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命名常規/存檔10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文維基百科:關於中華民國/台灣用法

在英文維基百科上正在有討論關於條目中的"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和"Taiwan"(台灣)詞言用法。現在,英文維基百科的WP:NC-TW方針頁指出在寫文中"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代表國家的名稱,"Taiwan"(台灣)代表島的名稱。可是,最近有些編輯者反對這個方針,所以現在有討論關於改變這個方針頁。在英語中,國名因該是"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還是"Taiwan"(台灣)呢?

這些用戶者最後的目的就是把所有條目里的"Republic of China"變成"Taiwan",如:

  • "Ma Ying-jeou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馬英九是中華民國的總統) > "Ma Ying-jeou is the president of Taiwan" (馬英九是台灣的總統)
  • "ASUS is a computer manufacturing company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US是中華民國的一個電腦公司) > "ASUS is a computer manufacturing company from Taiwan" (ASUS是一個台灣電腦公司)

如果有人願意把觀點說出來,你可以參加這個討論在en:Wikipedia talk:Naming conventions (Chinese)#NC-TW straw poll120.18.218.90 (留言) 2012年1月17日 (二) 14:37 (UTC)

是時候投票:條目名稱應該使用I、II、III還是Ⅰ、Ⅱ、Ⅲ?

如:應該使用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還是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個人比較傾向後者——Shakiestone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5:55 (UTC)

請投票:(+)支持(-)反對

分開的的拉丁字母更便於輸入-Mys 721tx(留言) 2012年4月6日 (五) 17:40 (UTC)
內文和標題分開用怎麼樣?—— 天真傻子  §⇈ 狼來了!狼來了! 2012年4月6日 (五) 18:25 (UTC)
見之前的討論-條目名的羅馬數字是寫成「Ⅲ」還是「III」?。--Mihara57留言2012年4月6日 (五) 19:41 (UTC)
我個人支持前者:簡單,方便,快捷,意味著易統一,易搜索,易處理,不想要新手費心神去找那些Unicode字,不想有人得寫bot或當人肉機器人移動前者到後者。DISPLAYTITLE隨意吧,但是用了好像標題轉換用不了,還是我火星了?-Lakokat 2012年4月7日 (六) 16:58 (UTC)
  • 方便搜索的理由不成立,可以用重定向解決。不過內文輸入的確是需要考慮……要不就類似noteTA這樣處理一下,代碼中輸入的是拉丁字母,但是顯示時候是羅馬數?--KuailongTM 2012年4月8日 (日) 06:26 (UTC)

沒有Unicode的羅馬數字不是還得用英文字母嗎?--MakecatTalk 2012年4月8日 (日) 06:29 (UTC)

使用後者,但前者做重定向。--Reke留言2012年4月8日 (日) 06:50 (UTC)

同,嚴謹考慮建議後者喵--罪貓奈野:橙貓大萌紫貓同樣還有藍最關鍵的是靈夢貓!留言2012年4月16日 (一) 21:52 (UTC)
(+)支持使用後者,更規範,前者作重定向即可。--Belone Simplest Myself留言2013年1月12日 (六) 12:50 (UTC)

支持使用I,II,III -- Tusooa Zhu 2012年4月17日 (二) 10:24 (UTC)

支持使用I、II、III,羅馬數字本來就是由I、V、X、L、C、D、M組合而成,數到Unicode用完後還是要用回拉丁字母,例如MMXII。--Mewaqua 2012年4月17日 (二) 12:40 (UTC)

(!)意見:支持使用前者,對於編輯者和讀者都更為方便。很多極為權威的網站都採用了前者。在拉丁文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天主教聖座在其官方網站[1]介紹真福若望·保祿二世時採用了分開的兩個I來表示「II」。 AlexHe34留言2012年4月19日 (四) 13:44 (UTC)

支持使用I、II、III,理據同Mewaqua。--沙田友留言2012年4月19日 (四) 14:55 (UTC)

遠洋郵輪命名

用戶噴水銃完全不顧通用詞義和沒有得到討論結果的情況下硬性更改該詞條。請問如何處理? 該條目本來是遠洋郵輪,但是改用戶完全不顧詞條本身的含義,也不願意接受他人看法,完全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去更改條目名稱,不等結果就直接將討論的另一個條目名稱自行編寫,這算是什麽?如果這樣做也可以,還需要討論嗎?--笑嘻嘻的魔王留言2012年8月11日 (六) 21:48 (UTC)

命名常規之連接號

很抱歉,當初是我多事,加上什麼外文人名連接用半角,但現實是,我看過標準的人名譯名手冊(如《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全部用全形,所以深感懊悔。建議修改命名常規的連接號使用規範,只要是中文名字(包括譯名)全部用全形(除非其本身用半角),但可保留半角連接號作為重定向,而純粹的外文則可用半角(除非其本身用全形)。——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8月31日 (五) 05:47 (UTC)

這,會死人的........維基百科這麼多外國人名。--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留言2012年8月31日 (五) 05:55 (UTC)
(:)回應:並不是強制性改動,而是建議改動,看到一個改一個,把全形作為標準,另外仍保留半角作重定向。——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8月31日 (五) 06:01 (UTC)
這個需深入討論。--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留言2012年8月31日 (五) 06:08 (UTC)
半形全形不影響內容質素,將錯就錯--Dragoon16c留言2012年9月1日 (六) 13:13 (UTC)
只要「改了沒錯」就行。--鐵鐵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9月2日 (日) 04:21 (UTC)
(:)回應以上:果然歪樓黨,先汗一個。我重申不會將半角作為錯誤命名,而是將全形作為標準命名,如果發生移動戰,以全形為準,就這麼簡單。——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2年9月5日 (三) 10:42 (UTC)

中學的命名常規

大家好,想請問一下中學的命名有沒有命名常規的方針或者是以前的相關討論?如黃岡中學等,是用全稱、官方稱謂,還是最常用稱謂?--CHEM.is.TRY 2012年8月18日 (六) 12:57 (UTC)

  • 以學校官網的「學校概況」為準即可,比如壽光二中全稱為「山東省壽光市第二中學」[3],且它是有初中部的。湖北省黃岡中學[4],也有初中部。廣東實驗中學[5],因為是省屬,所以不能加廣州市。--Leon3289留言2012年8月21日 (二) 02:13 (UTC)
「某大學附屬中學」前面顯然就不用再加地名了對不對。。。--氫氧化鈉 NaOH 2012年8月22日 (三) 09:07 (UTC)

想為WP:NAME新增一條規矩

修正建議

(關了上面的討論,以下面的為準)

在聽取了多方意見後,我建議名從主人部分:將「人物,如果其個人發表的作品,或其認可的中文官方資料中出現有他本人的中文姓名或譯名的,以該中文姓名或譯名來命名」改為「人物,如果其個人發表的作品,或其認可的中文官方資料中出現有他本人的中文姓名(簡體或繁體)或譯名的,以該中文姓名(簡體或繁體)或譯名來命名」。

2012年9月7日候補:新規生效當日及之後創建大陸有關人士的條目時,條目名稱應該為簡體,生效當日之前創建有關條目的條目名稱可建議性地轉為簡體(也就是說:轉不轉隨你便)。

該條例沒生效之前,大陸相關人士的條目可建議性地按照名從主人的「如果其個人發表的作品,或其認可的中文官方資料中出現有他本人的中文姓名或譯名的,以該中文姓名或譯名來命名」來把原來條目名稱為繁體的條目移回簡體。例如新華社報道周克華事件是使用簡體為主的,可以移回簡體(下面有詳細描述)。

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8月31日 (五) 05:28 (UTC)

Mra將未通過的方針執行[6][7],更指「移回繁體死全家」,求討論。卍田卐JC1 2012年8月31日 (五) 05:32 (UTC)
樓上的老鼠反感······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1日 (六) 15:43 (UTC)
多謝支持。卍田卐JC1 2012年9月2日 (日) 16:23 (UTC)
樓上還™樂了······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3日 (一) 09:38 (UTC)
遇到問題再改,別為了移動而移動……Liangent留言 2012年8月31日 (五) 16:40 (UTC)
問題就是現在這條規定有漏洞,中文姓名那段沒有詳細說明是使用簡體或者繁體來命名條目。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2日 (日) 01:34 (UTC)
為甚麼要詳細說明?現在的先來先得的方法病媒沒有什們問題吧?--KOKUYO留言2012年9月2日 (日) 15:33 (UTC)
那把所有格式指引改成先來先得如何?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2日 (日) 15:54 (UTC)
這個可不行。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7日 (五) 04:42 (UTC)
為避免有人用類似WP:OTHERSTUFF來回應,我把我上面寫的複製下來:先到先得事實上是沒有「內容」方針,沒有說我要寫一個東西的時候「應該寫成什麼樣子來給別人看」,只是用以避免編輯爭議。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2日 (日) 16:00 (UTC)
主要是我不認為簡繁的命名能夠釐清爭議,一來沒有解決如果萬一有人以此方針大量批改的處理,但是如果說方針制定前都不能更改又未免過於無理;二來中文官方資料到底是甚麼的定義也不清,如果同時有跨中港台官方網站、個人作品的話如何處理?我並不認為這樣釐清規則就能夠解決爭議,只讓咱感覺有人可以藉此大量改而已。另外整個方案好像完全沒有提到為甚麼要增加這條規則。--KOKUYO留言2012年9月2日 (日) 16:17 (UTC)
跨中港台官方網站以站點主要使用的字體為準,如新華社就是以簡體為準,中央社以繁體為準。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7日 (五) 04:42 (UTC)
规定主要限制在大陆用繁体写有关大陆人物条目名称的用户。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3日 (一) 09:08 (UTC)
那幹嘛要規定,咱認為一個沒有什麼好處的方針沒有再增加的必要。--KOKUYO留言2012年9月3日 (一) 09:15 (UTC)
如果能制定得足夠好以至於能確定下來一個名字,要移動也只會有一次,還有爭議的就不應該移。其實我想的主要是那些明顯的,比如行政區劃名、車站名、在中文使用區僅有單一國籍的人名等,相應的當地民政部門、當地交通運營者、本人在政府部門的登記/護照上,都能找到一個確定的寫法。另外可以參考enwiki怎麼處理的。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2日 (日) 16:34 (UTC)
我覺得如果有人沒事這樣大規模搞就算騷亂了,此外:一、在繁簡轉換運用沒什麼重大問題的情況下我不懂要有幹嘛新增規則,這對於條目呈現上並沒有無重要影響;二、基本上維基百科編者創建相關條目還是以自身語言使用區域為主,也就是說照理大陸條目仍多簡體、香港條目多繁體、台灣條目仍多正體中文。那麼那麼何必出現一個規範效用不怎麼大、以改過去條目為多的列為方針呢?--KOKUYO留言2012年9月2日 (日) 16:50 (UTC)
回復前半句:所以我說遇到問題再改。繁簡轉換的事很煩的……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2日 (日) 17:18 (UTC)

