廢,就舉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政,沒有擊中,卻擊中了銅柱。秦王政接連攻擊荊軻,荊軻被刺傷八處。荊軻自知刺秦失敗,倚柱大笑,又張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在地上罵秦王政,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這時左右侍衛衝上前來殺死荊軻,而秦王政驚魂方定,不高興了好一會兒。過後評論功過,賞賜群臣及處置當辦罪的官員都各有差別。秦王政賜給夏無且黃金二百鎰,理由是夏無且因為愛他,才用藥袋投擊荊軻[5][29]。
荊軻刺秦失敗後,秦王政大怒,處荊軻以肢解之刑示眾,然後就派遣王翦、辛勝去攻打燕國。燕國、代國發兵迎擊秦軍,秦軍在易水西邊擊潰了燕軍。前226年10月,秦王政增派援兵到王翦軍隊中去,終於打敗燕太子丹的軍隊,攻佔了燕都薊城,燕王喜、燕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向東退守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寫信給燕王喜,說秦軍之所以追擊燕軍特別急迫,是因太子丹的緣故。如果燕王喜能殺死太子丹,把他的人頭獻給秦王政,秦王政一定能諒解燕王喜而保住燕國。此後李信率軍追趕太子丹,燕王喜被迫採納代王嘉之策,派使者殺了隱藏在衍水河中的太子丹,準備把他的人頭獻給秦王政,以求寬恕。秦王又進軍攻打燕國。前222年,秦王政大規模舉兵,派王賁為將領,攻打燕國的遼東郡,俘獲燕王喜。回來時又進攻代國,俘虜了代王嘉。5月,秦國為慶祝滅掉韓、趙、魏、楚、燕五國而下令特許天下臣民飲酒歡樂,舉行大型慶祝活動[5][4]。
滅齊
[編輯]齊國本是呂尚的封地,國君為姜姓呂氏,春秋時期,齊桓公革新政治,首創霸業。與其同時,陳厲公死後,陳國出現君位之爭,陳厲公的兒子陳完因躲避內亂逃奔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正工,並改為田氏。數年之後,田氏在齊國發展壯大。前386年,田氏代齊,田和正式被周天子列為齊侯。齊威王嚴明賞罰、重用鄒忌等人、聽取臣下意見,齊宣王任用田忌、孫臏,於馬陵之戰大敗魏軍,使齊國威震一時;而且「喜文學遊說之士」,對文學遊說之士「皆賜列第,為上大夫」,讓他們「不治而議論」,使稷下先後集中了學士「數百千人」,臨淄成了戰國時期的文化中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不久齊國背約,迫使秦國取消帝號。前286年,齊湣王滅亡宋國,但他驕傲輕敵,致使燕相樂毅率五國軍隊來攻,齊國幾乎滅亡,齊湣王也被殺死。這次大敗使齊國一蹶不振,五年後雖有田單復齊,但齊國自此衰落[30]。
齊湣王被殺後,莒人共立其子法章即位,是為齊襄王。齊襄王的王后為君王后,生子齊王建。前265年,齊襄王去世,齊王建即位,國事決於君王后,君王后侍奉秦國比較謹慎。前249年,君王后去世,後勝為齊相。秦國間諜以重金賄賂後勝,唆使他派很多賓客出使秦國,秦國又重金收買這些齊國使者,使他們為秦國效力,這些使者紛紛勸說齊王建放棄合縱而歸向秦國。前237年,齊王建到秦國朝拜,秦王政在咸陽設酒宴款待。雍門司馬對秦王政朝秦不以為然,墨大夫因而勸諫齊王建,他認為當時齊國實力尚存,軍隊完好無損。各國大夫多逃亡齊國,尋機收復失地,這是一支可利用的力量。如果齊國君臣一心,藉助各國人才,組織全國軍民,尚可以一戰。但齊王建沒有聽從。五國滅亡後,前221年,齊王建及其相後勝派軍隊防守齊國西部邊境,斷絕和秦國的來往。秦王政派將軍王賁經由燕地往南進攻齊國,俘獲了齊王建。此前秦王政派賓客陳馳勸齊王建降秦稱臣,相約給他以五百里土地作為封邑,齊王建聽從了陳馳的誘騙,不戰而降。齊王建被俘虜到秦國後,秦王政把他安置在邊遠的共邑,居處在荒僻的松柏之間,終於活活的將齊王建餓死了。在這以前,齊人作了一首歌謠:「松邪!柏邪!住建共者,客耶!」[30][4][31]
政治舉措
[編輯]號曰皇帝
[編輯]前221年,秦初並天下,秦王政自以為德兼三皇,功包五帝,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背約,與趙、魏合縱叛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背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叛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無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4][32]
改易歷數
[編輯]秦始皇剛吞併天下稱皇帝,就有人對他推論五德終始之運,「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秦始皇採納此意見,自命「方今水德之始」,依據水德更改正朔及各項制度。根據陰陽五行之說,水處陰,方位為北方,時令為冬季,色彩為黑色,數字為六,音律為羽。秦始皇於是下令,將黃河的名稱改為「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朝賀皆自十月朔;以黑色為秦朝的象徵,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目以十為終極改成以六為終極,所以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規定為六寸,而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音樂則以大呂為上。秦始皇認為,水屬陰,陰主刑殺,水德政治模式採取法制,並以刑法為主。因此,剛毅戾深,一切事情都依法律決定,刻薄而不講仁愛、恩惠、和善、情義,這樣才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於是把法令搞得極為嚴酷,犯了法久久不能得到寬赦[4][33]。
實行郡縣制
[編輯]前221年,丞相王綰等人依據政治傳統和慣例,結合戰國以來的制度和經驗,向秦始皇建言,主張在邊遠的燕、齊、楚地建立諸侯國,以皇帝諸子為諸侯王,鎮守邊疆,屏藩中央,實行郡國並行制。秦始皇把這個建議下交給群臣商議,群臣都認為這樣做有利。廷尉李斯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親屬很多,可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就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諸侯之間彼此征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現在天下靠皇帝的神靈之威獲得統一,都劃分成了郡縣,對於諸子功臣,用公家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制。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才是安寧之術,設置諸侯沒有好處。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意見,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於是秦始皇決定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每郡都設置郡守、郡尉、監御史[4]。
