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诱导性提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诱导性提问(suggestive question)或称暗示性问题,是指用不恰当的提问方式限缩、操控回答者的回答。[1][2][3][4]

诱导性提问往往会使答案不能确实反映回答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在问卷应用上,诱导性提问也容易把回答者的思考方向限缩在某个范围,使其未充分考虑所有情况,而使回答结果有所偏差。

常见的诱导性提问

[编辑]

诱导性提问的常见方式如下:

  • 直接性提问:如“拿到了吗?”“哪里发生的?”
  • 重复性提问:重复询问一个问题,诱使回答者觉得之前的回答是错的而改变答案,直到得到想要的答案为止。如:“你觉得陈大文身高是多少?”“160公分。”“确定吗?再给你一次机会,好好想想。”“我觉得是160公分。”“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 强制性提问:提供有限的选项而没有足够的解释,然而回答者可能不接受所有选项。如“你喜欢日剧还是韩剧?”
  • 确认性提问:设计使答案只能支持特定的观点。如“你觉得要如何让学生更用功?”“你有什么让政治人物不贪污的办法?”(参见既定观点问题

相关概念

[编辑]
  • 既定观点问题:既定观点问题即是上述的确认性提问,是诱导性提问的一种。
  • 引导性问题:诱导性提问之缺失主要在于操控了回答者的思考范围;引导性问题之缺失主要在于透露询问者心中的想法。
  • 双管问题:双管问题没有操控回答者的思考范围,是由于对回答的不当诠释而得出不恰当的结论;诱导性提问则是用手法操控使回答者倾向或不得不回答某个范围的答案。
  • 假两难推理:提出少数选项要人从中择一,但这些选择并未涵盖所有的可能性的一种谬误。

注释

[编辑]
  1. ^ Crisp, Richard D. Marketing research. Tata McGraw-Hill. 1957: 100. ISBN 0-07-463535-2. 
  2. ^ Copeland, James M. Cross Examination in Extemp (PDF). National Forensic League. [6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1). 
  3. ^ Loftus, Elizabeth F. Eyewitness testimon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674-28777-0. 
  4. ^ AS Psychology holah.co.uk. [19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