加「逝世於簡化字發明前者的名字(不包括譯名),一律用繁體。」--王小朋友留言2012年8月31日 (五) 13:39 (UTC)

(-)反對:還是不懂有為何必須有這方針的理由。--KOKUYO留言2012年9月1日 (六) 15:53 (UTC)

(-)反對:太繁瑣了--張樹人留言·Talk·電郵·Email·IM - LGBT協會 2012年9月2日 (日) 17:21 (UTC)

(-)反對,中文維基百科超過55%瀏覽量來自台灣、香港和澳門[8]。--Mewaqua 2012年9月3日 (一) 09:41 (UTC)
這有什麼關係?Liangent留言 2012年9月3日 (一) 09:50 (UTC)
(-)反對:這個修正建議很麻煩。--Lanwi1(留言) 2012年9月3日 (一) 10:01 (UTC)

(-)反對:先到先得!Urga留言2012年9月6日 (四) 04:20 (UTC)

(!)意見:但是先到先得这个标准是不适用于用户所使用的字体。就比如楼上创建的部分大陆人士条目,条目名称都是繁体,跟WP:NAME#命名冲突里面第二条规定不相符,还有楼上,下次创建大陆人士相关的条目,记得使用简体!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6日 (四) 22:23 (UTC)
我笑了……既然閣下說先到先得標準不適用字體,甚麼自己先腦補說名從主人就適用字體了。還有沒成立或者沒通過的方針,本來就沒遵守的必要。--KOKUYO留言2012年9月7日 (五) 04:03 (UTC)
(-)反對:絕不使用簡化字,您所說的第二條也沒有明確描述字體的問題?;要是在您的提議之下,大家確實能夠形成公認的共識,大陸人就應該用簡化字的條目,我無話可說,也不會再創建此類條目,不過在這之前,我仍然會使用正體字創建。Urga留言2012年9月7日 (五) 03:27 (UTC)
给楼上再看多点WP:NAME的内容:
“但只在某一个或多个中文使用地区为常用,而在其它的中文使用地区并不常用,应当使用符合“名从主人”命名原则确立的名称”,这里也可以指的是使用繁体作条目名称的大陆相关条目,虽然繁体只在港澳台使用,但是你在编辑一个和大陆人物相关的题目,因此按照上述的说法条目名称应该是简体,条目内容的字体随你便,可是楼上你在大陆,写大陆相关条目的时候,你就应该用简体作为条目的名称!还有之前周鸿祎那个条目你没有对部分条目进行简繁地区转换!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7日 (五) 04:42 (UTC)
啦啦髒話就直接給沒關係啦,怪不得台灣某些人總說對岸人品都……「名從主人」甚麼時候就一定要聽閣下的變成「名稱字體也從主人」啦,沒通過(或者現在討論)的東西就別急著拿來要求別人,這是一般常識吧。--KOKUYO留言2012年9月7日 (五) 04:50 (UTC)
(!)意見改來改去的有什麼意思嗎.....現在用的不是很好嘛。.-- 2012年9月7日 (五) 04:57 (UTC)
現在規定的漏洞也夠多,造成的影響也夠大。东云实验室所长 博士留言/贡献2012年9月7日 (五) 05:10 (UTC)
咱只會看到眼前勢利,不過好像看到有人好像為了堅持改標題而想通過方針。--KOKUYO留言2012年9月7日 (五) 05:18 (UTC)

關於修改維基百科:命名常規的建議

現有的維基百科:命名常規,似乎基本忽略了維基百科英文官方方針"Wikipedia:Article titles"中的第三條"Neutrality in article titles"中關於「常用」與「中立」衝突時的解決辦法。忽略的原因未知。現部分摘錄該英文官方方針3.1如下:

Non-neutral but common names:When the subject of an article is referred to mainly by a single common name, as evidenced through usage in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English-language reliable sources, Wikipedia generally follows the sources and uses that name as its article title (subject to the other naming criteria). Sometimes that common name includes non-neutral words that Wikipedia normally avoids. In such cases, the prevalence of the name, generally overrides concern that Wikipedia might appear as endorsing one side of an issue.

Article titles and redirects should anticipate what readers will type as a first guess and balance that with what readers expect to be taken to.

總結一下英文內容:維基頁面命名的總則是「常用」,即該名字被使用這種語言的「絕對多數人」使用。當「中立性」與「常用性」發生衝突時,「常用」應該壓倒「中立」。詞條頁面的命名應該最先考慮讀者在搜索時會用什麼名字。(而不是維基百科的編輯者們偏好什麼名字)

回到中文的維基百科:命名常規。中文的使用者遍布全球,這些人對某個詞條的命名有不同的見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也非常贊同應該在內容首段列出該頁面的其它不同命名。但是頁面的主命名,應該遵從「常用」原則,以尊重大多數讀者的習慣。

判斷哪種命名方法更常用的依據,可以是相應的Google搜尋結果數目。如果簡繁頁面需要使用不同的命名,那麼可以使用簡繁版的Google,分別搜索。

此外,以「常用」作為頁面命名原則,與維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並不衝突。無論該頁面最常用的命名方法來自哪個地域,只要是最常用的,就應該作為主命名。為了政治正確或者中立原則而放棄某個最常用的命名是不明智的,因為照顧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才是最主要的,常用應該壓倒中立。

歡迎討論,謝謝。--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8:02 (UTC)

諸位所言極是。— TTPES 2012年10月11日 (四) 00:48 (UTC)

同名同姓同性別同職業人物條目命名問題。

同名同姓同性別同職業人物條目命名,我看到有同名同姓同職業的「王剛」是:王剛 (1964年出生)這種命名方式,我個人覺得使用籍貫比較好,如:王剛 (北京籍演員),請大家談談看法。--劍指中原留言2012年10月8日 (一) 14:20 (UTC)

