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壩古墓群
外觀
萬家壩古墓群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鹿城鎮萬家壩社區 |
座標 | 25°0′52.06″N 101°33′34.92″E / 25.0144611°N 101.5597000°E |
分類 | 古墓葬 |
時代 | 周 |
編號 | 7-0660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5日 |
萬家壩古墓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鹿城鎮萬家壩社區,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墓葬,年代約為公元前5世紀前後。2013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認定其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編輯]1973年3月,當地民眾在農田建設中發現遺址。1975年5月雲南省博物館嘗試挖掘,同年10月至1976年1月正式挖掘。發現墓葬80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有大墓和小墓兩種形制。其中大墓一般長5米、寬2米、深5米以上,在墓壁上發現有盜墓挖掘痕跡[1]。部分墓有二層台、腰坑、邊樁、墊土等複雜格局。墓穴均有木棺,按式樣的不同可分為帶蓋獨木棺、帶蓋複合木棺、船形無蓋木棺三種類型[2]。小墓較小,一般長2-3米、寬1米、深2米,通常無葬具[3]。
隨葬品主要出自萬家壩大墓,共有1078件[4]。以青銅器為主,其中矛、戈、劍、鉞等兵器數量最多,還有鋤、鑿等生活工具,鼓、編鐘等樂器,鐲牌飾等飾品。此外,考古隊發現少量陶罐、木盤、玉鐲、瑪瑙珠、管狀錫器等。其中發現23號墓出土的早期銅鼓,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690±90年,為現存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銅鼓[5],因此以其為標準件,定為萬家壩型銅鼓。此外在萬家壩1號墓出土6件羊角編鐘[6]。其出土器物兼具洱海地區與滇池地區青銅文化特點,體現出當時文化交匯與勢力此消彼長[7]。
1986年7月11日,楚雄市人民政府將萬家壩古墓群遺址,定為楚雄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雄市文化局在城南萬家壩辦事處南側建起「銅鼓魂」石碑[8]。2005年8月23日,以「萬家壩古墓群遺址」公布為第二批楚雄州文物保護單位[9];2013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萬家壩古墓群」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
圖庫
[編輯]相關
[編輯]參考
[編輯]- ^ 黃恩德主編;雲南省政協文史委員會編.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57辑 云南文物保护记.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03: 281–285. ISBN 7-222-03033-6.
- ^ 崔志勇編著. 宫阙并随烟雾散 墓葬卷.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3.01: 197–198. ISBN 978-7-5639-3319-8.
- ^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編. 中国文物大辞典 下.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05: 1268. ISBN 978-7-80211-611-5.
- ^ 楚雄州鄉鎮企業局編. 楚雄州乡镇企业志. 芒市: 德宏民族出版社. 2006.11: 55–56. ISBN 7-80525-965-8.
- ^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總編,雲南省水利水電廳編. 云南省志 卷68 旅游志.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6.10: 358–359. ISBN 7-222-02064-0.
- ^ 郭思九等主編;雲南國際華人總會,雲南省民族藝術研究所編. 云南文化艺术词典.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7: 19. ISBN 7-222-02152-3.
- ^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洲文物管理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中国西南地区石棺葬文化调查与发现 1938-2008.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9.07: 368–369. ISBN 978-7-5614-4444-3.
- ^ 黃恩德主編;雲南省政協文史委員會編.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57辑 云南文物保护记.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1.03: 293. ISBN 7-222-03033-6.
- ^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楚政通〔2005〕46号). 維基文庫. 2005-08-23 (中文). [錄入自: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 編. 楚雄彝族自治州文物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8: 388–391. ISBN 978-7-5367-4105-8.]
- ^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委會編.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汇编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其档案集成 第4辑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第40卷.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5.12: 567. ISBN 7-81108-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