第一次出巡全國
[編輯]第二次出巡全國
[編輯]前219年,秦始皇東巡郡縣,登上鄒縣嶧山,立了石碑,又跟魯地儒生們商議,刻石以頌揚秦之德業,以及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和遙祭名山大川的事情。在嶧山石碑上鐫刻的碑文是:
自周王室衰落以來,很久沒有舉行過封禪。為了辦好這個隆重的大典,秦始皇於是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來到泰山下,共同商議封禪之禮。眾儒生引經據典,高談闊論,又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他們提出的建議不是迂腐不堪,就是繁瑣難行。有人建議登山祭天時乘坐用蒲草包裹車輪的車子,以免損傷山上的土石草木。封禪時要掃地而祭,鋪地的蓆子必須用茅草編織,以示虔誠。秦始皇聽到這些議論各不相同,而且與情理不合,難以實行,由此不用儒生。他拋開諸儒,命人開山修道,築起土壇,並參照秦國在雍城祭祀上帝的禮儀,設計了一套典禮儀規。秦始皇自陽坡登上泰山的頂峰,登壇祭天,並立石碑歌頌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應該封禪的道理。從陰坡下山時,突然風雨大作,秦始皇歇息在一顆樹下,因此賜封那顆樹為「五大夫」。諸儒生既被貶退,不能參與封禪禮儀,聽說秦始皇遇風雨就譏笑他。由於秦朝政府對這套封禪禮儀嚴加保密,所以世人無法知曉並記錄下來。秦始皇從陰坡下山後,接着在梁父山舉行祭地典禮,在石碑上鐫刻碑文。碑文是:
封禪後,秦始皇就率眾沿着渤海岸往東走,途經黃縣、腄縣,攀上成山的頂峰,又登上之罘山,樹立石碑歌頌秦之功德,然後離去。在出巡的過程中,秦始皇先後在臨淄城南郊的山腳下祭祀天主;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祀地主;在東平陸的監鄉祭祀兵主蚩尤;在參山祭祀陰主;在罘山祭祀陽主;在萊山祭祀月主;在成山祭祀日主;在琅邪山祭祀四時主。
秦始皇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十分高興,在那裏停留了三個月。於是遷來百姓三萬戶到琅邪台下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修築琅邪台。立石刻字,歌頌秦之功德,表明自己因如願以償而感到滿意的心情。碑文說:
刻石事情完畢,齊地人徐福等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裏。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於是就派徐市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第三次出巡全國
[編輯]張良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張開地做過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的相邦,父親張平做過韓釐王、韓悼惠王的相邦。張良的父親於前250年去世,他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在父死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相韓五世的緣故。張良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前218年,秦始皇到東方去巡遊。到達陽武縣博浪沙時,遭到埋伏於此的張良和一名力士的行刺,刺客誤中副車,秦始皇受了驚嚇,捉拿刺客沒有捉到,就命令全國大規模搜捕了十天。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到達海濱,秦始皇再度登上之罘山,刻石立碑,碑文是:
在東觀,又刻碑文說:
不久,秦始皇前往琅邪,經由上黨返回京城。
- ^ 1.0 1.1 1.2 1.3 1.4 1.5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 ^ 3.0 3.1 3.2 3.3 《戰國策卷七·秦策五》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 ^ 5.0 5.1 5.2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 ^ 《戰國策卷二十五·魏策四》
- ^ 7.0 7.1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 ^ 8.0 8.1 《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第七》
- ^ 《說苑卷九·正諫》
- ^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 ^ 11.0 11.1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第十五》
- ^ 《韓非子卷二·存韓》
- ^ 《韓非子卷一·初見秦》
- ^ 《睡虎地秦墓竹簡·編年紀》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 ^ 16.0 16.1 16.2 16.3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 ^ 17.0 17.1 17.2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 ^ 《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 ^ 19.0 19.1 19.2 19.3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 ^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 ^ 《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 ^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 ^ 《戰國縱橫家書》
- ^ 《列女傳卷七》
- ^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 ^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 ^ 27.0 27.1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 ^ 《戰國策卷三十一·燕策三》
- ^ 《史記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 ^ 30.0 30.1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 ^ 《戰國策卷十三·齊策六》
- ^ 《獨斷卷上》
- ^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