那沒有籍貫的人該怎麼辦?在維基百科上慣例是用出生年份作消歧義。--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0月8日 (一) 14:25 (UTC)
同意樓上。還有一個例子是陶偉。--CHEM.is.TRY 2012年10月8日 (一) 14:27 (UTC)
籍貫帶有歧視意味,如果沒特別必要最好不要列籍貫,特別是用在條目名。--Znppo留言2012年10月8日 (一) 16:30 (UTC)
好奇一問:為何籍貫會帶歧視意味?--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0月9日 (二) 06:25 (UTC)
這個也是早就討論過了的,是不是應該加入命名方針?烏拉跨氪 2012年10月8日 (一) 16:34 (UTC)
百科上面相關條目也有說明籍貫涉及歧視,有興趣者自行參閱,台灣也是基於歧視原因才捨棄不用。--Znppo留言2012年10月9日 (二) 11:52 (UTC)
老實說我並不知道籍貫跟歧視有啥關連,但我想到的是外國人並沒有『籍貫』這種東西(雖然還是有與出生地點不同的『出身地』概念),所以為何維基百科要專為華人圈特別開一種消歧義原則呢?既然不該只以華人為中心思考事情,那自然就應該轉向人人都通用的出生年份這標示方式了......--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0月10日 (三) 16:26 (UTC)
(!)意見,可上google搜尋「籍貫」跟「歧視」等關鍵字,台灣就業上出生地歧視之探討兼論美國經驗之啟示深圳街頭掛歧視性橫幅打擊犯罪不宜以籍貫界定招聘會上的性別、學歷、籍貫歧視,地域越廣的超巨型國家越容易發生籍貫歧視問題。
  • 舉例,以各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所帶來的籍貫歧視為例,例如歐洲的歐盟,現在雖然歐盟作一個國家內部的凝聚力不高,難以用一個國家界定,但假定它是一個主權完整且中央集權的國家,全國假定皆以中文單一一種語言當作普通話,西南沿海為富裕省份,東部中央山區靠近阿爾卑斯山山區為貧瘠省份,如果在這國東部有一個省份叫希臘省,此省份的省民天生樂觀,省政府又目光狹小善以借貸維生寅吃卯糧,年年超額借貸使省庫逐漸見底,最後導致省政破產,鬧到最後此國的中央政府還要動要全國的資源去拯救此省份,而且情況糟到救一年救不起來要以十年為單位統計來施救,整個歐盟這個國家裡較富裕的德國省、瑞典省的經濟發展全部被拖落,也因此跟著貧困十餘年,假定這希臘省充斥著農民工,由東部貧瘠省份希臘省的省民大量到西南沿海法國省、北部沿海德國省當工廠作業員,此省份希臘省從此在該國其餘省的省民印象低落,這時若其中有一個希臘省的省民叫作「阿里巴巴」因關注度已足被寫入維基百科,此希臘省省民的條目名稱被以籍貫命名寫著「阿里巴巴 (希臘省雅典市)」,不知其他省民一上到維基百科看到這條目名會作何感想?會不會對此條目名作另外感想?
  • 舉例,以各區域產生的重大疾病問題所帶來的籍貫歧視,例如歐洲的歐盟,假定它是一個主權完整且中央集權的國家,假定這國盛行法西斯民族主義,四處挑起戰爭逐漸蠶食週邊他國領土,並且引來國際警察美帝的軍事關注,兩國發生激烈的軍事爭鬥,最後美帝歐盟在希臘省丟了兩顆原子彈藉以平息戰爭,戰爭雖然平定,但希臘省的省民被原子彈炸死了大半,其餘省民雖未死但身體也遭受大量核輻射的襲擊,產生突變癌症等情況,雖然經過了十餘年該省份的環境核輻射量逐漸減低,假定這希臘省因為輻射問題使得經濟發展遲緩,企業裹足不前,該省異常貧困,大量農民工湧到西南沿海法國省、北部沿海德國省當工廠作業員,但因為希臘省的省民帶有超額輻射量的刻板印象,讓全國其餘省的省民因怕被沾染輻射量而心懷畏懼,這時若其中有一個希臘省的省民叫作「阿里巴巴」因關注度已足被寫入維基百科,此希臘省省民的條目名稱被以籍貫命名寫著「阿里巴巴 (希臘省雅典市)」,不知其他省民一上到維基百科看到這條目名會作何感想?會不會對此條目名作另外感想?
籍貫難免流於地域歧視,應該逐漸被時代所淘汰,尤其是體會過相關痛苦的日本,該國有在廣島原爆後的相關經驗,也不會要求自己國民一定要在身分證上註記自己來自哪裡,還有中國大陸的民眾要入籍到一線、二線城市的標準嚴格,經濟能力、學歷、超生也都會納入入籍此城市的考核,對於已經擁有這些一線、二線城市的市民籍的民眾,當他們看到其他民眾的籍貫是來自較貧困省份,這些原本就擁有市民籍的民眾對這些其他民眾是如何感想?這些民眾在維基百科上如果看到這些較為出名的人之條目名是依籍貫寫著「某某人 (較貧瘠省份某某市、某某縣)」是作如何感想?--Znppo留言2012年10月13日 (六) 11:40 (UTC)
(:)回應
  • 您舉的這兩個例子,只能說明籍貫本身沒有錯,有錯的是人們看待該籍貫的以偏概全的心態,不去試圖矯正這種心態,反而乾脆不寫籍貫了,這豈不是鴕鳥心態?養你育你長大的母親名字就那麼羞於啟齒嗎?土地永遠沒有錯,有錯的是人。
  • 「阿里巴巴 (希臘省雅典市)」不能寫,那「阿拉丁 (德國省慕尼黑市)」就能寫了嗎?
若說能寫,憑什麼阿拉丁的媽媽就可以勇於見人,而阿里巴巴的媽媽就該躲起來, 不敢讓人家知道她兒女的媽媽是誰?
若說不能寫,養你育你長大的母親名字就那麼羞於啟齒嗎?土地是人類的母親,向來都是子女對不起母親,母親從來不愧於子女的。
  • 即使條目名不陳述「某某人 (較貧瘠省份某某市、某某縣)」,內文也會陳述的,那麼會歧視的還是會歧視。
  • 這些民眾在維基百科上如果看到這些較為出名的人之條目名是依籍貫寫著「某某人 (較貧瘠省份某某市、某某縣)」是作如何感想?
可是越是不敢把籍貫寫出來,他們就越是那樣想啊!不敢說自己來自哪裡的傢伙,是要別人怎麼看得起他呢?這不是惡性循環嗎?
  • 我是不建議用籍貫做消岐義,但那不是因為歧視,而是因為有時難以定義;某人的父親、祖父、曾祖父以及某人本人,每一代都遷徙到三四百公里遠的地方,某人的籍貫要怎麼算呢?克勞棣留言2012年10月13日 (六) 13:26 (UTC)
不知有沒有同年同月同姓名的?--管閒事Inspector留言(←討論頁被牆? 2012年10月11日 (四) 07:45 (UTC)
如果真的那麼巧,到時再來看他們之間有啥主要差別,例如職業、出生地之類的。總之沒有必要非得用到籍貫這種只侷限在一部份人才有的特殊屬性上。--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0月11日 (四) 11:35 (UTC)
  • 制定一個人物類條目消歧義項順序,性別>職業>出生年份。這樣怎麼樣?烏拉跨氪 2012年10月11日 (四) 12:13 (UTC)
    • 不建議性別優先,一方面,對一個不熟的人來講,要搜一個沒看過的人,知道職業(或者是屬哪個領域)的機會比較大,而知道他是什麼性別的機會比較小;再者,性別有時候爭議性比較大,例如對於第三性、跨性別,使用性別標註有時候非常不禮貌。--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35 (UTC)
      • 我不認為性別是個非常有意義的分類方式,因為除了少數比較中性的名字外,大部分的人所使用的名字都是與其性別有關連的吧?既然同名的人大部分都同性別,那這樣的消歧義方式豈不是有分跟沒分一樣呢?相比之下我認為職業跟出生年份都是比較有意義的消歧義,用職業區別適合使用在同時代的人物之間,但如果是相隔時代很遠(例如古代與現代出現的同名人物),有時出生年份的區別比職業更看得出不同。或許這點應該先參考兩個同名人物本身的出生時代和職業類別哪個差異比較大,再選擇適合的消歧義項目?--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0月13日 (六) 05:23 (UTC)

無法理解條目名不含書名號

理由1:如果能熟練、規範地使用標點符號,肯定會認為不含書名號是非常不妥的。書名號內部的內容只能指書名,包括了書名號的內容才能指這本書。在內鏈時也是如此。你們看到《》不覺得很不妥嗎,應該是《詩》啊。

理由2:我不認為給書的名稱加上消歧義就能指書了。

理由3:英文wiki此類條目均使用斜體,作用等同於書名號。

理由4:《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百科大辭典》、《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都在條目中使用了書名號。 --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8:38 (UTC)

