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玄菟郡、第二玄菟郡、第三玄菟郡

玄菟郡汉四郡之一,最早于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设立,其疆域和所辖县屡屡因为战争及行政重组而有所改变。至北燕末年废止,玄菟郡这一行政区划共存在五百余年,郡治也经历了三迁四置。玄菟郡最初设立时所辖大约是今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东部一带,后不断内迁,最终内迁至辽河流域。因史料稀缺,玄菟郡的所在和变迁一直未有定论,是研究汉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和高句丽兴起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朝鲜半岛历史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
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栉文土器
青铜器时代无文土器
传说
时代
桓国·倍达国·檀君朝鲜
古朝鲜 辰国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三国
时代
三韩 汉四郡
乐浪
带方





三国

时代
伽倻




鸡林
熊津·安东
统一新罗 渤海
属地
后三国
时代
新罗 后百济 后高
句丽
高丽王朝
属地
征东行省 辽阳行省
双城·东宁·耽罗
朝鲜王朝
大韩帝国
朝鲜日治时期
盟军托管时期
驻朝美军政厅 苏联政厅·北朝鲜委会
大韩民国
(韩国)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君主 · 首都 ·
文学史 · 教育史
电影史 · 韩医史
陶瓷史 · 戏剧史
韩国国宝 · 朝鲜国宝

朝鲜半岛主题

区划沿革[编辑]

西元三世纪的朝鲜半岛

第一玄菟郡[编辑]

玄菟郡最早于元封四年(前107年)设立。[1]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征战卫满,并于次年灭其国,置玄菟郡、乐浪郡临屯郡真番郡,是为汉四郡,皆属幽州[2]汉四郡中以玄菟郡疆域最广阔,郡治位于沃沮城[3]。除了管治本郡以外,扶余国东沃沮高句丽亦从属于玄菟郡。

第一玄菟郡所辖即原是卫满朝鲜属国沃沮的故地[4],有学者认为“玄菟”一词原所指部族即为“沃沮”。[5]而不同学者对于第一玄菟郡的辖区有不同观点,主要有在鸭绿江中游和今朝鲜南北道的观点差异,而具体则有秽貊、高句丽故地、沃沮、东沃沮等说法。大多数学者认同沃沮城即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附近。[6]这时期的玄菟郡所辖城县不明,见于记载的仅郡治所在沃沮城。有观点认为沃沮城即后来的夫租县,公元前82年,汉昭帝调整汉四郡辖地时,将玄菟郡原本辖地改为夫租县,划归乐浪东部都尉管辖。近代在朝鲜半岛发现带有“夫租”字样的银印,或可印证这一变迁。[7]

第二玄菟郡[编辑]

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西汉调整玄菟郡之疆界,废真番郡、临屯郡,以单单大岭为界,岭西之地划入玄菟郡,岭东之地划入乐浪郡。玄菟郡的郡治亦移往高句骊县[8],这是玄菟郡的第一次迁徙。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玄菟郡有户口4万5006户,人口22万1845人,下辖高句丽县、西盖马县上殷台县[9]高句丽县作为首县为郡治所在,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年),筑“玄菟城”。[10]

此时的玄菟郡大约南达清川江和大同江上游北岸,与乐浪郡为邻;北达哈达岭、辉发河一带,与夫余为邻;其西为辽东郡,以长城为界;其东以长白山为界与沃沮相接,居民以汉人与高句丽人为主。[来源请求]

新朝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部将严尤诱杀高句丽的君主(被杀者有琉璃明王、琉璃明王的部将延丕闵中王三种说法),高句丽遂脱离中原王朝独立,开始吞并玄菟当时的辖县。[11]王莽改制将“郡”改称“亭”,玄菟郡亦改名为玄菟亭。公元28年,东汉成立后,玄菟亭更名回玄菟郡。

高句丽、西盖马、上殷台三县的县址所在也未有定论。高句丽县所在地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具体是新宾县永陵镇西南苏子河南岸的两代南汉城,另一座汉城为玄菟郡郡治,也有观点认为是通化的自安山城。西盖马县所在的观点包括鸭绿江左畔楚山附近、吉林集安附近、通化赤柏松山城木奇土城和江界方面等。上殷台县可能的地理位置包括赤柏松山城、白旗堡古城、开原抚顺之间等。

第三玄菟郡[编辑]

随着高句丽的日渐强大,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时期,将都城迁至国内城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玄菟郡再次迁徙,长城内候城县高显县辽阳县三县划归玄菟郡[12],加上原本所辖三县,此时玄菟郡共辖六县,有人口四万余人。[13]不久,高句丽又开始蚕食玄菟郡在长城内的辖地,屡次入侵。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公孙度割据辽东,玄菟为其属地,其太守一直都由公孙家担任。最迟至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玄菟郡已在辽东北方向二百里的地方。[14]238年,曹魏太尉司马懿公孙渊,废候城县,设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四县于玄菟郡。

