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纮一宇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八紘一宇 |
假名 | はっこういちう |
平文式罗马字 | Hakkō ichiu |
八
初期称作“八纮为宇”,后来被简化为“八纮一宇”。
古中国也有“八纮同轨”的典故:意思是天下一统、和谐祥瑞;《晋书·武帝纪》:“廓清梁岷,包怀扬越,八纮同轨,祥瑞屡臻。”
由来
[编辑]“八纮”一词的典故出自中国《列子·汤问》与《淮南子》,本意指八方极远之地,后来代指天下: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 《列子·汤问》
九州外有八泽,方千里。八泽之外,有八纮,亦方千里,盖八索也。
— 《淮南子·地形训》[1]
文学作品中最早的类似用法起源于曹植的《大暑赋》和《与杨徳祖书》[2]:
壮皇居之瑰玮兮,歩八纮而为宇。节四运之常气兮,逾太素之仪矩。
— 《大暑赋》
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尽集兹国矣。
— 《与杨徳祖书》
从《日本书纪》中的这段话又延伸成“八纮为宇”的说法,之后则逐渐改成现在所见的“八纮一宇”。
“八纮为宇”与“八纮一宇”的差异
[编辑]在《日本书纪》中最初所记载的文字为“八纮为宇”,现今的“八纮一宇”为之后所造的单字、为战前的大正时期的日莲主义者田中智学在国体研究上所使用词汇,而且是一个简略的词汇。
而由于近代历史中,“为宇”这个单字在意思上比较难理解,故都采用“八纮一宇”的口号,且在神武天皇的神敕中也有实际上使用“一宇”的例子存在[3]。
概要
[编辑]八纮一宇是日本佛教日莲宗国柱会创办人田中智学所造出来的词语,据称有“道义上的世界统一”之意义。大正2年(1915年)3月11日,国柱会机关报《国柱新闻》刊登的文章〈神武天皇的建国〉(神武天皇の建国)首次提及这一词组。早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期间,大日本帝国陆军皇道派军人的口号就有“使日本天赋之类,传遍八纮一宇”的说法。从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八纮一宇一直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
1940年(昭和15年)7月26日,第2次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基本国策要綱),将继续扩大侵略中国、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势力范围作为基本政策;“八纮一宇”写入基本国策纲要,成为侵略战争的精神指导根本方针。日本投降后的同盟国占领期间,由于该词与国家神道、军国主义、激烈国家主义有密切关联,在各种官方文件中一律禁止使用。[4]现在日本的国语辞典对该词的解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为证明海外侵略的正当性所用的口号。(第二次大戦中、日本の海外侵略を正当化するスローガンとして用いられた。)”[5]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对该词的解释是:“基于民族优越感,贬抑、并吞其他民族,扩大国民动员、统合、正统化的思想及运动的典型超国家主义。(自民族至上主義、優越主義を他民族抑圧・併合とそのための国家的・軍事的侵略にまで拡大して国民を動員・統合・正統化する思想・運動である超国家主義の典型。)[6]”
2015年3月16日,日本参议院议员兼自民党女性局局长三原顺子在质询中使用“八纮一宇”,引发争议,令在场的副首相麻生太郎备感惊讶。三原顺子宣称,她使用此词的真实意图,就是要激起日本国内对二战的“反思”[7]。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淮南子》今仅存内篇二十一卷,其中并无〈地形训〉。此段文字可见诸《昭明文选》刘渊林注左思〈吴都赋〉所引,而“八纮”二字在内篇可见诸〈原道训〉、〈坠形训〉二篇。
- ^ 井上了““八纮一宇”と曹植“大暑赋”と ”[1](“懐徳堂研究”10、2019年2月、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学部 懐徳堂研究センター)
- ^ 橿原神宫について
- ^ 神道指令 一のヌ
- ^ 三省堂《大辞林》、岩波书店《广辞苑》、小学馆《大辞泉》。
- ^ 平凡社《世界大百科事典》之〈超国家主义〉
- ^ 日本再次修改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 安倍或成地区利益出卖者. 中国青年报. 2015-04-08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