這只能說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烏拉跨氪 2012年10月7日 (日) 08:40 (UTC)
Wikipedia:命名常規#書名號有明定不帶書名號。--全無尊嚴先生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8:50 (UTC)
不對的習慣成了自然要不要改呢?不能因為有「明定」就視為「不能討論」吧。——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8:55 (UTC)
曾有討論可供參考: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存檔/2012年6月#標題是否可以有書名號?--YFdyh000 2012年10月7日 (日) 09:03 (UTC)
  1. 我能非常熟練的使用書名號,但不認為這不妥。另外,因為是書所以才被書名號包起來,而不是被書名號包起來才是書,你把前因搞錯了。
  2. 我認為能。
  3. 類似使用書名號日文維基也不加連結。拿閣下的《詩》作類比,英文維基也沒有''Gone with the Wind''這種格式的連結。
  4. 我們也在條目中使用書名號,可惜紙質圖書沒內部連結,無法類比。--鐵鐵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9:11 (UTC)
  1. 同意「因為是書所以才被包起來」,因此在閱讀時,只有包括了書名號的才能指書。所以可以有這樣的句子:這本書的譯名叫「飄」,而不是「隨風而去」。不加書名號只能指標題不能指書。
  2. 留待他人討論吧。
  3. 英文中沒有帶引號的連結,是因為英文中本來就不用引號表示書名,而是用斜體。無論是條目中、內鏈還是條目標題命名都使用了斜體。
  4. 可能我表達有誤,我是說這些百科全書的標題都是帶書名號的。
不好意思剛才忘了簽名了……那再補充一個例子,如果我看到「《中國文學史》」會覺得鏈向這段歷史的頁面,看到「《中國文學史》」會覺得鏈向這本書的頁面。這不是消歧義可以改變的,這直接決定了我要不要去點這個連結。——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09:46 (UTC)
你看看上次的討論吧,貌似大部分人都不贊同改變。烏拉跨氪 2012年10月7日 (日) 09:51 (UTC)
我看過了,但是正反兩邊的理由都不充分,所以我分點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而且我特意到圖書館查了一下,「辭典類出版物中大多也不會對書、電影等條目/詞條加上書名號」這一說法是錯誤的。技術角度我不了解,但是我覺得因為會增加搜索和連結的困難而反對是不合適的,不能為了技術問題而拋棄了正確的用法。——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00 (UTC)
如果我看到「《中國文學史》」會覺得鏈向這段歷史的頁面,看到「《中國文學史》」會覺得鏈向這本書的頁面。
書名號裡面包裹的內容居然是一段歷史時期而不是一本書,那請問「《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有什麼區別?閣下一個人不理解沒關係,倒是大部分人會把「《中國文學史》」解讀成「有個東西叫『書名號——中國文學史——書名號』」呢!--鐵鐵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10 (UTC)
閣下覺得自己可以代表大部分人嗎?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我去圖書館查過很多百科全書,都在條目標題中使用了書名號。我也在北師大文學院內部諮詢過很多同學(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中文系學生更有發言權,閣下覺得呢?),都認為只有加上了書名號才能指書。《烏克蘭拖拉機簡史》只應該鏈向這段歷史,而《烏克蘭拖拉機簡史》才應該鏈向這本小說。我覺得很多維基人習慣了才會那麼想,但維基是寫給所有人看的,而不是內部交流,應該用符合規範的用法;如果用一套自己的用法,甚至有「原創研究」之嫌。——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47 (UTC)
我覺得也應該照顧到維基百科是網絡百科全書的事實。技術上內鏈可以鏈到準確的內容頁面,不會造成混淆,所以為了技術上的原因使用不帶書名號的書名為條目比較好。網上搜索的時候,直接搜索書名可以直達條目頁面,比較方便。—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18 (UTC)
呵呵,是不是代表大部分人,閣下自己點這裡(多點幾下)看看條目的使用方法就知道了。不論是註冊用戶還是IP用戶,都一直使用著《烏克蘭拖拉機簡史》這種連接方式。我想習慣這點的不只是維基人,還包括廣大的讀者吧,要不然為什麼幾乎沒有人對此提出過異議呢?既然大家都普遍接受,這個用法就沒什麼問題。Gone with the Wind一直「誤譯」成「飄」大家不也都用著的麼,誰非要「規範」成「隨風而去」,那就隨他吧。--鐵鐵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14 (UTC)
:隨機頁面中的條目標題沒有書名號,不是因為沒有人用,而是因為維基規定不這樣用。我現在就想討論這個規定是否合適。Monroe翻譯成夢露不規範,但是放在瑪麗蓮夢露身上改不了了,可是以後都規範成門羅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兩個斯、思不同,改不了,但以後的譯名規範在人名大辭典最後也有了。維基的情況更不相同,完全可以改;之前的不規範不應該成為之後的不規範的理由。——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04 (UTC)
順路問一句,在正文中,使用《利維坦》符合格式嗎?--Numenor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20 (UTC)
覺得《利維坦》和《利維坦》都行。—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0:37 (UTC)
不贊成對標點符號加內鏈,因為書名本身就三個字不帶標點,因為有名稱本身就帶標點的項目,可能會導致誤導,比如:早安少女組。、《洛克人3:威利博士的末期!?》--鐵鐵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24 (UTC)
單單是加書名號的話不會有誤導啊,其他符號可能會。—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30 (UTC)
能用其他符號為什麼就不能用書名號……再說碰到哪個人把書名號也當條目名的一部分不就 囧rz...不過話說回來,其實個人一定程度上也是考慮的技術原因。--鐵鐵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38 (UTC)
不同的符號不應該一概而論嘛。如果看到有書名號作為名稱一部分但又不是書名/文章名的條目再說吧。感覺應該不存在。話說「早安少女組。」後面有個句號已經雷到我了。—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1:43 (UTC)
《利維坦》看起來很不順眼。--維基小霸王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3:54 (UTC)
我感到很奇怪,因為我身邊的所有中文系學生都同意「《利維坦》」有歧義,不知道連結到動物還是書,但「《利維坦》」沒問題。——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04 (UTC)
書名號里的連結當然是連接到書名,如果是連接到別的義項就說明連結出錯誤了。—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40 (UTC)
既然連結到書名,不帶書名號總是很彆扭。所以說問題還是回到條目標題是否帶書名號上了,重點不應該在內鏈上。——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46 (UTC)
要加書名號的話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工程會很浩大。還有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是:書名加了書名號之後,專輯名、網絡小說名、單曲名、文章名、詩歌名是否也要加書名號呢?如果加書名號的話,台灣、香港和大陸對這方面的規定是不一樣的,還要搞標題轉換,然後新的條目建立時可能又會產生各種編輯戰...—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53 (UTC)
我不知道技術上會不會又有別的困難,我主要是從百科全書的格式和標點使用規範上提出自己的意見。我覺得這個可以一步一步來,先確定方針,定下來再慢慢做。根據國家標準,書名、篇號(就是單篇的作品,小說、詩歌等)、報紙名、刊物名是確定要加書名號的。——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5:02 (UTC)
正因如此,由於大陸的國家標準和台灣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必須要做標題的地區詞轉換。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Snorri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5:15 (UTC)
百科全書中的「參見」之否加了書名號?這就解釋您的烏克蘭拖拉機歷史問題。 --達師218372 2012年10月7日 (日) 13:14 (UTC)
日語維基的標題也沒加書名號。中文維基百科已經實行了現有制度不少年,可以算作中文維基的一項傳統,無需遵照傳統百科的格式。個人感覺這會使消歧義變得更麻煩。英文的引用en:To be or not to be (Shakespeare)的標題中也沒加引號。--維基小霸王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3:54 (UTC)
我不懂技術,我只是從百科全書的傳統和規範的標點符號使用辦法來說明。英語維基中的詞條標題都使用斜體字。關於百科全書的參見問題,我明天會到圖書館確認。——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04 (UTC)
沒大量見英文維基有用標點符號括起整個標題的條目。--維基小霸王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30 (UTC)
但是英文中斜體字就相當於中文中書名號了。——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4:46 (UTC)
除非書名號是該書書名的一部份(例如有人寫了一本書,叫《我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因為書名中夾著另一本書的名字,所以書名號就變成書名的一部份),否則它不應該變成條目的標題或連結的一部份。畢竟書名號是一個載體,它的用途是告訴讀者『書名號內標示的,是一本書的名字』,但它只是標點符號,並不是書名的一部份。舉個類比的例子,門牌號碼牌上面寫的是一棟建築物的門牌號碼,但是門牌號碼牌本身並不是號碼的一部份吧?如果舉同樣是標點符號的例子來說,在過去文章中出現人名可是要加私名號的(例如胡適先生),私名號是用來標示文章中哪裡是人名,但這會讓私名號變成人名的一部份嗎?如果真的如此那可就慘了,各位的身份證或護照裡面豈不是隨時都要帶著一根槓子在名字左邊或下面,沒寫名字就不完整了?--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0月7日 (日) 15:36 (UTC)
提示一下,正確的用法是《我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書名號確實不是書名的一部分,但是書名也不是書啊。書名加上書名號才能指書,這是大陸的標準用法。專名號的例子可以和英語中的斜體字類比。——三獵留言2012年10月7日 (日) 15:53 (UTC)
那麼請問大陸哪個標準告訴閣下「在文章的任何地方,包括標題,只有使用書名號才能指書」?另外就算加上書名號,「《三國演義》」算上標點六個字也不是書吧,道可道的道理閣下該懂吧。另外,這裡是全世界的百科,不一定非要使用大陸規範,建議閣下去把始終奉行大陸規範百度百科搞成標題加書名號再說吧。再另外,請不要類比使用拉丁字母英文,二者沒有可比性,要類比也請類比同樣使用方塊形字的日文和韓文維基。(By the way,英語維基只是純粹使用字體,沒有改變任何標點符號,這點和中文嚴重不同)既然閣下到了現在還是一人孤軍奮戰,我想這個討論繼續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了,閣下一人不理解沒關係,只要在實際使用上大家方便就行了,不可能為此照顧到個別「只會奉行標準規範」而不顧實際使用的研究者。--鐵鐵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0月8日 (一) 04:57 (UTC)
為真理,孤軍奮戰,我願意。何況我不是孤軍奮戰,你可以拿我們的對話去問任何一個大學的語言學老師,我相信都會贊成我。拿百度百科來簡直是侮辱我,正是因為同學們嘲笑百度百科的用法時,我發現維基也是如此,作為一個維基人非常羞愧,所以才來和大家討論;再退一步說,百度百科有什麼責任心,不過是想賺錢,而只有在維基,為了一些共同的理想目標,可以民主的討論,所以即使你們都不理解,我也會盡我全力來跟你們解釋。——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09:15 (UTC)
很實際的問題,我找一本書時,那裡去找一個開關書名號來輸入?--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0月7日 (日) 17:54 (UTC)
根據GB/T 15834-2011的說明,書名號是標號的一種(標號的作用是標明,主要標示某些成分的性質和作用)。標準中對書名號的定義是:「標示語段中出現的各種作品的名稱」。另外,不要忘記,以前的書籍可是用波浪號(﹏﹏)作書名號的。無論如何,書名號只是用於標示,並不成為書的一部分(標準中的定義也是說「語段中」,單獨作為標題沒有必要非得加上書名號。誰見過書店中賣的圖書中,封面和扉頁的書名會加上書名號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8日 (一) 02:12 (UTC)
  1. 下午去問了GB/T 15834-2011的主要起草人瀋陽老師。他說,百科全書的詞條名,如果詞條內容是指書等,當然要書名號。他也認為超連結應該是《水滸傳》的格式。
  2. 語段的概念在GB/T 15834-2011就有,是語言片段,包括詞、短語、句子、複句等,可能有人誤解成句群的概念了。
  3. 圖書封面不加書名號,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時候只是標題,是書的一部分;標題加上書名號後,才指整本書。
  4. 如果因為技術原因,依然反對,我也沒意見,因為我不了解這方面的難度。但至少希望能往實現這一目標的方向努力。
  5. 如果暫時不調整內鏈、標題,只是在標題顯示的時候,用某種模板把書名號加在標題上,這樣不影響搜索,各位覺得如何?——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09:07 (UTC)

支持為所有書名添加書名號,維基百科需要尊重現代漢語的語法和標點規則,不能以圖方便為藉口而改變漢語標點規則。在一本書封面標題之外的場合指代該書時,應該使用書名號。並請修改或刪除Wikipedia:命名常規#書名號方針。 --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09:32 (UTC)

書名號在兩岸之間無法直接轉換,技術上會出問題。據我所知中國用法是無論篇名、書名、作品名都是《》,《》中還有用到篇名、書名時才用〈〉;可是台灣的用法是書名用《》,而單獨一篇文章用〈〉,其他作品的話像音樂專輯名用《》,專輯中的單首曲命用〈〉,這在轉換上做不到。

另外在尋常用法上書名號其實頗常被忽略,使用者搜尋時也不會有鍵入《》的習慣,甚至《》在輸入上是有難度的,加了這種東西之後只會製造一堆無聊的重定向頁。另外我不知道是不是你問的人都是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所以才有《》一定要包含在書名裡的想法,至少我自己在台灣的中文系唸了五年,也教過台灣中學生的國文,在此地的教材裡完全沒有這樣子的說法。《》是被視為「標點符號」而非「詞」的一部分,「水滸傳」做為一個名詞就是指那本書的名字,《》只是方便閱讀用的,並不算作詞的一部分。我也從來沒看過哪篇論文在說標點符號可以變成詞的一部分。--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4:17 (UTC)

