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臬玻穆的若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臬玻穆的若望
St. John of Nepomuk
殉道聖人
出生1345年
波希米亞王國內波穆克
逝世1393年3月20日1393-03-20
波希米亞王國布拉格查理大橋
宣福1721年5月31日

封聖1729年3月19日
教宗本篤十三世
瞻禮5月16日
象徵英語Saint symbolism五顆星的光環,棕櫚枝,
教士的衣服,十字架,
手指放在嘴唇上的沉默天使
主保波希米亞
布拉格查理大橋的臬玻穆的若望雕像
臬玻穆的若望從橋的這個護欄被扔進伏爾塔瓦河

臬玻穆的若望捷克語Jan Nepomucký,約1345年—1393年3月20日)[1]捷克共和國的一位民族聖人,被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淹死在伏爾塔瓦河。後世認為他的死因是由於他是波希米亞王后的告解神師,並且拒絕透露告解的秘密[a]。根據這種說法,臬玻穆的若望被認為是天主教會第一位因告解保密英語Seal of the Confessional and the Catholic Church殉道者,由於他死的方式,他成為反誹謗的主保聖人,同時也是抵禦洪水的主保聖人。 [1]

生平

[編輯]

臬玻穆的若望出生在波希米亞小鎮內波穆克(天主教漢譯「臬玻穆」),該鎮屬於附近的熙篤會修道院。他出生在1340年至1349年之間,先就讀於查理大學,然後前往帕多瓦大學攻讀教會法(1383年至1387年)。1393年,他擔任布拉格總主教Jenštejn的若望(1378年-1396年)的副主教。同年3月20日,他被波希米亞國王從布拉格查理大橋扔進伏爾塔瓦河淹死。

當時,富裕而且強大的本篤會克拉德魯比修道院正要任命一位新院長,這個修道院擁有廣闊的土地,其資源在瓦茨拉夫與貴族的鬥爭中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瓦茨拉夫支持亞維儂教廷,而布拉格總主教則效忠他的競爭對手羅馬教宗。布拉格總主教違反瓦茨拉夫的意願,準備任命臬玻穆的若望出任克拉德魯比修道院院長。1393年3月20日,國王下令將若望扔進了伏爾塔瓦河。

這種說法是基於當時的四份文獻。第一份是總主教於1393年4月23日提交給教宗博義九世的對國王的指控,總主教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帶著克拉德魯比修道院新院長前往羅馬[2]

幾年後,薩岡的拉多爾夫院長在1398年完成的薩岡院長目錄中[3],以及在論文"De longævo schismate"中[4],都提到了他。

另一個文件是寫編年史的若望(1405年去世)彙編的條頓騎士團編年史[5]

在上述指控中,Jenštejn的若望總主教已經稱呼臬玻穆的若望為「殉道者」。在這位主教的傳記中,將臬玻穆的若望描繪成「gloriosum Christi martyrem miraculisque coruscum」,是為捍衛天主教會的教會法和自主權而死,死後被尊為聖人。

後來的版本

[編輯]

在事件發生以後60年或更多時間裡,波希米亞的編年史記載了許多另外的傳記資料。這些資料被許多歷史學家,特別是新教徒認為是傳奇。

  • 托馬斯Ebendorfer(卒於1464年)在1459年完成的編年史Chronica regum Romanorum中,記載國王瓦茨拉夫淹死了他妻子的告解神師「若望學士」,因為他拒絕出賣告解的秘密。這是第一份提到臬玻穆的若望的拒絕是他的死因的文獻資料。
  • 保羅齊德克在1471年完成的《國王們的指示》一書中,提供了進一步的細節[6]。國王瓦茨拉夫擔心他的妻子有一個情人。由於她總是向「若望碩士」告解,國王命令他告訴情人的名字,但是沒有成功。於是國王下令淹死若望。但是這些編年史既沒有提到事件發生的日期,也沒有提到王后的名字。

注釋

[編輯]
  1. ^ 天主教法典》第983條第1項:「告解聖事的秘密是不可侵犯的;所以聽告解者不得以言語,或其它任何方式,和藉任何理由揭發懺悔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Saint John of Nepomuk" (birthyear & birthplace), Czech Saint John of Nepomuk website, 2006, webpage: SJN-Birthplace-English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9.. states: "If in 1369 John of Pomuk was a notary public, he must have been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ld. Thus he was probably born sometimes between 1340 and 1350 [1349]."
  2. ^ Pubitschka, Gesch., IV, app.; Pelzel ed., "Geschichte König Wenzels", I: "Urkundenbuch", 143-63
  3. ^ l'ed. Stenzel in "Scrittura. il rerum Silesiacarum", I, 1835, pp. 213 sqq.
  4. ^ Archiv für österreichische Geschichte, LX, 1880, pp. 418 sq.
  5. ^ "Scriptores rerum Prussicarum", III, Leipzig 1860 -, 87
  6. ^ cf. Schmude in "Zeitschrift für kathol. Theologie", 1883, 90 sqq.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