关于第三玄菟郡的高句丽县位置,不同观点包括上伯官屯古城、永安台古城和抚顺劳动公园古城等。上殷台县的位置观点包括东洲小甲邦古城、白旗堡古城等。关于东汉时期的西盖马县的地理位置主要有抚顺劳动公园古城、上柏官屯古城、魏家楼子古城等说。

第四玄菟郡[编辑]

西晋时期,玄菟郡第三次迁徙。咸宁二年(276年)十月,西晋调整辽东地区行政规划,此时玄菟郡统辖高句丽县、望平县,和高显县三县,共有户口三千两百户。[15]同时东晋也任命当地势力佟寿等人为玄菟郡等地太守。后归慕容垂;后慕容宝以句丽王为平州牧居之。404年,高句丽乘中原内战之机,占领辽东全境,玄菟郡为其占领,设玄菟城管领。432年,北魏发兵攻灭北燕,北魏将玄菟郡等六郡民迁徙到幽州,玄菟郡就此废止。[16]

及至唐高宗新罗联军灭高句丽,玄菟郡全境尽归唐朝,原境被改编成安东都护府

历任太守[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汉书/地理志: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开。
  2. ^ 汉书/武帝纪:(元封三年)夏,朝鲜斩其王右渠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郡。
  3. ^ 三国志/魏书三十/东沃沮传: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
  4. ^ 后汉书/卷85/东沃沮传: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骊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至光武罢都尉官,后皆以封其渠帅,为沃沮侯。其土迫小,介于大国之间,遂臣属句骊。
  5. ^ 王绵厚. 秦汉东北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 
  6. ^ 赵红梅. 玄菟郡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05. 
  7. ^ (日)冈崎敬; 常伟(译). 有关“夫租薉君”银印问题. 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 
  8. ^ 后汉书/东夷列传:至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骊。自单单大领已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
  9. ^ 汉书/地理志:玄菟郡,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县三:高句骊,上殷台,西盖马。
  10. ^ 汉书/昭帝纪:(元凤)六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
  11. ^ 三国志/魏书三十/高句丽传: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欲不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县归咎于句丽侯𫘦,严尤奏言:“貊人犯法,罪不起于𫘦,且宜安慰。今猥被之大罪,恐其遂反。” 莽不听,诏尤击之。尤诱期句丽侯𫘦至而斩之,传送其首诣长安。莽大恱,布告天下,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当此时为侯国,汉光武帝八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始见称王。
  12. ^ 续汉书/郡国志五/刘昭注:安帝即位之年,分三县来属。
  13. ^ 后汉书/郡国五:玄菟郡六城,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高句骊,辽山,辽水出。西盖马上殷台高显故属辽东。候城故属辽东。辽阳故属辽东。
  14. ^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四:初,张弥、许晏等至襄平,公孙渊欲图之,乃先分散其吏兵,中使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等及吏兵六十人置玄菟。玄菟在辽东北二百里,太守王赞,领户二百,旦等皆舍于民家,仰其饮食,积四十许日。
  15. ^ 晋书/卷14/地理志:咸宁二年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统县二十六,户一万八千一百……玄菟郡,汉置。统县三,户三千二百。高句丽、望平、高显。
  16. ^ 资治通鉴/卷122/宋文帝元嘉九年:魏主引兵西还, 徙营丘、 成周、 辽东、 乐浪、 带方、 玄菟六郡民三万家于幽州。
  17. ^ 汉书/卷十九、资治通鉴/卷三十:尚书令五鹿充宗为少府, 五年贬为玄菟太守。
  18. ^ 汉书卷九十三/成帝初: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
  19. ^ 汉书/卷六十八、资治通鉴/卷二十五:玄菟太守霍云
  20. ^ 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彪官至玄菟太守。
  21. ^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高句骊)二八一三页建光元年(121年)春,玄菟太守
  22. ^ 后汉书·卷八十五 二八一二页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玄菟太守公孙域
  23. ^ 三国志/卷八 公孙度:玄菟太守公孙琙
  24. ^ 后汉书·卷八十五 二八一三页建宁二年(169年),玄菟太守耿临
  25. ^ 三国史记卷十六 高句丽本纪 第四:(新大王)五年(169年),“将兵助玄菟太守公孙度 讨富山贼”
  26. ^ 吴书·吴书·吴主传》:太守王赞领戸二百
  27. ^ 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俭遣玄菟太守王颀追之
  28. ^ 晋书/卷四十五
  29. ^ 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晋书/卷百零八:玄菟太守裴武
  30. ^ 晋书/卷百零九、资治通鉴/卷九十五:郎中令高诩为玄菟太守
  31. ^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玄菟太守河间刘佩
  32. ^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百济近肖古王七年),玄菟太守乙逸
  33. ^ 《冬寿墓志》
  34. ^ 资治通鉴/卷百零四:玄菟太守吉贞
  35. ^ 北齐书/卷一:六世祖高隐,晋玄菟太守。

来源[编辑]

书籍
期刊文章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