  1. 上次有人提到,可以有某個模板,可以不改動其他,就是進入條目之後,在顯示時,標題顯示為帶書名號的。這樣的話,就不會影響重定向和搜索了吧。
  2. 暫時先在簡體中文推行如何?因為我提到過,大陸出版的百科全書條目標題都是帶書名號的;我也查了台灣的百科全書,確實沒有使用。
  3. 後面的說法,不能說是一個老師教的,是大陸的標準。我下午專程去問了起草最新的2011大陸標點符號國家標準的瀋陽老師,他贊同我的說法。所以在學術討論方面,至少在大陸的用法中,應該是再沒有異議了的。——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5:55 (UTC)
  1. 實行起來的技術問題是:要逐個條目更改加上模板,而且可能會助長繁簡分家的可能。
  2. 再次提醒:網絡文本和紙質文本有差別。百科全書中的詞條是連續的,也就是說不同的詞條一般是另起一個段落,然後繼續,一般不用另起一頁。網絡百科全書中的詞條名是單獨於文本框外的,不同的條目列於不同的網頁,所以條目名事實上並不在語段中。加不加書名號其實沒有影響。
  3. 再次強調:書名號不是書的一部分。國家標準裡面寫的是:書名、篇號、報紙名、刊物名等,用書名號標誌。書名號是用來標誌書名,而不是書名的一部分。國家標準裡面也提到:書名與篇(章、卷)名之間的分界,用間隔號標示。例子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也就是說,國家標準認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書名,而不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如果《中國大百科全書》才是書名,那麼間隔號的用法應該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物理學。
基於以上原因,我認為條目名不應該加書名號。—Snorr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6:11 (UTC)
關於學術角度的探討,我真的無心再說了……書名不是必須加書名號的,但書名加上書名號才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指這本書。這也是瀋陽老師的觀點:他當時說,指的是這本書的話,當然要加書名號。閣下一面引用國家標準的抽象性規定,一面無視標準制定者的具體判斷,我覺得並不妥當。
請大家不要再從學術角度討論了。如果你們一定要質疑大陸最前端的語法學家之一(不要誤解成我在說自己……)的回答,我覺得這不符合維基百科的科學、中立態度。
我認為探討的方向應該是:技術角度、是否會造成繁簡分裂、網絡百科全書是否不應該等於紙質文本等的探討。
技術角度,我認為,如果不對,不能因為要逐個改很麻煩就不改。
繁簡分裂,我覺得這和我們無關。如果各地標點符號用法不一樣,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應該在不同的繁簡中做到符合各自的標準。
網絡百科為什麼不等於紙質文本?紙質百科的標題往往用不同字體,加粗,後不加標點,也是一個獨立於文本的語段。——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8:21 (UTC)
技術角度不是很麻煩,而是近乎做不到。理由:
  1. 中文維基百科目前繁、簡並無分家,只是用技術做字詞轉換,但是模板語法是沒有繁簡轉換這回事的,不可能簡中版本的條目名透過模板加上書名號,而繁中版本卻沒有模板效果。如果硬要推行,那唯一的可能就真的只有繁簡分家,不是「這跟你們無關」。
  2. 在內文部分只要你加了書名號,勢必會造成每一個繁簡都必須手動輸入模板去對應,因為程式不可能自行判斷這是書名還是篇名,就算都是書名,也很難去判斷它是在第幾層。換言之這個工作量大到難以估計,而且大量的更動對百科內容的改善極其有限,一般人並不會因為這合乎國家標準而覺得維基百科內容真棒。
另外,網路百科不等於紙本百科是必然的,縱然你可以找到很多一樣的版式,但是他們仍有、且可以有很多的不同。例如網路百科的排版是可以決定於用戶端的,每一段的起首可以縮排也可以不縮排。你說什麼標題用不同字體、加粗等等,實際上網路百科可以靠用戶端顯示成相同字體、不加粗,甚至於瀏覽工具的不同而以非影像的媒介呈現內容,這些跟紙本百科都不一樣。
同時我更要提醒你,百科不一定唯「正確」是尚,也要考慮「方便」,這個提案不利於編輯者的訓練(無論教繁簡手動轉換或使用模板,對編者學習都很不直覺、又很多此一舉兼浪費時間)、也不利於維基百科的無障礙環境(太多無必要的冗餘碼會干擾非主流瀏覽器的使用者)、更不利於華文使用者的整合(因為這套規定對非中國政府治權所及的地區根本不是「正確」的,要這樣改只能給你們自己去玩)。堅持這種無聊的「正確」(還是很片面地正確,而且都只是透過你轉述,誰知道你是不是用了誤導性的詞語去問讓回答者誤答?)搞到更多重要的事情沒法去做,拜託一下,這種枝微末節可以等到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世界第一,七成以上條目都內容豐富時再來處理可以嗎?--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8:50 (UTC)
我感到很荒謬。我提出自己的說法時,每個人都說我的用法是錯了,我不懂。他們隨口一說,我就去跑圖書館查資料,查了他們又不認。他們隨口一說,我就跑了半個北京城去找瀋陽老師,然後他們又說這根本不算。那什麼算?全大陸的語言學界都不算,誰算?(這裡說的是簡體中文,繁體另說)這樣死要面子的偽學術討論,真想不到是一個自由的百科全書的編輯部里會有的。
按閣下的說法,正文部分也不應該加書名號了?那更是幽默了。一個標點符號都能用錯的百科,也敢稱「百科全書」?——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1:25 (UTC)
不是全大陸的語言學界都不算,而是要算得要有公開的紀錄,可以查證提問人沒有誤導,同時未來有疑惑的人也可以查到。現在你怎麼問、老師回答是不是真的那個意思,都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實,如果你的專訪有登在學術期刊上,那或許還可以跳過理論的部分。
至於內文部分,單純的加書名號問題不算太大,因為這沒有動用模板的問題,不會造成過多的冗餘碼。技術上並不像標題帶書名號會有連結搜尋問題,而必須用模板來處理,然後造成繁簡轉換之間更複雜的問題。標點用錯這件事在維基裡已經不算需要先解決的問題了,在大部分人都不會有閱讀障礙前(我想如果「水滸傳」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標題而不是書,會造成他們的混淆,那麼早就一堆留言反應了,不會等你這裡孤軍奮戰),這個事倍功半而且還有爭議的事情根本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處理。--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4:35 (UTC)
你也考慮考慮我啊。我跑到北大就問了瀋陽老師一句,他給了我答覆。這一問一答我還能發到學術期刊上麼。> <而且這麼一個問題,對他來說根本算不上問題啊,簡直是句子末尾要加句號一樣的道理。
我確實沒考慮到技術問題那麼麻煩。我本來以為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既然這樣對就這樣做。如果技術確實有障礙,我覺得擱置也無妨。但從學術角度看,不應該再存在什麼爭議了,只是現在擱置,至少得記得有一天要去處理。
但我覺得「標點用錯算不上問題」這樣的現狀實在太蛋疼了。若要掃天下,大屋小屋都要掃。諸君共勉。——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4:58 (UTC)

語言是習慣的集合,哪有那麼多假學術討論?說實話這麼簡單的問題引來這麼長的討論實在很可笑。9歲的小學生都知道書寫書名時應該加書名號,LS一個個的不知道在犟什麼。書名不加書名號的場合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印在那本書封皮上的時候。--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8:40 (UTC)

你下回可以建議老師把標準部分特別針對網路媒介做一說明,例如標點已經用對的情況下,前後的《》到底要不要包在超連結裡;另外,也可以在標準說明的文件中加入舉例的方式證明已經很明顯是書名的名詞,在不加書名號時只能做標題理解,而不能做書理解,這樣就有文獻可考了。目前,學術上有爭議是因為「沒有可查的證據」。我再說一遍,不是不相信沈老師,而是你跟沈老師的對話只存在你們之間,第三人無從查考你問的問題對不對,會不會讓沈老師誤會問題而誤答;同時也無從查考沈老師是不是真的那麼回答,還是他回答不是那個意思,而你理解錯了。現在全部都只靠你轉述,這叫「片面之詞」,當然無從查證。就算有100個人都去問過沈老師,後面出現質疑時仍是這麼尷尬。只有公開的白紙黑字或者錄音、影像紀錄,我們才能考證到底你的敘述有沒有問題。--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27 (UTC)

請你回去告訴你們的網站都出錯了,再來說書名一定要加上書名號。不會連你們的網站都沒逛過吧。-cobrachen留言) 2012年10月11日 (四) 19:36 (UTC) :「我們」是誰們?你管多數人都叫「你們」?真好笑。--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28 (UTC)

抬槓就沒意思了。維基百科不是書本身,也不是可以指引你找到原書的圖書館。作為第三方資料庫,維基當然應該使用書名號。真心感覺某些地方的小學語文教育不給力啊XD --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28 (UTC)
我知道了,你是9歲的小孩。 --達師218372 2012年10月12日 (五) 04:56 (UTC)
如果圖書館預約時沒寫書名號,所以不能指書,只能預約標題,那場面還滿好笑的。不過這種笑話感覺已經老了,「請問四庫全書有多少字?四個字:四、庫、全、書。」--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20 (UTC)
圖書館和版權頁的問題不一樣。因為只有書,所以無所謂。(就像很多專著會在序里說明,便於行文,不會混淆,所以文中某個標點用特殊用法)而維基百科並非只有書。我還是那個老問題,如果一個頁面是「烏克蘭拖拉機簡史」,閣下覺得內容會是什麼?而這本小說是確實存在的。——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1:27 (UTC)
如果一個頁面是「鐵達尼號」,閣下覺得內容會是什麼?而這不止一部電影是確實存在的。如果一個頁面是「野草」,閣下覺得內容會是什麼?而這部散文詩集是確實存在的。您是不是連Wikipedia:消歧義都沒有讀過?真是搞笑。 --達師218372 2012年10月12日 (五) 04:50 (UTC)
各位,我已經一再說過,起草大陸標點符號標準的瀋陽老師,確認了我的說法。各位的看法,可能是因為用慣了維基,而這種用法是不規範的。如果用拼音轉寫,yecao和Yecao是根本不一樣的。——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04 (UTC)
我們用的又不是拼音轉寫,何況起草標準的老師再怎麼解釋也沒有標準文本的效力,不能迴避「語段中的書名」中「語段不等於書名」的意思。順便一提,聖路易紅雀不是一個物種,李氏力場不是物理學名詞,五星出東方利中國不是政治標語,「烏克蘭拖拉機簡史」還可以用書名號區分,和它們比起來可是小巫見大巫了。 --達師218372 2012年10月12日 (五) 05:17 (UTC)
我不理解閣下所說的「語段不等於書名」是什麼意思?只要是語言片段,不管長短內容,都是語段。
區分不了沒辦法。通過書名號區分書這一類,是有辦法、有慣例,為什麼不去做呢?——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24 (UTC)
「語段中的書名」是否包含「這個語段中有且只有一個書名」?換句話說,為什麼要說「語段中的書名」而不說「書名」? --達師218372 2012年10月13日 (六) 17:31 (UTC)
「烏克蘭拖拉機簡史」若我是已知這本書而要查閱,那麼我只會覺得那是書,而不會覺得這條目是某個機器的歷史;而若我是在讓書作者的條目裡看到,因為條目中會呈現《烏克蘭拖拉機簡史》的形式,所以我仍理解那是書,而不會因為內連部分排開了前後書名號而覺得那只是歷史,前後的《》沒有作用。而且,百科的歷史條目不會有「簡史」這種東西,有簡史那要不要有正常史的條目?通常一段歷史百科就只會有一條,不會有「明朝歷史」跟「明朝簡史」並存這種事情。
即使真的有兩個條目重名,維基百科的命名方式「烏克蘭拖拉機史 (書)」已經很明白地表示是書,置頂的頁內消歧義也會說明得很清楚。而且這種形式能讓讀者搜尋「烏克蘭拖拉機史」時,系統正確地判定「烏克蘭拖拉機史 (書)」也可能是目標想搜尋的對象。既然你說了有的專著會便於行文,在說明某個標點特殊用法後就不會混淆,維基百科也等於因為便於連結的理由,聲明了在條目名稱處會使用這種特殊的用法。如果你真的很擔心混淆,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怎麼讓這種特殊體例的說明文件更容易被讀者看到,而並不一定要強求系統做不到、對讀者很麻煩、對繁簡對譯也會造成困擾,外加耗費無謂人力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4:59 (UTC)
如果因為技術原因而反對,我可以接受閣下的觀點。主要是爭論的開始,其他人都是從學術的角度討論,要以錯為對,這是我不能接受的。——三獵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04 (UTC)

關於修改維基百科:命名常規的建議

現有的維基百科:命名常規,似乎基本忽略了維基百科英文官方方針"Wikipedia:Article titles"中的第三條"Neutrality in article titles"中關於「常用」與「中立」衝突時的解決辦法。忽略的原因未知。現部分摘錄該英文官方方針3.1如下:

Non-neutral but common names:When the subject of an article is referred to mainly by a single common name, as evidenced through usage in a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English-language reliable sources, Wikipedia generally follows the sources and uses that name as its article title (subject to the other naming criteria). Sometimes that common name includes non-neutral words that Wikipedia normally avoids. In such cases, the prevalence of the name, generally overrides concern that Wikipedia might appear as endorsing one side of an issue.

Article titles and redirects should anticipate what readers will type as a first guess and balance that with what readers expect to be taken to.

總結一下英文內容:維基頁面命名的總則是「常用」,即該名字被使用這種語言的「絕對多數人」使用。當「中立性」與「常用性」發生衝突時,「常用」應該壓倒「中立」。詞條頁面的命名應該最先考慮讀者在搜索時會用什麼名字。(而不是維基百科的編輯者們偏好什麼名字)

回到中文的維基百科:命名常規。中文的使用者遍布全球,這些人對某個詞條的命名有不同的見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也非常贊同應該在內容首段列出該頁面的其它不同命名。但是頁面的主命名,應該遵從「常用」原則,以尊重大多數讀者的習慣。

判斷哪種命名方法更常用的依據,可以是相應的Google搜尋結果數目。如果簡繁頁面需要使用不同的命名,那麼可以使用簡繁版的Google,分別搜索。

此外,以「常用」作為頁面命名原則,與維基百科:避免地域中心並不衝突。無論該頁面最常用的命名方法來自哪個地域,只要是最常用的,就應該作為主命名。為了政治正確或者中立原則而放棄某個最常用的命名是不明智的,因為照顧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才是最主要的,常用應該壓倒中立。

歡迎討論,謝謝。--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8:00 (UTC)

如何定義「常用」呢?如何給出令人信服的來源說明一個名稱的常用性呢?—Snorr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8:55 (UTC)
比如Google搜尋詞條數目。或者參考在發行量較大、影響較廣的圖書中的用法。另外可參考英文維基的方法。常用總是可以證明的,這個不太用擔心。--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9:36 (UTC)
Google的結果並不能作為可靠的依據,「參考在發行量較大、影響較廣的圖書中的用法」中的「發行量較大、影響較廣」也是很模糊的說法。退一步假設通過調查發現某「不夠中立」的名稱使用率為50.6%,另一個「較為中立」的為47.9%,那麼應該用哪個?—Snorr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19:51 (UTC)
不妨先考慮大方針,再回頭來看這些細節。否則英文維基官方方針豈不成了擺設。--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0日 (三) 20:24 (UTC)
方針只是原則性的要求,不可能規定死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11日 (四) 01:53 (UTC)
這可能就是英文維基百科的Republic of China要改成Taiwan的原因吧。發言者:福爾摩沙尼亞 (留言簿) 2012年10月11日 (四) 02:02 (UTC)
有個誤區要謹慎避開:大陸在一些名詞上的中文用法獨特,而在其他周邊地區和國家卻是感到陌生的稱呼,但卻會因為大陸的網站數量龐大,而致使被方針確立為「常用」。這些名詞也可能會涉及政治相關。--章安德魯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0:43 (UTC)
閣下認為「常用」的標準不應該是「被占多數的中文使用者使用嗎?」那應該是什麼?或者閣下認為大陸的中文使用者比其他地區要低等一些,所以不該考慮他們的習慣?--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1:34 (UTC)
這是個數量級的問題,確實有可能導致條目命名大部份變成是以中國大陸的用詞為主,而旁落了港澳、台灣、新馬及海外的用法。--章安德魯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2:23 (UTC)
藉助於google,至少可以區分某個詞簡繁體的用量。因此很多時候這不是問題。另外不僅要關注語言的異化,同時還要看到語言的融合和交流,一些詞彙可能大陸影響其他地區,而另一些詞彙則是港澳台,甚至新馬的用法影響大陸--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11日 (四) 12:28 (UTC)
回應「旁落了港澳、台灣、新馬及海外的用法」:這個顧慮有一定道理,所以我說了在頁面第一段可以列出其它的名稱。注意區分頁面的詞條名並不等一「唯一的命名」。而主命名應該照顧大多數讀者的習慣,這一點相信再沒有疑慮了吧?--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2:48 (UTC)
主命名應該是先到先得,重定向頁才是顧及其他地方用語習慣的方式。沒有道理主命名全部都被中國大陸的用語佔走。--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3:56 (UTC)
主名當然不應該先到先得,閣下這是典型的編輯者思維。編輯維基百科詞條不是編輯者搶地盤、占城堡的遊戲,相反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讀者和用戶的感受,英文官方版維基採取的就是照顧讀者的方針(Article titles and redirects should anticipate what readers will type as a first guess)。另外我把您的後一句話話翻譯一下:「沒道理主名使用多數人習慣的用法。」 請問這句話的邏輯何在?您言下之意的「少數人」比「多數人」高等在哪些方面?請詳述。--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4:08 (UTC)
讀者只要能搜到就沒有什麼感受的問題,純讀者是有誰會認得出哪個是主名、哪個是重定向?先到先得才能夠維持條目的穩定,不然各華文區的編輯戰只會越演越烈,或者,唯有繁簡分立一途。另外別亂改我的用語,我說的是沒道理全用「中國大陸」習慣用法,這是中文維基百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維基百科。--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8:53 (UTC)
。常用原則才是維持穩定的最好辦法。再重複一遍:編輯維基百科不是土匪搶地盤,少提什麼「先到先得」。這是中文維基百科,不是台灣維基百科。如果一個詞條符合大多數中文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就應該成為主命名。大多數人為什麼要服從你個人或者少數人的習慣?中國大陸的多數人就不是多數人了?是否多數人跟地理位置有什麼關係?難道你認為你所在的地方更高等嗎?友情提示你,這種思想很危險,上世紀上半葉德國也有人有過類似的想法。--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9:17 (UTC)
你要不要去讀一下關於兩岸用語歧義的解決方針?我沒有認為台灣比較高等,同樣地,中國大陸並不因為人比較多就比較高等。平等並不是 比人頭的遊戲,否則不會中國那麼多人在聯合國只有一標,太平洋小島上幾隻貓的國家也是一票,如果因為人多就完全不給人空間,這叫霸道不叫平等。兩岸的習慣 用語是對等的,不因為誰人多誰就一定可以霸住主條目,不只兩岸,港澳、新馬亦同。這些地方的人的習慣用法先成為主條目名,台灣的用語就只能當消歧義頁面, 不能去佔人的位,這才叫尊重各地的不同。
還有先到先得比常用穩定,因為常不常用會隨時間有所變化,甚至數年就會一大變,隔一陣子就又要翻案;而先到先得反而是成為既定事實之後就不會再變化,不需要沒事改來改去。--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9:33 (UTC)
為什麼得票多的人會上台當總統?為什麼受到民眾支持最多的黨派會在立法院占據多數?為什麼立法通過時要舉手表決?請解釋。--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9:39 (UTC)
至少我知道台灣不會發生台北市民投票,就可以決定台灣資源要給台北優先,金門只能分小點點,還大言不慚這叫「尊重」這種事。除了選舉以外,少數人聲音可以大過多數人的地方多了,有興趣我可以一一算給你聽,但是講多就扯遠了。--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17 (UTC)
少數人群的意見當然可以照顧,又不是堵住你的嘴不讓你說話。都說了可以在頁面第一段把其它的命名放進去啊。至於少數人的說法一定要用頁面大標題,而把多數人最習慣的命名變成小標題,請問這裡的邏輯何在?此外再一次重複,「先到先得」是很惡劣的做法。「誰占到了就是誰的」,會把維基百科變成逐利甚至商業工具,搶占域名之類的事情不應該出現在維基百科。--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9:49 (UTC)
請問一下用一個重定向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怎麼個逐利法?重定向不是要把習慣命名變小標題,顯示上它還是大標題,先到先得的意思是叫你條目不要一直移動來移動去,只要多個標題指向最早建的那個標題就可以了。請先搞清楚維基的技術,不要在討論中講笑話。--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17 (UTC)
主命名,第一段中的其它命名,和重定向根本就是兩碼事。這裡說的是頁面命名應該改為最常用名。--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25 (UTC)
頁面命名就是主命名,非主命名的其他命名則是重定向,一點都不是兩碼子事。一個條目主命名到底是本拉登還是賓拉登,應該是先到先得,如果先寫的人用賓拉登,那就是把本拉登重定向過去,你看到的頁面標題還會是本拉登,不會因為主命名是賓,就看不到本。這就是我說的,頁面命名是先到先得,不能因為各地用語不同就移來移去,也不能因為某治權人多就霸佔所有主條目命名。晚來你就是用重定向加字詞轉換技術,一樣可以看到你習慣的詞在大標題。--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45 (UTC)
「常用優先」是英文維基官方方針。那先到先得呢?除了「你願意這樣」之外,還有什麼理論支持?英文維基為什麼不使用先到先得?--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48 (UTC)
因為英文維基沒有繁簡分別的問題,再者,他們是拼音文字,所以音譯也不會有多個同音字譯音造成的問題。他們沒有這種問題要解決。--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0:54 (UTC)
這藉口太可笑了,這根簡繁根本沒有任何關係。英文維基百科是全世界公用的,會英語的人都會使用,不同國家地區和立場的人對一個頁面的命名有不同意見太正常了。先到先得那就亂套了。英文維基特地強調常用說法即使不中立也應該被用作主名。你不過是不想看到你不喜歡的說法成為主名而已,要犧牲大多數人的方便,為你的立場服務。--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02 (UTC)
至於你要的理論,請參考,當初這個方針是為中文維基開疆拓土的先輩們基於合作、尊重而發想出來的智慧,當年的中國大陸維基人並沒有自我為尊的主義,認為可以靠自己人頭多就拿下全部的條目主命名,而是懂得禮讓、妥協;同樣地,這些年來在台灣一直有某些政治傾向者對簡體字、大陸用語在維基上的存在不滿,而台灣社群也一再教育新手必須尊重這是中文維基,不是來宣示主權的場合。先到先得是在補足所謂「常用優先」造成的問題,並不是要凌駕常用優先。「常用」是個會流動的概念,在不同時空就有不同的「常用」,並不是粗糙地Google算數字就了事。這個規則並不是我隨便亂提,而是在中文維基行之有年的。要翻案,也許了解一下來龍去脈,質問多了不見得顯得你有理,反而只顯得你所知甚少。--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08 (UTC)
那麼英文維基官方方針使用常用優先,在閣下看來是不是野蠻不開化、強橫不文明的?是還是不是?請正面回答。--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19 (UTC)
英文維基不是,但你是。--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22 (UTC)
我問問你對英文維基官方方針的看法你就人身攻擊?理屈詞窮了之後,跳腳罵街就是你唯一的出路?閣下的教養程度果然讓人嘆為觀止。這樣子的修養還一本正經地談什麼合作、尊重,一定憋得很辛苦吧?XD --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21:38 (UTC)
(!)警告:Voodoowiki您好,請勿使用「在閣下看來是不是野蠻不開化、強橫不文明的?」這樣激動的情緒性問句,無助於正面討論,模糊了議題焦點。而且,以二分法的命令句「......是還是不是?請正面回答。」硬性要求答覆,得到的結果無法令閣下滿意,就抨擊對方是「人身攻擊」、「跳腳罵街」,此舉亦不合乎維基社群應有的討論原則。戒慎之。--章安德魯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0:43 (UTC)
罵人者太平無事,被罵者收到警告。了解了。--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1:19 (UTC)

另外用Google搜尋數字,在某些小眾領域極易因為單一篇文章被到處轉載而干擾正確的搜尋數(例如可能用A名字的有500個作者,用B名字的只有1個作者,但那1個作者的文章因為比較搞笑而被轉載了1500筆…)。某種程度上我認同「常用」可以比「中立」優先,但是「常用」不宜被定義為「搜尋出現筆數最多」。--Reke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4:04 (UTC)

這種是特例情況。除非有證據證明這種情況很普遍,否則Google搜尋是最簡單直接的依據。--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1日 (四) 14:42 (UTC)
常用和先到先得並不矛盾。常用首先是各中文地區的常用,如果各地都同樣常用,則無爭議,如果各地的常用不同,才是考慮先到先得,其他的重定向和/或繁簡轉換--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12日 (五) 01:28 (UTC)
問題就在於有位老兄粗糙地把常用訂成只有「搜尋數最多」,各地常用不同對他而言因為台、港的「常用」在搜尋數上根本比不過中國大陸用法,通通不能當主標題。--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5:02 (UTC)
你們兩位剛才大半夜的還在這裡打不休息了嗎……搜尋數不能代表一切,但可以作為一個重要參考。如果一個東西名稱真的很通用的話那麼搜尋數自然會高,而「比較搞笑的文章」那是屬於比較少見的情況了,到時拿出討論也可。至於港台和大陸常用詞問題,一個條目只能有一個名稱,如果為了這個糾纏不休的話似乎永遠都吵不完。-- 2012年10月12日 (五) 06:32 (UTC)
只要不把方針寫死成「搜尋數多=常用」就沒有問題,這部分應該保持彈性。--Reke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8:39 (UTC)
那麼建議先修改維基方針,至少確立常用優先的命名指導原則。至於常用標準的確立,也可以參看英文官方方針。--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09:38 (UTC)
本來就是常用優先。最多是需要進一步闡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0月12日 (五) 14:45 (UTC)

為什麼要常用優先?羅玉鳳難道還移動到「鳳姐」?英文維基百科的方針不是聖經,請不要照搬,否則就會出現像「Republic of China」移動到「Taiwan」這種笑話……--CHEM.is.TRY 2012年10月12日 (五) 14:56 (UTC)

英文維基的方針並沒有說常用優先於一切啊,「常用」並不是決定條目名稱的唯一標準。根據en:WP:Article titles#Deciding on an article title,一個條目的名稱需要考慮到五個因素:
  1. Recognizability(可識別) – Titles are names or descriptions of the topic that are recognizable to someone familiar with (though not necessarily expert in) the topic.
  2. Naturalness(自然) – Titles are those that readers are likely to look for or search with as well as those that editors naturally use to link from other articles. Such titles usually convey what the subject is actually called in English.
  3. Precision(精確) – Titles usually use names and terms that are precise enough to unambiguously identify the topical scope of the article, but not overly precise.
  4. Conciseness(簡潔) – Titles are concise, and not overly long.
  5. Consistency(一致) – Titles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as those of similar articles. Many of these patterns are documented in the naming guidelines listed in the Specific-topic naming conventions box above, and ideally indicate titles that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behind the above questions.
en:Wikipedia:Article titles#Deciding on an article title還說了,「For most topics, there is a simple and obvious title that meets these goals satisfactorily. If so, use it as a straightforward choice. However, in some cases the choice is not so obvious. It may be necessary to favor one or more of these goals over the others. This is done by consensus. For instance, the recognizable, natural, and concise title United Kingdom is preferred over the more precise titl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就是說,對於某些條目來說,很難選擇一個完全符合以上五大原則的名稱,有時自然了就不夠精確,精確了就不自然,同時精確和自然的名稱卻又不夠簡潔。這時候就要對某些原則作出取捨,儘可能符合五大原則中較多的原則。--Symplectopedia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7:09 (UTC)
說得不錯,因此「中立」從來就不是維基詞條命名的標準。先到先得更是只存在在中文維基的怪現象。--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7:26 (UTC)
如果其他維基需要同時顧及每種事物都有3種以上的地區+偏好用語長久打架的您所謂怪現象,他們會怎麼解決呢。—RalfXἀναγνώρισις2012年10月13日 (六) 22:18 (UTC)

Voodoowiki在上面說:「照顧大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才是最主要的」,不過中文維基百科的讀者中,來自台灣、香港和澳門佔超過55%[9]。--Mewaqua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7:46 (UTC)

閣下在驅趕來自大陸的維基百科使用者嗎?有話請直說,別客氣。--Voodoowiki留言2012年10月12日 (五) 17:50 (UTC)
  • 那是stats.wikimedia.org提供的Wikimedia Traffic Analysis Report - Page Views Per Wikipedia Language - Breakdown,是1 Apr 2011 - 31 Mar 2012期間的數據,按語言分段。在Chinese (zh) (2.3% share of global total)一段可以看到台灣佔37.4%,香港佔17.4%,澳門0.7%。「不轉換」不需要改,那是編輯者在原始碼使用的文字。--Mewaqua留言2012年10月13日 (六) 01:20 (UTC)

港澳台使用者的確比大陸使用者要多,無論從編輯數目還是瀏覽量來看,因為大陸人平常都用百度。建議Voodoo還是回家去用百毒百科吧,反正維基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九紫離火很高興認識你♥ 2012年10月15日 (一) 10:08 (UTC)

不轉換時用zh-cn的算系統bug,有patch了慢慢等。Liangent留言 2012年10月15日 (一) 12:51 (UTC)
編輯界面有什麼問題?Liangent留言 2012年10月21日 (日) 16:32 (UTC)
編輯界面的哪個地方總是zh-cn?Liangent留言2012年10月24日 (三) 11:08 (UTC)

以「常用」為標準是大原則,但實行起來有時會有爭議。在協作、包容精神下,最理想當然是以每個主要中文社群都常用的名字來作名稱。不過,總會有爭議出現,於是大家討論解決辦法,例如「名從主人」「先到先得」等輔助方法,我覺得沒有問題,畢竟我們有「WP:重定向」這個工具啊。--Gakmo留言2012年10月24日 (三) 10:27 (UTC)

日本人物命名

日本人,例如和泉つばす樫田レオみつみ美里つぐみ (女演員)やまぐちりく等以非中文為標題的條目,對中文維基用者極為不便。可否跟隨其他國家的人物命名方式般,進行音譯?另外。一些日本漫畫、電玩和唱片都有類似情況,參見:たるとミックス!さかあがりハリケーン ~LET'S PILE UP OUR SCHOOL!~えれぴょん (小野惠令奈單曲)。--14.136.238.69留言2012年11月26日 (一) 06:21 (UTC)

(!)意見,如果要更改就要像伊東雜音一樣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中文譯名,否則隨意自行音譯只會造成更多不便。--M940504留言2012年11月26日 (一) 11:08 (UTC)
(+)支持LS,強烈反對維基百科使用原創研究得出來的中文譯名。--ふゆきFyd092012年11月26日 (一) 11:26 (UTC)
為何英文名、法文名、甚至泰文名都可以中譯,唯獨日文名不可以?這些日本人物沒有中文譯名,是否意味他們於中文使用者的社會裡,欠缺一定的關於度呢?--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1月26日 (一) 16:07 (UTC)
不是因為沒有關注度而沒有通用譯名的,而是因為不好翻譯。。英文法文只要音譯就行了,這些已經有一些規則了,而日文長久以來是平假名用日文中的同音漢字翻譯,片假名用中文中的漢字音譯,而一些藝人的藝名和傳統上日本人的名字差別很大,不容易參照習慣找到廣為接受的譯名,再加上不像動漫人物一樣可以強制推廣字幕組的譯名,所以很多都沒有通用的譯名。--ふゆきFyd092012年11月27日 (二) 00:31 (UTC)
對於不懂日文的大多數中文用戶來說,那些甚麼假名都只是一堆沒有意思的符號,既不懂書寫,亦不會其發音,如果真是不好譯的話,可否考慮使用羅馬拼音?--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1月27日 (二) 00:42 (UTC)
之前不是已經討論過有共識了?不只是日文,只要是其他語言無法找到正式或廣用中文譯名的,都應該一律以羅馬拼音方式作為條目名嗎?對於中文維基的用戶來說要看得懂日文假名是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幾乎所有有辦法打開電腦上網查閱維基百科的人,都有基本閱讀羅馬拼音字母(也就是英文字母)的能力。這個是攸關能否順利閱讀的辨識能力問題,不是名字正不正確的意識型態問題。--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1月27日 (二) 03:31 (UTC)
譬如和泉つばす這條目,應該改為和泉Tsubasu還是Izumi Tsubasu呢?--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1月27日 (二) 03:39 (UTC)
應該是「和泉Tsubasu」吧。羅馬拼音只是用來替代假名無法中譯的部分,漢字的辨識並不會有問題。--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1月27日 (二) 04:20 (UTC)
既然已有共識,本人稍後會對百多個非中文標題的條目進行移動。--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1月27日 (二) 05:00 (UTC)
這類條目只要有保留日文原名的重定向,應該都沒甚麼大問題。-- by User:Alberth2 汪汪 @ 2012年11月29日 (四) 02:26 (UTC)
怪怪的…… --達師218372 2012年12月4日 (二) 15:26 (UTC)
的確不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法,但為了維持可閱讀性,總是得折衷。像是英文維基或甚至德文、法文維基現在也出現越來越多將其他語言羅馬拼音化之後直接當條目標題用、不勉強翻譯的情況,這情形在越來越多冷門條目被開發出來時,更顯得頻繁吧。--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2月4日 (二) 16:00 (UTC)

羅馬拼音字母大細寫問題

有些維基人選擇全大寫,本人偏向第一個字母大寫,之後全細寫。這樣衍生了兩個不統一的處理手發。請問該當如何是好?--Liberté ou La Mort 2012年12月6日 (四) 04:02 (UTC)

一般來說的確是第一個字母大寫後面小寫的標準寫法為主,但是有些時候特定的公司、作品或人物會定義專門的大小寫寫法,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得斟酌了。--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2月6日 (四) 04:17 (UTC)
另外有個問題,日本的習慣是公司英語字母用全大寫(比如Logo,頁面底部Copyright提及公司名的時候);但是大陸的習慣是無視日本公司在Logo上的全大寫,書寫時都按照英文僅首字母大寫,把Logo大寫的SQUARE ENIX寫成Square Enix。不知道其他地區是什麼習慣。--鐵鐵的火大了留言2012年12月6日 (四) 04:56 (UTC)

條目命名當中將別稱、簡稱使用()能容許這麼做?

請問條目命名當中,若是有人將別稱、簡稱使用(),比如「臺中榮民總醫院(簡稱臺中榮總中榮)」這樣子,這可否容許這麼做?在我觀念中,只要是同樣指向條目命名,無論是別稱、簡稱,都該被寫入內文中,而不是以()取代,這就有種例外、注釋、補充說明之意,除了外交名會使用(),別稱、簡稱使用()滿奇怪的。--36.232.215.7留言2012年12月29日 (六) 18:06 (UTC)

麻煩各位協助我,看看Wikipedia:命名常規有無問題。--36.232.215.7留言2012年12月29日 (六) 18:08 (UTC)
說實話,我看不懂你要表達什麼。麻煩再說明白點。烏拉跨氪 2012年12月29日 (六) 18:10 (UTC)
臺中榮民總醫院是該條目的名稱,然後有其它名稱為臺中榮總中榮,但基於Wikipedia:命名常規是使用臺中榮民總醫院,問題是其它名稱如臺中榮總中榮,這些名稱就被人丟入()中,寫成「臺中榮民總醫院(簡稱臺中榮總中榮)」這樣子,您可以進去看臺中榮民總醫院條目內文第一句話就會發現,我是問「臺中榮總」、「中榮」這些名稱可以用()嗎?我會有疑惑是()通常只會用於外文名,若用於中文名會不會有問題?--36.232.215.7留言2012年12月29日 (六) 19:06 (UTC)
這是括號的標準用法,與維基百科命名常規無關。--Kolyma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02:33 (UTC)
不知啥時有括號只用於外文名這種說法,括號通常是用於不破壞原文敘述結構的輔助說明用途,仍然是內文的一部份吧?--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2月30日 (日) 04:51 (UTC)
問題是開題者問的是條目名稱能否使用括號,而不是內文中能否使用。印象中,除了條目主題的正式全名本身就帶括號,或是消歧義(例如東區 (新竹市)中央區 (東京都))以外,條目名稱是不能有括號的。起碼開題者舉的例子絕不能作為「條目名稱原則上不能有括號」的例外:臺中榮總的全名就叫臺中榮民總醫院,而不是「臺中榮民總醫院(簡稱臺中榮總、中榮)」這個落落長的東西。冬天風搖酒館繡中燈(克勞棣喜歡的句子) 2012年12月30日 (日) 07:16 (UTC)
會引起前面諸位先進的誤解,是因為發題者舉了一個不是例子的例子。中文維基目前根本沒有臺中榮民總醫院(簡稱臺中榮總、中榮)這個條目(還是誤解的其實是我?)。總之,內文絕對是可以使用括號的,但是條目名稱"原則上"不行,中文、外文都一樣。--冬天風搖酒館繡中燈(克勞棣喜歡的句子) 2012年12月30日 (日) 07:27 (UTC)
您想太多了。--Kolyma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09:00 (UTC)
怎麼說我想太多了?克勞棣2012年12月30日 (日) 09:32 (UTC)
以下 36.232.X.X(我也懷疑近期在客棧發言的 36.232.X.X 都是同一人)回答了。不過他說「各位都看錯」是不正確的,因為大象兄與我都很清楚議題是什麼。--Kolyma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2:07 (UTC)
瞭解,我打字錯了,閣下其實看的出來我明白那些人說的話。(36.232這是不會變,浮動IP只會將後面數字變化,倒楣的是後人使用到36.232開頭的IP,因為浮動IP不會永遠固定只用36.232這組數字,會因電信業者伺服機房或IP分享器的調整而改變。)--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2:20 (UTC)

我覺得各位都看錯了,從來就沒有指出臺中榮民總醫院(簡稱臺中榮總、中榮)是條目名稱,提出此言的人會不會太聰明過頭了?--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1:55 (UTC)

現在條目使用的名稱是臺中榮民總醫院沒有問題,問題是在於內文第一行所述「臺中榮民總醫院(簡稱臺中榮總中榮)」這樣子,由於「臺中榮民總醫院」、「臺中榮總」、「中榮」這些名稱都是屬於條目名稱,所以要討論是內文第一行使用()的問題,為何不是寫成「臺中榮民總醫院,簡稱臺中榮總中榮」這樣子去除()呢?--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1:55 (UTC)
另一種問法,就是無論在()裡頭是寫了什麼樣的名稱,這也屬於原文一部份,不該被移除(),這您們同意嗎?比如(臺中榮總中榮)都是指向臺中榮民總醫院。--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2:00 (UTC)

假如上述問題,您們同意()是這麼用的話,那麼另一個問題就來了。為何很多條目都不跟進呢?甚至反而加上()可能有問題,比如安心亞條目中原文第一行:「安心亞(英語:Amber An,1985年9月18日-),本名廖婧伶」改成這樣寫:「安心亞(本名廖婧伶,英語:Amber An,1985年9月18日-)」,為何將廖婧伶使用()就有問題呢?--36.232.217.73留言2012年12月30日 (日) 12:08 (UTC)

就標點符號用法而言,兩種都可以,沒什麼問題;但就此例而言,因為 Amber An 明顯是心亞的英文姓名,而非廖婧伶的英文姓名,故後面一種用法不宜。如果想把本名放進括號內,應調整一下次序,將它置於英語姓名的後面,比較不會有語意上的爭議。--Kolyma留言) 2012年12月30日 (日) 12:29 (UTC)--Kolyma留言2012年12月31日 (一) 00:37 (UTC)
就像Kolyma兄所言,其實要看行文方式來決定是放在括號還是直述在本文中比較恰當,沒有一定的好壞。若要針對這種事情制訂統一的規範就太僵化了。--泅水大象訐譙☎ 2012年12月30日 (日) 12:53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